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傲然,李晓玲,门秋爽,孙凤霞[1](2020)在《血清铁蛋白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清铁蛋白是人体内铁的主要贮存形式,可有效维持机体内铁平衡。病理状态下,铁过载可诱发氧化应激损伤机制,造成活性氧生成和DNA损伤等,肝脏的铁存储量最大,是铁过载致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铁蛋白可有效反映体内贮存铁水平,并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了解铁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在提升肝脏疾病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分析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理祎[2](2020)在《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呈侵袭性生长,许多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且大多数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异常增高,其肝脏铁代谢情况开始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采用MRI联合SF分析HAE患者以及其不同的分期下HAE患者肝脏铁代谢情况,为临床肝功能的评价及其发病过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在我院经临床确诊为HAE患者112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5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行1.5T MRI常规扫描,并采集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在TSE T2WI-SPAIR上测量肝脏信号强度、肝脏后方右侧竖脊肌信号强度,计算得出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Liver to the paraspinous muscles signal intensity ratio,L/M-SIR),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HAE患者即HAE组、HCC患者即HCC组,健康志愿者即正常组的L/M-SIR值、SF、肝功能指标在三组间两两之间的组间差异;同时,将HAE组L/M-SIR值与SF进行关联性分析,再将HAE组的SF、L/M-SIR值与病灶直径、肝功能、年龄等指标等进行关联性分析。2.将112例HAE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每组例数分别为22例、43例、47例,然后联合正常组分析各组间L/M-SIR值、SF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HAE组、HCC组的L/M-SIR值分别为2.29(2.07,2.48)、2.01(1.56,2.24)、1.85(1.41,2.08),SF分别为65.94(41.81,146.69),378.08(165.15,662.86),355.84(152.91,620.49),HAE组69.6%的患者、HCC组73.7%的患者的SF高于参考值,且HAE组91.9%的患者、HCC组91.2%的患者一个或多个肝功能指标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经统计学分析得出L/M-SIR值,SF,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基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FP,ALB,ALT,ALP,AST在三组中每两两间存在统计学差异。L/M-SIR值,SF,TBIL,DBIL,IBIL,GGT在正常组与HAE组、正常组与HC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HAE组与HCC组无统计学意义;GLB在HAE组与正常组、HAE组与HCC组存在差异。2.L/M-SIR值与SF,AFP存在负相关(rs=-0.606,rs=-0.380);SF与病灶直径,AFP,ALT,TBIL,DBIL,IBIL,ALB,GLB,ALP,GGT,AST存在相关性(rs=0.444,rs=0.549,rs=0.473,rs=0.417,rs=0.453,rs=0.314,rs=-0.327,rs=0.305,rs=0.459,rs=0.463,rs=0.515)。3.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的L/M-SIR值分别为2.32(2.14,2.55)、2.05(1.87,2.20)、1.59(1.23,2.00),SF分别为48.39(40.66,98.33),311.71(186.42,406.39),813.19(572.73,1807.14),4.5%HAE早期组患者、69.8%HAE中期组患者、100%HAE晚期组患者的SF高于参考值。L/M-SIR值、SF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M-SIR值、SF在早期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期组、晚期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个指标在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晚期HAE患者肝脏内多存在异常铁沉积,HAE患者肝脏的铁沉积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并加重;HAE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弱于HCC,其肝功能损伤程度亦与铁沉积有一定间接相关性;MRI联合SF检测可作为初步判断HAE患者肝脏内异常铁沉积的方法。
赵建方[3](2020)在《血清铁蛋白联合CA125或HE4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于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卵巢癌的筛查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血清癌抗原125(Serum Cancer Antigen 125,CA125)是卵巢癌的常用肿瘤标志物,并作为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指标之一。CA125对早期卵巢癌的敏感性差,特异性低。血清铁蛋白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升高,如乳腺癌,肝细胞癌,非霍奇金淋巴瘤,肾细胞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胃癌等。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是继CA125之后被高度认可的又一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的标志物。我们评估铁蛋白联合血清CA125或HE4作为检测上皮性卵巢癌诊断工具的表现。方法:本研究招募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和临沂市妇幼保健院的患者。随机选择7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70例病理确诊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和124例病理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每一组都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所有提供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测每一组人员的血清中铁蛋白、HE4和CA125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HE4和CA125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其诊断卵巢癌的准确性。结果:EOC患者的血清铁蛋白、HE4和CA125较HC和良性患者高(p<0.001)。铁蛋白和CA125及HE4之间没有关系。铁蛋白和CA125在良性卵巢疾病(r=0.095,P=0.086),健康对照(r=0.13,P=0.067)和EOC(r=0.083,P=0.094)中未显着相关。所以,铁蛋白的循环水平和CA125无关。铁蛋白和HE4无关联性,良性疾病(r=0.092,P=0.087),健康对照(r=0.17,P=0.078),EOC(r=0.079,P=0.091)。为了评估血清铁蛋白、HE4和CA125对不同供体组EOC的诊断准确性,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然后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铁蛋白、HE4和CA125均能有效地区分HC(P<0.05)。早期EOC判定铁蛋白优于CA125及HE4(p=0.002,0.038),但在晚期,CA125更优于单独的铁蛋白或HE4(P=0.026,0.046)。铁蛋白和CA125或HE4的组合略微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从而区分EOC和HC。结论:铁蛋白可区分健康对照者和EOC患者,尤其是早期疾病。血清铁蛋白和HE4或CA125的组合为筛查EOC提供了更高的诊断准确度。血清铁蛋白可作为EOC生物标志物来补充标准的CA125检测。
