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财务管理新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尚嘉佳[1](2021)在《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趋势下,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培育出了一批多以兼并、重组等方式而壮大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包含了能源类、金融类、科技类、服务类、制造类等,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那么这些企业集团在经营管理、发展的源动力上用尽哪些心思来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就以财务核心的管理方向来聚焦资金管理,视为企业血液运转的发泵机。以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为出发点,探索适合企业特征和行业特点的管理方式,希望在资金管理水平上得到全面提升,资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本文选取的是一家西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类企业集团作为个例研究,学习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对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问题、模式选择、优化研究等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了SM集团公司目前资金集中管理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优化方案模式设计,以期对SM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从管理职能及架构、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投融资、最佳资金归集度、风险监控、信息系统集群等方面充分挖掘打造集团资金集中运作配置,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整个集团高效运转。最后对该模式进行因子分析法做出资金集中管理效果评价和相应结论,并提出保障措施。本文深入企业实际,解决SM集团在资金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SM集团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了一个将行业和金融相结合的综合财务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综合财务业绩的增长率。
薛翔[2](2021)在《基于业财融合的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城投类企业是当代中国商业社会中一种典型的地方国有企业,它们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政府分税制改革,在2008年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然而,随着新一轮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开启,城投类企业依靠政府信用进行融资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城投类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如何在保证政府公益性项目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市场竞争,寻求更加全面的商业途径,成为每家城投类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财务管理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业财融合的理论基础随着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而逐渐确立,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促进财务人员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城投类企业在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需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适时探索构建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内部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本文以Z市城投集团公司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Z市城投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情况,对其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总结。然后根据Z市城投集团公司面临的市场化转型任务,以业财融合的相关理论概念为基础,为其针对性构建了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对该模式实施后的预期情况进行了合理预测,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保障措施。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基于业财融合概念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促进Z市城投集团公司业务与财务部门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促使财务真正成为公司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和价值增长助推器。本文将业财融合的概念用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城投类企业,对于扩大业财融合理论的研究覆盖面,推动管理会计工具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Z市城投集团公司完成市场化转型任务,实现自身更加长期全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其他类似的城投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晓娟[3](2021)在《大数据时代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已渗透至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正在加速。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对全面预算管理作用显着,为企业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动态控制提供了手段。人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用电,电网企业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电网企业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改革,建立健全管理流程,从企业整体治理角度强化对电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研究也有待完善。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带来的技术革新,对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开展研究分析。本文研究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全面预算管理定义和理论,为下文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是结合国家电网预算管理相关政策,总结了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情况和现状,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有六方面突出问题:组织机构责任划分不清晰、预算目标规划不够合理、预算编制过程粗放、预算执行控制薄弱、预算分析指导性不足、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未充分结合。第三部分是对照上述问题,依据电网发展情况,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革新,提出了针对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优化方案与上述问题相对应,注重企业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和控制流程,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评价制度,就上述问题一一针对性地有效化解。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随着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XH电网企业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大形势,预算管理应提升自身的战略意识,以战略目标为导向。(2)当今大数据技术与我国企业管理深度融合,XH电网企业需要借助新型信息技术,搭建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预算管控平台,并辅助一套科学有效的预算管控措施。(3)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环节,构建动态化标准成本预算编制体系,形成一套内嵌内控职责与流程的相对科学的预算编制模型,实现预算编制与预算控制的无缝衔接。(4)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环节,搭建“三算一体化”管理体系,将系统数据信息通过映射关系、数据共享,构建大融合体系,实现全流程贯通,推动业财管理高度融合管控。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研究对象创新。学术界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颇多,但将电网企业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且多停留在理论方面。本文对电网企业全面预算体系的优化研究进行了丰富,对于电网企业全面预算体系的完善与应用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2)研究视角创新。当今大数据时代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应用,本文通过挖掘数据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潜在价值,以大数据微视角对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进行研究视角创新。
