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属论文-申洁

黄芩属论文-申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芩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芩属,黄芩地上部位,黄酮类成分,质量评价

黄芩属论文文献综述

申洁[1](2018)在《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研究及黄芩属药用亲缘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常用大宗中药材。黄芩根部作为中药,而黄芩地上部位作为“黄芩茶”代茶饮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在一些地区已有黄芩茶商品销售。另外,黄芩地上部位的总黄酮也已开发为黄芩茎叶解毒胶囊上市。但相对黄芩丰富的资源量来说,黄芩地上部位的有效利用量仅占很小的比例。随着综合利用成为中药资源绿色发展的趋势,黄芩地上部位较好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当前对黄芩地上部位的质量评价研究仍缺乏系统研究,限制了黄芩综合利用产业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黄芩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多指标含量测定、活性评价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同时,从资源扩大利用的角度,采用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思路开展了黄芩属药用亲缘学的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黄芩地上部位中分离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3)、汉黄芩素(4)、大波斯菊苷(5)、白杨素(6)、异红花素(7)、丁香醛(8)、反式羟苯基丙烯酸(9)、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10)、对羟基苯甲醛(11)。其中化合物3、8、11为首次在黄芩茎叶中发现,化合物1和2为自然界相对较为稀有的二氢黄酮苷,且在黄芩地上部位含量较高,可成为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的指标性化合物。2、采用HPLC-DAD技术对黄芩不同部位中共77份样品(包括34份根、15份茎、15份叶及13份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较全面地比较黄芩根、茎、叶和花等不同组织器官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分布情况,并建立了黄芩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对15种主要黄酮化合物成分的含量测定表明,黄芩不同部位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差异显着。进一步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了黄芩地上和地下部位的差异性化合物共31个,根据精确分子量、紫外光谱、保留时间并结合文献报道鉴定出其中的17个成分。3、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对枯芩、子芩、总茎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以及化合物黄岑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进行了抗病毒活性筛选,并结合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黄芩不同部位提取物中1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量效关系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药用根部相比,黄芩地上部位及其所含的主要成分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同时结果也显示枯芩的抗流感活性要强于子芩,为临床传统上枯芩多用于肺部上呼吸道感染(清肺热)提供了科学证据。且发现黄芩地上部位高含量的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野黄芩苷与黄芩地上部位不同提取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间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进一步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筛选(HTS2)技术研究黄芩地上部位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野黄芩苷对HepG2细胞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在转录水平上找到各个化合物及提取物作用HepG2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首次揭示了黄芩地上部位提取物及主要成分在HepG2细胞模型中显着影响的显着差异基因,以及对不同通路或疾病表型的可能参与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黄芩地上部位的药理活性机制提供了起点和新的思路。4、采用UPLC-QTOF-MS技术,首次对采集得到的黄芩属14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根系较发达的狭叶黄芩亚组植物的根部化学成分较为相近,而其它同组不同系甚至不同部位差异性较大,可用化学手段分开。并对化学研究背景几乎为空白的4个种及2个变种(缙云黄芩、红茎黄芩柳叶变种、京黄芩、京黄芩黑龙江变种、大齿黄芩、纤弱黄芩)黄芩属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在线鉴定。除缙云黄芩和红茎黄芩柳叶变种发现了少量二萜类化合物外,其他种鉴定出的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及少量的串联糖苷类化合物。同时,采用HPLC-DAD方法检测了 1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芩属14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这些种普遍含有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苷、黄芩苷、大波斯菊苷、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等八种化合物。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除粘毛黄芩、丽江黄芩外,大齿黄芩和甘肃黄芩的地上部位与黄芩有较高的相似性,显示其资源利用等同性的潜力。基于上述化学成分的比较,结合形态学分类和传统应用,本文对黄芩属的药用亲缘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黄芩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首次采用多指标的方法了建立同时检测黄芩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为黄芩地上部位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为传统上根部作为中药黄芩应用而地上部位作为茶饮提供了物质基础层次的合理解释;对黄芩地上部位的抗病毒活性研究以及高通量筛选研究为黄芩地上部的应用和黄芩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对黄芩属14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不仅填补了其中4个种及2个变种植物的化学背景空白,同时对黄芩属药用亲缘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6-01)

李慧,许亮,刘涛,郑皓,王杰[2](2017)在《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种类、成分、资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各种植物志、中药本草书籍,并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结果黄芩属植物在中国有100余种。其主要成分为酚性化合物和萜性化合物。到目前,已从蒙药并头黄芩中分离出14种化学成分。该属植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结论为中国唇形科黄芩属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7年15期)