张咪娟[4](2020)在《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血清铁蛋白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研究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这将为临床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同地纳入门诊或住院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进行亚组分型。入院时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个月时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判断患者近期预后。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液生化检查。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BMI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高血压病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液生化学检查比较:TC、TG、LDL-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HB、WBC、UA和血清铁蛋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UA和血清铁蛋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4.不同OCSP亚型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OCSP不同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0,P=0.474);5.不同TOAST亚型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TOAST不同亚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65,P=0.024),其中LAA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较CE组、其他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AST亚型间仅在U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NIHSS评分组的血清铁蛋白比较:血清铁蛋白在不同NIHSS评分组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82,P=0.026);血清铁蛋白与NIHSS评分相呈正相关(r=0.269,P=0.003);7.不同mRS评分组的血清铁蛋白的比较:血清铁蛋白在不同mRS评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24,P=0.071);8.ROC曲线分析:UA曲线下面积为63.8%,当UA水平为304μmol/L时,最大约登指数为0.246,此时U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58.2%,特异性为66.4%,表明UA是急性脑梗死一般的诊断指标;血清铁蛋白曲线下面积为78.5%,当血清铁蛋白水平为96.04 ng/mL,最大约登指数为0.426,此时血清铁蛋白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76.2%,特异性为66.4%,表明血清铁蛋白是急性脑梗死较好的诊断指标。结论:1.血清铁蛋白、UA与急性脑梗死显着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清铁蛋白、UA与LAA脑梗死有关,存在某种机制参与LAA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3.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4.血清铁蛋白对于辅助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胡雪霄[5](2020)在《SF、γ-GT、TBil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改变,揭示上述指标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9年3月到2020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最终符合此次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4例作为实验组,入院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实验组病人分为轻型卒中组(31例)、中型卒中组(33例)、重型卒中组(30例)三组;收集同期无脑梗死病史的体检中心体检者40人作为对照组;(2)采集入组人员基线资料,并采集对照组及实验组发病48小时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SF、γ-GT、TBil;(3)实验组发病14天后再次行NIHSS评分,进行预后评定,分为基本痊愈组(18例)、显着进步组(30例)、进步组(29例),无变化或加重组(17例),同时复测SF、γ-GT、TBil;(4)分析比较急性脑梗死后SF、γ-GT、TBil的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1)基线资料的分析比较:轻型卒中组、中型卒中组、重型卒中组及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合并高血压人数、合并糖尿病人数、合并高脂血症人数及吸烟人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照组与发病48小时内的实验组SF、γ-GT、TBil水平的分析比较:SF水平:重型卒中组>中型卒中组>轻型卒中组>对照组(F=20.04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GT水平:重型卒中组>中型卒中组>轻型卒中组>对照组(F=16.6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水平:轻型卒中组>中型卒中组>重型卒中组>对照组(F=20.27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入院NIHSS评分与发病48小时内SF、γ-GT、TBil水平的相关性分析:NIHSS评分与SF(r=0.413,P<0.001)、γ-GT(r=0.396,P<0.001)呈正相关,与TBil(r=-0.205,P=0.018)呈负相关;(4)实验组发病48小时内SF、γ-GT及TBil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F与γ-GT呈正相关(r=0.489,P<0.001),TBil与SF(r=0.139,P=0.110)、γ-GT(r=0.134,P=0.122)无相关;(5)实验组发病14天后SF、γ-GT、TBil水平与发病48小时内上述三项指标水平的分析比较:发病14天后SF(t=3.445,P=0.001)、γ-GT(t=4.107,P<0.001)、TBil(t=3.916,P<0.001)水平低于发病48小时内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实验组发病14天后,基本痊愈组、显着进步组、进步组、无变化或加重组组间SF、γ-GT、TBil水平的分析比较:SF水平:无变化或加重组>进步组>显着进步组>基本痊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76,P<0.001);γ-GT(F=1.357,P=0.261)、TBil(F=0.945,P=0.42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SF、γ-GT、TBil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在发病初期,上述三项指标均升高,SF、γ-GT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且SF、γ-GT两者之间也呈正相关,TBil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2)脑梗死发病14天时,SF水平与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关,SF高的患者预后较差,γ-GT、TBil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关。
侯伊雪[6](2020)在《外源线粒体纠正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治疗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肝纤维化可由多种致病因素(病毒、化学毒物、过度肥胖等)引起,是一种组织创伤愈合后发生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进一步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机体健康。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细胞出现广泛的线粒体损伤,表现为能量生成受阻、氧自由基大量释放、自噬功能改变、线粒体DNA受损等,这是引起肝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课题尝试从纠正肝脏线粒体受损状态的角度出发,使用功能正常的线粒体替代原本功能缺陷线粒体,以恢复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改善肝组织功能。本研究使用化学毒物四氯化碳,模拟肝纤维化发展过程(四氯化碳能够攻击细胞膜,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肝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大量增生,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治疗药物由同种属健康小鼠肝脏中提取得到高纯度且具有良好活性的线粒体,在实验中把这种同种异体提取得到的线粒体称为外源线粒体。体外实验首先探究了外源线粒体进入肝细胞的方式。实验使用荧光染料标记外源线粒体以追踪其动态位置,发现使用大胞饮抑制剂阿米洛利处理肝细胞后,明显减少了肝细胞摄取外源线粒体的数量,因此判断外源线粒体进入肝细胞的途径可能是通过大胞饮的细胞胞吞方式进行的。接下来,为探究外源线粒体对损伤后的肝细胞的治疗效果,实验使用四氯化碳与肝细胞共孵育8 h诱导细胞损伤模型,向受损肝细胞补充功能正常的外源线粒体后,检测线粒体和细胞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外源线粒体处理2-4 h且浓度在200-400 μg/mL之间对受损肝细胞具备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效果存在浓度依赖性-随着线粒体浓度的提高对恢复细胞状态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发现外源线粒体的加入可以降低其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升高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证明外源线粒体可以减轻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理功能。