纪宇[4](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A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能源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煤炭公司累积了很多财务问题。管理上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功能的扩展,外部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部决策支持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业务上产业供需转换导致竞争加剧,行业成本压力增大利润空间缩小。因此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在财务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利用新技术在协调财务数据成本、速度、质量、数量之间进行财务管理转型,以达到数据工具管理相融合的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对财会信息进行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高效率处理,实现对处理财会信息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设备的共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财会信息共享。财务共享可以作为信息化与财务转型之间的媒介,构建财务共享中心是企业信息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将企业人才资金和设备等资源整合统一,形成扁平化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系统。本论文以A集团公司为例,从人员结构、组织构成、财务管理方式等分析了传统煤炭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在新技术时代的不足,例如人员知识水平有限,缺少共享财务体制的建设,生产运营环节信息化程度不够,管理决策环节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传统煤炭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参考国内外转型案例,综合提出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管控型财务共享模式,打破形态结构制约,实现信息流动共享,促进煤炭产业财务管理转型。
梅士伟[5](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范颖杰[6](2020)在《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为农村资金提供高效率的保障,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村级财务管理的是集体资产,而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在村民集体手中。所以,无论从资金性质,还是管理方式来说,村级财务管理都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以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为背景,从“双代管模式”转型升级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改善了村镇关系,加强了监督效用,有效助推了村民自治的多元化发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为辅助分析工具,调查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提出自己关于改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大;财务公开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合规;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建全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陶思羽[7](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郭梦琪[8](2020)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改善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电网公司在2019年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HNDL公司的财务战略转型是建设三型企业中的重要一环,其从2018年逐步启动了公司财务战略地转型升级,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一系列的转型措施进行深度融合,以保障财务战略转型地顺利实施。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和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财务战略转型的理论基础,剖析了信息技术对于战略转型实施的重要性。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国家电网战略调整的背景,归纳和分析了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动因,总结了公司期望实现的转型目标,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三型两网”建设,转向价值管理型财务模式、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并总结了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实施路径。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探索与建设,财务战略转型对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效果明显。进一步分析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公司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内部建设中面临的管理、系统、人员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借助于财务管理创新手段,建立一个适应政府监管要求,更加精益、高效、自动化的财务运作体系,以实现财务信息的高效流通。本文通过对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启示:HNDL公司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价值管理、流程创新、财务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优化,推进财务战略转型;给处于变革中的其他电力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更好地推动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策略落地。
刘学民[9](2020)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定位不明、法人属性不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身份模糊问题,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也即是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类管理政策的出台解决民办高校身份认同等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自主决策权,调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但是,分类管理政策推行也给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了之前并未遇到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值得关注的有五大风险,它们分别是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办学质量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源市场风险、办学市场风险、就业市场风险)等。如果无法妥善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极大概率会演变成危机,甚至会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投资学、风险管理学、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管理决策、财务、办学质量、政策法规、市场五个角度,系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分类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及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经营方向选择。首先,详细阐述了分类管理政策的部署和推进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类管理下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同,展开详细深入分析。同时,进一步提炼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次,采用访谈形式对国内50多所民办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选择倾向。最终发现在接受访谈的50多位民办高校负责人中,有30位表示其所在学校目前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但并未进行明确登记。