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来自印度的大乘佛教,入住汉文化土壤后,在思想上被中国禅僧植入儒道的基因,在物质上和茶结缘。禅宗丛林中盛行的“茶禅一味”,被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先通过“正-反-合”的思辨逻辑,让众生了悟“喫茶”是生活万般的指代,换而言之即四大五蕴;再以《心经》的般若空观视阈观照“茶禅一味是自在”。
关键词佛教;禅宗;般若;喫茶去;茶禅一味
赵州禅师(778~897)“喫茶去”的公案,将喫茶与参禅结下不解之缘,与此形成了“喫茶”与“参禅”成一家的“茶禅一味”禅宗丛林宗风。古往今来不乏阿赖耶识缺位的参禅者,未悟喫茶与参禅不二,用二分法把喫茶看做参禅的万种途径之一,执迷于喫茶可得法至涅槃。故先了悟“茶禅一味”所言何意?方知“喫茶去”到底是干什么?
1 禅宗的思源《心经》
释迦摩尼悟道成佛转法轮的49年生涯中,对般若的宣讲长达22年之久。足以见得在佛教浩瀚的经典中,般若类经占有举足轻重地位。佛法的总纲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āpāramitā Hr·daya)》(本文以《大正藏》第八册,玄奘法师译本为据),下文简称《心经》,不仅是《大般若经》菁华的凝练,更是禅宗核心思想的木本水源。《心经》开示“般若空观”所蕴含的逻辑思辨推理思维,与世俗“非此即彼,非有即无,非黑即白”的经验逻辑思维有显而易见的天壤之别。这种源于逻辑高于逻辑的思辨相比次第禅,在南禅宗的顿悟禅表现的尤为凸显。这也是佛之般若和人之智慧的内核差别所在。尚无能不失毫厘表达出Prajā语义的汉字,唐代玄奘法师(602~664)所提出“五种不翻”的经文翻译理论,此属“生善故:如般若,闻之则生信念,若译作智慧恐生轻薄。”。故Prajā采用音译成汉字“般若”,而非采用意译的内在根本原因。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意为“渡”。
佛教诸乘诸宗,各有其观法体系。从修观的角度,略述主要的观法,大体将显教观法分为小乘的苦空无我观、大乘的诸法实相观及大乘性宗的观心法门三大类。依缘起心枢论,佛教诸乘诸宗的实相观,实际上皆以内观自心为主,大乘性宗更以观心而见证自心佛性畏全部禅观的核心枢要。性宗观心法门,大抵以观现前一念妄心缘起性空,从而了达心之实性为要。[1]在于设法把学人的分别知见和业识习气剥落,用层层进逼的方法,逼迫人完全放舍概念分别,把人逼到“言语道断、心思路绝”处,“悬崖撒手”,放下从来以为命根、自我的我法二执,从而亲见未被妄念遮蔽时的本来心性。[2]以上般若空观的教学法则,即波罗蜜多的法舟。
2 茶禅一味是什么?
在佛智思辨“正-反-合”观照“喫茶去”,即经文所言“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照见“所谓茶者,即非茶,是名茶。”,此与“山是山·山非山·山是山”理喻相同。“喫茶去”和“茶禅一味”中“茶”所言般若,换而言之此“茶”狭义定义若以人间经验视阈仅指“喝茶”;广义内涵是通过般若慧眼照见一切生活的事无巨细,为四大五蕴的代名词。“禅”无需多言是Jhàna的音译“禅那”的简称。“一味”则是“不二”或“一如”。
一、在微博发布问题@影像视觉杂志 并添加标签#专家指导#;二、将问题发至邮箱liuxo@syzychina.com。
2.1 色空相即,茶禅一味
如来藏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未能成佛只因无明,具体而言表现为:烦恼盈众生、垢尘覆众生、客尘迷众生;导致众生皆喝茶,众生皆参禅,但未必众生皆佛陀。问题症结在于众生“未开不二法门”因此“未见本心佛”。众生用人间有二观逻辑将“茶禅”割裂,如同“砾金有二”、“茶禅有二”、佛我有二”,实则是众生自性沉迷的写照。当真如被五蕴覆蔽时,如我相见缤纷摩尼珠。《心经》开示众生面对“五蕴”时,“观自在”是第一步,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进而可度一切苦厄。