体内实验首先研究了外源线粒体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在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通过向健康小鼠长期多次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外源线粒体注入纤维化小鼠与正常小鼠体内,经2h体内分布后,检测外源线粒体在心、肺、肝、肾、脑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外源线粒体在肝脏组织中分布最多,且与非损伤正常肝脏相比,纤维化的肝脏中易获取更多外源线粒体。此外,实验还探究了短期单剂量补充外源线粒体后对受损肝脏内线粒体活性的影响。向肝纤维化小鼠体内注射外源线粒体2h后,检测肝脏中线粒体的膜电位与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发现与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外源线粒体的加入显着提高了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轻微上调线粒体膜电位。上述结果提示线粒体疗法在减轻肝纤维化、恢复线粒体功能中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探究外源线粒体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实验使用外源线粒体对肝纤维化小鼠进行一周的干预性治疗。结果证明在额外补充功能性线粒体后,小鼠的肝脏系数降低,外源线粒体可能缓解了过度纤维沉积引起的肝淤血和肝水肿情况。并且,线粒体治疗后肝表面由粗糙逐渐向光滑转变,肝脏内部实质性细胞坏死减少、组织中炎性浸润降低、纤维化程度下降,肝脏形态得到了恢复。通过检测小鼠血液指标,发现线粒体治疗后,血清中ALT水平下降,说明小鼠肝损伤程度降低。通过检测小鼠肝组织匀浆液中相关指标,发现线粒体治疗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升、活性氧(ROS)和羟脯氨酸(HYP)水平下降,说明外源线粒体提高了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轻了肝脏纤维化程度。使用天狼星红对胶原纤维沉积进行特征性染色,进一步证明了外源线粒体在减轻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发挥了良性作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肝内超微结构,发现外源线粒体治疗后肝内线粒体含量明显增加、肿胀线粒体减少,说明外源线粒体改善了肝细胞内的线粒体的数量与状态。为深入探究外源线粒体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疾病中的治疗机制。实验通过对比疾病模型小鼠和线粒体治疗小鼠的肝脏中mRNA差异,分析GO与KEGG富集改变以及具体差异表达基因,发现氧化应激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在外源线粒体处理前后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我们推测外源线粒体主要通过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这两个方面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栗昀[7](2020)在《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五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约有70万人被确诊为肝癌。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有酒精性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等。其中,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脂肪肝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我国,HBV感染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被检测出HBVsAg 阳性,42万死于肝癌,其中,90%存在HBV感染史。虽然随着HBV疫苗的普及,感染HBV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我国感染人数基数较大,对于已感染HBV的患者来说,控制HB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癌,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索拉菲尼是唯一一个FDA批准的,可用于治疗肝癌的抗癌药物。但是,对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癌,其治疗效果远远低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癌。并且,长期服用索拉菲尼也有可能导致耐药等副作用。对于HBV相关肝癌的患者而言,由于HBV的存在,其感染所导致的反复的慢性肝炎以及高滴度的HBV DNA仍然是肝癌复发的风险因素。HBV x基因是HBV4个开放编码框中最小的一个,在HBV相关HCC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通过直接作用或者是表观遗传学改变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以及致癌基因,或者是灭活抑癌基因,在HBV相关HCC中是独立的风险因子。Hedgehog信号通路在修复组织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该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其主要蛋白Gli高表达;抑制其表达能够延缓肿瘤细胞增值。铁死亡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其主要是由于铁依赖的大量脂质活性氧产生损伤细胞所致。索拉菲尼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抑制了肝癌细胞发生铁死亡作用。铁离子积聚引发的芬顿反应是发生铁死亡的主要特征之一。在HBV感染患者中,体内铁代谢的异常表达说明HBV感染有可能涉及铁死亡发生过程。长链非编码RNA虽然不具有编码蛋白的功能,但其可以调节miRNA或者是通过其他作用影响蛋白质表达,进而改变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发生病变。长链非编码RNA可以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以及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细胞表型改变。与蛋白或者是miRNA相比,靶向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更具有优势以及前景。HBx作为致癌基因,可以调节多个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到HBV相关HCC的发生过程中。并且,由于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以其为对象的生物学标志物以及药物干预靶点研究将对HBV相关HCC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复方叶下珠是由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创制的,用于治疗肝癌,尤其是HBV相关HCC的中药复方,其专利申请号为:201610517509.2。在临床应用中,复方叶下珠能够降低HBV相关HCC患者血清中病毒学标志物(HBVsAg,HBVcAg和HBV DNA)以及延缓HBV肝硬化发展成为HCC,具有较好的抗HBV相关HCC效果。实验研究发现,复方叶下珠能够抑制HBx基因表达。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次试验通过构建HBx过表达稳定细胞株HepG2-HBx,通过采用体内外实验,检测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的影响,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HepG2-HBx细胞中HBx以及Hedgehog信号通路组成因子在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复方叶下珠抑制HepG2-HBx细胞作用机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明确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作用并检测肿瘤组织中铁死亡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评价复方叶下珠对铁死亡的影响,探索HBV相关HCC,Hedgehog信号通路以及铁死亡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长链非编码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复方叶下珠靶向Ln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初步筛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抗癌机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复方叶下珠处理HepG2-HBx细胞,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的影响,并通过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效果。