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形象论文-崔常俊

包公形象论文-崔常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包公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宝卷,包公,清官,神道

包公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崔常俊[1](2019)在《清官、神道、活阎罗:民间宝卷中包公形象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宝卷中的包公既是清官也是神道,他救助被欺侮者,惩罚欺侮者,叁者关系构成迫害——救助——升天的逻辑链条,赋予包公以"活阎罗"的身份,即出入阴阳,掌控生死,因此形成以清官断案为内结构,以因果报应为外结构的双层结构模式。与此相应,宝卷中的包公既有对封建礼制的依从,又有以下犯上、大施酷刑以及借助神秘手段断案等因素,体现了下层民众憧憬正义、善恶必报的精神诉求,大大丰富了包公形象的内涵,在包公故事演变过程中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曹一凡[2](2016)在《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宋代,包拯本是一个普通的清官忠臣,后经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成为了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在明清公案小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包公形象有着不同的特征,不能以“清廉”或者“铁面无私”来笼统概括。因此论文将对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宋元时期史料与涉及包公形象的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每部小说中包公形象的主要特点与新变,梳理出包公形象外貌、性格、断案手段与主要身份这四方面在明清公案小说中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再对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形象与清官文化进行解读,探究包公形象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6-03)

冀国[3](2015)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包公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欣赏把玩《包公》邮票,由着名画家陈全胜先生设计的邮票上的包公形象,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去掉了“戏剧味”,将包公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由于受我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先人为主的包公形象,一直就是一个身材魁梧、面如黑炭、(本文来源于《中国集邮报》期刊2015-08-18)

小鲁[4](2015)在《《包公》:塑造不一样的包公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 提起陈全胜,老集邮者马上就会想起流畅优美的“叁国演义”系列邮票前两组和浪漫多情《聊斋志异》系列邮票。应中国邮政邀请,很久没画邮票的着名国画画家陈全胜又客串了一把《包公》邮票的设计。《包公》邮票全套两枚、1枚小型张,规格与《关公》、《(本文来源于《中国集邮报》期刊2015-08-04)

周静[5](2015)在《《陈州粜米》中的包公形象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的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的形象最为丰满。在多数剧本中,包公通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剧情多是借助鬼神、梦境的暗示判案。然而,《陈州粜米》的作者却独树一帜,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包公: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面对官场黑暗会萌生退隐之意,但面对受到伤害的百姓又会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幽默诙谐,与下属谈笑风生,又聪明机智,能在恶势力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轻松取证。包公形象的创新是作者独创性的体现,也是观众审美需求的产物。同时,剧本的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些创新使剧本更加贴近生活,剧情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李彩云[6](2015)在《元代包公戏中放荡通奸女性形象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元代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特征。作者尤其对放荡通奸这一类女性形象表现出极度的厌恶和鄙夷,这间接反映了元代社会特定时期士人的情感倾向、人生价值及其审美心态。(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乔松[7](2015)在《析川剧包公戏与包公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川剧包公戏为例,剖析包公舞台人物的多面性格,挖掘他"非神而人"的丰富内心情感,川剧包公戏还原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也浅析了包公人物的法律象征意义及当下对廉政建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5年03期)

李永平[8](2014)在《祭祀仪式与包公形象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拯自39岁重登仕途直至64岁病逝,其间仕宦26年,任职多次变化,主要职掌过地方守臣、御史、谏官、叁司官、监司官、军政官等。职掌内容涉及地方和京师军政、中央监察、谏诤、财政、军政等。他在宋代的人格特征是清廉刚正,主要表现在直言敢谏、公正严明、关心民众、廉洁自律诸方面,由此赢得朝野人士的普遍尊敬,当时人便敬称他为"包公"。胡适认为民间传说中(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4年01期)

陈景良,吴欢[9](2014)在《清明时节说包公: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动因与观念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公作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司法之神",其形象是通过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层累迭加,通过笔记、话本、杂剧、小说等载体糅合铸就,由老百姓在生活中自发形成。除了传统清官情结和包公个人人格魅力之外,传统司法文化对人格道德力量的褒许,赵宋以降中国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期待,赵宋鉴于司法弊政而进行的司法改革,以及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司法职业化趋向,是包公之所以成神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因。包公作为"司法之神",其形象所蕴含的传统司法公正观念就是清官、清明和青天观念,就是在司法活动中清正廉洁,明法致公,为民请命。包公作为司法公正的象征,其形象是通过与权力、金钱、亲情的反复博弈逐渐丰满起来的,这叁者也是导致传统司法不公的最主要因素。认识包公故事中的百姓心声和包公成神的内在动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4年03期)

张晓娟[10](2014)在《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被塑造得最为丰满鲜活,具有清廉正直、不畏强权、智谋出众、讲究策略、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等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02期)

包公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宋代,包拯本是一个普通的清官忠臣,后经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成为了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在明清公案小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包公形象有着不同的特征,不能以“清廉”或者“铁面无私”来笼统概括。因此论文将对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宋元时期史料与涉及包公形象的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每部小说中包公形象的主要特点与新变,梳理出包公形象外貌、性格、断案手段与主要身份这四方面在明清公案小说中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再对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形象与清官文化进行解读,探究包公形象的文化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公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崔常俊.清官、神道、活阎罗:民间宝卷中包公形象的文化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

[2].曹一凡.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6

[3].冀国.令人耳目一新的包公形象[N].中国集邮报.2015

[4].小鲁.《包公》:塑造不一样的包公形象[N].中国集邮报.2015

[5].周静.《陈州粜米》中的包公形象新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李彩云.元代包公戏中放荡通奸女性形象论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7].李乔松.析川剧包公戏与包公人物形象[J].四川戏剧.2015

[8].李永平.祭祀仪式与包公形象的演变[J].中华戏曲.2014

[9].陈景良,吴欢.清明时节说包公: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动因与观念基础[J].法学评论.2014

[10].张晓娟.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标签:;  ;  ;  ;  

包公形象论文-崔常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