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热还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晶石,热力学,磷酸,碱金属,熔剂,气氛,硅石。
碳热还原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帆,蒋明学,马龙斌[1](2019)在《气氛对TiO_2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反应气氛对TiO_2碳热还原氮化反应产物相的影响,以电极石墨和锐钛矿型钛白粉为原料,分别在nTi∶nC为1∶2. 1、1∶3、1∶4的配碳量下配料,在1 550 K的反应温度下分别进行流动氮气、空气中埋碳、流动氮气中埋碳叁种不同气氛下的碳热还原氮化反应。依据热力学计算得出的Ti-C-O-N体系不同相的稳定存在区域,并利用SEM、EDS和XRD等研究了产物的化学矿物组成、微观组织形貌,以探讨气氛对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流动氮气中埋碳的气氛下反应时,较之目前常见的流动氮气、空气中埋碳等气氛下的反应更彻底,氮化率更高,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反应条件。在流动氮气中埋碳的气氛下反应时,n_(Ti)∶n_C=1∶3为反应的最佳配碳量,此时的试样表面生成了TiN_(0. 93)、Ti(C_(0. 4),N_(0. 6))等钛族非氧化物。(本文来源于《耐火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张煜[2](2019)在《贵州镇宁泥盆系重晶石矿物学特征及碳热还原过程固相反应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晶石是钡盐生产的主要原料,贵州省重晶石资源储量丰富,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钡盐生产基地,素有“世界钡盐在中国,中国钡盐在贵州”之说。重晶石碳热还原法是钡盐生产的主要方法,但该工艺存在BaSO_4转化率低,渣量大,能耗高等问题,提高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BaSO_4转化率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对资源集约化使用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解决这一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更显迫切。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据碳热还原过程的化学反应原理,着眼于过程的宏观性质和工艺参数优化,而很少关注重晶石的矿物学特征及碳热还原过程复杂的固相反应行为,这或许是目前重晶石碳热还原法钡盐生产技术研究成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本质是BaSO_4转化为BaS的相变过程,但在实际反应过程中,由于重晶石是一种以硫酸钡(BaSO_4)为主的非金属混合物矿产品,常伴生有石英、黏土、绢云母、褐铁矿等脉石矿物,各矿物组分在高温碳热还原过程中发生多元多相参与的复杂固相反应过程,各类反应的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都可能影响体系中BaSO_4相向BaS相转变的固相反应,导致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BaS转化率低。论文以我国典型的大型沉积型重晶石矿床贵州镇宁泥盆系重晶石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重晶石碳热还原转化率的本质问题固相反应相变行为研究出发,通过热力学、动力学、分子模拟计算等手段与实验矿物学方法结合,对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固相反应、脉石矿物相变行为及相关反应历程进行研究,发现其影响规律、提出调控措施,并进行实验优化验证。论文的开展,可为重晶石碳热还原技术的改进,提高重晶石转化率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研究主要发现:(1)贵州镇宁重晶石矿矿层横向稳定,纵向上大致分为叁个沉积矿层,矿层间被薄层硅质岩及硅质白云岩隔开,矿床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石构造以块状、条带状、纹层状为主,矿石中Sr、Cu、Zn、Cl、Ni、Nb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高,Sr元素富集明显,MgO亏损,具有明显的沉积岩特征。(2)重晶石主要物相是斜方晶系的BaSO_4,微量呈立方晶系;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绢云母、褐铁矿,其中以石英含量最高。石英在层间矿物中呈六方晶系,单斜晶系及四方晶系的石英含量较少,其余是隐晶质的玉髓及包裹体。(3)原子矩阵法计算及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在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系独立反应数为10个,主要包括BaSO_4的碳热还原反应、C的气化反应和生成酸溶性钡盐的固相反应。(4)通过热力学计算与系统的实验矿物学方法结合,发现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酸溶性钡主要是由SiO_2参与固相反应产生的。降低重晶石杂质含量、严格控制体系还原气氛以及提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重晶石转化率提高。(5)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是气-固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可由Erofeev方程表达:ln[-ln(1-x)](28)nln t(10)ln k,其表观活化能随重晶石粒度的减小而减小。同时,该过程还受传热、传质等影响。