检测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以及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证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染色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索HBV相关HCC与铁死亡的关系;通过Lnc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复方叶下珠的靶向LncRNA,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作用机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体外实验:构建过表达HBx基因的HepG2-HBx细胞稳定株,并用复方叶下珠进行不同浓度的处理,通过观察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实验,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BV相关HCC的抑制作用;并检测细胞中HBx和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HH,PTCH-1,SMO,GLI-1和GLI-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中GLI-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情况。2.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体内实验:将HepG2-HBx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并给予复方叶下珠进行治疗。通过测量裸鼠体重,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抑制率等方法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BV相关HCC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HBx和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HH,PTCH-1,SMO,GLI-1和GLI-2 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及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SHH,PTCH-1,SMO,GLI-1以及HBx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3.复方叶下珠诱导铁死亡作用:利用普鲁士蓝染色技术,检测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铁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通过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FTH mRNA和铁死亡关键基因CISD1,CISD2,CPX4和ACSL4的mRNA表达,初步评价诱导铁死亡是否为复方叶下珠发挥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4.LincRNA高通量测序:通过对HepG2-HBx细胞以及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进行LincRNA高通量测序筛选,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Ln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1.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的增值、迁移以及克隆,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NA水平,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抑制HBx以及SHH、PTCH-1和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的表达没有影响:在蛋白水平,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中HBx以及SHH、PTCH-1,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NA结果一致,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在蛋白水平没有影响。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抑制GLI-1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其抑制效果呈量效关系。2.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移植瘤体积增长,降低肿瘤/体重比率,提高肿瘤抑制率;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Bx以及SHH、PTCH-1,GLI-1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均没有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过表达HBx能增加细胞质中SHH、PTCH-1、GLI-1和SMO的表达,而复方叶下珠在625mg/kg的条件下,能明显抑制细胞质中HBx以及SHH、PTCH-1、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复方叶下珠对SMO没有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关于铁离子含量的变化,与HepG2-NC相比,HepG2-HBx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环巴胺(cyclopamine)和复方叶下珠(625mg/kg)组,铁离子浓度明显增加,说明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可以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含量。而对于FTH mRNA,HepG2-HBx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可以降低其表达(P<0.05)。与HepG2-NC相比,CISD1和GPx4在HepG2-HBx组表达降低,但GPx4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叶下珠组(625mg/kg,300mg/kg)和环巴胺组能明显提高肿瘤组织中CISDlmRNA表达水平(P<0.01或P<0.00),而对GPx4没有明显作用。在HepG2-HBx组中,CISD2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提高其表达,尤其是复方叶下珠,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0)。而对于ACSL4,在HepG2-HBx组和复方叶下珠组,没有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Lnc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经过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与未处理的HepG2-HBx细胞相比,分别上调114个和下调65个LincRNA,通过real-time PCR 对 LncRNA MALAT1,LincRNA 0023,LncRNA GAS5,LncRNA ROR,LncBISPR,Lnc PSMB8-AS1,LncH19 以及 LncRP11-998D10.4 进行进一步验证,发现复方叶下珠对LncBISP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量效关系,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复方叶下珠在120mg/mL的药物浓度下,能明显提高Lnc PSMB8-AS1和Lnc RP11-998D10.4的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于LncRNA MALAT1,在30mg/mL和60mg/mL的药物浓度下,复方叶下珠能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而在120mg/mL的条件下,能促进其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 LncRNA 0023,LncRNA GAS5,LncRNA ROR 和 LncH19,复方叶下珠无明显的抑制或者是促进作用。结论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复方叶下珠能够抑制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降低肿瘤/体重比,提高肿瘤抑制率,说明复方叶下珠具有抗HBV相关HCC的作用。复方叶下珠可以抑制HBx表达,同时,也可以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1,GLI-1的表达,说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铁死亡是铁离子依赖性的,以脂毒性活性氧聚集为特性的非凋亡性细胞坏死形式。复方叶下珠能够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浓度,降低FTH mRNA表达,提高CISD2 mRNA表达,有可能诱导肿瘤组织发生铁死亡,这也许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另外一个机制。此外,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能明显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浓度以及抑制CISD1和GPX4 mRNA,说明Hedgehog信号通路能促进过氧化物反应,有可能参与调节铁死亡过程,因此,Hedgehog信号通路与铁死亡在HBV相关HCC以及HCC中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方叶下珠能有效抑制LncBISPR的表达,并且呈量效关系,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复方叶下珠能对LncBLSPR的三个转录本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于LncBISPR和这三个转录本在HCC以及HBV相关HCC中的作用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LncRNA MALAT1作为致癌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复方叶下珠能抑制其表达,但是,复方叶下珠是否能通过降低其表达而抑制肿瘤增长尚不清楚。同时,LncPSMB8-AS1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以及是否能作为HBV相关HCC的治疗靶点,需要更多的体内外实验去证实。
