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比肾内科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使用留置针开放静脉时常规送管方法与固定针芯方法的成功率。方法 入选成年首次静脉穿刺失败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固定组,每组各30 例。常规组病人在针芯回血后压低穿刺角度继续进针约3-5 mm 后退针芯,再继续将套管连针芯完全推进血管内;改良组病人在留置针针芯回血后压低针芯继续进针约1-2 mm 后保持针芯相对固定,将套管向前推进血管内。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24),套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固定针芯法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
0 引言
留置针操作方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比头皮针明显减少住院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以及头皮针留置期间的活动受限。但其操作步骤较多,各个环节需紧凑衔接才能有效避免穿刺失败。套管放置失败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穿刺过程套管针、针芯、血管相对位置的充分理解后设计了改良的置管方法,并在有穿刺置管失败病史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改良方法能否有效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2018 SPS展会上,数字化工厂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工业软件的比例也有了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IT技术与OT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前者必须以后者作为基础和依托,而后者也要向智能化的方向改进升级,此次展会上颇为引人注目的IO-Link智能传感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IO-Link是智能传感器第一个开放的标准I/O,而IO-Link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则为自动化产品的智能化转变树立了鲜明的风向标,同时也印证了智能化将成为自动化产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一区2017年5 月至2018 年12 月成年、性别不限、首次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病人60 例,随机分为常规方法组(常规组)30 例和改良方法组(改良组)30 例。
从而得ma≥wa,同理得mb≥wb,mc≥wc,又据熟知的wa≥ha,wb≥hb,wc≥hc,由此得到一个优美的不等式链:
1.2 研究方法。入选病人在首次静脉穿刺失败后即更换护士进行操作。首选上肢静脉、避开关节及平卧受压部位进行静脉穿刺,以拟行穿刺点周围4 cm 为消毒范围、安尔碘消毒皮肤,使用24 G 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上海,碧迪)进行穿刺。操作前将连接头皮针、头皮针插入管肝素锁并按常规方法排气备用,将外套管旋松。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并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于穿刺点以45°角刺破皮肤后以15-30°继续进针,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至5-10°,在常规组病人,操作者将套管针连同针芯一起继续向前推进约3-5 mm 后退针芯约0.5 cm,继续将套管针连同针芯一起推进血管,套管针完全进入血管后退出针芯;在改良组病人中,操作者继续进针约1-2 mm 后保持针芯绝对固定,仅将外套管向前完全送入血管。置管完成后松开止血带,以3M 敷贴固定留置针,打开调节器,判断穿刺成功后开始输液。
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1)。改良组病人一次穿刺成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83.3% VS 56.7%, P=0.024,表1)。套管针留置期间改良组有1例病人、常规组有2 例病人出现补液不通畅,均未出现血肿、补液渗漏(P >0.05)。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套管针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从表3可知,对泡椒猪皮细菌总数影响因素由主至次依次为植酸,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对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最大的是乳酸链球菌素,其次是植酸,茶多酚对其影响最小;对pH值的影响最大的是植酸,其次是乳酸链球菌素,茶多酚对pH值的影响不显著。
表1 一般资料、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
3 讨论
留置针针芯比套管略长1-2 mm[1],在静脉穿刺时,针芯回血时,套管前端未必完全进入血管腔,因此常规操作方法在针芯回血时需继续进针约3-5 mm 后退出针芯,避免因套管前端未进入管腔时退出针芯而导致穿刺失败[2]。然而实际操作中,继续进针角度或深度较难把握,可能刺破血管壁或造成血肿,无法顺利置入套管针。改良方法在针芯回血时,保持针芯固定不动,将套管针推进血管腔,在针芯尖端进入血管腔后保持针芯位置相对固定,有效避免针尖刺入对侧血管壁,同时针芯仍起到引导作用,大大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3]。由于穿刺针斜面的存在,部分病人在针芯回血后采用改良方法推入套管可能存在置管困难,与斜面部分未完全进入血管腔、套管前端仍未完全进入血管腔,此时将留置针角度压低,并继续进针约1-2 mm 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套管针留置期间,改良组均有1 例病人、常规组有2 例病人出现补液不通畅,因套管针经过关节部位血管所致,在调整关节位置后均恢复正常输液速度。 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均未出现补液外渗等情况。
静脉留置针是护理的基本操作,是患者接受治疗的途径之一,不少病人因水肿、肥胖或反复接受静脉穿刺,在留置针置管时无法顺利推入套管针。本研究在分析留置针放置时针芯、套管及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效改良了置管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陈艳,尹子福,张煜,等.留置针2 种送管方法效果对比与分析[J].中外医疗,2010(3):49-50.
[2] 孙贵芝.手术室新生儿静脉留置针3 种置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13,27(7):554-555.
[3] 陈以红.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种方法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51-352.
中图分类号:R245.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080
本文引用格式:郑淑英,许娴.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方法在静脉穿刺困难病人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26.
标签:套管论文; 静脉论文; 病人论文; 血管论文; 方法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学论文; 护理一般技术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4期论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