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中下游论文-魏雷,王玏

汉水中下游论文-魏雷,王玏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水中下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镇群,古代城镇,空间格局,演变

汉水中下游论文文献综述

魏雷,王玏[1](2017)在《流域水网影响下的古代汉水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古代汉水中下游流域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及方志舆图的梳理,分析了4个历史时期该流域城镇从农业文明发展、工商业文化交流、城镇格局的稳定与发展到城镇网络功能完善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古代汉水中下游地区城镇营建特色。旨在为当今流域地区滨水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曾宗龙[2](2013)在《试论汉水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猪骨随葬现象——兼说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墓葬中随葬猪骨是黄河流域比较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考古发现表明,汉水中下游地区同样流行这种习俗。文章通过对汉水中下游随葬猪骨材料的分析,围绕猪骨随葬的流行区域、发展演变、猪骨随葬部位、随葬意义以及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水中游鄂西北地区在5300~4600BP这一阶段猪骨随葬习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流行在墓葬中用猪下颌骨随葬,偶见用猪头和整只猪随葬,随葬的目的是为死者提供"肉食"。通过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比较和分析,汉水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随葬猪骨的习俗应是受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并伴随着仰韶文化的南进传播到了鄂西北和汉水下游。(本文来源于《长江文明》期刊2013年01期)

肖启荣[3](2008)在《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的地理格局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以及决策。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可分为明前期、明中后期、清前中期等叁个阶段。在开穴口、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叁种政策中,督扰选择以修筑堤防为上策;其二是在水利环境的变化中,各州县形成了有明确地域范围的水利政策。其结果是钟祥县境内汉江堤、京山境内汉江干堤、老龙堤成为地方政府必然承修的堤段。国家在人力组织及资金投入上对襄阳老龙堤、荆门沙洋堤、京山县与钟祥县境内的汉水干堤表现出明显的倾斜。垸长制与堤甲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垸长制主要施行于天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州县,堤甲制是钟祥、京山境内汉江干堤、沙洋堤的防守制度。亩费为堤防修防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征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协济形成与解体以及对征收过程中贪污纳贿问题的回应措施。出于对胥吏的根深蒂固的戒心,民征民收的办法最终未得以变更。国家资助资金有借拨官帑、基金生息、河工厘金以及官员、士绅、商人等所捐款项等诸种形式。国家资助经费的来源经历了前后相继变迁的过程。从督抚至水利同知等专门的水利官员,其在水利修防中主要是起着协调、组织、监督的作用。清中后期,水利政策的推行愈来愈仰赖督抚官员的个人行政风格与能力。督抚、府州县长官在调节水利纠纷中,面临地方水利习惯、地方习俗、地方利益等因素的阻碍。清中后期,地方社会的变化,使府州县长官在水利纠纷的调节中处于被动的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影响了其在水利管理上的作为。明中后期始,汉水下游南北两岸的州县以地域为单位,围绕泗港、大小泽口等叁个分水穴口的水利纷争,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水利纷争的发生以及持续过程与水利环境的变化以及水利治理的政策相关。地方社会对水利纷争的控制权经历了由官绅、上层绅士向下层绅士与民众转移的过程,解决纷争的途径也相应由官僚集团内部协商的方式走向暴力的自治行动。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看到随着汉水中下游这一流域水利环境的变化,国家与社会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双方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塑造着这一区域的水利环境:一方面是国家人力与资金管理方面的时空差异,形成了水利管理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地域集团在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下的反应。(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0)