张祥波[8](2020)在《血清铁蛋白与登革热发热期患者病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与登革热(Dengue Fever,DF)发热期患者病情以及病程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登革热(病程<7天,T>37.3℃)的171例患者为登革热组和13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一般临床资料和SF、CRP、肝功能相关指标数据(ALT、AST、TBil、ALB、ALP),血常规指标(WBC、PLT),描述登革热患者肝损伤、血小板减少情况,并分析与SF的相关性。根据登革热诊疗指南,将登革热组患者分为重症预警登革热组和普通登革热组比较两组SF水平差异,并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及SF预测重症登革热的ROC曲线分析。此外,根据登革热诊疗指南出院标准,比较不同住院时长的登革热人群在病程早期的SF水平,并分析住院时长与SF的相关性。结果:1.登革热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CRP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登革热组患者ALT、AST、SF水平均升高显着(Z=11.553、15.054和15.163,P均<0.001),WBC、PLT降低(t=14.254和21.855,P均<0.001),提示登革热患者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肝脏损害、血小板减少情况且伴有SF水平升高。2.研究发现登革热合并肝损害组患者SF水平较无肝损害组患者升高明显(Z=6.930,P<0.001),而年龄、性别、体温峰值、肝病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F与ALT、AST、TBil均呈正相关(r=0.464,0.531和0.315,P均<0.001),与血小板呈负相关(r=-0.355,P=0.004),与WBC、ALB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SF水平的登革热患者其ALT、AST、PLT水平和肝损害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H=14.240和17.584,F=11.754,c2=49.547,P均<0.001),更高SF水平的患者其ALT、AST水平以及肝损伤发生率均升高且PLT降低(P均<0.05)。3.与普通登革热相比,重症预警登革热患者SF水平显着升高(Z=4.566,P<0.001)。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高铁蛋白血症(SF≥500ng/ml)是登革热合并肝损害和重症预警登革热患者的危险因素(OR=8.120和16.420,P<0.001),且ROC曲线分析示,SF预测重症预警登革热患者的AUC为0.831(95%CI:0.772-0.891),取截断值为1510ng/ml时,敏感度78.3%,特异度74.7%。4.根据住院时间中位数7天将登革热分为2组,住院时间长(≥7天)的患者铁蛋白水平2278(908,5037)ng/m L显着高于住院时间短(<7天)的患者1343(584,2450)n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66,P<0.001)。此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SF与住院时间有正相关性(r=0.243,P=0.001)。结论: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SF水平与肝损伤、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转归均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医生早期诊治登革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向彬[9](2019)在《高海拔地区颅脑损伤后血清乳酸、铁蛋白、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颅脑损伤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颅脑损伤发生后,机体能量代谢会发生改变,炎性反应会加重,各种能量代谢改变及继发炎性反应在继发性颅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发生后铁蛋白及乳酸含量变化,研究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月起至2018年11月间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30例分别在入院第1、3、7、14天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另外30例也在1、3、7、14天进行动脉血乳酸检测,并同期进行头颅CT检查,与30例同期临床体检健康患者血清铁蛋白及乳酸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颅脑损伤血清铁蛋白、动脉血乳酸含量变化,结合头颅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探讨铁蛋白、乳酸与颅脑损伤的关系,研究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组铁蛋白及乳酸含量均不同程度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并持续时间长;铁蛋白含量在颅脑损伤后逐渐升高,在第7天达到峰值,第14天后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值。乳酸在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至第14天恢复正常。铁蛋白与颅脑损伤GCS评分呈负相关,乳酸含量与颅脑损伤GCS评分呈负相关。头颅血肿CT值及周边水肿CT值在颅脑损伤后均随时间不同程度降低。结论:1、颅脑损伤后铁蛋白及乳酸不同时段的变化,提示颅脑损伤后能量代谢、炎性反应及机体稳态的改变;GCS评分在不同时间的铁蛋白、乳酸含量,表明其可作为患者病情间接评估指标。2、铁蛋白、乳酸含量在颅脑损伤早期表现增高趋势,并与GCS评分呈负相关,表明铁蛋白增高可能与铁诱导的自由基损伤有关,乳酸含量增高不仅提示机体代谢增强,可能与颅内细胞代谢紊乱有关。3、颅脑损伤后血肿及水肿CT值表现逐渐降低趋势,表明颅脑损伤发生后血肿分解吸收表现,周边水肿CT值呈降低趋势,提示血肿分解吸收同时,周边因血肿及损伤的脑组织逐渐出现水肿加重的表现。
马岩[10](2018)在《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铁负荷状况是指铁在机体内储备水平和满足机体生理功能及代谢需要的程度,铁缺乏和铁过载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铁过载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尚未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较少。随着人们饮酒量和红肉摄入量(或使用铁补充剂)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成年人体内铁营养状况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评估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暴露、铁过量及其联合暴露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Aplysin)补充改善大鼠肝损伤和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人群合理摄入富铁食物(或补充铁剂)和适量饮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人群横断面调查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及分组。人群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两家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35-76岁6858名成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信息资料。将血清铁蛋白(SF)水平按最低铁负荷组(Q1),中低铁负荷组(Q2)、中高铁负荷组(Q3)和最高铁负荷组(Q4)四分位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不同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判断机体的铁营养状况的血清铁蛋白水平(SF)标准:SF<15μg/L为铁缺乏;男性SF 15-200μg/L和女性SF15-150μg/L为铁营养状况良好;男性SF>200μg/L和女性SF>150μg/L为铁过载。在开展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将3133名男性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组(≤200μg/L)和铁过载组(>200μg/L),结合饮酒情况分为非饮酒和饮酒组,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56),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8),非铁过载和饮酒组(n=1033)及铁过载和饮酒组(n=166),收集人口学,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生化检测信息;运用相加模型分析铁过载和饮酒交互作用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海兔素补充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组,每组各15只。其中,酒精模型组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 mL·(kg-1·d-1)灌胃6周;海兔素+酒精组给予150mg·(kg-1·d-1)海兔素灌胃,酒精灌胃方式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酒精模型组均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8周。