以上理论性的空与实践性的空圆融结合,旨在让众生顿悟:不仅无需执着于茶,更无需执于禅。何况,法既不存在,也求不得。“法”之所以不可得,用《金刚经》的三时观察法简而言之“过去法不可得,现在法不可得,未来法不可得。”所言是以。如此直下的调心法,就是“顿悟禅”的独特之处。
REN Jie, HUANG Hai-dong, WANG Qin, YANG Yu-guang, HUANG Yi, LI Qiang, BAI Chong
2.2 诸法空相,茶禅非有
般若空观之“空”有二方面的含义:理论性的空,指一切物质无固定实体,是无自性空;实践性的空,则是无所得、无执著的态度。[3]在般若空观通过层层递进的次次否定,证无茶、证无蕴、证无智、证无法、证无禅,最终达到对众生在理论性空的开悟。“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示世人:因世本无法,若执于求法,终生求不得,无果而返。是故不要因我执于任何佛法,告知众生对法执的实践性亦需空以贯之。《心经》在开篇便告示众生在实践上“空”之胸襟法门,谓之“观自在”。体证诸法空性了无所得,直下调心自在空明的禅那,才是彻底的明心见性。
“茶”与“五蕴”无异,且和“诸法”一如,那么般若证“五蕴皆空”得“诸法非有”。如此一来就容易落入厌世出世,最终导致消极处世状态。但“茶禅五蕴诸法皆空”的“空”非“无”,而是在阿赖耶识的引导中,运用消除二分法,体悟“干屎撅不二”的真如佛性。达到超越一切对立,破除一切相对的我执。所以般若证真空,还需涅槃证妙有。二者的圆融,谓之真空妙有相即。
2.3 了无所得,茶禅自在
当众生停止于茶禅不二、茶禅相即、茶禅一如、茶禅一味的禅悟体验,在茶禅相即中求法,则进入法执,最终陷入求“法”不得的无限苦痛之中而无法自拔。《心经》的根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澄明自在的禅悟观照,不二是顿悟的重要法门。因此《心经》步步紧逼再次督诫众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再次用不二法门和般若空观开示众生,万法与五蕴不异,以五蕴皆空,同理将“诸法”也空去,谓之“诸法空相”。以此般若空观引渡众生,拨却无明灰烬,扫尽世俗客尘。如此一来,小乘破世俗有——色空相即,茶禅一味;大乘又破小乘有——万法皆空,茶禅非有。
猴子捞水中月无功而返,被众生取笑;众生自以为聪明,想方设法摘天上月。而佛陀的《心经》般若空观,正是要开示世人:水中月是幻影,天上月亦是真空,求不得,求不得!故“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映射出“片片茶叶尽是法身,盏盏香茶无非般若。”如此般般皆为法相。再次以“不二法门”棒喝众生,因“诸法”与“五蕴”不二,证“诸法皆空”,将“法执”也空去。如此层层空观,终明心见性,放下四大、五蕴、六根、十二因缘等。将众生从客观世界的苦海引渡出世,但又不离世。原因是世俗涅槃一如,禅宗所强调的正是“生活禅”,而“喫茶去”实指让众生“去生活”。只是“喫茶去”时的心,应是无所得之心,观自在之心。
《心经》是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照“茶不异禅,禅不异茶,茶即是禅,禅即是茶,喫茶参禅,亦复如是。”禅宗强调的是人间佛法,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喫茶如同平凡生活中青青翠竹和郁郁黄花,然而却都是法身和般若。“喫茶”与“禅那”正如《涅架经》中“宝藏”与“贫女”、“额珠”与“力士”的关系。
3 喫茶去是干什么?
