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生物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脊柱,生物,腰椎,曲度,椎间盘,腰痛。
脊柱生物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庞清江,施泽文[1](2019)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脊柱急慢性损伤逐年增加,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而脊柱相关疾病非手术治疗一般只能缓解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病程后期大多需要手术治疗。无论是微创还是传统开放手术,都会损伤相关组织,而这些损伤会改变正常结构的生物力学性能,最常见的是应力遮挡导致相邻节段负荷(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聪,苏宝科,高明杰,李筱贺,李志军[2](2019)在《13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骨盆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骨盆叁维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利用一例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志愿者的腰椎-骨盆的CT薄层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叁维数字化模型,应用Pro/E 5.0软件建立初步几何模型并导入Hypermesh 13.0进行网格划分,最终通过Abaqus 6.14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青少年特(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梁晶峰[3](2019)在《脊柱融合手术术后生物力学变化的相关并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外科中最基本的手术之一。但脊柱融合改变了原有椎体间的生理状态,导致生物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部分并发症会导致手术失败、再手术、内固定翻修等严重后果,应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充分重视。现主要介绍脊柱融合术后由于生物力学变化所致的两种常见并发症,即邻近节段退变和术后平背综合征,从定义及发生率、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5期)
厉玉杰,张在恒,张元豫,罗鹏[4](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脊柱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和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两种不同手术治疗后的稳定性生物力学现状。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YESS组和TESSYS组,每组40例。YESS组采取YESS手术治疗, TESSYS组采取TESSYS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腰椎间盘稳定性及随访期间疗效。结果 TESSY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25±10.50)min略短于YESS组的(33.45±2.20)min,术中出血量(84.40±4.30)ml略少于YESS组的(86.45±6.50)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总有效率、术后瘫痪发生率及腰椎间盘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3、6、9、12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现代微创内窥镜系统进行椎间盘切除,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可作为手术患者的首选方法 ,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孙枫原,李宗远,何希,杨宗德[5](2019)在《有限元分析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回顾叁维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总结其发展历程与特点,展望其发展前景与方向,以期为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1998至2019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 FEA,scoliosis,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中文检索词为"有限元分析,叁维有限元分析,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排除研究质量较差的文献及重复性研究,最终纳入4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文献复习发现叁维有限元分析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实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在模拟外固定设备、优化手术方案、预估预后效果等方面应用较多,在病因学方面的研究较少;(3)叁维有限元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在于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细结构模拟,优化对非线性元件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模拟,完善脊柱生长和代偿影响的模拟,以建立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提高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李伟剑[6](2019)在《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比较改良脊柱矫正系统与椎弓根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参数,评价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的稳定性,阐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的临床应用并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腰椎(Lumbar,L)标本,每个标本共5个节段(L1-L5),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完整组)、改良脊柱矫正系统固定状态(钩棒组)、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状态(钉棒组)叁种状态下的活动度测试,通过脊柱叁维运动系统对标本施加8N·m力矩,使标本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上的运动,测量各个方向上L2/3、L3/4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1)在前屈方向上,相比于完整组和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椎弓根钉棒组显着减少了ROM值,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的ROM值相比于完整组无明显差异;在后伸方向上,椎弓根钉棒组的ROM值显着低于完整组和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完整组与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相比,ROM值无明显差异。(2)在左、右侧弯方向上,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与椎弓根钉棒组相比,RO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低于完整组。(3)在左、右轴向旋转方向上,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与椎弓根钉棒组的ROM值均明显低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钉棒组在控制轴向旋转方向活动较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组稍有优势。结论:(1)改良的脊柱畸形矫正系统拥有安全、安装简便的优点;(2)相比于椎弓根钉棒系统,改良脊柱矫正系统能提供脊柱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类似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9-06-10)
