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天才
摘要:导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数学课堂导入的一些常用方法,以期把握导课艺术的实质,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实现多维教学理念,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课艺术;教学方法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颖的导言、巧妙的导语,就像一支“兴奋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证明,教师课堂导入教学的好坏常常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成败与优劣。下面,笔者就归纳介绍数学课堂导入的一些常用形式:
一、引趣式
教师可以从与课题有关的趣事、传奇、笑话、猜想等趣味事例出发,对知识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该法引入自然流畅、形式活泼,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教师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教学“无理数”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希泊斯的发现导致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及后来希泊斯为发现无理数而献身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具趣味性,又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关,教师运用这样的开场白进行授课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后面的教学成为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坐标”这个概念时,为了突出说明点在平面内的位置:l.必须有一对实数;2.这一对实数必须有序。笔者举电影票17排1号的例子,这样提问学生:“如果文娱委员发票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将你票中的‘17排’或‘1号’污了,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如果有‘17排1号’和‘1排17号’让你选,你要哪张?”这样一来,枯燥的概念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坐标”概念的认识。
二、目的式
教师可以从介绍学习内容的作用和目的入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对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历史上由于航海中有大量复杂的计算,而利用对数则可大大简化这些计算,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引起足够重视,从而集中精力听课。
三、归纳式
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个别实例,再归纳出总的概念或结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个别实例: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四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再帮助学生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并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一些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悬念式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由此产生悬念并使其急于了解问題的结果,从而引向新课。例如,在教学“任意三角形”时,笔者设计导语:“你能不过河而测出河宽,不上山而测出山髙,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吗?”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題在本节课内可获得解决。这样一来,尽管课程内容是繁杂而枯燥的计算,学生学起来也会兴趣盎然。
另外,教师若能结合教材,捕捉时机让学生当场表演,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口算1到100的和,讲平方公式时,先口算9992=?,2012=?,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很快说出答案,学生就会感到新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迁移式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心理迁移的规律来引入新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特点,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来。例如,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答方法已经熟知,那么,一元二次方程应如何解呢?大多数学生都对此满怀好奇;学生对分数的通分方法已经熟知,那么,分式的通分应如何进行呢?想必大多数学生也都对此满怀好奇。教师如果可以把新旧知识相联系进行授课,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授课效果自然很好。
六、观察式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都有它实际的应用背景。对一些数学课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观察周围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分析,进而提出并研究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相反意义的量”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人类生活、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计刻度上零上9度与零下9度、家庭经济的收入与支出、仓库货物的进与出、水位的上升与下降等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七、疑问式
俗话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可以在上课后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加以适当的诱导,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学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对数换底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常用对数表的值,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公式,从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调动学生掌握与运用数学的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连接”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圆规画鸡蛋吗?”在教学“三角形内切圆”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的铁片,用它剪一个最大的圆,圆心怎样找?”这样一来,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新课。
八、解题式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后立即出示一组题目,通过解题来引出新课的内容。这种解题式的新课引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九、联想式
教师可以由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对旧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联想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相似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联想到立体图形体积比如何,进而猜想:体积比为相似比的立方,而后引导学生证明这个结论。
十、提要式
对于提要式引入法,教师一开课就要把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知识基本结构和特点作一简单介绍,使学生先有一个总的轮廓。这种形式对高年级学生是比较适用的。
十一、诡辩式
诡辩式的新课引入法是指上习题课或试卷讲评时,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不从正面直接指出学生错误之所在,而是以作业或试卷中的典型的错误解法来引起讨论。例如,先板书一个学生的作业:
解方程:
解:通分,得
,
因分子相同,故分母相等
x2-16x+60=x2-16x+63,
方程无解。
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解法正确。通过检验x=8是原方程的根,从而引导学生寻找解答出错的原因,并提出避免这种错误的办法,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十二、猜谜式
教师可以在开课后立即让学生猜谜,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轨迹”时,一上课笔者就让学生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都不见”的谜底。学生的答案是雨。笔者进而引入新课:为什么雨点在降落时我们看见的是一条线呢?学了轨迹我们就会豁然开朗了。
十三、实验式
在实验式引入法中,开课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真理,主动再发现欲学的新知识,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好3根细木棒,做如下的实验:1.用3根木棒能否组成三角形?
2.用等长的3根木棒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根各取一半,与第3根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不一定;(2)能;不能,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样的导入设计,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十四、情境式
情境式新课引入法是指教师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我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缺了一个角,现要照原样再配一块,是不是必须把两块碎片都带到玻璃店去?”学生听后立即议论纷纷,有主张带一块的(但不能确定带哪一块),也有主张带两块的。这时笔者转入正课的导语:“回答这个问题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这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今天哪位同学学得好,我就请这位同学去配玻璃”。此情境将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其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数学课堂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从导和入两个方面去刻意构思,精心设计,其着重点是考虑如何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发挥导语点晴显意的作用。最后,笔者要说明的是,教师要构思好导语,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简洁性、艺术性。同时,应注意分寸感、节奏感、力度、适应度、可接受度及信息差等。导语设计一忌教师无的放矢,讲一些与新课无关的废话,白白浪费时间;二忌教师一味发挥,喧宾夺主,影响正课;三忌教师以纪律教育开场,老生常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努力使导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