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刘欣

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刘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体育,近代体育,生态系统

中国近代体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历史演变(1840-193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核心问题是进行历史分期。本文尝试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试图在生态系统视角下揭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演变的规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作为历史研究,占有资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文献资料法是本文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梳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演变线索。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也称纵向研究法,是历史研究惯用的方法。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对这一发展历程的梳理是纵向的时序研究,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思想、制度、实践依次进行分析,把握其过程,凸显其历史性。系统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系统研究法分析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目的在于探究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研究结果: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孕育(1840-1903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学校教育开始转型。维新派提倡"德智体"叁育并重,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和少数普通新学堂也开展了一些西方体育活动,但统一的学校体育制度还没有确立施行,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处于孕育阶段。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轫(1904-1911年)国家内忧外患,军国民体育思想引入并受到青睐,在其影响下"癸卯学制"建立了学校体育制度,对学校体育制度做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学校体育实践的开展。学校体育由此发端开始兴起。第叁阶段: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成长(1912-1921年)社会巨变,制度更迭,民国建立,国家仍要图强,军国民体育思想依旧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学校体育制度取代了封建的旧制度,指导学校体育实践。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下一次变革做了准备。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繁荣(1922-1937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引发了教育的变革,在美国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下,"壬戌"体育制度出台,"体操"更名为"体育",兵操被彻底废除,学校体育发生重大改变,面貌一新,蓬勃发展,呈现繁荣景象。研究结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过程,涉及多个层面。就内部构成而言,主要包括体育思想、制度和实践。思想是认知层面,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定位;制度是管理层面,保障了学校体育的运行;实践是施行层面,反映了学校体育的效果。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变化,也包含了制度和实践的变化。就其外部而言,作为社会链条中的一环,学校体育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若要解读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演变的历程,不仅要描述其思想、制度、实践的发展情况,还要阐释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是怎样与社会变革互动的。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整体和全局着手,从联系的观点着眼,从结构功能分析着笔,分析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才能让近代学校体育演变的历史变得充实而丰满。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一个由思想、制度、实践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的每一次演化就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每个阶段的变化。纵观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环境变化是条件,思想变革是动力,制度改进是抓手,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个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因是由外及内的,总体呈现为这样一种态势:系统外部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动,引起体育思想的变革,进而导致系统内部体育制度变更,最终体现在体育实践的变化上。叁个要素之间不断地相互调节,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同时,系统也反作用于外部环境,通过对环境的输出影响环境,体现系统对环境的改造功能。这种反作用推动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又为下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变革提供了依据,为系统的进一步演化创造条件。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常志良[2](2019)在《论中国近代体育的文化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理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章尝试运用"文化自觉"理论,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在"自觉"过程中,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如何觉醒与反省,如何看待西方体育文化,如何创建新的体育文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关于文化学、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代体育史等学术着作、史料集与论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读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视角与论证过程奠定基础。历史研究法: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中国近代体育文化觉醒、反省、创建的历程,以及对西方体育文化态度的转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3.1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觉醒与反省——从"由之"到"知之"在外来文化形成高的势能之前,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处在一种"由之"的状态。无论是养生体育,还是军事、民俗体育,都像费孝通先生所言:"人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那是不自觉的文化。"西方体育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产生的冲击促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开始自我觉醒,并进一步反省,进入"知之"状态。这种"知之"首先表现在"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开始反思中国本土体育的历史,比如,在我国出版的最早的体育期刊《体育界》中,第1期,就有学者发表题名为《体育史》的研究资料。1919年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体育史教材《中国体育史》。有更多的学者关注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代史上曾涌现出多种论调与思潮:比如体育科学化、体育教育化、体育军事化、国粹体育、民族本位体育等。更深刻的"知之"反映在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自我反省,并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短处。比如,谢似颜在1932年《体育周报》发表的社评中,这样评价当时被称为"国术"的武术:"我们所最痛心的,国术至今多数当操在一般不受过科学洗礼者甚至于目不识丁者的手里,且派别复杂,不可究诘……"3.2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转变——从"主动引进"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以及体育本身具有的"功用性练习"的功效,起初西方体育主要以兵操和军事学校课程内容的形式进入中国。这时期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刺激"和"威胁"。因此,不论是太平军还是洋务运动,都对西方体育文化持"主动引进"的态度。然而,随着体育由"技"向"学"转变,高势能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冲击。受到"刺激"的国人,本能的发起自卫,排拒文化入侵。比如:《大公报》中的社评中,在分析中国不应该提倡西方竞技体育的原因时,认为"洋体育"是闲暇的娱乐游戏活动,既耗时、耗材,还会损害身体健康。这种排拒带有明显的警惕心理和抵抗情绪,缺乏理性。西方体育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国人不得不接受现实,同时对西方的体育的认识也更为理性,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西方体育的价值和弊端。有学者指出西方体育有利于培养初学者兴趣、弘扬奋斗精神、注重团结合作精神的叁大价值。也有人揭露西方体育的弊端。比如,有学者认为军国民体育,"简直把活动的人,变成了一种机械,一点性灵都不许他存在。"3.3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自我创建——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基础上的自我更新经历自我觉醒和反省的中国体育文化最终走向自我创建,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面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更新。"全面借鉴"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由表及里地模仿与学习。不论是以兵操为主的身体练习形式上的"拿来",还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组织、竞赛、制度的模仿,或是对西方科学价值观念的接受及西方体育思想的吸收,形成了器物、制度、精神叁个层面的全面借鉴。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以武术为例,不论是"精武体育会"还是马良推行的"中华新武术",以及1927年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对传统武术进行革新,使武术走向"体育化"与"科学化"的道路。研究结论:就像中华民族在近代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一样,中国近代体育经历了一场"文化自觉"。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本土体育从"由之"进入"知之"状态,开始自我觉醒与反省。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从主动引进"技"的西方体育,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弊端。虽然最终西方体育取代中国本土体育的主体地位,没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目标,但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在从器物、制度、精神叁个层面借鉴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更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宁,曾玉华,冯建强[3](2019)在《文化转型视野下的中国近代体育留学教育与学统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梳理了中国近代体育留学教育和体育学统发展的过程,分析学统科学化与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关系,讨论体育留学教育在体育文化转型中的贡献。我国传统体育现代化实质是学统现代化。研究认为:体育留学教育和传统体育转型的过程是民族救亡的重要部分;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留学教育和传统体育转型的起始点;路径求索是体育留学教育和传统体育转型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惠杰,方千华,郭学松[4](2019)在《海外华侨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的华侨群体,作为一股特殊的海外力量,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多个领域,发挥着除旧布新、连接内外的特殊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海外华侨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近代海外华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与互鉴、参与地方体育公共领域管理与治理、提升国家体育形象、引介现代体育理论知识与理念、组织各类华侨体育社团与竞赛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贡献。历史之中往往蕴含着走向未来的答案。新时期,在"文化走出去""体育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多重迭加的时代背景中,新一代华侨华人在跨文化体育交流互鉴与传承传播、促进跨国体育经济合作、吸引优秀海外体育专业人才回流等多维领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毕金泽,林致诚[5](2019)在《论粤闽华人华侨对近代中国体育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粤闽两大着名侨乡近代华人华侨与体育相关资料的探讨,全面梳理粤闽华人华侨在传播中华传统体育、引进西方体育和推动侨乡近代体育发展方面的实践和贡献,并就华人华侨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启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传统体育传播是增进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华人华侨群体是近代中外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以侨为桥的现代体育引入提升了近代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华人华侨的资助推动了近代侨乡体育发展。(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李圣锋,邱丽,赵发田[6](2019)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演变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把近代中国体育的生成发展置放到国族存亡的社会背景中,使其和当时国民身体的改造发生勾连。近代中国的身体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肉体性存在,引介传入的现代体育亦处处体现着国家社会的塑造与干预。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对近代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作历史性考察,不仅对其历史的来龙去脉更加了解,而且对于体育之于人的身体究竟应该存有怎样的一种关联会有一个更加厚重的审视。(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清文[7](2019)在《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过程的文化学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梳理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的过程,将其置于场域之中结合文化学视角透视其演进逻辑,从文化解构与建构的角度发掘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主体间的互动。本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概念与内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以文化结构理论与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为统领梳理中近代体育本土化演进过程以及具体细节,通过文化心理的转变阐释各时期本土化过程的表征,进而将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过程分为叁期——练兵自强御侮时期以洋务派为主导的器物本土化,政经变革西化时期以维新派为主导的制度本土化,价值转变文化启蒙时期以新文化人为主导的心理意识本土化,最后追问解释本土化异化问题——本土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的由来;第叁部分,以文化解构的理论反思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的演进过程,阐释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防卫机制的产生,并从文化学角度追寻本土化何以能的问题,最终总结为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活力机制是本土化的动力来源,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天下危亡的外环境紧张是本土化的现实条件;第四部分,总结讨论中国近现代体育本土化的逻辑与联系,追问中西文化现代交流能否超越本土化。(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期刊2019-05-19)

