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盐,电渗析,模型,数学模型,操作,电流,组合。
脱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袁杰,孟岳成[1](2014)在《金华火腿脱盐工艺及过程模型适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金华火腿含盐量较高的问题,对火腿的脱盐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金华火腿的股二头肌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金华火腿在脱盐过程中的各表征值的测定,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描述火腿脱盐的动力学过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温度下的总质量、水分和盐分变化率均显示了良好的相关性。其中,15℃时达到脱盐终点时总质量变化率为0.2924±0.0042,水分变化率为0.4826±0.0276,盐分变化率为-0.1890±0.0001。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金华火腿的脱盐实验,除水分和盐分外没有造成金华火腿中的其他物质的显着变化。在不同脱盐温度下扩散系数大致相等,计算得到15℃时的扩散系数De值为1.52×10-10m2/s。(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14期)
邢丽杰[2](2011)在《电渗析脱盐率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渗析法是以离子交换膜为分离介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无机盐。本文介绍了应用于实验室规模电渗析装置的实验数据、模糊模型(FL)、数学模型(MM )。目的是用来预测电渗析的脱盐率(SP ),脱盐率为浓度、温度、流速和电压的函数。首先,主要是以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电迁移传质为基础,根据电化学基本方程和电渗析的膜孔径传质平衡建立含盐废水脱盐率数学模型。实验考察电压、流量、温度以及进料浓度对电渗析装置的影响。应用实验脱盐率值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α值。利用回归程序,推导出数学模型参数α与进料浓度、电压、温度和流量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α的理论值。从而计算出脱盐率的理论值。针对数学模型在预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电渗析工艺脱盐效果因素的复杂性等特点,应用Sugeno模糊逻辑推导机理建立NaCl溶液离子脱盐率模糊模型用于电渗析中,借助Matlab软件中的ANFIS功能进行训练测试,应用ANFIS中的混合学习方法确定隶属度函数,估算高斯隶属函数的参数c和σ以及结果函数,通过与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模糊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性,平均相对误差(MSRE)小于0.01。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ANFIS较适合用来建立电渗析中的参数间映射关系模型,数学模型的主要优点是通过两个与脱盐率有关的参数α、β表现出来的,其中α和电渗析的操作条件有关,β和电渗析的水力尺寸有关。这样数学模型可以按比例扩大应用范围。然而,根据数学模型的MSRE(大约为0.0397),数学模型不可能像模糊模型一样很好的预测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1-03-26)
刘杨[3](2009)在《电渗析脱盐传质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渗析是膜分离技术中的一种,是以溶液中的离子选择性地透过离子交换膜为特征的高效分离技术。电渗析脱盐是一种同时利用了电渗析过程和电解过程的技术。脱盐过程主要是离子在溶液和离子交换膜的迁移过程。电渗析过程中最关键部分是离子交换膜。由于电渗析高效节能的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中。它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淡化、精制或纯化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以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电迁移传质,根据电渗析的膜孔径传质平衡和电化学基本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实验考察电压、流量以及进料浓度对电渗析装置的影响。应用出口浓度值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β值。利用回归程序,推导出数学模型参数β与进料浓度、电压和流量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β的理论值。从而计算出淡室出口浓度的理论值。实验通过研究在不同电压、流速和进料浓度的情况下对电渗析装置的影响,发现在同一电压下分离的盐含量随着流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流量越大停留时间越短,膜间的离子没有足够时间穿过膜。在同一流量下分离的盐含量随着电压增加而增加,因为电压的升高加快离子迁移,所以淡水的盐含量降低。用模型的参数β计算出淡水室出口处的浓度,对实验数据和预测模型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的数据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这也表明该模型可用做电渗析脱盐工艺的预测。通过不同进料浓度下实验数据与模型数据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电渗析装置性能降低,其理论浓度值与试验浓度值的吻合程度也降低。主要由于在高浓度下,浓差极化现象占主要地位,结果证明电渗析在处理低浓度废水时更有效。(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13)
