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解放论文_唐庆,冯颜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性解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性,美学,现代性,弗洛伊德,马克思,分配,政治。

感性解放论文文献综述

唐庆,冯颜利[1](2019)在《“美学政治”与感性解放何以可能——雅克·朗西埃美学政治理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朗西埃重新界定了政治的概念,并提出了其在美学上具有"可感性分配"的含义,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本着批判借鉴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朗西埃在当今美学和政治问题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他的美学政治理论,并从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这对于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剑澜[2](2018)在《现代性与感性解放的哲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近关于"中国风"的讨论中,有学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近些年各种所谓"中国风"的展示,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斗冠"到时装秀上的"汉唐风"、满屋子的仿古家具,等等,最后总沦为"晒古董"?这个关于"中国风"的疑问,实质指向了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品质进行考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奠基于我们的历史与现实处境:我们的现代化已(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8年02期)

付文尧[3](2017)在《视觉现代性中的感性解放——西方绘画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象派绘画被视为视觉现代性诞生的标志,将其产生的艺术影响扩展至其他门类艺术以及现代性的视野中探讨,是理解现代艺术的一个路径。本文将沿着西方艺术史和审美理论的源流,探讨何为视觉现代性,以及视觉现代性所带来的感性解放。(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EERES 2017)V109》期刊2017-12-29)

吕峰[4](2017)在《从厘定“政治”到感性解放——朗西埃政治美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朗西埃把以往的政治管理与政治实践视为"治安",而"政治"是对治安的消解和抵抗,并赋予"政治"以美学内涵,即"感性的分配",并使之打破"治安"秩序的部署。朗西埃批判了由新自由主义扩张导致的全球"共识"时代的来临,指出政治的主体化就是美学主体对于平等的不断验证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7年04期)

王维平[5](2016)在《感性解放与精神追逐——对雷锋精神的十点时代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社会发展是人类对真的追求的回报,社会文明是人类对善的追求的硕果。虽然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磨砺,虽然已目睹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但在无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雷锋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成为无数老年人的幸福回忆、中年人的难舍情怀和青少年的崇高向往。(本文来源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学雷锋系列讲话精神座谈会论文集》期刊2016-04-22)

马丽琳[6](2016)在《感性解放与主体性想象——“国片复兴运动”史论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强烈震荡带来了主体价值判断尺度的大转移,新旧文化之间的博弈及其形成的复杂、微妙的文化语境投射到电影领域,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罗明佑带领的联华公司提出"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口号并发起"国片复兴运动",其创作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同于过去的"鸳蝴派"文人和文明(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6年02期)

汪正龙[7](2014)在《马克思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科建立之初,美学便具有与身体有关的感觉和感性认识的双重内涵,即包含着当下性与超越性的双重维度。但在启蒙运动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氛围中,审美超越性的维度——非功利性的静观被突出,身体感知这一维度被压制。马克思通过对感性实践和全面的人的感觉的强调,把美学研究从重视感性认识引向重视感性活动,从而为20世纪美学中身体感知的勃兴埋下了伏笔。同时,马克思的感性论又与人的全面解放和对美好社会的企盼相联系,因而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指向此岸与当下的身体美学又有矫正意义。(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05期)