张轩[8](2019)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代际冲突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近代中国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历史意义。主要结论包括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是造成近代体育文化出现代际冲突的宏观原因,近代体育文化代际之间的演变分为3个阶段:朴素体育文化的断裂、近代体育文化的争辩和现代体育文化的萌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分别对近代体育文化代际冲突现象的历史意义进行诠释。(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潘丽霞[9](2019)在《权力、身体与性别:中国近代女性学校体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规训女性身体的重要途径和技术,近代女性学校体育实践得到了空前重视与发展。从福柯的规训权力视角切入,以近代学校女性身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近代规训权力演绎下的女性学校体育实践。发现:女性学校体育实践在强化国家对女性身体控制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性别空间的重构,改变了女性体育发展的边缘化状态;但也存在异化女性身体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女性学校体育实践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胡克禹[10](2019)在《“鹞子”高叁确有其人——评近代中国体育史学家唐豪先生关于“鹞子”高叁的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后期,陕西叁原出现了一位对中国红拳的发展传播贡献卓着,影响至深的一代开派宗师,人称"鹞子"高叁,武林中誉其为"飞腿鹞子",并将鹞子高叁与黑虎刑叁刑福科(临潼)、饿虎苏叁苏海潮(潼关)、通背李四铁人李(耀州)并称为"关中四杰"。而高叁为四杰之首。高叁(1812-1904)享年93岁,陕西叁原县灵前镇太和堡人,大名高占魁,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叁,加之武功出众,穿纵如鹞,武林称其为"鹞子高叁"。高叁祖辈世代经商,他四岁随长兄盘功习武,18岁时拜叁原峪口山清麓寺僧人圆净和尚为师,被传授十八罗汉功,并荐其去河南少林寺深造,1849-1855年间,高叁足迹遍及冀、鲁、豫、湘、鄂、苏、(本文来源于《武当》期刊2019年03期)