末次灌胃后,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粪便,禁食12小时,3%戊巴比妥钠3 mL/kg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肝脏和小肠标本。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等。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水平;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海兔素补充干预对实验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分析和了解小肠病理学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模型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铁过量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含铁量50 mg/kg的基础饲料,酒精和铁过量组饲喂含铁量1000 mg/kg饲料,同时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mL·(kg-1·d-1)灌胃10周;海兔素对照组和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给予150 mg·(kg-1·d-1)海兔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酒精+铁过量组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水平和肝组织铁(LIC)含量;分析大鼠十二指肠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表达水平。观察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小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DAO、D-LA、FABP2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柔嫩梭菌和脆弱拟杆菌的含量。结果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成年人群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高铁蛋白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是低铁蛋白组的2.96倍(95%CI:1.74-5.02)(P<0.05);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分别是1.88倍(95%CI:1.20-2.96)和4.18倍(95%CI:1.74-10.05)(P<0.05)。铁过量组肝功能异常率(12.5%)显着高于铁缺乏组(1.0%)和铁正常组(3.1%)(P<0.05)。进一步分析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人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5.12倍(95%CI:3.06-8.57)(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铁过载和饮酒同时存在的效应为两因素单独存在时效应之和的1.36倍,由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患病危险性为1.10。海兔素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海兔素补充可改善大鼠酒精性肝组织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出现肝损伤,发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典型脂肪变性;而海兔素干预后,其肝小叶结构显示正常,肝索排列逐渐恢复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透射电镜观察海兔素补充大鼠肝细胞核膜完整,胞浆脂滴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完整。肝功能分析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而海兔素可有效抑制这些变化。TNF-α和TGF-β的水平分别显着提高1.9倍和1.2倍,而IL-10的水平降低了59.7%(P<0.05);补充海兔素后,TGF-β和TNF-α的水平相对酒精模型组分别下降37.0%和34.7%,而IL-10水平显着提高2.0倍(P<0.05)。肠道黏膜结构分析显示,长期酒精暴露,肠绒毛明显受损,大量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结构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和乳酸菌丰度明显减少,梭菌属IV(Clostridium IV)、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和Anaerostipes丰度明显升高,而海兔素干预使其丰度显着降低,增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丰度。海兔素补充可显着改善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经过12周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腺体和肠绒毛都明显受损,肠腔内可见大量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而海兔素干预能够显着改善上述病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小肠微绒毛排列稀疏,大量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结构不完整甚至消失;海兔素干预后上述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SI、SF、LIC和HEP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小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海兔素干预后大鼠铁代谢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十二指肠铁蛋白表达呈下调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海兔素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粪便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显着下降(P<0.05);海兔素干预后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显着降低;乳酸杆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都显着升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成年人群(35-76岁)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2.男性人群饮酒与铁过载(SF>200μg/L)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饮酒史和铁蛋白水平正常成人的5.12倍。3.利用成功建立的酒精、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补充能有效地改善酒精暴露、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黏膜损伤,对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具有积极作用。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铁蛋白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1.1 铁蛋白的结构 |
1.2 铁蛋白的功能 |
2 铁蛋白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
2.1铁蛋白与病毒性肝炎 |
2.2 铁蛋白与NAFLD |
2.3 铁蛋白与肝硬化肝硬化 |
2.4 铁蛋白与肝癌 |
2.5 铁蛋白与其他肝脏疾病 |
3 小结 |
(2)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第1章 MRI用于肝泡型包虫病铁沉积评估的初步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1.1.4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
1.1.5 影像学分析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病灶MRI表现 |
1.2.3 HAE组、HCC组和正常组的L/M-SIR值、SF及临床指标比较 |
1.2.4 HAE组的L/M-SIR值、S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包虫病概述 |
1.3.2 铁代谢概述 |
1.3.3 肝脏铁沉积的测量方法 |
1.3.4 HCC与铁沉积 |
1.3.5 HAE患者铁沉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6 三组L/M-SIR值及SF比较结果分析 |
1.3.7 三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1.3.8 HAE患者相关性结果分析 |
1.3.9 本章小结 |
第2章 MRI联合血清铁蛋白对不同分期肝泡型包虫病铁沉积的初步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
2.1.3 影像学分析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病灶MRI表现 |
2.2.3 HAE早、中、晚期组和正常组的L/M-SIR值、SF比较 |
2.3 讨论 |
第3章 全文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2 临床意义 |
3.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MRI在评价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3)血清铁蛋白联合CA125或HE4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资料 |