(6)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脉石矿物成分SiO_2发生由石英相向鳞石英相及方石英相的晶型转变,同时,SiO_2晶型重构过程活性高使其易与体系中钡盐反应生成BaSiO_3,并进一步反应生成Ba_2SiO_4;脉石矿物成分Fe_2O_3在体系中优先被C还原为Fe_3O_4和Fe单质,并参与反应生成酸溶性钡;脉石矿物成分Al_2O_3主要与SiO_2形成Al_2O_3-SiO_2固溶体,并与体系中钡盐反应生成硅铝酸钡,且其更倾向以晶格取代的形式占据Si的位置形成硅铝酸钡固溶体。(7)分子模拟计算显示,在BaSO_4晶胞中,O原子的反应活性最强。在BaSO_4与C以及CO的作用过程中,CO分子在BaSO_4(001)面形成氧端占优吸附,C原子进入BaSO_4超胞与O原子作用,导致BaSO_4中Ba-O键弱化断裂脱O引发反应。BaSO_4碳热还原反应历程为C(CO)与BaSO_4中O作用,Ba-O键先断裂脱出一个O,生成CO(CO_2)和BaSO_3,而后C或CO继续与BaSO_3中O产生相互作用,继续脱O生成BaS。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CO分子与C相比能较多且均匀的分布于BaSO_4的表面,说明CO与BaSO_4表面的反应活性较C与BaSO_4表面的反应活性强。(8)采用响应面法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表明煅烧温度对BaS转化率影响最大,粒径次之。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煅烧温度950℃、煅烧时间30min、原料配比3:1,原料粒径200 mesh,在此条件下硫化钡平均转化率为90.2%。(9)采用选矿配矿获得不同杂质含量的重晶石矿样,考察了杂质含量对重晶石碳热还原转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SiO_2是贵州镇宁重晶石矿中的主要杂质,通过浮选工艺能较好地实现BaSO_4与SiO_2杂质的分离,但约1.5%的SiO_2以BaSO_4包裹体形式存在,使其难以分离;SiO_2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是独立矿物形式的SiO_2影响为主,随SiO_2含量增加,体系水溶性钡转化率降低、酸溶钡转化率增加。(10)通过重晶石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碳热还原反应研究发现,在无氧条件下反应,体系最佳碳热还原温度可降低约100℃,但却促进了硅酸钡的生成。(11)通过碳酸盐矿化剂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进行强化,研究发现,CaCO_3、Na_2CO_3及K_2CO_3均能促进重晶石碳热还原体系碳气化反应进行,降低体系反应温度。添加CaCO_3在850℃反应时BaS转化率最高,同时其还具有固硫脱硅和疏松熟料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春武,李军义[3](2019)在《铝热还原反应法钨(铌)铁用混料机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讲述了一种铝热还原反应法钨铁铌铁用卧式混料机的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要点。本设计通过利用杜马公式计算得出电机功率,通过弯矩、扭矩的合成强度计算校核了传动主轴的强度,并详细讲述了该混料机的传动原理,混料扬板、防窜轮、加料口和出料口的结构设计要点,为类似混料机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冶金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张煜,聂登攀,曹建新[4](2019)在《二氧化硅杂质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相变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硅(SiO_2)是重晶石矿中的主要杂质,本工作以贵州镇宁重晶石矿为研究对象,对SiO_2在重晶石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采用XRD物相分析结合HSC热力学分析对SiO_2在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中的相变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重晶石中SiO_2主要以独立矿物石英的形式与硫酸钡伴生,并存在少量SiO_2以硫酸钡包裹体和隐晶质存在。SiO_2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是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的SiO_2影响为主,在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中,SiO_2杂质分散在体系中,由石英相向鳞石英相及方石英相转变,对体系传热、传质形成一定阻碍,使得体系最佳反应温度升高约100℃。同时,SiO_2晶型重构过程活性高,使其易与体系中钡盐反应生成BaSiO_3及Ba_2SiO_4,从而导致体系硫化钡转化率降低,酸溶性钡转化率增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6期)
