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糊,结构,系统,控制器,非对称,航向,自由度。
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定华,贾君瑞[1](2018)在《模糊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变结构控制中的抖振问题,将模糊控制引入变结构控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抗扰动能力强,能够有效减小控制系统的抖动,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性,从而减弱变结构系统存在的抖振问题。(本文来源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田力,曹龙汉,李锐,吴珍毅,牟浩[2](2013)在《Boost变换器PWM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oost变换器的强非线性,传统控制方法不易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设计了Boost变换器PWM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该控制器结合PWM调制、模糊推理和滑模变结构控制叁者的优点,通过在线模糊逻辑推理调整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切换面参数,从而使系统状态点的滑模运动保持稳定,逐渐趋向平衡点,提高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通过Matlab仿真比较,该控制器较好地解决了系统抖振问题,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和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陈志煌,陈力[3](2011)在《漂浮基闭链双臂空间机器人抓持系统动力学及载荷力/位置混合控制的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载体位置、姿态均不受控制的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抓物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和控制问题.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和牛顿欧拉法分别建立了双臂空间机器人及负载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结合空间机器人固有的特性及闭合链约束关系,得到抓持系统合成动力学方程.以此为基础,考虑到空间机器人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及某些参数的变动性,根据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变结构控制理论,针对该抓持系统惯性空间轨迹跟踪设计了全局滑模控制方案及相应的PI内力控制方案,从而达到位置、力的混合控制.为克服滑模控制器抖振的缺点,附加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根据系统的输出来动态调节滑模控制器的参数,从而既可确保系统的快速响应又可降底原有的抖振.系统数值仿真征明了上述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唐光辉[4](2010)在《叁自由度直升机模型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作为20世纪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拓展了飞行器的应用范围,具有垂直起降、空中悬停、旋转飞行、机动灵活、占地小等显着特点,在军、民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直升机控制理论和技术日益受到重视。Quanser公司生产的叁自由度直升机模型平台(简称直升机系统)对直升机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原理进行模拟,属于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点,是控制系统工程中较为复杂的对象。高性能直升机控制器设计对类似控制器系统设计和控制理论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基于Quanser叁自由度直升机实验平台特性,建立并简化数学模型,分析得出系统有开环不稳定,完全能控能观的特点。接下来,利用PID和LQR方法设计控制器,在MATLAB环境下对直升机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类控制器虽然能较好的跟踪期望的输入,但存在超调、鲁棒性欠佳的缺点。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具有快速、鲁棒的优点,本文在LQR控制器的基础上设计出直升机最优滑模控制器,增强了系统鲁棒性,加快了响应速度。但是这种性能的提升带来了两个负面效果:滑模面附近存在抖动;滑模控制趋近段可能会产生过于激烈的反应。为了消减抖动和避免过于激烈的响应,本文先后设计了基于控制律和滑模面的模糊控制规则,通过电压补偿和权重参数设置的方法智能化的解决上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即保证了系统的快速性、鲁棒性、稳定性,又削弱了抖振。然后在直升机实物平台上分别验证了LQR控制器、最优滑模控制器、模糊最优滑模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实现了直升机姿态的稳定控制。实验结果表明LQR控制器响应柔和,速度慢,存在超调,鲁棒性能较差;最优滑模控制器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控制电压切换剧烈,跟踪较大角度时瞬间响应剧烈;加入模糊控制规则后,有效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在保证系统响应快速、鲁棒的同时,减弱了抖振影响,消除了此类瞬间剧烈响应。(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0-12-25)
徐东光,吴博,吴盛霖,唐建林[5](2008)在《基于模糊调节的Stewart平台积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Stewart平台具有高度非线性、各个通道之间的负载交联耦合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调节的积分滑模变结构的控制方法,仿真表明,当系统中存在大范围参数变化和负载变化时,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跟踪性能,且对Stewart平台伺服系统通道间负载交联耦合也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滑模控制产生的颤振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该方法对Stewart平台类机构控制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张翼飞,杨辉,邓方林[6](2005)在《二阶系统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抖振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变参数及具有不可测量持续扰动的系统,通过常规方法难以克服抖振对系统控制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将模糊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模糊变结控制器,既保持了变结构控制的鲁棒性及快速性,又能较好地消除抖振现象,并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导弹变系数二阶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任廷志[7](2003)在《混沌系统的一种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Chua混沌系统的稳定控制问题。采用模糊动态模型逼近非线性混沌系统,将非线性混沌系统模糊化为局部线性模型。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出,确保模糊动态模型全局渐近稳定的变结构控制器。仿真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模糊控制器简单,规则少。(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3年11期)
姚刚,汤天浩[8](2003)在《一种基于PD与模糊复合控制的船舶航向变结构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种P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有机结合的船舶航向复合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利用PD控制器的快速性和模糊控制器的鲁棒性进行船舶航向控制,以解决PID控制器在高频干扰下难以保持航向以及普通模糊控制器不能同时兼顾大角度转向控制和小角度航向保持性能要求这两个问题。文中论述了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法,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李可军,赵建国,冯忠才[9](2003)在《可控串补(TCSC)模糊变结构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可控串补变结构控制器 .该控制器对不确定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呈不灵敏性 ,决策过程与网络结构和系统的工作点无关 .仿真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 ,能有效地改善系统的暂态响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张天平[10](2000)在《自适应模糊变结构控制器的一种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 ,基于一种修改的李亚普诺夫函数并利用 I型模糊系统的逼近能力 ,提出一种稳定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的新方案。该方案能够避免现有的一些自适应模糊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中对控制增益一阶导数上界的要求。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是全局稳定的 ,跟踪误差收敛到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00年06期)
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Boost变换器的强非线性,传统控制方法不易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设计了Boost变换器PWM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该控制器结合PWM调制、模糊推理和滑模变结构控制叁者的优点,通过在线模糊逻辑推理调整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切换面参数,从而使系统状态点的滑模运动保持稳定,逐渐趋向平衡点,提高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通过Matlab仿真比较,该控制器较好地解决了系统抖振问题,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和较强的鲁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定华,贾君瑞.模糊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田力,曹龙汉,李锐,吴珍毅,牟浩.Boost变换器PWM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
[3].陈志煌,陈力.漂浮基闭链双臂空间机器人抓持系统动力学及载荷力/位置混合控制的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J].空间科学学报.2011
[4].唐光辉.叁自由度直升机模型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0
[5].徐东光,吴博,吴盛霖,唐建林.基于模糊调节的Stewart平台积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8
[6].张翼飞,杨辉,邓方林.二阶系统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
[7].任廷志.混沌系统的一种模糊变结构控制器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3
[8].姚刚,汤天浩.一种基于PD与模糊复合控制的船舶航向变结构控制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3
[9].李可军,赵建国,冯忠才.可控串补(TCSC)模糊变结构控制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10].张天平.自适应模糊变结构控制器的一种新设计[J].控制与决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