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皮肤细胞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原发性,丹毒
原发性皮肤细胞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建,李昕,龙剑,何平,陈霄霄[1](2019)在《早期呈丹毒样损害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69岁。右下肢红肿3个月,结节1个月余。患者早期右下肢皮肤红肿呈丹毒样损害,抗感染治疗欠佳,病程进展出现肿胀加重及多个紫红色结节。皮肤科检查:右下肢肿胀,可见多个紫红色结节,部分融合。右大腿及颈部散在豌豆大的红色或肤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真皮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可见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淋巴样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部分呈泡状核,有单个中位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转录因子(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灶状表达Bcl-6;不表达CD3、CD5、CyclinD1及CD30;原癌基因(Cmyc)约70%阳性;核增殖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90%。诊断: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ⅢA期。予化疗后,皮损明显好转。(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康莉,关羽,刘艳,储小燕,蒋洁瑶[2](2019)在《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8岁。左小腿多个暗红色斑块、结节2个月余。左下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核大、不规则,异形性明显,有丝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3(-)、CD8(-)、CD20(+)、CD79α(+)、B细胞淋巴瘤(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CD10(-)、T细胞内抗原(TIA)(-),Kappa(k)(+)、Lambda(λ)(-)、增殖核抗原(Ki-67)约95%(+)。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治疗上给予R-CD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左小腿肿块缩小。(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芹芹,袁菲,金晓龙,董磊[3](2018)在《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gamma-delta T-cell lymphoma,PCGD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PCGD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以皮肤病变起病,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和细胞毒性标记,不表达髓系、B细胞特异性标记;EBV原位杂交EBER阴性;基因克隆性重排结果为TCRγ阳性。结论 PCGDTCL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活检及TCR基因重排结果。(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黄长松,张婧,程波,纪超[4](2018)在《ALK蛋白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23岁。左腰背部单发肿物伴轻度疼痛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问变性;免疫病理:CD30 85%强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85%阳性;CD30阳性;CD56阳性、干扰素调节因子4(MUM)-1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穿孔素(perforin)阳性、抗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单克隆抗体(ALK)阴性。诊断:ALK蛋白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曾玲玲,关军,陈柳青[5](2018)在《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右上肢肿物2月余于2016年3月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016年1月4日无明显诱因发现右前臂局部包块,无局部红肿疼痛,无发热、消瘦、盗汗。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肝脾未见肿大。皮肤科情况:右上肢伸侧可见一个5 cm×6 cm大斑块,可见暗褐色分泌物及结痂,未见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未见明显红肿(图1)。(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孔泽琳,颜潇潇,陈声利,卢宪梅,刘永霞[6](2018)在《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为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低度恶性淋巴瘤,国内关于该病的临床病例报道较少,该病临床上难与其他皮肤B细胞淋巴瘤及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相鉴别。现报道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并对该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奕杰,杨万军,刘丽华,晏子媛,刘俊[7](2018)在《面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82岁女性患者,面部红色结节1个月余。结节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样肿瘤细胞浸润,无嗜表皮现象,细胞体积大,CD20、PAX5、CD79a、BCL-2、MUM1均阳性,Ki-67 90%阳性,BCL6、CD10阴性。诊断:面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全身检查未发现皮肤以外系统受累证据,治疗行局部肿瘤切除及化疗。(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陈雪,闵仲生,薛燕宁,吴皞[8](2018)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DLBCL)(其他型)。患者男,53岁。因全身间断性、疼痛性无瘙痒的红斑、丘疹及结节2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大量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79a、CD10、B细胞淋巴瘤(Bcl)-6、C-myc及增殖核抗原(Ki-67)均为阳性。基因检测:C-myc基因断裂,未检测到IGH/Bcl-2融合基因及Bcl-6易位遗传学异常。诊断:PCDLBCL(其他型)。(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硕硕[9](2018)在《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女,61岁。右上臂内侧皮下肿物一月余,皮损初为直径约1.2cm红色结节,后逐渐增大至直径约2.5cm大小,界限较清,表面无鳞屑、破溃,不伴痛痒,皮温不高。查血常规:白细胞11.99×10~9/L,淋巴细胞4.26×10~9/L。软组织超声:皮下脂肪层明显增厚、水肿,回声增强,边界不清,厚约1.0cm,长度范围约3.7cm,内见少量点状彩色血流信号。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鳞状上皮增生伴角化,表皮下纤维脂肪组织中可见灶片状淋巴样细胞增生,细胞小至中等大小,部分细胞胞浆透明,免疫组化染色:CD20(+),PAX-5(+),CD3、CD5、CD43(背景细胞+),CD23、CD21(FDC+),CyclinD1(-),CD10(-),CD25(-),BCL-2(+),BCL-6(-),CD138(灶+),Ki-67(10%+)。行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原始细胞。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未见肿瘤成分。流式:未见明显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诊断: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治疗:局部放疗已结束,皮损范围缩小未消失,未见新发皮损。密切随访中。(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4-19)
Mitteldorf,C,Berisha,A,Pfaltz,M,C,王婷,余英豪[10](2018)在《肿瘤微环境和分子检查点可作为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治疗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PD-L1在系统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阳性率为20%~57%,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原发性皮肤DLBCL(pcDLBCL)PD-L1表达的报道。为此,作者选取了16例pc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3例腿型,3例其他类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D-1、PD-L1和CD33表达情况和肿瘤微环境细胞构成情况进行研究,重点研究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s)和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原发性皮肤细胞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8岁。左小腿多个暗红色斑块、结节2个月余。左下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核大、不规则,异形性明显,有丝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3(-)、CD8(-)、CD20(+)、CD79α(+)、B细胞淋巴瘤(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CD10(-)、T细胞内抗原(TIA)(-),Kappa(k)(+)、Lambda(λ)(-)、增殖核抗原(Ki-67)约95%(+)。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治疗上给予R-CD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左小腿肿块缩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皮肤细胞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1].朱建建,李昕,龙剑,何平,陈霄霄.早期呈丹毒样损害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2].康莉,关羽,刘艳,储小燕,蒋洁瑶.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3].李芹芹,袁菲,金晓龙,董磊.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4].黄长松,张婧,程波,纪超.ALK蛋白阴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
[5].曾玲玲,关军,陈柳青.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
[6].孔泽琳,颜潇潇,陈声利,卢宪梅,刘永霞.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
[7].张奕杰,杨万军,刘丽华,晏子媛,刘俊.面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一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
[8].陈雪,闵仲生,薛燕宁,吴皞.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
[9].刘硕硕.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C].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10].Mitteldorf,C,Berisha,A,Pfaltz,M,C,王婷,余英豪.肿瘤微环境和分子检查点可作为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治疗靶标[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皮肤; 原发性; 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