结缔组织肿瘤论文-李冬梅,吴焕文,庞钧译,王珊,钟定荣

结缔组织肿瘤论文-李冬梅,吴焕文,庞钧译,王珊,钟定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缔组织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性骨软化,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免疫组化

结缔组织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梅,吴焕文,庞钧译,王珊,钟定荣[1](2019)在《头颈部普通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与混合性上皮-结缔组织亚型的病理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普通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与混合性上皮-结缔组织亚型(PMTMECT)的组织学形态,比较PMTMECT与普通型PMT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的差异。方法选取25例PMTMECT,同时选取同部位(头颈部)普通型PMT 50例做为对照,分析组织学形态并比较免疫表型差异。结果 PMTMECT多见于男性,男∶女为2.57∶1;普通型PMT多见于女性,男∶女为0.56∶1。PMTMECT中位年龄34岁,普通型PMT中位年龄42.5岁;PMTMECT发病部位为上颌骨(11/25)和下颌骨(14/25),普通型PMT发病部位以鼻腔为主(29/50)。组织学上,PMTMECT由上皮和间叶成分混合构成;普通型PMT由间叶成分构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MTMECT中AE1/AE3呈强(+),FGF23、SSTR2A、FGFR1、NSE、 vimentin、CD99、CD56、bcl-2、D2-40、CD68、SMA和CD34的表达与普通型PMT一致。PMTMECT中Ki-67≤5%者占80%(20/25);普通型PMT中Ki-67≤5%者占85.4%(35/41)。结论 PMTMECT常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均定位于牙槽骨,肿瘤由上皮和间叶成分混合构成,可表达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提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与普通型PMT相比具有AE1/AE3特异阳性,为一罕见的PMT亚型。(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申锋,庄荣源,郭曦,冯艺,周宇红[2](2019)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单中心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治经验。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DSRC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时间。共纳入11例DSRCT患者,其中男性7例(64%),女性4例(36%),男女发病比例为1.75∶1;中位发病年龄为27(12~49)岁。结果:研究截止时存活4例,死亡7例。接受手术+化疗+放疗者2例,至研究截止生存时间分别为27、60个月;接受手术+化疗者5例,其中4例生存时间分别为24、25、25、34个月,1例至研究截止时生存48个月;仅接受化疗者4例,生存时间分别为6(至研究截止时)、12、13、15个月。结论: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能提高DSRCT患者的生存获益。(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胡富强[3](2018)在《基于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肿瘤中病理性肿瘤基质的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targeting nano-carriers has sparked hopes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on account of improved tumor tissue accumulation and alleviative side effect. However, tumor vessels in desmoplastic tumors are normally embedded into 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 derived dense pathological stroma, by which the majority of tumor cells targeting nano-carriers could be trapped and result in off-target distribution after drugs extravasate from vessels. To date, biologically inspired Telmisartan grafting glycolipid polymeric micelles loading cytotoxic DOX(Tel-CSOSA/DOX) are prepared, which could target angiotensin II type I receptor(AT1R) overexpressed on both CAFs and breast tumor cells. Firstly, TelCSOSA/DOX is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higher accumulation in tumor site. Notably, the retention of TelCSOSA/DOX is primarily prolonged around tumor vessel in virtue of CAFs targeting and pathological stroma. As the administrations progress, the elimination of "finger-like" pathological stroma resulting from CAFs apoptosis by Tel-CSOSA/DOX contributes to more uniform and deeper drugs penetration, which enforces subsequently tumor cells targeting. Taken togethe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el-CSOSA/DOX in vivo remind us the importance of sequentially targeting tumor pathological stroma and tumor cells in desmoplastic tumors for design of targeting nano-carriers.(本文来源于《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1-30)

周凯,何鑫,陈卫霞,邱萌,钟晓绯[4](2018)在《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肝转移1例MDT讨论并文献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于2017年10月收治的1例多发肝转移DSRCT患者的MDT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回顾,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结果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经影像科、肿瘤科和肝脏外科医师多学科讨论后,认为有手术指征,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积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行辅助化疗。手术时间5 h,术中出血量约600 mL。术后无出血、胆汁漏、肠瘘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8 d出院。术后该患者已获访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继续随访。文献回顾结果显示,DSRCT的好发人群为年轻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12~27岁,中位生存期最长为39.2个月,3年生存率为20.8%~71%;手术比例高的研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相对较长。结论 DSRC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发现时大多已发生多器官转移,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联合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整体预后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晏兴莉,方香,刘佳,江华英[5](2018)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为0.2%~0.5%~([1]),男女比例为4∶1,平均发病年龄为22岁,病程进展快,复发率高,预后极差~([2])。我科2018年4月收治1例女性患者,经手术、周期化疗后病情稳定,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惠博,阮鹏,彭敏,胡钦勇,翁一鸣[6](2018)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周于2015年4月9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右腹部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包块,伴大便次数增加。查体:腹部膨隆,右中下腹部可触及大小约12.4cm×10.8cm×13.8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7](2018)在《子宫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5岁,2017年10月16日因阴道流血11 d,发现子宫占位8d入院,10月8日腹部彩超:子宫增大约109 mm×101 mm,右侧壁见一低回声团,大小约72 mm×71 mm,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肌瘤。2017年10月20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子宫肿瘤剔除术,术后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卵圆形,未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穿插于肌壁间生长,见灶状坏死,符合恶性肿瘤。免疫组化:Vim(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S2期)

