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合法性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党的长期执政
政治合法性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谷永鑫[1](2019)在《新时代我国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其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意识形态资源,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具有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的长期执政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定挑战和风险。新时代加强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共同理想信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人民为根基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0期)
胡建,刘惠[2](2015)在《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从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叁个方面。其中,治理绩效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制度规则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意识形态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杨慧娟[3](2015)在《中共第叁代领导集体拓展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并不等同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法学意义上的合法律性,所涉及的领域要比法律更为广泛,指的是政治统治得到民众基于内心自愿的认同、支持与服从,是任何政权所在的执政党或政治团体得以持续与稳定的基础。要使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被削弱,政党必须要有很强大的执政合法性才能长期执政和有效执政。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之前,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合法性模式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大力依靠发展生产力,以经济绩效为中心的合法性模式更是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单纯的依赖于经济绩效,必然会对政治系统产生影响。面对执政党在政治合法性方面的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叁代领导集体,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创新的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科学的总结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新认识,这正是对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加强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拓展;而早于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信任和认同的新型合法性理论。因此,这对于更加深入的认识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增强执政党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合法性理论出发,对中共第叁代领导集体拓展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新的时期,依然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坚持“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整合意识形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兼顾其他方面,同时加强法制建设等制度创新,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增强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马俊峰[4](2014)在《马基雅维里视域中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基雅维里通过赋予"美德"新的内涵,进一步修改了原有的道德原则,在政治领域悬置"善",实现了欧洲伦理道德观的大革新;他重新设置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主张政治德性能力是政治正当性基础,暴力手段则是构筑政治权力的例外决断行为,人民群众是政治统治和反对腐败的有生力量,这些观念对我们建立强有力的廉洁政府,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秀娜[5](2013)在《从同意到共识:现代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合法性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它主要探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在"统治与服从"关系上的正当理由问题。现代西方社会政治合法性基础正在沿着两种路径转变:第一条路径是从同意到信念再回归同意;第二条路径则是从同意到信念再到共识。本文尝试阐述第二条路径的内在逻辑。(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3年11期)
刘伟,黄炎[6](2013)在《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下,梳理建国60多年来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治理历程,会发现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发生了叁次变迁。其大致轨迹是,建国初期以政府绩效为主,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以意识形态为主,改革开放后仍以政府绩效为主。今后,加强和改善制度与规则建设,将成为国家政权在农村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增长点。(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廖呈钱[7](2013)在《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变与宪法治理——《合法性与政治》读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中国对于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认识经历了从革命和意识形态到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政治的进步也符合后发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面对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转型的现实,我国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必将面临再次转变,而这次转变应当最终走向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的宪法治理。(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3年16期)
王森林[8](2013)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夯实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何社会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法性的来源主要有制度基础(源于对规则的认同)、执政绩效(统治或治理的有效性)以及理念基础(源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仍须注重理念上的合法,在价值多元,各种思潮并起的今天,必须进一步整合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激发民众的强烈认同和信仰,夯实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并切实转化为党执政的现实支持力量,使历史的、人民的选择成为坚定的、持久的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路云[9](2013)在《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以及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个背景下,研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以打破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3年02期)
李储学,罗章[10](2012)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与完善基层政治合法性基础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多发,究其原因或者发生的内在机理,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利益分化以及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制度和规则的变化,也要求相应的利益组织的出现,即基层组织体系的离异化以及有效渠道的建立,但基层政府的行政观念和思想以及工作方式和方法等都按照既有的惯性前行,没有在制度、组织、渠道、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回应这些利益分化所产生的利益诉求,就必然导致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总之,基层政治合法性逐渐流失,造成群众对基层政府不信任,加上制度化程度较低,群众参与的扩大必然会以非常规的方式反映和凸显出来。在此过程中,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生存伦理"、"理性算计"、"为权利而斗(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2年21期)
政治合法性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从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叁个方面。其中,治理绩效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制度规则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意识形态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合法性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瑜,谷永鑫.新时代我国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其强化[J].理论导刊.2019
[2].胡建,刘惠.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
[3].杨慧娟.中共第叁代领导集体拓展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5
[4].马俊峰.马基雅维里视域中的政治合法性基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王秀娜.从同意到共识:现代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转变[J].理论界.2013
[6].刘伟,黄炎.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
[7].廖呈钱.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变与宪法治理——《合法性与政治》读后感[J].法制与社会.2013
[8].王森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夯实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9].路云.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J].理论观察.2013
[10].李储学,罗章.预防群体性事件与完善基层政治合法性基础探究[J].领导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