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理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章尝试运用"文化自觉"理论,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在"自觉"过程中,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如何觉醒与反省,如何看待西方体育文化,如何创建新的体育文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关于文化学、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代体育史等学术着作、史料集与论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读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视角与论证过程奠定基础。历史研究法: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中国近代体育文化觉醒、反省、创建的历程,以及对西方体育文化态度的转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3.1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觉醒与反省——从"由之"到"知之"在外来文化形成高的势能之前,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处在一种"由之"的状态。无论是养生体育,还是军事、民俗体育,都像费孝通先生所言:"人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那是不自觉的文化。"西方体育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产生的冲击促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开始自我觉醒,并进一步反省,进入"知之"状态。这种"知之"首先表现在"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开始反思中国本土体育的历史,比如,在我国出版的最早的体育期刊《体育界》中,第1期,就有学者发表题名为《体育史》的研究资料。1919年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体育史教材《中国体育史》。有更多的学者关注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代史上曾涌现出多种论调与思潮:比如体育科学化、体育教育化、体育军事化、国粹体育、民族本位体育等。更深刻的"知之"反映在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自我反省,并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短处。比如,谢似颜在1932年《体育周报》发表的社评中,这样评价当时被称为"国术"的武术:"我们所最痛心的,国术至今多数当操在一般不受过科学洗礼者甚至于目不识丁者的手里,且派别复杂,不可究诘……"3.2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转变——从"主动引进"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以及体育本身具有的"功用性练习"的功效,起初西方体育主要以兵操和军事学校课程内容的形式进入中国。这时期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刺激"和"威胁"。因此,不论是太平军还是洋务运动,都对西方体育文化持"主动引进"的态度。然而,随着体育由"技"向"学"转变,高势能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冲击。受到"刺激"的国人,本能的发起自卫,排拒文化入侵。比如:《大公报》中的社评中,在分析中国不应该提倡西方竞技体育的原因时,认为"洋体育"是闲暇的娱乐游戏活动,既耗时、耗材,还会损害身体健康。这种排拒带有明显的警惕心理和抵抗情绪,缺乏理性。西方体育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国人不得不接受现实,同时对西方的体育的认识也更为理性,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西方体育的价值和弊端。有学者指出西方体育有利于培养初学者兴趣、弘扬奋斗精神、注重团结合作精神的叁大价值。也有人揭露西方体育的弊端。比如,有学者认为军国民体育,"简直把活动的人,变成了一种机械,一点性灵都不许他存在。"3.3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自我创建——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基础上的自我更新经历自我觉醒和反省的中国体育文化最终走向自我创建,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面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更新。"全面借鉴"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由表及里地模仿与学习。不论是以兵操为主的身体练习形式上的"拿来",还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组织、竞赛、制度的模仿,或是对西方科学价值观念的接受及西方体育思想的吸收,形成了器物、制度、精神叁个层面的全面借鉴。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以武术为例,不论是"精武体育会"还是马良推行的"中华新武术",以及1927年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对传统武术进行革新,使武术走向"体育化"与"科学化"的道路。研究结论:就像中华民族在近代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一样,中国近代体育经历了一场"文化自觉"。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本土体育从"由之"进入"知之"状态,开始自我觉醒与反省。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从主动引进"技"的西方体育,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弊端。虽然最终西方体育取代中国本土体育的主体地位,没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目标,但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在从器物、制度、精神叁个层面借鉴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更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历史演变(1840-1937年)[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常志良.论中国近代体育的文化自觉[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宁,曾玉华,冯建强.文化转型视野下的中国近代体育留学教育与学统现代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

[4].郭惠杰,方千华,郭学松.海外华侨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

[5].毕金泽,林致诚.论粤闽华人华侨对近代中国体育的贡献[J].体育学刊.2019

[6].李圣锋,邱丽,赵发田.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演变的再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

[7].董清文.中国近代体育本土化过程的文化学审视[D].南京体育学院.2019

[8].张轩.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代际冲突的历史考察[J].湖北体育科技.2019

[9].潘丽霞.权力、身体与性别:中国近代女性学校体育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10].胡克禹.“鹞子”高叁确有其人——评近代中国体育史学家唐豪先生关于“鹞子”高叁的言论[J].武当.2019

标签:;  ;  ;  

中国近代体育论文-刘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