郄志鹏,孙飞,高继慧,皮信信,赵广播[5](2019)在《碳热还原SO_2反应选择性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燃煤烟气SO_2脱除技术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以固体碳材料为还原剂的碳热SO_2还原制硫磺技术具有重要发展前景,其中抑制非目标副产物的伴生是实现SO_2定向还原的关键。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对碳热还原SO_2反应进行平衡产物量的计算,并通过固定床-FTIR实验分析反应的气相产物,探究了硫产率、副产物CO、COS和CS_2的生成规律。基于温度对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副反应,来推断出合理的反应机理。在摩尔比n(C)∶n(SO_2)≤1.0时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C+SO_2→S+CO_2,副产物CS_2生成量级仅为10~(-4),理论硫产率可维持在0.9以上。过量的碳会促进COS由主反应物一步生成,高温、碳过量会促进COS向CS_2的转化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对实际应用时最佳工况的选取以及单质硫选择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何玉林[6](2018)在《碳热还原反应温度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温固相反应制备LiFePO_4/C的研究中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问题,在500~80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液相混料工艺制备LiFePO_4/C时反应温度的影响。对碳热还原制备的磷酸铁锂电池样品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与热重分析,并对不同固相反应温度下的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650℃所合成的样品材料性能最佳,比容量为153.4 m Ah/g。(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王军凯,张远卓,李赛赛,葛胜涛,宋健波[7](2018)在《Fe催化硅藻土碳热还原反应制备3C-SiC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硅藻土和液态酚醛树脂为原料,以硝酸铁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催化碳热还原反应方法制备了3C-SiC粉体,采用XRD、SEM和TEM分析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对合成3C-SiC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添加1.0%(质量分数)的Fe作催化剂在1400℃反应3 h后即可合成纯相的3C-SiC;相比之下,不使用催化剂时在相同条件下3C-SiC的产率只有15%;2)所合成的3C-SiC颗粒的粒径大部分为纳米级,少量为亚微米级;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Fe促进了Si-O键的断裂。(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朱晁莹,屈敏,李银,罗洁,付仓颉[8](2018)在《助熔剂硅石及钾页岩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硅石及钾页岩分别作为助熔剂时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烟煤过剩系数和酸度值,研究两种助熔剂对磷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烟煤过剩系数的增大,磷的转化率逐渐提高,最后趋于稳定。随着酸度值的增大,磷的转化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1400℃,反应时间为40 min,酸度值为1.02,无烟煤过剩系数为1.5时,硅石、钾页岩作为助熔剂时磷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4.50%,95.31%。通过考察残渣特性,得出钾页岩作为助熔剂时,其残渣的流动温度较硅石降低了52℃,粘度摊开面积是硅石体系的2.25倍。(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曹任飞,夏举佩,李宛霖,韩跃伟[9](2018)在《碱金属碳酸盐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力学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Ca_3(PO_4)_2与无烟煤和石墨的碳热还原反应,结果证明炭结构及其活性影响反应的发生;添加K_2CO_3、Na_2CO_3研究其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00℃、50 min下对比无添加体系,添加1.5%(wt)K_2CO_3和Na_2CO_3体系的P_2O_5转化率分别从46.7%提升至64.22%、59.14%,反应时间延长至4 h,P2O_5转化率分别可以达到91.32%、87.24%;渣相XRD、SEM分析表明加入碱金属碳酸盐可以促进磷矿的碳热还原反应,但并不改变其反应历程,且在1300℃下,渣相均以固态烧结形式排出,符合窑法磷酸的排渣要求;动力学分析表明磷矿碳热还原反应均为一级反应,且添加K_2CO_3和Na_2CO_3体系的活化能分别为182.91和195.38 kJ×mol~(-1),比无添加体系的209.93 kJ×mol~(-1)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田秀青[10](2018)在《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过程中矿物质的演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Sialon材料,以及β-Sialon-Al_2O_3、β-Sialon-SiC等复相材料是煤矸石资源化高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过程中,煤矸石中的矿物质之间、矿物质与添加剂、矿物质与煤矸石中的碳等发生相互反应形成新物相,是利用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Sialon等耐火材料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过程下煤矸石中矿物质的演变行为,对利用煤矸石制备Sialon等功能耐火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煤矸石中矿物质在高温不同条件下的演变行为。