成晓霞,邓洪平,杨牟,徐梦平,梁琴[3](2016)在《重庆缙云山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重庆市缙云山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4种植物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4种植物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可以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垂周壁样式可以分为平直-弓形、浅波型和深波型;2)4种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均具有腺点;3)柳叶红茎黄芩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无表皮毛,缙云黄芩叶片的下表皮无表皮毛分布,其他都具有表皮毛;4)岩藿香叶片的上表皮具有乳突分布,其他都不具有乳突;5)气孔器类型为横裂型、环细胞型、聚环细胞型,形状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圆形3种,均出现在下表皮.研究表明,重庆市缙云山黄芩属的4种植物叶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鉴定该4种植物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也证明了韩信草可作为4种黄芩属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物种,而柳叶红茎黄芩则表现为较为原始的性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达拉胡,辛颖[4](2016)在《黄芩属植物的内部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芩属的植物种类繁多,在临床应用中多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的功效.黄芩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已经成为评价黄芩属植物质量相对可靠的指标.现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黄芩属植物在内部质量控制中所采用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旨在为今后充分利用黄芩属植物的资源、不断进行创新药物研制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宗秀虹,邓洪平,黄琴,杨牟,李运婷[5](2016)在《重庆市缙云山黄芩属植物的核型及进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缙云黄芩S.tsinyunensis、岩藿香S.franchetiana、韩信草S.indica和柳叶红茎黄芩S.yunnanensis var.salicifolia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与已报道的黄芩S.baicalensis、阿拉善黄芩S.alaschanica比较分析,以期为该属的起源与分化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除岩藿香的染色体为24条,其他3种黄芩属植物,染色体都为26条。4种植物都为二倍体植物,且染色体均为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属于较原始的类型。缙云黄芩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4m+2sm,核型为"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5.28%;柳叶红茎黄芩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6m,核型为"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6.11%;岩藿香的核型公式为:2 n=2 x=24=20 m+4 sm,核型为"2 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50%;韩信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0m+6sm,核型为"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1%。6种黄芩属植物中,阿拉善黄芩最为进化,缙云黄芩、柳叶红茎黄芩进化程度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朱俐南[6](2015)在《黄芩属叁种植物适宜生境区划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子,而物种分布又是对气候最鲜明的响应。科学分析不同气候环境与物种间关系,是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适宜生境分布的基础,对物种保护、引种驯化等生产活动提供数据支撑。黄芩属(Scutellaria)是唇形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在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等国都有分布,而中国的分布范围较为广阔,多为野生。《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黄芩属植物有100余种,其中黄芩(S. baicalensis)被《中国药典》收录为正品,入药标准为黄芩苷(baicalin)含量不少于9.0%。除黄芩可入药外,其同属的其他一些植物也常用作黄芩替代品入药,常见有并头黄芩(S. scordifolia)和滇黄芩(S. amoena)等。本文选取黄芩,依据药典标准黄芩苷含量,利用模糊数学、熵值定权法与GIS技术对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黄芩适宜生境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模拟基于药材质量的黄芩适宜生境分布,确定不同适宜生境区黄芩的品质,并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未来时间段(2050s、2070s)不同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黄芩在中国的适宜生境潜在分布区。同时选取并头黄芩和滇黄芩,利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宜生境分布,探究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为保护和持续利用黄芩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1、基于黄芩苷含量的黄芩高适宜生境在中国总面积约为1.00×106km2,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分布于河南、山东、辽宁和陕西中南部、河北、吉林、黑龙江南部、山西南部等地,此外云南、安徽、四川等省也有少量分布。影响黄芩苷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为MDR(平均日较差)、PS(降水季节性变化)、PMAX(最湿月降水量)和坡向(ASPE)等。