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论文_王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八指头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头,诗风,诗歌创作,诗社,诗作,寺庙,上海。

八指头陀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1](2019)在《不受人间半点尘——略论八指头陀题画诗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指头陀是近代着名诗僧,一生创作题画诗百余首,内容丰富且数量众多,充分反映了他的艺术才情和审美趣味。禅境盎然而又清远冷寂,格调清新与清冷相伴相生,语言精工自然而又妙趣横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在他精深广博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八指头陀是近代着名诗僧,学佛慈悲为怀,为人至真至纯,作诗才情洋溢,通汇佛禅,学诗成痴,(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4期)

桑眉[2](2019)在《在桃林忆及八指头陀(外一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期刊2019年02期)

阳晓[3](2017)在《八指头陀诗风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八指头陀一生的诗歌创作分为早、中、晚叁个时期:以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指头陀以师礼事王湘绮为界,划分其诗歌创作的早期与中期;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指头陀于长沙会晤中日战争之幸存者胡志学而大受触动等一系列事件作为八指头陀诗风由中期向晚期转变的契机。早期(1873年—1885年)的八指头陀诗歌主要表现其清闲适意的生活态度,语言平易,意境清幽,呈现出清闲自然的风格特征。八指头陀的中期诗风(1886年—1897年)则转向清丽古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五言古诗,诗中多故实,用语精工,色调饱满,主要表达了其醇和高古的思想情感。到了晚期(1898年—1912年),八指头陀的诗歌创作主要服务于其晚年苍寂悲郁的心绪抒发,往往直抒胸臆,用语冷寂奇崛,诗中满是苍凉、愁苦、悲哀的意象与意境,故其诗歌风格又一变而为清苍悲沉。综观八指头陀诗歌风格的变化过程,其不同时期诗风之形成与转变主要受其个人经历与交游、师承、时局状况以及其自身佛禅思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4-12)

王安定[4](2016)在《一代诗僧八指头陀》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批气贯长虹、光照环宇的爱国文人形象。他们当中,为民请命者有之,舍身求法者有之,捐躯疆场者有之,感时忧愤者亦有之。这些先贤前辈们,以对家国民族诚挚的爱,将个人情感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糅合在一起,要么对太平盛世进行歌颂,要么对黑暗现实进行鞭挞,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的爱国篇章。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国家蒙受巨大灾难时,它们一起为挽救时局而呐喊。近代的中国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曾经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独步一时的泱泱中(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6年01期)

洪厚甜[5](2015)在《八指头陀诗二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5年05期)

伊岚[6](2015)在《“八指头陀”寄禅与北京法源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源寺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唐时名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此名。法源寺的样式与一般汉传佛教寺庙并无太大差异,但法源寺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囿于历史悠久,其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缘价值决定的。换句话说,北京兴则法源兴,北京衰则法源衰,法源寺的地位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地位息息相关。1912年3月,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法源寺也正因此显现出重要的地(本文来源于《北京档案》期刊2015年04期)

何湘[7](2014)在《清末湖湘诗僧八指头陀结社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湖湘诗僧八指头陀早年游历江南,与当地文人、莲社关系密切;中年回归湖南,入碧湖诗社、湘社;晚期再历江南,除继续与前期湖湘社友雅集、唱和外,交游圈不断扩大直至海外。其结社特点为:一、结社对象呈阶段性变化;二、社集交往循序渐进式开展。八指头陀结社创作数量丰富,题材多样,怀显地域情结,于地方文学史与文人结社史,他都是一位颇具影响、富有特色、值得关注的人物。(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何湘[8](2014)在《“高士莲花还结社”中的创作与传播——以清末诗僧八指头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士莲花还结社",文人僧人相结交,约始自东晋,如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文人刘遗民、雷次宗等结白莲社,"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实,并不期而集,彭城刘逸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继之、新蔡华颖之、南阳宗炳、张季硕、张莱民,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僧俗结交雅集作为一种习尚和历史积淀,在后代屡见不(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4年03期)

朱曼曼[9](2014)在《八指头陀和韩龙云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与文学同根共生,宗教为文学提供多样题材,文学也可做弘扬宗教的载体,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佛教和诗歌的结合,即佛教诗,作为宗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教事业和诗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起到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群体便是诗僧。本论文选取了在中韩具有代表性的两位诗僧,即八指头陀和万海韩龙云,对二者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分析。从时代背景来看,两位诗僧都生活在封建王朝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从人生经历来看,二者都出身农村,身世坎坷,并且在青年时期选择出家,皈依佛门,并致力于佛教的改革和发展;从诗歌创作来看,二者都是才华横溢,勇于尝试禅诗,爱国诗,交游诗和酬赠诗等多种诗歌体裁,并为后人留下大量杰出的诗歌作品;从思想精神来看,两位僧人“虽学佛未忘世”,虽然踏入佛门,但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坚持救国救教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寻求救国之路。八指头陀和万海都“身兼数职”,他们是僧人,是诗人,是斗士,他们的多重身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两位诗僧诗歌作品的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异同点,并挖掘异同点产生的深层原因。其中,二者诗歌的共同点将会强有力地证明“宗教无国界”,以及“文学无国界”这一论断;通过二者的不同点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环境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论文还将揭示宗教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并展现动荡时期宗教诗人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内心精神世界。同时,本论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全面而富于创新性的解析,展现宗教文学的神秘魅力,从而让宗教文学受到世人的更多关注和重视。从学术意义来看,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八指头陀和万海这两位诗僧进行比较研究,笔者的选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和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从现实意义来看,探寻出身处异国的两位佛门僧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中韩两国“同根同源”的文化归属感和两国人民各具特点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这对中韩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和文学理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毕生践行“我虽学佛未忘世”的两位诗僧的高尚情怀可以启迪世人,“爱国”和“爱教”可以兼行,从而激发宗教信仰者的爱国热情。(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4-04-01)

王家新[10](2013)在《行书八指头陀诗长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3年08期)

八指头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指头陀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震.不受人间半点尘——略论八指头陀题画诗艺术特色[J].牡丹.2019

[2].桑眉.在桃林忆及八指头陀(外一首)[J].中国诗歌.2019

[3].阳晓.八指头陀诗风嬗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7

[4].王安定.一代诗僧八指头陀[J].中华诗词.2016

[5].洪厚甜.八指头陀诗二首[J].艺术品.2015

[6].伊岚.“八指头陀”寄禅与北京法源寺[J].北京档案.2015

[7].何湘.清末湖湘诗僧八指头陀结社考论[J].长沙大学学报.2014

[8].何湘.“高士莲花还结社”中的创作与传播——以清末诗僧八指头陀为例[J].古典文学知识.2014

[9].朱曼曼.八指头陀和韩龙云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D].烟台大学.2014

[10].王家新.行书八指头陀诗长卷[J].东方艺术.2013

论文知识图

(四)惨淡经营:衰落期的高僧-弘一大师造像...(四)惨淡经营:衰落期的高僧-弘一大师绝笔所示)把一个成年人带入了儿时图4.1...宗教概况4.4项目范围Fig.4.4Pr...

标签:;  ;  ;  ;  ;  ;  ;  

八指头陀论文_王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