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反应论文_刘洋,宋瑞娟,贾园,王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树脂,马来,亚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丙烯醛。

固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宋瑞娟,贾园,王璇[1](2019)在《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双马来酰胺树脂的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酯交换法制备出含有伯胺的新型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NH_2),并将其用于改性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体系,通过凝胶时间测试,红外光谱及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HBPSi-NH_2的加入对BMI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体系的的表观活化能为71.29 k J/mol,较改性前的80.10 k J/mol有所降低,体系活性增加,HBPSi-NH_2的加入促进了BMI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6期)

邹德荣,刘慧慧,刘绪望,鄢柳柳[2](2019)在《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固化季戊四醇丙烯醛树脂的粘结体系流变特征及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季戊四醇丙烯醛树脂(PEAR)/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体系在浇注PBX炸药中的应用以及获得该体系在工程应用中的工艺温度参数,采用粘度实验研究了体系的粘度特性,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通过模拟n级反应动力学模型、Kissinger微分法、Ozawa积分法以及Crane方程研究了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50℃以上PEAR粘度几乎不受转速影响,PEAR与DBSA质量比大于25∶1,可保证浇注过程的顺利进行。PEAR/DBSA体系的凝胶化温度为345.92 K,固化温度为383.83 K,后处理温度为411.46 K。PEAR/DBSA体系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4.84 kJ/mol,指前因子为2.54×109min~(-1),反应级数为1.02,反应热为190.66 J/g。(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贾园,刘振,李树娜,王璇[3](2019)在《超支化聚硅氧烷/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酯交换法制备出一种结构中同时含有亚氨基和氨基的新型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NH_2),并以其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改性得到HBPSi-BMI,通过红外光谱、凝胶时间测试及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HBPSi-BMI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及固化动力学。结果表明,HBPSi-BMI体系的固化工艺为140℃/2 h+180℃/2 h+220℃/4 h+250℃/6 h,HBPSi-NH_2的加入很好地促进了BMI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且树脂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也有所降低,从而使得HBPSi-BMI树脂成为工程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复合材料基体树脂。(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5期)