2、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并头黄芩进行适宜生境区划,其高适宜生境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15%,中适宜生境面积占7.42%,低适宜生境面积占11.77%,不适宜生境面积占74.66%。其适宜生境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辽宁北部、山东、河南北部。对并头黄芩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有Bio12(年降水量)、PG(生长期降水量)、Bio13(最湿月降水量)、Bio14(最干月降水量)、Bio16(最湿季降水量)、Bio17(最干季降水量)、Bio18(最热季降水量)和Bio19(最冷季降水量),说明并头黄芩对降水量的要求比较苛刻。3、滇黄芩的适宜生境范围主要集中在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另外西藏东部、四川北部、贵州和广西东北角也有滇黄芩适宜生境区分布。对滇黄芩适宜生境分布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有Bio4(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Bio3(等温性)、Bio6(最冷月最低温)和Bio12(年降水量)。4、未来气候变化对黄芩、并头黄芩和滇黄芩适宜生境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适宜生境面积大小和分布范围,且预测过程所用的气候情景辐射强迫越强,面积大小变化和迁移幅度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芩高适宜生境分布面积将会逐渐减少,其几何重心将会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迁移。RCP8.5情景下,到2070s黄芩高适宜生境几何重心将由陕西延安迁移至山西临汾;并头黄芩高适宜生境分布面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到2070s其几何重心将会向高纬度地区迁移,将由山西吕梁北迁至山西忻州;滇黄芩高适宜生境分布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表明其适宜生境在气候变暖条件下会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迁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杨牟[7](2015)在《缙云山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植物的细胞学与叶表皮微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隶属于唇形科(Labiatae),中国约有百余种,分布广泛,南北均产。重庆市缙云山分布有4种黄芩属植物,它们分别为: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 C. Y. Wu et S. Chow)、柳叶红茎黄芩(.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evl.)、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6vl.)、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Linn.),其中缙云黄芩作为重庆市珍稀濒危及特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尤其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本研究对缙云山黄芩属4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和叶表皮微形态进行分析,建立了核型公式和核型类型,采用Photoshop6.0软件测量了染色体的长度、叶表皮各单位的长度及面积,并用Excel与绘图工具绘制了其核型模式图,初步分析比较了缙云山4种黄芩属植物的核型结构,亲缘关系与进化关系。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改进植物染色体组的核型分析实验方法,获得一系列适合黄芩属植物的核型分析方法,因为黄芩属种子萌发率低且季节依赖性强,故采用水培扦插生根法获取幼根,待根长至0.5-1cm时拔下;用8-羟基喹啉室温处理6-8h;卡诺氏固定液(冰醋酸:无水乙醇=1:3,现配)室温处理12-24h;用改良解离液(浓盐酸:无水乙醇=1:1)解离10-20min;浸泡于卡宝品红中过夜染色,制片,镜检,利用Photoshop6.0对染色体进行分离、配对、排列、测量,然后用Excel绘制其核型模式图。除岩藿香的染色体为24条,染色体组为12对之外,缙云山其他3种黄芩属植物,染色体都是26条,染色体组13对,4种都是二倍体,4种植物均为中部或者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属于较原始的类型。缙云黄芩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4m+2sm,核型为“1B”型;柳叶红茎黄芩核型公式为:2n=2x=26=26m,核型为“1B”型;岩藿香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0m+4sm,核型属于“2B”型;韩信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0m+6sm,核型为“2B”型。通过4种植物核型比较,可以看出缙云黄芩与柳叶红茎黄芩核型为“1B”型,岩藿香和韩信草核型为“2B”型,从而认为韩信草与岩藿香亲缘关系比较近,而缙云黄芩与柳叶红茎黄芩为较接近的一类。采用徒手撕取法、煮沸撕取法、指甲油印记法获得4种植物的上下表皮细胞,通过镜检拍照,分析其中的各个部分,测量其大小与数量;通过叶表皮微形态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该属4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较为相似,4种植物上表皮皆无气孔,表皮细胞的形态差异并不显着,分析结果认为韩信草为4种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型;而通过分析下表皮气孔器形态特征及类型得出结论,认为柳叶红茎黄芩的气孔器是较为适应其生境的进化类型,其余叁种差别不明显;除柳叶红茎黄芩外,其余3种植物皆有表皮毛,根据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可以得出,韩信草的表皮毛特别浓密,推测与其需要适应不同生境以及保持物种旺盛的生命力、繁殖力有关,同时叶表皮微形态研究也证明了韩信草为4种黄芩属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物种,与核型分析所得结论相互呼应,而柳叶红茎黄芩则表现为较为原始的性状。通过对核型不对称型及叶表皮细胞各个结构的分析,发现韩信草的地位较进化,岩藿香和缙云黄芩的地位较原始,柳叶红茎黄芩的地位最为原始,缙云山黄芩属4种植物进化程度应为:韩信草>岩藿香>缙云黄芩>柳叶红茎黄芩。核型分析与叶表皮微形态研究都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证据,特别是为地区濒危物种——缙云黄芩的保护、繁殖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20)