同时,通过50多位负责人的阐述和资料收集,对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分析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2)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动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具体规定,同时结合现实民办高等院校管理内容,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法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办学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五大风险。且这五类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忽视其中任何一类风险都可能催生其他风险恶化,进而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并处理这些风险时应当统筹、系统的考量而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项。在对相关风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处理这些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以上五种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差异程度。虽然以上五种风险对于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常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各个风险重要性程度并不一致,若对这些风险进行同等管理显然效率较低。因此,在有限管理资源条件限制下,应当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基于此,以接受访谈中30所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高校相关数据为例,对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各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类,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风险防控提供基础。(4)结合国外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经验及国内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妥善应对以上风险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所以在前文梳理风险类型、风险成因、确定风险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风险防控和教学质量保障成功经验的条件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后风险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国内其他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并以进行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设计,以从教学质量角度降低办学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将风险防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分类管理实施后的民办高校管理中,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第二,对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以现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30所民办高校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所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类型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展开实证评估。第四,创造性的提出了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于海祥[10](2019)在《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追求粗放型的高速经济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型的中速经济增长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机构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税务部门的机构改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税务机关工作效率,提高税务机关管理与服务水平,是税务机关机构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而税务机关后勤服务与管理水平如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税务机关的机构改革成效。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等。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界定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分析所运用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江西省武宁县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的实际案例,介绍和分析其后勤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行政机关后勤管理实践的介绍,分析别人的成功经验,以获得县级税务部门后勤机关管理改革的启示。第五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针对全国县级税务部门后勤机关的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队伍管理、绩效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地区县级税务机关提高后勤服务与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财务管理新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财务管理新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述 |
2.1.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 |
2.1.2 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 集团资金管理理论基础 |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2 集权与分权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产融结合理论 |
2.3 资金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 |
2.3.1 结算中心模式 |
2.3.2 内部银行模式 |
2.3.3 财务公司模式 |
2.4 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模式 |
2.4.1 “资金池”模式 |
2.4.2 “司库”模式 |
第三章 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
3.1 SM集团公司概况 |
3.1.1 基本组织结构 |
3.1.2 经济运营情况 |
3.1.3 资金管理历程 |
3.2 SM集团公司现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运行 |
3.2.1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与现行架构平台 |
3.2.2 资金集中管理业务模块运行现状 |
3.3 SM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现状调查及分析 |
3.4 SM集团公司现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1 平台建设与运作存在局限性 |
3.4.2 部分资金未纳入集中管理 |
3.4.3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3.4.4 资金风险防控体系薄弱 |
3.4.5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全 |
3.5 SM集团公司实施资金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 |
3.5.1 满足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 |
3.5.2 拥有引入资金管理新模式的条件 |
第四章 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
4.1 新模式的构建框架 |
4.2 新模式推行的目标和原则 |
4.2.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
4.2.2 基本原则 |
4.2.3 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
4.3 新模式的特色及职能划分 |
4.3.1 新模式管理职能及架构优化 |
4.3.2 营运资金管理模块功能优化 |
4.3.3 “池化”工具及综合业务集群优化 |
4.3.4 完善过程风险监控机制 |
4.3.5 最佳资金归集度 |
4.4 新模式具体应用设计 |
4.4.1 资金计划管理 |
4.4.2 资金流动性管理 |
4.4.3 资金投资与融资管理 |
4.4.4 资金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构建 |
第五章 推行新模式的效果评估与保障措施 |
5.1 效果评估 |
5.1.1 定量评估 |
5.1.2 定性评估 |
5.2 保障建议 |
5.2.1 提升资金筹划及外汇管理体系 |