张修云,袁静萍,阎红琳,吴昊[8](2018)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穿刺标本中DSRCT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9岁,无明显诱因右腹部出现一包块,肿瘤标记物示NSE升高。腹腔肿块穿刺组织,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小圆形细胞巢。细胞核深染圆形、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界限不清,瘤细胞间为增生的致密结缔组织,并可见血管增生。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17阳性,desmin、PCK、vimentin、EMA核旁散点灶阳性,WT-1,LCA、NSE、Cg A、DOG1、SMA、CD34、Bcl-2、myoglobin、myogenin、Myo D1、S-100、CD99、BCL-2均阴性。结论 DSRC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小细胞肿瘤,预后较差,小的活检标本中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特征,增加诊断的困难,免疫组织化学可辅助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朱容萱,王坚,朱莉菲,王红霞[9](2018)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2003年11月—2012年7月发表的140例DSRCT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或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23.2±12.7)岁(4~74岁),男女比例3.12:1;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35.7%)和腹部包块(20.0%);腹腔或盆腔肿瘤106例,其余34例为腹腔外肿瘤;接受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减瘤手术、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或一线化疗的患者分别占76.4%、52.1%、17.1%、47.9%和38.6%,部分患者接受辅助放射治疗(17.1%)、高温腹腔化疗(4.1%)和骨髓移植(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无转移、有效减瘤术、化疗和多模式治疗与OS延长相关(均P<0.05);原发肿瘤部位、腹腔外肿瘤、无转移和有效减瘤手术与PFS改善相关(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效减瘤手术和化疗是独立的良性预后因素。结论·可通过手术、辅助治疗清除肿瘤的多模式治疗方式来提高DSRCT患者生存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俊,郑建明,潘心宇[10](2018)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形细胞肿瘤进行HE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及电镜分析。结果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呈小圆形,核深染,核分裂活跃,胞浆稀少,排列成巢状、团块状、梁索状,周边由丰富的结缔组织包绕;免疫组化显示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结蛋白阳性;电镜下瘤细胞内有成束的细丝,少数细胞胞浆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为一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间皮或多潜能分化的干细胞,好发于腹、盆腔可伴有广泛的腹膜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结缔组织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单中心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治经验。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DSRC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时间。共纳入11例DSRCT患者,其中男性7例(64%),女性4例(36%),男女发病比例为1.75∶1;中位发病年龄为27(12~49)岁。结果:研究截止时存活4例,死亡7例。接受手术+化疗+放疗者2例,至研究截止生存时间分别为27、60个月;接受手术+化疗者5例,其中4例生存时间分别为24、25、25、34个月,1例至研究截止时生存48个月;仅接受化疗者4例,生存时间分别为6(至研究截止时)、12、13、15个月。结论: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能提高DSRCT患者的生存获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缔组织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梅,吴焕文,庞钧译,王珊,钟定荣.头颈部普通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与混合性上皮-结缔组织亚型的病理学对比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2].申锋,庄荣源,郭曦,冯艺,周宇红.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治[J].中国临床医学.2019

[3].胡富强.基于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肿瘤中病理性肿瘤基质的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英文)[C].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2018

[4].周凯,何鑫,陈卫霞,邱萌,钟晓绯.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肝转移1例MDT讨论并文献回顾[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

[5].晏兴莉,方香,刘佳,江华英.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病例报告[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8

[6].张惠博,阮鹏,彭敏,胡钦勇,翁一鸣.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J].肿瘤学杂志.2018

[7].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子宫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J].广东医学.2018

[8].张修云,袁静萍,阎红琳,吴昊.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8

[9].朱容萱,王坚,朱莉菲,王红霞.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张俊,郑建明,潘心宇.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标签:;  ;  ;  

结缔组织肿瘤论文-李冬梅,吴焕文,庞钧译,王珊,钟定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