黄秀霞[8](2014)在《河南省黄芩属(唇形科)植物一新记录变种——多毛并头黄芩》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河南种子植物区系黄芩属(唇形科)1新记录变种:多毛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ex Schrankvar.villosissima C.Y.Wu et W.T.Wang.(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张琳琳[9](2014)在《黄芩属药用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基因组大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黄芩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我国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利胆、抗氧化和抑制HIV-RT病毒等疗效,目前70%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及配方均含黄芩药用成分。黄芩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导致资源长期被掠夺性采挖,野生药用资源已消耗殆尽,野生分布面积迅速减少,黄芩市场需求增加与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虽然目前黄芩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但引种栽培大多依靠药农的主观经验,缺乏其分布区的适宜性评价和合理的种植区划,存在盲目性和一定的风险。预测黄芩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评价,并揭示影响黄芩分布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以为黄芩引种栽培、种植区划和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黄芩标本信息、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及全国环境变量为依据,首次基于GIS技术并结合最大熵模型和Fuzzy隶属函数,重点预测了黄芩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评价,揭示了影响黄芩适宜性分布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采用最大熵模型对黄芩属其它5种药用植物资源的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系统地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测定黄芩基因组大小的方法,并首次测定66种药用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前期实验室实地调查和来自数字标本馆的198个标本信息、275份样品的黄芩苷含量数据,应用GIS技术及Maxent模型和Fuzzy隶属函数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对黄芩进行了潜在分布预测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16个环境变量在Maxent中模拟精度非常好(AUC=0.952±0.006);海拔(alt)、7月平均降水(prec7)、1月平均降水(precl)、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bio4)、年平均气温(bio1)和土壤表层pH(t_pH)是影响黄芩分布和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6个关键环境因子;黄芩潜在适宜分布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最适宜分布区集中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和山西大部分地区及陕西秦岭以北地区,以山西(112285km2)、内蒙古(92342km2)、陕西(75441km2)和河北(72878km2)分布面积最大。上述预测结果将为黄芩野生资源保护与恢复、种植区划及标准化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2.应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黄芩属5种药用植物并头黄芩(S. scordifolia)、粘毛黄芩(S. viscidula)、甘肃黄芩(S. rehderiana)、滇黄芩(S. amoena)、丽江黄芩假likiangensis)分别进行了潜在分布预测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非常好的标准,其中内蒙古的北部、河北、山西、陕西为并头黄芩和粘毛黄芩主要分布区,但丽江黄芩、滇黄芩和甘肃黄芩的分布明显具有区域化特点;分析发现,影响黄芩属6种药用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非一致,表明不同的环境因子可能是导致黄芩属6种药用植物系统演化、潜在分布区及形态特性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将为黄芩属药用植物野生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和栽培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揭示黄芩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起源和系统演化机制奠定基础。3.基于上述黄芩潜在分布和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陕西省地理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重点对陕西省进行了初步的黄芩种植区划研究。结果将黄芩最适宜区分为叁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为北暖温带的延安—长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延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区域包括关中合阳—澄城区和关中渭河平原区;第叁个区域为陕南秦巴浅山丘陵区。陕西省黄芩种植区划将为陕西省在制定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和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4.分别以新鲜、幼嫩和硅胶干燥的黄芩叶片为材料,采用Otto和LB01两种细胞核提取液,系统探讨和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测定药用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方法及条件。结果表明,选用豌豆为内标植物,以幼嫩叶片和新鲜叶片为材料,采用Otto两步法在低温提取、离心和保存,碘化丙啶染色(PI)浓度为0.02m∥mL时为最优实验方案,能得到高质量的细胞核悬液且细胞核散点图相对集中,碎片较少,容易准确取门,CV较小,测定的C值更准确。首次成功测定黄芩1C值为0.58pg,基因组大小约为562Mbp。基于此方法测定了采自陕西地区80种常用药材的药用植物DNA C-值,其中66种药用植物的DNA C-值为首次报道,并成功提交Plant DNA C-values Database(http://data.kew.org/cvalues/),这将为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评价、系统演化及功能性状进化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虹,张卫红,魏晓丽,邹星月,苏迈艳[10](2013)在《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片上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有多种形式;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均为深波形,不具分类学意义,但叶片两面分布的气孔器,在不同种间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着差异;其表皮角质层纹饰和表皮毛的微形态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点,其大小、分布及疏密程度也有不同。植物叶表皮上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黄芩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种类、成分、资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各种植物志、中药本草书籍,并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结果黄芩属植物在中国有100余种。其主要成分为酚性化合物和萜性化合物。到目前,已从蒙药并头黄芩中分离出14种化学成分。该属植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结论为中国唇形科黄芩属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芩属论文参考文献

[1].申洁.黄芩地上部位质量评价研究及黄芩属药用亲缘学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2].李慧,许亮,刘涛,郑皓,王杰.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

[3].成晓霞,邓洪平,杨牟,徐梦平,梁琴.重庆缙云山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达拉胡,辛颖.黄芩属植物的内部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宗秀虹,邓洪平,黄琴,杨牟,李运婷.重庆市缙云山黄芩属植物的核型及进化趋势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

[6].朱俐南.黄芩属叁种植物适宜生境区划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5

[7].杨牟.缙云山黄芩属(ScutellariaLinn.)植物的细胞学与叶表皮微形态分析[D].西南大学.2015

[8].黄秀霞.河南省黄芩属(唇形科)植物一新记录变种——多毛并头黄芩[J].河南科学.2014

[9].张琳琳.黄芩属药用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基因组大小测定[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王虹,张卫红,魏晓丽,邹星月,苏迈艳.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

标签:;  ;  ;  ;  

黄芩属论文-申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