5.2.2 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
5.2.3 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 |
5.2.4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 |
5.2.5 构建沟通平台以实现资源协同 |
5.2.6 丰富资金管理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业财融合的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管理模式 |
2.1.2 业财融合 |
2.1.3 城投类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2.2 无边界管理理论 |
2.2.3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
3.1 业财融合管理模式概述 |
3.2 业财融合管理模式框架内容 |
3.2.1 目标层 |
3.2.2 内容层 |
3.2.3 架构层 |
3.2.4 支撑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4.1 Z市城投集团公司简介 |
4.1.1 Z市城投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
4.1.2 Z市城投集团公司组织框架 |
4.2 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情况简介 |
4.2.1 组织机构情况 |
4.2.2 人员管理情况 |
4.2.3 财务制度情况 |
4.2.4 资金管理情况 |
4.2.5 会计核算及预算执行情况 |
4.3 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
4.3.1 组织机构问题 |
4.3.2 人员管理问题 |
4.3.3 财务制度问题 |
4.3.4 资金管理问题 |
4.3.5 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问题 |
4.3.6 管理效率及风险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Z市城投集团公司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构建 |
5.1 总体思想 |
5.1.1 构建目标 |
5.1.2 构建原则 |
5.1.3 总体方案 |
5.2 调整改进组织机构 |
5.2.1 财务共享中心 |
5.2.2 财务支持中心 |
5.2.3 财务战略中心 |
5.2.4 三中心关系 |
5.3 财务与业务融合管理内容设计 |
5.3.1 财务共享中心与公司项目部门融合 |
5.3.2 财务支持中心与公司运营部门融合 |
5.3.3 财务战略中心与公司管理部门融合 |
5.4 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
5.4.1 应收账款管理流程 |
5.4.2 应付账款管理流程 |
5.4.3 费用报销管理流程 |
5.4.4 资产管理流程 |
5.4.5 总账管理流程 |
5.5 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方案预期效果评价 |
5.5.1 财务管理成本评价 |
5.5.2 财务管理效率评价 |
5.5.3 人员发展前景评价 |
5.5.4 公司价值创造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Z 市城投集团公司业财融合财务理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经营层统一协调 |
6.1.2 财务总监充分发挥作用 |
6.1.3 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 |
6.2 技术保障 |
6.2.1 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 |
6.2.2 充分利用线上审批系统 |
6.3 业务能力保障 |
6.3.1 聘请高水平人才 |
6.3.2 有计划发现、培养人才 |
6.4 服务意识保障 |
6.4.1 转换思维方式 |
6.4.2 实施绩效激励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数据时代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研究 |
1.2.2 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研究 |
1.2.3 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 |
1.2.4 大数据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
1.2.5 文献评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目标管理理论 |
2.1.2 权变理论 |
2.2 全面预算管理 |
2.2.1 预算管理的内涵 |
2.2.2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
2.2.3 全面预算管理关键环节 |
2.3 大数据 |
2.3.1 大数据的内涵 |
2.3.2 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
2.3.3 大数据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3.2.1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 |
3.2.2 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 |
3.2.3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 |
3.2.4 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 |
3.3 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预算组织机构职责不清晰 |
3.3.2 预算目标规划不合理 |
3.3.3 预算编制过程粗放 |
3.3.4 预算执行控制薄弱 |
3.3.5 预算分析指导性不足 |
3.3.6 预算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
3.4 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成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数据时代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设计 |
4.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目标 |
4.3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
4.4 全面预算编制体系的设计 |
4.4.1 动态化标准成本预算编制体系概况 |
4.4.2 动态化标准成本预算编制体系建设应用 |
4.4.3 动态化标准成本预算编制体系的预期成果 |
4.5 全面预算执行流程的设计 |
4.5.1 打造“三算一体化”管理体系 |
4.5.2 创新预算分析功能 |
4.6 全面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
4.7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预期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XH电网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
5.1 建设大数据中心 |
5.2 制度保障 |
5.3 人员保障 |
5.4 信息化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信息化背景下A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财务管理转型内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信息化及财务管理转型概述 |
一、信息化的概念 |
二、财务管理转型的概念 |
三、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财务管理转型相关理论 |
一、成本效益理论 |
二、信息化理论 |
三、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四、财务共享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A公司背景介绍 |
一、A公司基本情况 |
二、A公司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
第二节 A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 |
一、A公司业务经营和财务情况 |
二、A公司传统型财务管理组织流程 |
第三节 信息化背景下A公司传统型财务管理的问题 |
一、A公司财务管理模式问题 |
二、A公司管理机制问题 |
三、A公司财务运作模式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化财务管理转型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财务管理转型经验 |
一、西门子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
二、西门子向财务共享体系转型 |
第二节 国内财务管理转型经验 |
一、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向信息化财务体系转型 |
二、中铁二局向财务共享管理转型 |
第三节 国内外财务管理转型启示 |
一、财务管理核算模式转型启示 |
二、财务管理业财模式转型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化背景下A公司财务管理转型方案 |
第一节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共享高效模式转型 |
一、管理模式转型 |
二、组织模式转型 |
第二节 A公司管控型财务共享模式转型方案 |
一、A公司管控型财务共享模式建设规划 |
二、A公司管控型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目标 |
第三节 A公司财务共享业务流程转型方案 |
一、业务流程标准制定 |
二、财务共享模式基本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培育信息管理文化 |
第二节 组织与经费保障 |
第三节 建设财务技术人才队伍及激励措施 |
一、人才培养方式 |
二、人力资源激励措施 |
第四节 完善共享中心相关制度 |
一、建立标准化制度 |
二、建立数据收集制度 |
三、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贡献 |