“正-反-合”的思辨逻辑中开示“茶禅一味”,感受“喫茶去”与“参禅去”的不二;为当机斩断众生“法执”,在般若空观引渡中乾坤扭转为“茶禅皆空”,堵截众生一切思路。历代禅师将大乘参究方法不断凝练,成为禅宗公案参究法,尤其是临济一派参禅的独特方式而风行丛林。每每小悟一次立马被否定,疑惑不解;经开示再次小悟,又再次被否定,大惑不解;众生在活句思辨的过程中,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终明心见性。可见禅宗话头并非玄而又玄的深奥语句,众生皆有佛性,关键在于“心”。
用般若空观空去我相,可谓破我执初悟“茶禅相即”的开示。“真智”在表面上虽与“五蕴”相对立,但在本体上,二者是相即与同一的。开不二慧眼审视“喫茶”与“禅那”,观照“茶不异禅,禅不异茶”的开悟。“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映射的“片片茶叶尽是法身,盏盏香茶无非般若。”如此般般皆为法相。
以上从《心经》的般若空观视阈给以层层遣除。第一,般若印五蕴皆空,皆空证茶禅非有。第二,非有观茶禅相即,相即照诸法空相。第三,空相开无茶无禅,无禅示了无所得。第四,无得引澄明自性,自性渡茶禅自在。最后体悟“茶禅一味是自在”的佛智。禅师们因了悟“茶禅一味”,故让前来参禅者“喫茶去”!参禅者若在“喫茶时”能顿悟“茶禅一味”则可谓明心见性也!众生喫茶时,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则可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面对欲在他门下的学佛参禅者,无论此人曾经学禅与否,赵州禅师以平凡一句“喫茶去”一以应之,可见禅师想让千古参禅者共鸣的并非高深莫测之大道理:“所谓佛是过来人,我是未来佛,佛我不二,佛我相即,直下调心,自在法舟。”“茶禅一味”所言何意?答曰:自在!
显效——餐后2h血糖处于8.0 mmol/L以内,FPG处于7.0 mmol/L以内,血糖得到稳定控制;有效——餐后2h血糖处于11.0 mmol/L以内,FPG处于8.0 mmol/L以内,血糖较治疗前明显控制但未基本稳定;无效——血糖控制效果未达预期目标。
标志牌主要包括交界牌、界桩、坝号桩、公里桩、指示牌、责任牌、简介牌、宣传牌等。标志牌的设置应该规格统一、布局合理、标志清晰、醒目美观,以不影响抢险交通线为宜。以堤防界桩为例,菏泽市1994年对堤防进行了确权划界,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重要,目前界桩存在数量极少。在堤防标准化建设时,水利部门要协同国土部门和当地乡镇政府,做好界桩的埋设工作,百米一小桩,千米一大桩,每桩都进行编号,并利用GPS定位存档。只有明晰了产权,划清了界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堤防管理单位与地方群众之间的产权纠纷,才能奠定水利长期稳定发展的群众基础。
目前既有“茶禅一味”,也有“禅茶一味”的写法。《“茶禅一味”“禅茶一味”莫要混淆》[4]和《“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考辨》[5]等文章,部分学者对此二字孰先孰后,导致语义不同展开极深研几的探讨。足以窥见探讨者实则未参透祖师西来意,认为此番探讨大可不必。若真要探讨,还请探讨者先“喫茶去!”。
参考文献
1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82-301.
2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52.
3 吴言生. 般若空观印禅心──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人文杂志,2001(7):107.
4 中华合作时报.“茶禅一味”“禅茶一味”莫要混淆. 中华合作时报,2017(7).
5 贺佳欢.“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考辨.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ok of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Aste Zen in Tea" is comfortable
CHEN Danni1,2,3
(1.The School of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Wuyi University,Te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 University, Collaboral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Oolong Tea Industry Fujian 354300 China;2.Korea Tea & Tao Research Institute,Jeollabuk-do Province 54887 South Korea;3.The Graduat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Wonkwang University,Jeollabuk-do Province 54887 South Korea)
AbstractMahayana Buddhism from India, after living in the soil of Han Culture, was mentally implanted by Chinese zen monks into the gen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ecame physically connected with tea. Zen jungle prevailing in the "Zen-tea blindly", is enjoyed by the world enduring. First, through the Prajna logic of "Positive-Reverse-Union", let all beings realize that "Chi cha qu" is the allusion of life, in other words, 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and five skandhas are empty. Finall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ok of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Aste Zen in Tea" is comfortable.
Key wordsBuddhism;Zen;Prajna;Chi cha qu;Zen-tea blindly
收稿日期:2019-06-12
基金项目: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闽教科[2013]51号);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美学在茶空间设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FJ2016c122)。
作者简介:陈丹妮(1988年-),女,福建武夷山人,讲师,韩国圆光大学礼文化和茶道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中日韩茶道、茶空间设计、茶器鉴赏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94;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19)02-111-03
标签:般若论文; 众生论文; 心经论文; 禅宗论文; 大乘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论文; 《茶叶》2019年第2期论文;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闽教科[2013]51号)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美学在茶空间设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FJ2016c122)论文;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论文; 韩国礼茶学研究所论文; 韩国圆光大学礼文化与茶道茶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