饶峰,吴洁,印万忠,缪彦[4](2019)在《利用碱激发地质聚合反应固化尾矿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尾矿堆存量的不断增加,尾矿对人类安全、土壤及环境的危害也愈来愈严重,尾矿亟待处理。根据我国综合利用尾矿的现状,提出以碱激发地质聚合反应固化处理尾矿,着重介绍并论证了碱激发地质聚合反应固化尾矿的可行性,比较了碱激发反应和地质聚合反应在地质聚合反应理论的研究中的区别,指出地质聚合反应并不是碱激发反应的子集。同时,总结了表征碱激发地质聚合产物微观结构的技术,并展望了碱激发地质聚合反应固化尾矿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王宁,何继亮,储正振,陈诚,肖升高[5](2019)在《DSC测定覆铜板用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DSC测定不同热固性树脂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曲线,确定了各树脂的特征固化温度,分别对各树脂DS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对应固化体系的动力学参数,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对各树脂的加工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印制电路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张景斌,薛国明,徐杰,余海坤,顾广新[6](2019)在《水性罩光清漆固化反应速率及漆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性罩光清漆固化反应速率对于以"湿碰湿"工艺施工的水性叁涂一烘(3C1B)体系有很大影响,水性罩光清漆的固化反应速率主要由作为交联剂的氨基树脂所控制。本文对3种不同类型的氨基树脂进行了红外表征(FT-IR),分析了其分子结构。分别以上述氨基树脂作为交联剂制备水性罩光清漆,通过旋转流变仪测试清漆在固化过程中剪切储存模量的变化,探究了上述氨基树脂对水性罩光清漆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对比了所制备的水性罩光清漆搭配水性3C1B中涂和色漆的漆膜性能,分析了氨基树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醚丁醚混合醚化的氨基树脂作为交联剂的水性罩光清漆的固化速率适用于3C1B体系,且制备的漆膜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刘钟铃,袁悦,张莉,何鹏[7](2019)在《HP-RTM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及流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P-RTM (高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是近些年针对汽车行业兴起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快速成型工艺,较传统的成型工艺在保证制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其复合材料部件生产周期可缩短至10 min以内,大幅缩短了复合材料部件制造周期,成为汽车领域复合材料成型的首选工艺之一。针对HP-RTM工艺用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RX-1),采用DSC (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流变仪研究了其固化反应热行为和流变行为,并根据经典动力学模型Kissinger法研究RX-1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计算了反应活化能Ea。研究结果表明:RX-1树脂体系在120℃、60 s内其黏度已突增到1. 76×106Pa·s,完全实现凝胶化,该体系在一定的工艺温度下能实现在2 min内完成固化,利用Kissinger法求得RX-1树脂固化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54. 88 kJ/mol。研究成果为HP-RTM成型工艺参数设定与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周帅,程超,孙泽玉,张辉,余木火[8](2019)在《酚酞基聚芳醚酮/环氧树脂共混体系流变性能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酚酞基聚芳醚酮(PEK-C)对环氧树脂进行了增韧改性,系统研究了不同PEK-C含量的PEK-C/E51/E100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采用DSC分析了在不同升温速率下不同PEK-C含量对共混体系固化反应的影响,并详细计算了各共混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固化反应级数。结果表明,PEK-C的引入缩短了共混体系的凝胶时间,这可能与PEK-C中的羟基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具有促进作用有关;同时,PEK-C的加入并不影响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朱春芳[9](2019)在《应用在光固化低表面能涂料中反应型氟硅助剂的合成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表面能涂层在航空、防污、防冰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易破坏的特性严重限制了低表面能涂层的使用性,而市面上同样耐久性的低表面能涂层大都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制备出工艺简单且兼耐久性的低表面能涂层十分有必要。本文以线性硅氧烷和笼型硅氧烷为基础合成了两种可光固化氟硅助剂,将其和光固化树脂简单复配,依靠氟硅结构的协同作用提高链段迁移而制备低表面能涂料,工艺简单。更重要的是,氟硅树脂上的双键使表面能结构嵌入光固化形成的交联网络中,提高其耐久性。另外,本论文还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活性引发中心,采用紫外光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玻璃基材上形成了超疏水表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丙烯酸六氟丁酯(G01)、丙烯酸十二氟庚酯(G05)等为原料,设计合成5种接枝不同链段含氟聚合物的线型可光固化氟硅助剂,分别命名为G-SPG01、G-SP(G01+G05)1:1、G-SP(G01+G05)1:2、G-SP(G01+G05)1:2和G-SPG05。将它们作为反应型助剂与光固化聚氨酯复配,制备低表面能光固化涂层。通过对固化漆膜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的测试,表明合成的反应型助剂均少量添加即可显着提高固化漆膜的水接触角,从72°提高到105°以上。通过视频光学接触角仪对以上5种反应型助剂复配得到的光固化聚氨酯漆膜进行“打磨-热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助剂G-SP(G01+G05)1:1的漆膜表现出较好的耐磨性能(在20 KPa压力800目砂纸下的60次的打磨水接触角仍保持在140°)。(2)利用γ-缩水甘油醚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G05、丙烯酸(AA)等为原料设计合成出3种不同官能度的笼型可光固化氟硅助剂分别命名为EP-POSS-G05-AA-2:6、EP-POSS-G05-AA-4:4、EP-POSS-G05-AA-6:2。将其作为助剂添加到光固化聚氨酯中复配形成低表面能涂层。通过对固化涂层表面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OSS结构上接枝的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的含量增加,漆膜的疏水性能、耐磨性能和表面铅笔硬度都有所提高,添加助剂为EP-POSS-G05-AA-2:6、EP-POSS-G05-AA-4:4和EP-POSS-G05-AA-6:2的漆膜呈现出最大的水接触角分别114°、117°和122°,漆膜表面最大的铅笔硬度分别为B-HB、HB-H和2H-3H。(3)利用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和2-溴代异丁酰溴依次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活性中心。采用紫外光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使G05在纳米二氧化硅活性中心表面引发聚合沉积在玻璃基材上制备超疏水表面。通过视频光学接触角仪对纳米活性中心含量和光聚合时间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活性中心含量的增加引发聚合形成超疏水表面的时间越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热重分析仪对添加60 mg纳米二氧化硅活性中心不同光引发时间所形成的表面及其纳米二氧化硅活性中心颗粒大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引发时间的延长形成的表面更加致密,活性表面的聚合物含量增加(二氧化硅活性中心的粒径增大)。(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霍淑平,吴国民,陈健,刘贵锋,金灿[10](2019)在《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的制备及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资源腰果酚合成了1种含有羟基的苯并恶嗪(CBozH),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光谱(1H-NMR和13C-NMR)表征了其化学结构。采用非等温示差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CBozH的热固化反应过程,通过Kissinger方程、Crane方程和T-β外推法得到了该体系的固化反应温度及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CBozH的热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5.47 kJ/mol,反应级数为0.909 4,凝胶温度为181℃,固化温度为217℃,后固化温度252℃。热重分析表明,CBozH开环聚合物(PCBozH)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3期)