1.3 标本处理 |
1.4 试剂 |
1.5 仪器 |
1.6 操作步骤 |
1.7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数据 |
2.2 病理特征分析 |
2.3 ROC分析 |
2.4 随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血清铁蛋白 |
1.1 血清铁蛋白简介 |
1.2 血清铁蛋白与免疫反应 |
1.3 血清铁蛋白与炎性反应 |
1.4 血清铁蛋白与血管生成 |
2 血清铁蛋白的升高在脑梗死中的发病机制 |
3 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国内外研究 |
4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收集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 相关因素评估及计算标准 |
2.3 血液生化检查 |
2.4 卒中量表的评分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2.6 质量控制方法 |
2.7 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 |
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OSCP分型的关系 |
3.4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TOAST分型的关系 |
3.5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入院时NIHSS评分 |
3.6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NIHSS评分相关性 |
3.7 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与3 月后m RS评分关系 |
3.8 血清铁蛋白和UA分别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探讨 |
4.2 UA、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机制的讨论 |
4.3 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两种分型关系的探讨 |
4.4 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探讨 |
4.5 UA、血清铁蛋白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的探讨 |
4.6 铁螯合剂与脑梗死的探讨 |
结论 |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铁蛋白与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性:一篇荟萃分析 |
介绍 |
资料和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NIHSS评分 |
2 mRS量表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SF、γ-GT、TBil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铁蛋白与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6)外源线粒体纠正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肝纤维化疾病背景 |
1.1.1 肝纤维化的疾病表型 |
1.1.2 临床肝纤维化诊断方式 |
1.1.3 肝纤维化微环境变化 |
1.2 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2.1 病因治疗 |
1.2.2 保护肝功能 |
1.2.3 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 |
1.2.4 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增殖 |
1.2.5 降解细胞外基质 |
1.3 结论 |
第二章 前言 |
2.1 研究背景及实验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2.1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中的治疗效果研究 |
2.2.2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中组织分布研究 |
2.2.3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中的药效学分析 |
2.3 创新点 |
第三章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中的治疗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细胞与动物 |
3.2 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肝细胞的培养、传代与冻存 |
3.3.2 荧光线粒体的制备 |
3.3.3 肝细胞摄取线粒体机制研究 |
3.3.4 外源线粒体对损伤后肝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5 外源线粒体对损伤后肝细胞ALT、AST与ATP活性的影响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线粒体的表征 |
3.4.2 肝细胞摄取外源线粒体的机制 |
3.4.3 外源线粒体提高细胞活性 |
3.4.4 外源线粒体修复肝细胞损伤 |
3.4.5 外源线粒体增加细胞的能量代谢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中组织分布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动物 |
4.2 溶液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4.3.2 模型评价 |
4.3.3 外源线粒体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情况 |
4.3.4 不同组织的细胞中获取外源线粒体数量的差别 |
4.3.5 外源线粒体对肝细胞内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4.3.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
4.4.2 模型评价 |
4.4.3 外源线粒体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情况 |
4.4.4 不同组织的细胞内获取外源线粒体数量的差别 |
4.4.5 外源线粒体提高肝细胞内线粒体活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外源线粒体在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中的药效学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数据库介绍 |
5.1.4 实验动物 |
5.2 溶液的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5.3.2 样本的获取与称重 |
5.3.3 血清ALT和AST测定 |
5.3.4 肝组织SOD、ROS与HYP测定 |
5.3.5 肝组织HE染色 |
5.3.6 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 |
5.3.7 肝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5.3.8 转录组学分析 |
5.3.9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脏器系数改变 |
5.4.2 肝脏形态学变化 |
5.4.3 外源线粒体减轻肝脏损伤 |
5.4.4 外源线粒体激活肝脏抗氧化能力 |
5.4.5 外源线粒体抑制肝脏胶原纤维蛋白合成 |
5.4.6 外源线粒体减少肝内胶原沉积 |
5.4.7 肝内线粒体状态观察 |
5.4.8 转录组学-表达差异分析 |
5.4.9 转录组学-GO富集分析 |
5.4.10 转录组学-KEGG富集分析 |
5.4.11 转录组学-基因调控网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说明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HBX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研究综述 |
第二节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长链非编码RNA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 |
第四节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第二章 复方叶下珠通过抑制HBX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防治HCC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HEPG2-HBX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
一、质粒构建 |
二、病毒包装 |
第二节 复方叶下珠通过抑制HBX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防治HCC的体外实验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第三节 复方叶下珠抑制HBX介导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抗肝癌作用的体内实验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第四节 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中LINRNA表达的影响 |
(一) 试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8)血清铁蛋白与登革热发热期患者病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比较 |
3.2 血清铁蛋白与登革热患者肝功能指标、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