三、研究述评 |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思路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高校腐败 |
(二)治理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
(二)理论性取样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
(一)科层治理机制 |
(二)网络治理机制 |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预测问卷设计 |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模式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1、村级财务 |
2、村级财务管理 |
(二) 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
1、村级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 |
2、四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
(三) 理论基础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内部控制理论 |
3、村民自治理论 |
4、乡村振兴理论 |
二、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 J市S镇基本情况介绍 |
(二) 从“双代管”模式向“会计委托”模式的转换 |
1、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2、J市S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新模式的实施 |
(三) “会计委托”新模式出现的问题 |
1、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
2、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较大 |
3、财务公开不规范 |
4、会计核算不合规 |
5、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 |
6、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 |
三、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责任划分不明确,资金监管职责不清 |
(二) 村级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 |
(三) 财务公开主体责任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监管 |
(四)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五) 民主监督作用不强 |
(六) 村民自治体制行政化与低效率 |
四、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对策 |
(一) 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 |
(二) 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1、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2、制定人员薪酬管理机制,保持相对稳定 |
3、提高干部认识,加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 |
(三) 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
1、细化财务公开制度 |
2、公开形式多样化 |
(四)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 |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2、规范工作流程、会计核算 |
3、健全村级财务核查和审计制度 |
(五) 加强监督管理作用 |
1、充分发挥村务监事会监督作用 |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监督作用 |
(六) 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
1、结合实际,创新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
2、 推进民主协商发展的有效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设 |
1.3.3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4.3 质量控制方法 |
1.4.4 研究使用软件 |
1.5 研究逻辑框架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结构安排 |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行为科学理论 |
2.3.5 现代组织理论 |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
4.4.1 评价对象 |
4.4.2 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
5.2.2 评价结果 |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5.3.2 结果 |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
(8)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
2.1.1 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 |
2.1.2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 |
2.2 财务战略理论的内容与分类 |
2.2.1 财务战略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财务战略的分类 |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战略转型的关系 |
2.3.1 信息技术进步引发财务变革 |
2.3.2 信息技术助力财务战略转型 |
2.3.3 信息技术促进财务战略转型的具体表现 |
第3章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动因和目标 |
3.1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动因分析 |
3.1.1 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 |
3.1.2 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 |
3.1.3 管理者的创新与推进 |
3.2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目标 |
3.3.1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三型两网”建设 |
3.3.2 完善财务集约化,形成价值导向型财务管理体系 |
3.3.3 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支撑点 |
第4章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路径和转型效果分析 |
4.1 HNDL公司立足价值管理实践,开拓财务战略转型路径 |
4.1.1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4.1.2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财务业务融合 |
4.1.3 施行多维精益化变革,优化会计核算体系 |
4.1.4 部署战略预算体系,加强财务管控能力 |
4.1.5 强化资金管理体系,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4.2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效果分析 |
4.2.1 会计核算管理效果 |
4.2.2 信息系统建设效果 |
4.2.3 预算管理效果 |
4.2.4 资金管理效果 |
第5章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
5.1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中存在问题 |
5.1.1 宏观环境带来的财务管理压力 |
5.1.2 公司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
5.1.3 财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
5.1.4 财务共享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
5.2 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的优化建议 |
5.2.1 优化价格管理机制,巩固电价改革成果 |
5.2.2 以创造和管理价值为核心,推进运营提质增效 |
5.2.3 凝聚创新资源,实现信息共建共享 |
5.2.4 优化人员评价体系,建设财务人才队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研究 |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 |
三、风险理论与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综述基本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 |
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分类管理 |
三、风险及民办高校风险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一、风险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一、基本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
第四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分析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部署和推进 |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推进 |