文章首先考察了不同煤矸石中矿物质在氮气气氛下的碳热还原氮化反应情况,以及气氛对煤矸石中矿物质反应情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氮气气氛下,煤矸石中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矿物质与有机质和无机组分的反应机理,具体研究了煤矸石中碳含量、碳微晶结构和部分无机组分含量对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温氮气气氛下,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与石英的四种煤矸石中,具有较高含碳量的平朔和柳林煤矸石中矿物质在1300℃以上可以发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而碳含量较低的中阳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反应难以进行,同时Fe_2O_3和CaO等易熔氧化物含量较高的灵石煤矸石也难以发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2)高温不同气氛下,只通入Ar时,高温样品中的莫来石在1300℃时开始发生碳热还原反应生成碳硅石(SiC);只通入N_2时,莫来石在1300℃时发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生成β-Sialon相和刚玉相(Al_2O_3);当先通入Ar并停留1h后通入N_2停留2h时,样品中生成的碳硅石在通入N_2后转化为β-Sialon相,且中间体碳硅石的生成能够明显促进莫来石向β-Sialon相的转化。当煤矸石中碳含量较低时,热处理过程中难以同时生成SiC相和Sialon相。(3)含碳物质的加入,可促进中阳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发生,且β-Sialon相生成量与碳微晶结构层片间距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层片间距越大,含碳物质反应活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进行。(4)煤矸石中CaO、Fe_2O_3和MgO等组分的加入对高温下矿物质的碳热还原氮化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在1400℃,N_2气氛下,随着CaO含量增加,莫来石与CaO更趋于向钙长石(CaO·Al_2O_3·2SiO_2)转化;随着MgO含量增加,样品熔点降低,在高温下发生烧结现象,阻碍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进行;当煤矸石中Fe_2O_3含量低于5%时,Fe_2O_3的存在对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较小;但当Fe_2O_3含量高于5%时,样品容易发生烧结现象,抑制氮化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碳热还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晶石是钡盐生产的主要原料,贵州省重晶石资源储量丰富,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钡盐生产基地,素有“世界钡盐在中国,中国钡盐在贵州”之说。重晶石碳热还原法是钡盐生产的主要方法,但该工艺存在BaSO_4转化率低,渣量大,能耗高等问题,提高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BaSO_4转化率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对资源集约化使用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解决这一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更显迫切。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据碳热还原过程的化学反应原理,着眼于过程的宏观性质和工艺参数优化,而很少关注重晶石的矿物学特征及碳热还原过程复杂的固相反应行为,这或许是目前重晶石碳热还原法钡盐生产技术研究成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本质是BaSO_4转化为BaS的相变过程,但在实际反应过程中,由于重晶石是一种以硫酸钡(BaSO_4)为主的非金属混合物矿产品,常伴生有石英、黏土、绢云母、褐铁矿等脉石矿物,各矿物组分在高温碳热还原过程中发生多元多相参与的复杂固相反应过程,各类反应的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都可能影响体系中BaSO_4相向BaS相转变的固相反应,导致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BaS转化率低。论文以我国典型的大型沉积型重晶石矿床贵州镇宁泥盆系重晶石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重晶石碳热还原转化率的本质问题固相反应相变行为研究出发,通过热力学、动力学、分子模拟计算等手段与实验矿物学方法结合,对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固相反应、脉石矿物相变行为及相关反应历程进行研究,发现其影响规律、提出调控措施,并进行实验优化验证。论文的开展,可为重晶石碳热还原技术的改进,提高重晶石转化率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研究主要发现:(1)贵州镇宁重晶石矿矿层横向稳定,纵向上大致分为叁个沉积矿层,矿层间被薄层硅质岩及硅质白云岩隔开,矿床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石构造以块状、条带状、纹层状为主,矿石中Sr、Cu、Zn、Cl、Ni、Nb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高,Sr元素富集明显,MgO亏损,具有明显的沉积岩特征。