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络合物,双金属,二氧化,机理,环氧,氰化物,金属。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钰,唐喆,许琦,何明阳[1](2018)在《冠醚改性双金属氰化络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8-冠醚-6(18-Crown-6)为共聚络合剂制备了冠醚改性双金属氰化络合物(CDMC)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对CO_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18-Crown-6不但能作为掩蔽剂消除K~+对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催化剂活性的干扰,还可以改变DMC催化剂的形貌并有效降低DMC催化剂的结晶度。CDMC催化CO_2和PO共聚反应时活性达4 953g/gcat.和碳酸酯含量达39.7%。通过重复循环实验发现,CDMC催化剂在经化浆处理后,在第六次循环时催化活性仍能达到3 549g/gcat.。(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曹令华[2](2015)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的配体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因其具有优越的催化性能、独特的叁维网状结构,自首次报道以来便备受关注。为了提高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人们一直致力于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引入配体的方式对DMC催化剂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后催化剂的结构、电化学性质以及配体配位过程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采用缓慢扩散法、溶剂热法等进行了单晶的制备研究。得到Fe(CN)2(phen)2·3H2O、Mn(CN)6·3Cl、Fe(CN)2(phen)2·1/2(2,2'-bipy)·H2O叁种单金属氰化络合物的单晶及一种单金属有机络合物(MnC12(phen)2)单晶,并用X-Ray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解析。其次,本文采用水溶液滴加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离子液体、喹啉衍生物配体的Co/Fe DMC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能量色散谱、X-Ray粉末衍射等对颗粒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循环伏安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将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用于催化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实验发现,离子液体TmaBF4和BmimPF6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均有所提高;而喹啉衍生物的引入,没能提高Co/FeDMC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后,本文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分别研究了 Co/Fe DMC颗粒合成过程和不同配体与Co/Fe DMC颗粒配位过程的热效应。研究表明,当体系中存在过量CoCl2或过量K3Fe(CN)6时,Co/Fe DMC颗粒的合成均为熵增的放热过程,即由焓熵共同驱动。当有机配体phen、2,2'-bipy与含过量CoCl2的Co/FeDMC颗粒配位时,反应是由焓熵共同驱动的;当phen与K3Fe(CN)6过量的Co/Fe DMC颗粒配位时,却表现为熵减的放热过程,反应是由焓驱动的。与有机配体不同,Cs+在与颗粒相互作用时并未发生配位反应,而是以间隙离子的形式填充在晶格中,表现为熵减小的放热过程,是由焓驱动的。此外,还利用蠕动泵模拟量热滴定条件合成了相应的Co/Fe DMC纳米颗粒,并分别利用phen、2,2'-bipy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魏人建,张兴宏,杜滨阳,范志强[3](2013)在《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极性”端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共聚》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CO2)与"极性"端环氧化物共聚是CO2共聚研究领域的难题,迄今仍很少报道。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Zn-Co(Ⅲ)DMCC)是一种高效的催化环氧化物与CO2共聚的非均相催化剂。我们近期研究表明采用高比表面积、纳米片状Zn-Co(Ⅲ)DMCC可在相对较低温度下(25-60℃)有效催化氧化苯乙烯(SO)和环氧氯丙烷(ECH)等含吸电子基团的"极性"端环氧化物与CO2共聚。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上述Zn-Co(Ⅲ)DMCC,在优化条件下催化SO-CO2共聚,可得到近全交替的共聚物(Fco2=99%),且产物中环碳酸酯含量(Wsc%)小于1%,为区域选择性共聚反应,区域选择性随共聚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Fco2为99%时,共聚物的头-尾结构为95.4%;2)采用同样催化剂催化ECH-CO2共聚,反应温度为60-25℃时,所得共聚物的Fco2为37.8-70.7%,为聚(醚-碳酸酯),产物中Wsc%为11-5wt%,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聚合物选择性,但需进一步研究将获得全交替ECH-CO2共聚物的办法;结合Zn-Co(III)DMCC催化ECH开环聚合的结果,认为Zn-Co(Ⅲ)DMCC催化ECH-CO2共聚也具有区域选择性反应特点。Zn-Co(Ⅲ)DMCC催化上述两"极性"端环氧化物与CO2共聚的特点是共聚时环氧单体于次甲基处开环。(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期刊2013-10-12)
孙学科,陈上,张兴宏,戚国荣[4](2012)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及其催化的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及其催化的环氧化物参与的聚合反应研究。双金属氰化络合物是由其内界金属MⅡ通过氰基与外界金属MⅠ连接形成的含MⅡ—C≡N—MⅠ桥键的叁维网络状无机高分子(MⅠ一般为Zn2+、Fe2+、Co2+和Ni2+等二价金属离子,MⅡ一般为Fe2+、Fe3+、Co2+、Co3+和Ni2+等过渡金属离子)。外界金属MⅠ一般被认为是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金属。该类催化剂早期被用于催化环氧化物开环聚合,并逐步发展成为合成中高分子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极高效催化剂。近年来该类催化剂被用来催化环氧化物/环状酸酐共聚、环氧化物/CX2(X=O,S)共聚和环氧化物/环状酸酐/CO2叁元共聚反应合成聚酯、聚碳酸酯、聚(醚-碳酸酯)、聚硫代碳酸酯和聚(碳酸酯-酯)等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聚合物。尤其对氧化环己烯(CHO)与CO2(或酸酐)共聚,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表现出了极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结合本研究组十多年的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活性中心的可能结构和催化机理,提出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聚合的共性难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2年09期)
魏人建,孙学科,张兴宏,戚国荣[5](2011)在《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和偶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C)可催化环氧丙烷(PO)和二氧化碳(CO2)共聚及偶合反应,分别合成得到聚碳酸酯和碳酸丙烯酯。但迄今为止,利用此催化剂催化合成聚碳酸酯时,产物的CO2分数Fco2不足45%,且大部分文献报道的产物分子量均较低;在催化偶合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时则只有较低的活性(TON:997)。(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孙学科,魏人建,罗铭,张兴宏,戚国荣[6](2011)在《纳米结构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CO_2/氧化环己烯交替共聚:链引发和链转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ouble Metal Cyanide Complex,Zn-CoⅢDMCC)催化剂的非均相特性,其催化CO2共聚机理研究十分困难,所提的机理也缺乏可靠的实验证据。本文使用不同的ZnX2(X=ClorBr),外界配体在不同反应温度,制备了系列(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孙学科,张江凤,张兴宏,戚国荣[7](2010)在《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69年Inoue首次报道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后,至今已报道了多种CO_2共聚催化剂。其中,Zn-Co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ouble Metal Cyanide Complex,DMCC)对CO_2与氧化环己烯(CHO)共聚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和聚碳酸酯选择性。本课题组制备的Zn-Co DMCC和SiO_2/Zn-Co DMCC杂化催化剂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催化CO_2/CHO共聚效率最高的催化剂。然而,Zn-Co DMCC的非均相特性使其催化机理研究较为困难,鲜有研究报道。本文应用NMR,ESI-MS等手段研究了低转化率条件下的CO_2/CHO共聚动力学,确证所得共聚物的端基结构和链结构,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10-27)
