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期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师,学业,理论,初中生,朝鲜族,效应,角色。
教师期望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芳,王占军[1](2019)在《大学教师实现“卓越教学”的动力机制探寻——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教师追求"卓越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波特与劳勒的期望价值理论对促进大学教师实现"卓越教学"的动力机制研究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基于该理论的分析显示,教师缺乏实现"卓越教学"动力的的主要因素包括奖酬制度不够完善、教学文化缺失、教师存在角色间冲突以及缺乏教学能力。对此,高校应设计完善的奖酬制度,建设支持型的教学文化,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学教师应调适自身的角色定位。(本文来源于《山东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杨希[2](2019)在《教师的“压力期望”会降低学生学习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澳大利亚对话网消息,尽管众多研究都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的积极作用,但却很少提及学业压力与教师期望之间的联系以及会导致学业压力的教师期望——"压力期望"(pressure expectation)具体是如何产生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来自牛津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领域的两名教授联合对英国多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展开了调查。其中,当学生认为自己"不得不完成任务"或因为"教师要求才完成任务"时,就将其认定为受到了"压力期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民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魏义承,徐夫真[3](2019)在《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与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学校疏离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的特点及学校疏离感在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乡镇中学264名留守初中生(男生116人,女生148人),采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父母期望问卷、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量表、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量表分别测量留守初中生的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学校疏离感和学业适应水平。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留守初中生中,女生的学业适应水平高于男生(F=12.70,8.35,7.41;P<0.001);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均与学校疏离感显着负相关(r=-0.72,-0.63,-0.35;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显着正相关(r=0.54,0.32;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正向预测学业适应(β=0.49,0.13;P<0.05),学校疏离感在教师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73,95%CI为(0.07,0.12);在父母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62,95%CI为(0.01,0.04)。结论:学校疏离感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高艳军[4](2019)在《期望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期望理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在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努力程度与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满意度等关联性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从分析教师的期望知觉、媒介知觉和效价知觉入手,提升教师激励水平,进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翰青[5](2019)在《教师期望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上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形成期望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应遵循全面性、差异性、民主性和发展性四个原则,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对其产生合理期望,对学生心怀希望与爱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少用慎用惩罚,给学生更多关注与期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龚孟伟,南海[6](2019)在《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及其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弗洛姆期望理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良好的自我身份认同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在现实中存在误区。从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出发,考察高校教师自我经济地位认同、职业认同与个人价值认同叁个维度,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经济地位认同度低,职业认同定位出现危机和个人价值认同缺乏。这需要采取优化高校管理机制、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自我价值等有效策略,以增进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并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获得职业幸福感。(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8期)
马婷,穆婷婷,彭琰[7](2019)在《教师期望效应在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教育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心理测验验证了"教师期望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是高职院校中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成长起到关键作用。高职院校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特点和相关工作原则,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帮助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谷振宇[8](2019)在《朝鲜族初中生学业拖延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拖延行为在学生群体中更是普遍,它不仅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还会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成绩带来严重影响。通过抽选延吉市450名在校朝鲜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感知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中心,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探讨朝鲜族初中生学业拖延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朝鲜族初中生学业拖延情况较为严重,初二和初叁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业拖延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学生故意与教师作对,故而出现学业拖延行为;(2)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业任务难度超出其能力水平并且不会求助他人,对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选择不断延迟,故而出现学业拖延行为;(3)朝鲜族初中生感知教师期望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感知教师期望有不合理或不适合学生的问题。并且感知的教师期望与学业拖延呈负相关,同时教师在对待学生期望传递时存在不良的区别对待问题,继而增加了学生学业拖延行为;(4)朝鲜族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初二、初叁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偏低的问题。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呈负相关,即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产生了负向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5)朝鲜族初中生的感知教师期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均能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朝鲜族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教师期望与学业拖延之间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给予学生热情真诚的倾听与关注,建立轻松、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学业拖延;(2)教师应通过为学生树立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并使学生学会向其求助,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信心,继而战胜学业拖延行为;(3)教师应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变化,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合理期望,减少区别对待,提升学生感知的教师期望,有效缓解学生学拖延行为;(4)教师应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经验的机会及正向的言语引导,从而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继而战胜学业拖延行为;(5)教师应建立民主型教育观,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积极感知,切实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能力进行合理归因,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通过二者的共同提升,最终实现克服学业拖延。(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05)
成侨林[9](2019)在《小学生感知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湖北省某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371份问卷,回收306份问卷。通过数据结果筛选出20名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作为团体辅导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每组男女各5名。对实验组10名参与者进行8次的团体辅导,不对控制组做团辅。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团体辅导方案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小学生在感知教师期望及其分维度学习支持、情感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感知教师期望的年级主效应不显着。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性别主效应和年级主效应都不显着。小学生感知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都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2)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两两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成绩高低分组不同的小学生感知教师期望水平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有非常显着的差异。(3)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感知教师期望和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进行分析时,置信区间不含0.说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教师期望和学业成绩上起中介作用。(4)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分维度目标达成感、能力自信感和策略使用感以及感知教师期望上存在显着差异,均高于实验前的水平,在学业成绩无显着差异。控制组员其成水平前后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分维度目标达成感、能力自信感、策略使用感以及感知教师期望增值均分上均显着高于控制组,在学业成绩上无显着差异。表明该团体辅导的有效性,对小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丹丹[10](2019)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角色分工研究:角色期望与感知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教师与家长是一对相互补充和强化对方的基本角色,围绕学生教育共同展开合作,建构一种相互促进、彼此补充的伙伴关系,同时,二者的分工又在学生教育与这一关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而角色期望与角色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双方角色责任分工,增强家校之间的连接。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当前中国教师、家长两个群体的角色期望及其角色感知,并基于二者的对比性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家校角色分工状况。本文研究发现,教师与家长群体都普遍倾向于持有家校责任平等的角色期待,这反映了传统分工模式在当前的转变,家庭教育现在已普遍不再被视为一种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但同时,家校关系观念的快速转变,也导致家长与教师群体在角色分工中定位模糊,发展态势不稳定,甚至存在家校关系失和、对抗的可能性。在文章结尾,笔者对当前教师与家长角色分工做了总结分析,发现当前教师的学生教育责任承担边界移动,角色期望主要指向家长,呈现外显性特征;家长家长在学生教育责任承担方面具有主动性,角色期望主要指向内部群体呈现内隐性特征,且双方角色分工呈现不稳定发展态势,并基于结论探讨为家校关系的和谐、稳定、统一指出了改进方向及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教师期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澳大利亚对话网消息,尽管众多研究都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的积极作用,但却很少提及学业压力与教师期望之间的联系以及会导致学业压力的教师期望——"压力期望"(pressure expectation)具体是如何产生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来自牛津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领域的两名教授联合对英国多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展开了调查。其中,当学生认为自己"不得不完成任务"或因为"教师要求才完成任务"时,就将其认定为受到了"压力期望"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期望论文参考文献
[1].林燕芳,王占军.大学教师实现“卓越教学”的动力机制探寻——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视角[J].山东高等教育.2019
[2].杨希.教师的“压力期望”会降低学生学习动机[J].人民教育.2019
[3].魏义承,徐夫真.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与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学校疏离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4].高艳军.期望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梁翰青.教师期望效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9
[6].龚孟伟,南海.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及其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弗洛姆期望理论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7].马婷,穆婷婷,彭琰.教师期望效应在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谷振宇.朝鲜族初中生学业拖延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9
[9].成侨林.小学生感知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张丹丹.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角色分工研究:角色期望与感知的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