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秩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秩序,文化,围场,乡村,木兰,性别,家庭。
文化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生,高宏存[1](2019)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秩序失范与行业治理——以50个全国首案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领域出现的产业乱象,扰乱了正常的产业发展秩序。检索出的50个全国首案,可集中概括为行业数据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私服外挂侵权、敲诈勒索犯罪、不正当交易、不正当竞争、盗窃、敲诈勒索罪、违反文化伦理等9大类30小类。这些案例以知识产权侵犯为重点,短视频、直播是行业重灾区,线上和线下交织是重要趋势,多集中在东部互联网产业的发达地区。在产业乱象的治理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追查难""执法难"等突出问题,这就需要在不断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修法和释法,落实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加强执法部门与互联网平台的协作,加强对互联网新治理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产业乱象治理的探索,提升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治理水平。(本文来源于《行政管理改革》期刊2019年12期)
杜平[2](2019)在《透视流动家庭:文化规范与生活实践互构下的性别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城流动给卷入其中的个体和家庭带来家庭理念与生活实践层面的冲击。本文将其置于家庭主义的文化框架之下,透过劳动性别分工和夫妻权力关系探究流动家庭性别秩序的重构。基于质性资料分析发现,"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是统合流动家庭成员共同关切的价值基础,而女性的性别化妥协表现为母亲屈从的主导与妻子妥协的相辅相成。传统性别分工一再被突破,家庭经济策略成为理解打工夫妻性别分工的重要线索。女性主体性的提升是夫妻权力关系得以改变的关键,男性以既有排斥又有接纳、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不同方式予以回应。传统文化规范与日常生活实践彼此互构,性别秩序在不断妥协、坚持与再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得以重塑。(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李西香[3](2019)在《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以鲁中地区叁德范村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旱池是人工修建在地下的一种圆形蓄水池,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伴而生的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缺水严重的鲁中地区叁德范村,旱池作为村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数百年来,叁德范村村民在修建、使用和管理旱池的身体实践中,形成了以旱池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关系,不但增强了地域认同感,而且建构了乡村社会秩序,进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兴衰变迁。(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宇[4](2019)在《浅谈文化秩序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目标中的体现——以陕西省澄城县尧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西省澄城县尧头村为例,通过阐述文化秩序的内涵及村落景观价值目标的评价标准,分析文化秩序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目标确立和评价中的重要体现。(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董军[5](2019)在《《经典咏流传》:音乐文化类节目的文本秩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其他节目类型相比,由于音乐文化类节目选择的是一种新的融合模式,而非冲突模式,所以在文本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文化属性上,与其他类型话语呈现出明显差异,并因此成为我们观望这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窗口。它的出现,不仅让官方主流文化、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在节目中达成了合作,还成功建构了新的电视流行话语,为我国类型节目摆脱外来依附,重新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电视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高云龙,路广贺[6](2019)在《大草原的建筑秩序与文化传承——御道口国际康旅度假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御道口国际康旅度假区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底蕴,规划布局以清代帝王狩猎行宫为依据,延续了八旗的等级制度,建筑风格酷似"蒙古包"。项目尊重自然、传承文脉,力求打造集养生、度假、运动为一体的"野奢住宿体验"。(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9期)
范占雨[7](2019)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建构网络言论秩序的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建构网络言论秩序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未来指向等两重意蕴,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全方位转型、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和自媒体失范等挑战。建构网络言论秩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方向,需要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影响,还需要法律制度规定边界。(本文来源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建国[8](2019)在《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建构的历程与意义——媒介变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文化政法秩序向文字文化政法秩序的媒介形态变迁,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的建立与认同,是经由秦朝过渡,汉代奠基,隋唐发展,到宋朝时期才真正确立。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对传统中国影响深远,表现为传统中国的政治合法性一直依赖于文字文化叙事;传统中国的国家运转一直依赖文字文化组织;传统中国的国家认同一直依赖于文字文化建构。立基于口语文化向文字文化的媒介文化转型视角,不仅可以拓宽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我们认知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增加一种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杜鹏[9](2019)在《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闲暇不仅是一种时间状态,而且是一种生活心态。文章从农民的闲暇体验出发,立足乡村社会基础,考察闲暇秩序的生成机制。农民的闲暇体验兼有情感和伦理属性,作为一种能动性的文化实践,闲暇体验镶嵌于"时间消费—社会交往—仪式互动"的闲暇生活结构之中,并依托家庭动力和村庄脉络实现"情之礼化",构造了富有公共性的闲暇秩序与平和的心态秩序。伴随着农村熟人社会变迁,闲暇体验日益碎片化和空洞化,农民的情感体验逐渐退回到主体精神世界,"情之礼化"机制的断裂导致村庄心态秩序失衡。通过面向闲暇体验的文化治理实现家庭伦理与村庄情理的均衡,是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根本之道。(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赵慧莹[10](2019)在《构建校园电视台秩序以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优化校园电视台的整体环境。2、充分发挥组织性和策划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文化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城流动给卷入其中的个体和家庭带来家庭理念与生活实践层面的冲击。本文将其置于家庭主义的文化框架之下,透过劳动性别分工和夫妻权力关系探究流动家庭性别秩序的重构。基于质性资料分析发现,"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是统合流动家庭成员共同关切的价值基础,而女性的性别化妥协表现为母亲屈从的主导与妻子妥协的相辅相成。传统性别分工一再被突破,家庭经济策略成为理解打工夫妻性别分工的重要线索。女性主体性的提升是夫妻权力关系得以改变的关键,男性以既有排斥又有接纳、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不同方式予以回应。传统文化规范与日常生活实践彼此互构,性别秩序在不断妥协、坚持与再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得以重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生,高宏存.媒体融合视域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秩序失范与行业治理——以50个全国首案为分析对象[J].行政管理改革.2019
[2].杜平.透视流动家庭:文化规范与生活实践互构下的性别秩序[J].妇女研究论丛.2019
[3].李西香.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以鲁中地区叁德范村为个案[J].民族艺术.2019
[4].王晓宇.浅谈文化秩序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目标中的体现——以陕西省澄城县尧头村为例[J].大众文艺.2019
[5].董军.《经典咏流传》:音乐文化类节目的文本秩序建构[J].电视研究.2019
[6].高云龙,路广贺.大草原的建筑秩序与文化传承——御道口国际康旅度假区[J].建筑技艺.2019
[7].范占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建构网络言论秩序的路径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魏建国.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建构的历程与意义——媒介变迁视角[J].法学评论.2019
[9].杜鹏.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J].社会科学研究.2019
[10].赵慧莹.构建校园电视台秩序以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