魏人建,孙学科,张江凤,张兴宏,范志强[8](2010)在《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氧化环己烯共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制备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生物相容,可降解的优点,可用作医用、包装等一次性材料:同时催化CO_2/环氧化物共聚的化学过程又可将"废弃"的CO_2转变为有用的Cl资源,因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合环氧单体价格和相应催化剂的可能用途,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于环氧丙烷(PO)/CO_2及氧化环己烯(CHO)/CO_2的共(本文来源于《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10-27)
杨箴立,郑端阳[9](2010)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综述了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催化剂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制备聚醚多元醇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制备技术、合成聚醚多元醇的聚合过程和聚合机理以及聚合工艺现状。(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0年03期)
颜芳,袁振宏,吕鹏梅,罗文,杨玲梅[10](2010)在《亚铁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生物柴油》一文中研究指出Fe(Ⅱ)-Zn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固体催化剂用于一步催化酯交换和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具有易分离、流程简单,不受水毒性影响的优点。将水溶性金属氰化络合物亚铁氰化钾和金属化合物氯化锌反应,并结合有机配体叔丁醇制备了基于亚铁氰化锌的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DMC)。并研究了DMC固体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过程中,助络合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体系中水和脂肪酸含量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甲酯产率最高可达98%。催化剂可循环使用,6次循环使用后回收率仍达93.45%,适宜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因其具有优越的催化性能、独特的叁维网状结构,自首次报道以来便备受关注。为了提高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人们一直致力于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引入配体的方式对DMC催化剂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后催化剂的结构、电化学性质以及配体配位过程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采用缓慢扩散法、溶剂热法等进行了单晶的制备研究。得到Fe(CN)2(phen)2·3H2O、Mn(CN)6·3Cl、Fe(CN)2(phen)2·1/2(2,2'-bipy)·H2O叁种单金属氰化络合物的单晶及一种单金属有机络合物(MnC12(phen)2)单晶,并用X-Ray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解析。其次,本文采用水溶液滴加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离子液体、喹啉衍生物配体的Co/Fe DMC纳米颗粒,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能量色散谱、X-Ray粉末衍射等对颗粒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循环伏安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将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用于催化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实验发现,离子液体TmaBF4和BmimPF6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均有所提高;而喹啉衍生物的引入,没能提高Co/FeDMC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后,本文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分别研究了 Co/Fe DMC颗粒合成过程和不同配体与Co/Fe DMC颗粒配位过程的热效应。研究表明,当体系中存在过量CoCl2或过量K3Fe(CN)6时,Co/Fe DMC颗粒的合成均为熵增的放热过程,即由焓熵共同驱动。当有机配体phen、2,2'-bipy与含过量CoCl2的Co/FeDMC颗粒配位时,反应是由焓熵共同驱动的;当phen与K3Fe(CN)6过量的Co/Fe DMC颗粒配位时,却表现为熵减的放热过程,反应是由焓驱动的。与有机配体不同,Cs+在与颗粒相互作用时并未发生配位反应,而是以间隙离子的形式填充在晶格中,表现为熵减小的放热过程,是由焓驱动的。此外,还利用蠕动泵模拟量热滴定条件合成了相应的Co/Fe DMC纳米颗粒,并分别利用phen、2,2'-bipy改性后的Co/Fe DMC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钰,唐喆,许琦,何明阳.冠醚改性双金属氰化络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世界.2018
[2].曹令华.双金属氰化络合物的配体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
[3].魏人建,张兴宏,杜滨阳,范志强.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极性”端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共聚[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2013
[4].孙学科,陈上,张兴宏,戚国荣.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及其催化的聚合反应[J].化学进展.2012
[5].魏人建,孙学科,张兴宏,戚国荣.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和偶合反应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6].孙学科,魏人建,罗铭,张兴宏,戚国荣.纳米结构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CO_2/氧化环己烯交替共聚:链引发和链转移机理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7].孙学科,张江凤,张兴宏,戚国荣.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机理研究[C].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2010
[8].魏人建,孙学科,张江凤,张兴宏,范志强.锌-钴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氧化环己烯共聚研究[C].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2010
[9].杨箴立,郑端阳.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聚氨酯工业.2010
[10].颜芳,袁振宏,吕鹏梅,罗文,杨玲梅.亚铁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生物柴油[J].燃料化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