固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季戊四醇丙烯醛树脂(PEAR)/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体系在浇注PBX炸药中的应用以及获得该体系在工程应用中的工艺温度参数,采用粘度实验研究了体系的粘度特性,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通过模拟n级反应动力学模型、Kissinger微分法、Ozawa积分法以及Crane方程研究了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50℃以上PEAR粘度几乎不受转速影响,PEAR与DBSA质量比大于25∶1,可保证浇注过程的顺利进行。PEAR/DBSA体系的凝胶化温度为345.92 K,固化温度为383.83 K,后处理温度为411.46 K。PEAR/DBSA体系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4.84 kJ/mol,指前因子为2.54×109min~(-1),反应级数为1.02,反应热为190.66 J/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宋瑞娟,贾园,王璇.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双马来酰胺树脂的固化反应[J].热固性树脂.2019

[2].邹德荣,刘慧慧,刘绪望,鄢柳柳.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固化季戊四醇丙烯醛树脂的粘结体系流变特征及反应动力学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19

[3].贾园,刘振,李树娜,王璇.超支化聚硅氧烷/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固化反应[J].热固性树脂.2019

[4].饶峰,吴洁,印万忠,缪彦.利用碱激发地质聚合反应固化尾矿研究进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9

[5].王宁,何继亮,储正振,陈诚,肖升高.DSC测定覆铜板用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J].印制电路信息.2019

[6].张景斌,薛国明,徐杰,余海坤,顾广新.水性罩光清漆固化反应速率及漆膜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9

[7].刘钟铃,袁悦,张莉,何鹏.HP-RTM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及流变行为研究[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9

[8].周帅,程超,孙泽玉,张辉,余木火.酚酞基聚芳醚酮/环氧树脂共混体系流变性能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9].朱春芳.应用在光固化低表面能涂料中反应型氟硅助剂的合成及相关机理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10].霍淑平,吴国民,陈健,刘贵锋,金灿.腰果酚含羟基苯并恶嗪的制备及固化反应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9

论文知识图

结合系统的TG-DSC曲线℃的实验数据(点)及线性回归图伯胺固化反应初始阶段田>立体平版印刷(立体光刻法)工艺流程...水性UV聚合物的空间交联结构环氧树脂预聚物、单组份环氧树脂、环...

标签:;  ;  ;  ;  ;  ;  ;  

固化反应论文_刘洋,宋瑞娟,贾园,王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