孙海博[8](2014)在《论作为“感性解放”的情感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社会中,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空前的工业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对认知、理性的盲目和极度推崇。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唯理智教育观念的盛行,人们始终将教育的眼光放在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智感的发展上。这不仅使人类长期困居于知识和理性主宰的牢笼中得不到解脱,还使人类忽视了情感在人性中的本质地位,人也愈发看不透内心的自我世界。而教育本就是对人性的培养,仅注重理性发展的教育显然是不完整的,对情感的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目的的维度之一。立足于培养人的角度,人性本应是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情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情感教育从本身来讲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其在目的维度指向的就是人性的完整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而通过情感教育,人的理性得到内化、凝聚和积淀,感性和理性达到融合统一,这种审美的情感最终会指引人类走向审美的自由境界。立足于发展人的本体的角度,情感教育不仅意味着情感的解放,即人的自身情感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它还引导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世界进行重构、发展与升华。这其中不仅伴随着人的创造性的开发与生命活力的展现,还包含了人对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生理自我和理智自我的超越。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情感,不是人自身所存有的自然性情,而是带有社会性的情感。情感教育针对的正是人化的情感,这有其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方法论上来讲,一方面,作为手段的情感教育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它看到了情感在手段化功用上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仅作为手段的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之中,基于情感的教育与为了情感的教育应统一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高德步[9](2013)在《感性活动与感性解放:论经济学人性假设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但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片面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导致了一系列逻辑与历史的矛盾。马克思创立感性活动理论,提出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概念,把人的感性从本体论层面提升到实践论高度。中国经济学当代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经济学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基础之上,依据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建立有感性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张婷婷[10](2013)在《感性异化与感性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50-60年代得以发展,试图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尔库塞作为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首次开辟了从哲学存在论上结合马克思思想和弗洛伊德学说的路径。本文以感性异化和感性解放这一存在论问题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早期手稿开启的感性存在论,分析马尔库塞如何改造弗洛伊德学说,提出非压抑性文明和爱欲解放理论来与马克思对话。本文重点在于反思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论,对之做出学说定位,界定其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原则区别,核心问题乃是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在感性存在问题上的分野。本文第一章揭示人的感性存在在西方被压抑的历史背景,从哲学史和当代现实来分析人类感性生存被压抑的困境,阐明现代性的两大支柱为旧形而上学和资本建构。第二章分析马尔库塞如何改造弗洛伊德思想,寻求与马克思思想对话的哲学基础。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层面通过文明压抑本能的思想披露人类生存困境,马尔库塞则将弗洛伊德理论进行哲学上的提升,将本能压抑思想纳入感性异化框架中以与马克思学说对话。第叁章选取马尔库塞的着作《爱欲与文明》进行分析,重点在于其中的非压抑性文明与爱欲解放理论。该章沿循物质基础和文化意识两条线路,展开对马尔库塞理论的分析,马尔库塞一方面通过文明辩证法的内在动力机制提供解放的物质前提,另方面试图通过审美-艺术科学的变革来赢取解放的意识基础。由于其重心在前者,本文因此着重讨论马尔库塞如何理解社会解放、爱欲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关系,由此界定他与马克思在感性解放的动力问题上的思想区别。第四章联系发达工业社会技术控制的新形势,分析在生产异化到高级阶段时,社会环境已经不能激发本能内部的动力,即文明辩证法已失去效力。该章讨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思路如何发生转变。通过解读马尔库塞后期的《论解放》、《反革命与造反》以及《审美之维》等着作,本文指出马尔库塞进一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提出新感性理论,并企图借助艺术革命的途径来实现爱欲解放。第五章从总体上比较和反思马尔库塞爱欲解放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上的差异,比较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对感性异化与感性压抑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分析及定位,来揭示两种解放思路的发生逻辑;进而在关于解放的动力、解放的对象及解放的主体等方面指出两种解放思路的具体差异。最后论文的第六章通过阐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在关于感性存在论思想上的原则分野,指出导致两种解放思路之差异的根本原因。总结上述讨论,本文认为,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而提出的爱欲解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新视野,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性状况及其根本病症,对于今天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05)

感性解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晚近关于"中国风"的讨论中,有学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近些年各种所谓"中国风"的展示,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斗冠"到时装秀上的"汉唐风"、满屋子的仿古家具,等等,最后总沦为"晒古董"?这个关于"中国风"的疑问,实质指向了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品质进行考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奠基于我们的历史与现实处境:我们的现代化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性解放论文参考文献

[1].唐庆,冯颜利.“美学政治”与感性解放何以可能——雅克·朗西埃美学政治理论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9

[2].陈剑澜.现代性与感性解放的哲学基础[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

[3].付文尧.视觉现代性中的感性解放——西方绘画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C].Proceedingsof2017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andEnvironmentalStudies(EERES2017)V109.2017

[4].吕峰.从厘定“政治”到感性解放——朗西埃政治美学初探[J].东吴学术.2017

[5].王维平.感性解放与精神追逐——对雷锋精神的十点时代思考[C].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学雷锋系列讲话精神座谈会论文集.2016

[6].马丽琳.感性解放与主体性想象——“国片复兴运动”史论新评[J].当代电影.2016

[7].汪正龙.马克思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J].学习与探索.2014

[8].孙海博.论作为“感性解放”的情感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高德步.感性活动与感性解放:论经济学人性假设的重建[J].教学与研究.2013

[10].张婷婷.感性异化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荷陈琦儿童涂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强横的用笔,增加了作...苏州拙政园Fig3.6ZhuozhengGardeninS...19《邹复雷》18《邹复雷》“画”

标签:;  ;  ;  ;  ;  ;  ;  

感性解放论文_唐庆,冯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