3.2.1 登革热合并肝损伤的基线资料和SF水平分析 |
3.2.2 SF与肝功能指标、PLT和 WBC的相关性分析 |
3.2.3 不同SF水平的ALT、AST、PLT和肝损伤发生率比较 |
3.2.4 登革热合并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
3.3 不同病情登革热患者的SF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 |
3.3.1 不同病情登革热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比较 |
3.3.2 登革热重症预警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3.3.3 SF预测重症预警患者的ROC曲线分析 |
3.4 不同住院时长登革热患者的SF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铁蛋白与炎症疾病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高海拔地区颅脑损伤后血清乳酸、铁蛋白、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语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高海拔地区颅脑损伤后血清铁蛋白、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及意义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3.2 血清铁蛋白含量变化 |
2.3.3 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结果 |
2.3.4 颅脑损伤患者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 |
2.3.5 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总结 |
第三章 高海拔地区颅脑损伤后乳酸、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及意义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历资料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方法 |
3.2.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乳酸含量变化 |
3.3.3 预后结果 |
3.3.4 颅脑损伤后血肿及水肿CT值变化 |
3.3.5 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铁对颅脑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2.1 调查问卷 |
1.2.2 体格测量 |
1.2.3 实验室检测 |
1.2.4 指标判定标准 |
1.3 仪器和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2.2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和代谢相关疾病患病率的比较 |
2.2.1 总体人群 |
2.2.2 男性人群 |
2.2.3 女性人群 |
2.3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
2.4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析 |
2.5.1 总体人群 |
2.5.2 男性人群 |
2.5.3 女性人群 |
2.6 不同铁负荷水平(WHO评价标准)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成年男性人群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
2.2 铁过载和饮酒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3 不同模型下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分析 |
2.4 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
2.4.1 定性分析 |
2.4.2 定量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海兔素对酒精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
1.4 实验方法 |
1.4.1 肝组织病理样本收集 |
1.4.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1.4.3 肝功能指标检测 |
1.4.4 肝脏甘油三脂含量的测定 |
1.4.5 血浆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
1.4.6 小肠组织病理样本收集和检查 |
1.4.7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
1.4.8 粪便肠道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 |
1.4.9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2.2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超微结果的影响 |
2.3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2.4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
2.5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2.6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2.7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宏基因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2.7.1 测序概况 |
2.7.2 Alpha多样性分析 |
2.7.3 肠道菌群门水平丰度分析 |
2.7.4 肠道菌群属水平丰度分析 |
2.8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铁代谢与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
1.4 实验方法 |
1.4.1 标本采集及处理 |
1.4.2 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检测 |
1.4.3 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检测 |
1.4.4 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
1.4.5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
1.4.6 粪便中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 |
1.4.7 肠道菌群代表菌株定量分析 |
1.4.8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DMT1和FPN1 的表达量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食物摄入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铁代谢水平的影响 |
2.3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小肠病理学影响 |
2.3.1 HE染色结果 |
2.3.2 透射电镜结果 |
2.4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2.5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2.5.1 标准曲线 |
2.5.2 样品溶解曲线 |
2.5.3 扩增曲线 |
2.5.4 定量分析结果 |
2.6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研究小结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铁蛋白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J]. 王傲然,李晓玲,门秋爽,孙凤霞.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0(04)
- [2]肝泡型包虫病肝铁沉积的MRI分析[D]. 王理祎. 青海大学, 2020(02)
- [3]血清铁蛋白联合CA125或HE4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赵建方. 青岛大学, 2020(01)
- [4]血清铁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关系研究[D]. 张咪娟.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SF、γ-GT、TBil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D]. 胡雪霄.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外源线粒体纠正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治疗机制研究[D]. 侯伊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7]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D]. 栗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血清铁蛋白与登革热发热期患者病情的相关性研究[D]. 张祥波.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海拔地区颅脑损伤后血清乳酸、铁蛋白、血肿及周围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D]. 刘向彬. 青海大学, 2019(04)
- [10]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D]. 马岩. 青岛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