顾瑾,陈明清[4](2006)在《高F值寡肽混合物电渗析脱盐极限电流的确定与极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高F值寡肽混合物进行电渗析脱盐,采用自己设计组装的小型电渗析装置,对其极化现象进行了探讨,用电流-电压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的极限电流,分析了影响极限电流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温度与流速及增加水中离子的浓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极限电流,从而提高电渗析器的性能。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回归得出了极化模型,并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最大误差为0.936%,最小误差为0.007%,平均误差近为0.416%。(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于万波[5](2004)在《等电流电渗析模型脱盐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电流操作电渗析比等电压操作电渗析更容易通过调整膜对数控制多段电渗析各段的脱盐率和极化点。通过不同方案试验对比,提出了合理的等电流操作电渗析的膜对数组合。通过试验验证了Ca(HCO3)2型井水在预处理中加酸酸化,再进行电渗析脱盐工艺比预处理中未加酸酸化工艺脱盐效果较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4年04期)
于万波[6](2003)在《等电流电渗析模型脱盐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电流操作电渗析比等电压操作电渗析更容易通过调整膜对数控制多段电渗析各段的脱盐率和极化点。通过不同方案试验对比,提出了合理的等电流操作电渗析的膜对数组合。通过试验验证了Ca(HCO3)2型井水在预处理中加酸酸化,再进行电渗析脱盐工艺比预处理中未加酸酸化工艺脱盐效果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03年11期)
汤义武,舒余德,蒋汉瀛[7](1999)在《电渗电解脱盐过程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同时发生电迁移传质和浓度扩散传质的特性,建立了电渗电解脱盐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实验测定浓度值与数学模型的理论值吻合;在低电流密度下,实验值偏离理论值(本文来源于《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1期)
刘慧,费振勇,朱海洪,马斌[8](1992)在《电渗析脱盐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建立了电渗析淡室滞流层中二元传质方程,在假设滞流层中水的浓度沿电迁移方向成线性变化的条件下,得到了淡水流浓度是流程长度的衰减指数函数。(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1期)
脱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渗析法是以离子交换膜为分离介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无机盐。本文介绍了应用于实验室规模电渗析装置的实验数据、模糊模型(FL)、数学模型(MM )。目的是用来预测电渗析的脱盐率(SP ),脱盐率为浓度、温度、流速和电压的函数。首先,主要是以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电迁移传质为基础,根据电化学基本方程和电渗析的膜孔径传质平衡建立含盐废水脱盐率数学模型。实验考察电压、流量、温度以及进料浓度对电渗析装置的影响。应用实验脱盐率值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α值。利用回归程序,推导出数学模型参数α与进料浓度、电压、温度和流量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出数学模型参数α的理论值。从而计算出脱盐率的理论值。针对数学模型在预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电渗析工艺脱盐效果因素的复杂性等特点,应用Sugeno模糊逻辑推导机理建立NaCl溶液离子脱盐率模糊模型用于电渗析中,借助Matlab软件中的ANFIS功能进行训练测试,应用ANFIS中的混合学习方法确定隶属度函数,估算高斯隶属函数的参数c和σ以及结果函数,通过与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模糊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性,平均相对误差(MSRE)小于0.01。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ANFIS较适合用来建立电渗析中的参数间映射关系模型,数学模型的主要优点是通过两个与脱盐率有关的参数α、β表现出来的,其中α和电渗析的操作条件有关,β和电渗析的水力尺寸有关。这样数学模型可以按比例扩大应用范围。然而,根据数学模型的MSRE(大约为0.0397),数学模型不可能像模糊模型一样很好的预测实验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雷,袁杰,孟岳成.金华火腿脱盐工艺及过程模型适用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
[2].邢丽杰.电渗析脱盐率预测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3].刘杨.电渗析脱盐传质模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4].顾瑾,陈明清.高F值寡肽混合物电渗析脱盐极限电流的确定与极化模型[J].化工科技.2006
[5].于万波.等电流电渗析模型脱盐试验[J].水处理技术.2004
[6].于万波.等电流电渗析模型脱盐试验[J].工业水处理.2003
[7].汤义武,舒余德,蒋汉瀛.电渗电解脱盐过程的数学模型[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8].刘慧,费振勇,朱海洪,马斌.电渗析脱盐的数学模型[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