第二节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营的区别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民办高校分类选择的趋势和现状 |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选择趋势 |
二、民办高校的分类选择 |
三、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
四、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 |
第四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
一、搭建了营利性大学发展平台 |
二、重构了营利性大学财产权益 |
三、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办学成本 |
四、放大了营利性大学的营利形象 |
五、放开了营利性大学收费限制 |
六、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
第四章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 |
一、政策法律法规风险 |
二、管理决策风险 |
三、办学质量风险 |
四、财务风险 |
五、市场风险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成因 |
一、政策法规风险成因 |
二、管理决策风险成因 |
三、办学质量风险成因 |
四、财务风险成因 |
五、市场风险成因 |
第五章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一、风险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二、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
三、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的评估 |
一、实证分析过程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营利性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
二、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第六章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
第一节 “专业机构+高校+政府”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验 |
二、韩国私立高校的经验 |
第二节 “专业机构+高校”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以英、德、法为代表欧洲国家的机制与经验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经验 |
第三节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高等教育机构风险评估的流程 |
二、高等教育机构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四节 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借鉴 |
一、政府管理层面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管理层面 |
第七章 “三维六位”一体的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原则及框架 |
一、体系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二、体系和机制建构的基本框架 |
第二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
一、提高内部治理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
二、转变内部治理观念,规范办学行为 |
三、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
第三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 |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路径 |
三、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
第四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
一、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
三、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第五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的自我扩张机制 |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六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政府及社会职能与功能完善 |
一、政府的功能与责任 |
二、社会相关团体与公众的功能与责任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税务机关 |
2.1.2 机关后勤 |
2.1.3 后勤管理 |
2.1.4 税务机关后勤管理 |
2.2 基本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组织理论 |
3 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案例分析——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 |
3.1 相关单位情况介绍概况 |
3.1.1 县情概况 |
3.1.2 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及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概况 |
3.2 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机关后勤管理的现状 |
3.2.1 后勤机构管理方面 |
3.2.2 后勤财务管理方面 |
3.2.3 后勤资产管理方面 |
3.2.4 后勤人事管理方面 |
3.3 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机关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思想观念落后,现有体制限制改革的进程 |
3.3.2 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
3.3.3 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效益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
3.3.4 缺乏科学的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
4.机关后勤管理国内外借鉴 |
4.1 宁波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 |
4.1.1 宁波市机关后勤概况 |
4.1.2 宁波市机关后勤改革举措 |
4.1.3 宁波市机关后勤改革启示 |
4.2 加拿大公共工程与政府服务部改革实践 |
4.2.1 加拿大公共工程与政府服务部简介 |
4.2.2 加拿大公共工程与政府服务部改革举措 |
4.2.3 加拿大公共工程与政府服务部改革启示 |
5 提高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的建议 |
5.1 树立现代后勤管理理念 |
5.1.1 培养不断创新的理念 |
5.1.2 大力建设节约型后勤机关 |
5.2 建立科学化的税务后勤管理体制 |
5.2.1 转变后勤机构管理职能 |
5.2.2 完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 |
5.3 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 |
5.3.1 建立和完善目标激励机制 |
5.3.2 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
5.3.3 建立培训体系 |
5.4 强化后勤机关绩效管理 |
5.4.1 树立绩效管理新理念 |
5.4.2 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计划 |
5.4.3 优化和完善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
5.4.4 实现绩效管理的多元评价 |
5.5 重视税务机关后勤部门文化建设 |
5.5.1 注重精神文化的熏陶 |
5.5.2 大力开展行为文化培训 |
5.5.3 重视物态文化建设 |
5.5.4 打造有凝聚力的和谐团队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财务管理新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尚嘉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基于业财融合的Z市城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 薛翔.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大数据时代XH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D]. 潘晓娟.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信息化背景下A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研究[D]. 纪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6]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颖杰. 苏州大学, 2020(03)
-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HNDL公司财务战略转型研究[D]. 郭梦琪.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9]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D]. 刘学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县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武宁县税务局为例[D]. 于海祥.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