(2)重晶石主要物相是斜方晶系的BaSO_4,微量呈立方晶系;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绢云母、褐铁矿,其中以石英含量最高。石英在层间矿物中呈六方晶系,单斜晶系及四方晶系的石英含量较少,其余是隐晶质的玉髓及包裹体。(3)原子矩阵法计算及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在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系独立反应数为10个,主要包括BaSO_4的碳热还原反应、C的气化反应和生成酸溶性钡盐的固相反应。(4)通过热力学计算与系统的实验矿物学方法结合,发现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酸溶性钡主要是由SiO_2参与固相反应产生的。降低重晶石杂质含量、严格控制体系还原气氛以及提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重晶石转化率提高。(5)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是气-固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可由Erofeev方程表达:ln[-ln(1-x)](28)nln t(10)ln k,其表观活化能随重晶石粒度的减小而减小。同时,该过程还受传热、传质等影响。(6)重晶石碳热还原过程,脉石矿物成分SiO_2发生由石英相向鳞石英相及方石英相的晶型转变,同时,SiO_2晶型重构过程活性高使其易与体系中钡盐反应生成BaSiO_3,并进一步反应生成Ba_2SiO_4;脉石矿物成分Fe_2O_3在体系中优先被C还原为Fe_3O_4和Fe单质,并参与反应生成酸溶性钡;脉石矿物成分Al_2O_3主要与SiO_2形成Al_2O_3-SiO_2固溶体,并与体系中钡盐反应生成硅铝酸钡,且其更倾向以晶格取代的形式占据Si的位置形成硅铝酸钡固溶体。(7)分子模拟计算显示,在BaSO_4晶胞中,O原子的反应活性最强。在BaSO_4与C以及CO的作用过程中,CO分子在BaSO_4(001)面形成氧端占优吸附,C原子进入BaSO_4超胞与O原子作用,导致BaSO_4中Ba-O键弱化断裂脱O引发反应。BaSO_4碳热还原反应历程为C(CO)与BaSO_4中O作用,Ba-O键先断裂脱出一个O,生成CO(CO_2)和BaSO_3,而后C或CO继续与BaSO_3中O产生相互作用,继续脱O生成BaS。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CO分子与C相比能较多且均匀的分布于BaSO_4的表面,说明CO与BaSO_4表面的反应活性较C与BaSO_4表面的反应活性强。(8)采用响应面法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表明煅烧温度对BaS转化率影响最大,粒径次之。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煅烧温度950℃、煅烧时间30min、原料配比3:1,原料粒径200 mesh,在此条件下硫化钡平均转化率为90.2%。(9)采用选矿配矿获得不同杂质含量的重晶石矿样,考察了杂质含量对重晶石碳热还原转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SiO_2是贵州镇宁重晶石矿中的主要杂质,通过浮选工艺能较好地实现BaSO_4与SiO_2杂质的分离,但约1.5%的SiO_2以BaSO_4包裹体形式存在,使其难以分离;SiO_2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是独立矿物形式的SiO_2影响为主,随SiO_2含量增加,体系水溶性钡转化率降低、酸溶钡转化率增加。(10)通过重晶石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碳热还原反应研究发现,在无氧条件下反应,体系最佳碳热还原温度可降低约100℃,但却促进了硅酸钡的生成。(11)通过碳酸盐矿化剂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进行强化,研究发现,CaCO_3、Na_2CO_3及K_2CO_3均能促进重晶石碳热还原体系碳气化反应进行,降低体系反应温度。添加CaCO_3在850℃反应时BaS转化率最高,同时其还具有固硫脱硅和疏松熟料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热还原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杨依帆,蒋明学,马龙斌.气氛对TiO_2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J].耐火材料.2019
[2].张煜.贵州镇宁泥盆系重晶石矿物学特征及碳热还原过程固相反应行为[D].贵州大学.2019
[3].王春武,李军义.铝热还原反应法钨(铌)铁用混料机研制[J].冶金设备.2019
[4].张煜,聂登攀,曹建新.二氧化硅杂质对重晶石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相变行为分析[J].材料导报.2019
[5].郄志鹏,孙飞,高继慧,皮信信,赵广播.碳热还原SO_2反应选择性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探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9
[6].何玉林.碳热还原反应温度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18
[7].王军凯,张远卓,李赛赛,葛胜涛,宋健波.Fe催化硅藻土碳热还原反应制备3C-SiC及其机理[J].材料研究学报.2018
[8].朱晁莹,屈敏,李银,罗洁,付仓颉.助熔剂硅石及钾页岩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8
[9].曹任飞,夏举佩,李宛霖,韩跃伟.碱金属碳酸盐对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10].田秀青.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过程中矿物质的演变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