肖启荣[4](2005)在《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干堤修防的组织、管理与纠纷》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汉江干堤的修防在组织与管理、资金来源与运用上皆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关乎全局的堤防——沙洋堤、襄阳老龙堤、钟祥县境内汉江干堤、京山县境内汉江干堤——在人力、资金投入上的倾斜,以及组织管理上的重视,而对于在国家视野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堤防段则较为忽视。汉水中下游干堤修防之组织、管理与资金来源的历时性变化则主要表现为专门水利官员、府州县长官、地方精英在修防管理与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以及国家资助资金方式的变化:专门水利官员起主导作用的时期在明末至清前期,府州县长官自清中期始逐步取代了专门水利官员的权力,成为堤防修防具体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国家资助资金的来源经历了官帑、基金生息、厘金、商捐等方式的变化;地方精英自清咸丰初年始,取代了官府监督与管理的职能,成为组织地方堤防修防的主导力量。自清中后期始,老河口、樊城、岳口、汉阳等城镇堤防皆运用各自所属市镇的房租、殷商富户捐款等商业资金修筑,在管理上则主要是当地的绅商。 就汉水中下游干堤的修防的组织、管理及其纠纷所反映出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变化而言,清咸丰以前,国家一直行使着监督、组织的权力,地方社会中的地方精英、堤甲等力量则承担了具体事务;清咸丰初年始,因为战事的影响所导致的资金与人力的短缺,国家对修防事务的管理与控制逐渐减弱,而地方社会在堤防修防的组织与管理中的地位却显着上升。(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5-05-10)

刘金华[5](2004)在《论春秋中期以前楚人对汉水中下游地区的经营》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晚期以来,外有夷狄侵陵,内则王室斗争不断,王朝力量渐衰,天灾频仍,社会为之动摇。诸侯各国乘时因势而起,取代周王室而渐居政治生活舞台的核心。于是,先后有齐、晋、秦、楚、吴诸国竞起,争为诸侯盟主,号为“春秋五霸”。五霸之中,齐最先起, 盖其本为周王室之辅弼,东方之雄长,故崛起较易;吴最后起,事业不永,为诸侯霸业之终结;秦桓逐戎而兴,然如《史记·秦本纪》载, 至孝公元年,犹有“辟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盟会,夷翟遇之”之讥;惟晋、楚霸业最久,疆域最为广阔,二者一地处北国,起于大河, 一居于南方,兴于江汉。(本文来源于《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01)

雷家宏[6](2004)在《两宋时期汉水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水利和堤防的兴修两宋时期,汉水中下游地区最着名的水利工程要算宜城县境的长渠和木渠。长渠始建于秦。随着岁月的流逝,长渠水道堙塞,逐渐失去灌溉功能,附近不少田地苦于旱灾,昔日良田只得“命系于天”。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宜城县令孙永组织渠道附近农民,“理渠之坏塞,而去其浅隘,遂完故碣,使还渠中”。前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使“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恢复了原有的灌溉效益。为了防止农民灌溉争水,孙永专门制订了规章制度,“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本文来源于《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01)

潘晟[7](2002)在《感受与事实之间——宋人诗文所记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及其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受与事实存在着差异 ,却是人类地理知识的来源之一。因此努力分辨文献记载中的感受性知识是认识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据此本文通过对两宋诗文相关记载的分析 ,认为两宋时期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整体上表现为河漫滩与河曲发育充分 ,水位与含沙量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并从自然地理基础 ,地区开发状况 ,土地耕作方式 ,交通道路 ,战争等方面对两宋时期汉水含沙量的状况作了初步的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02年02期)

汉水中下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墓葬中随葬猪骨是黄河流域比较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考古发现表明,汉水中下游地区同样流行这种习俗。文章通过对汉水中下游随葬猪骨材料的分析,围绕猪骨随葬的流行区域、发展演变、猪骨随葬部位、随葬意义以及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水中游鄂西北地区在5300~4600BP这一阶段猪骨随葬习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流行在墓葬中用猪下颌骨随葬,偶见用猪头和整只猪随葬,随葬的目的是为死者提供"肉食"。通过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比较和分析,汉水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随葬猪骨的习俗应是受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并伴随着仰韶文化的南进传播到了鄂西北和汉水下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水中下游论文参考文献

[1].魏雷,王玏.流域水网影响下的古代汉水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

[2].曾宗龙.试论汉水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猪骨随葬现象——兼说与黄河流域同类葬俗的关系[J].长江文明.2013

[3].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

[4].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干堤修防的组织、管理与纠纷[D].武汉大学.2005

[5].刘金华.论春秋中期以前楚人对汉水中下游地区的经营[C].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6].雷家宏.两宋时期汉水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C].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7].潘晟.感受与事实之间——宋人诗文所记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及其解释[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

标签:;  ;  ;  ;  

汉水中下游论文-魏雷,王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