李伟剑,隆振学,梁栋柱,李伟,贺祖斌[7](2019)在《脊柱改良横突钩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横突钩棒系统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5具新鲜冰冻尸体腰椎标本(L1~L5),每个标本分别进行叁种状态,也就是自然状态(完整组)、横突钩棒固定状态(钩棒组)、椎弓钉棒固定状态(钉棒组),通过脊柱叁维运动系统施加8 N·m力矩使标本产生6个方向的运动,包括前屈、后伸(矢状面)、左右侧弯(冠状面)、左右轴向旋转(水平而),记录活动度(ROM)。[结果] L2/3和L3/4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各向ROM,完整组最大,钩棒组次之,钉棒组最小。在矢状面ROM,钩棒组与完整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钉棒组的ROM显着少于前两组(P<0.05)。左右侧弯ROM,钩棒组与钉棒组明显小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钩棒组与钉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轴向旋转ROM,钩棒组与钉棒组明显小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钩棒组与钉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椎弓根钉棒系统,改良的横突钩棒系统能提供脊柱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类似的稳定性,但保留矢状面部分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海麟[8](2019)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当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与日益疲劳的日常生活中,腰部疲劳、腰部长期受损、腰椎长时间受外部震动或长期负重等因素,容易引起腰椎退行性病变,如侧弯、腰椎反生理性后凸病变等腰部畸形,极易引起神经根受压迫,进而损害神经,是骨科常见腰椎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且发病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些年脊柱外科学发展迅速,由于病情的需要,腰椎间融合成为终极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反馈效果良好。选择负作用小的手术方式以及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目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式是治疗该型腰椎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植入材料如何选择,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作为“金标准”的植入材料-自体骨颗粒,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如上肢、下肢、股骨头坏死、骨缺损、骨不连等治疗,术后效果良好。其用于腰椎融合的学术研究报道也有很多,传统植骨多采用髂骨区取骨,但存在着一些并发症如植入后骨块的移位、植骨区强度不够而导致塌陷、髂骨取骨区疼痛等。随着椎间融合的发明与临床应用,融合器置入后收到的治疗效果更佳,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隙高度以及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并且缩短术后下床时间,更早的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本课题设计主旨在于研究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应用Cage联合自体骨颗粒打压植骨融合术为主,并辅助应用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为临床应用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依据。目的:通过人为破坏脊柱模型模,模拟不稳病态下的腰椎状态,进行实验。比较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通路置入Cage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与单纯置入Cage的术后即刻稳定性,通过研究得到实验数据为临床实施该术提供理论与支持。探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通路置入Cage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进行椎间融合,并应用新型椎弓根钉辅助内固定术在临床手术技巧,提供推广依据。方法:选用12具人体脊椎模型,取其L1-L4段腰椎,进行人工拆分打磨,使模型具有差异性。随机分组,第一组: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镜入路置入Cage(即对照组);第二组: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镜入路置入Cage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即实验组)。固定模型脊柱L1,L4段,对脊柱模型进行打磨破坏制作腰椎不稳模型。分别在腰椎不同状态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生理活动,施加不同的作用力,并记录正常腰椎、不稳腰椎、置入Cage联合打压植骨融合后腰椎以及置入Cage融合后腰椎节段的运动范围,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腰椎:L_(2-3)段各个方向活动(生理活动范围值)如旋转、屈伸、侧弯等均在统计学计算得出P大于0.05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了标本均衡性符合可比条件。两组不稳状态腰椎与正常状态腰椎相比:各个方向活动如旋转、屈伸(除了侧弯方向活动的中立区范围值)等值均增加,计算得出P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组融合后的腰椎与正常状态腰椎相比:两组融合后各方向活动范围及中立区范围减小,P小于0.05;对照组L_(2-3)节段椎间各方向及中立区均较实验组小,但无显着性差异,P值大于0.05。结论:相对来说,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应用Cage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作为新的融合技术与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单Cage置入的术后即刻稳定性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就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与改善方面以及对于生理曲线的恢复等前者比较后者效果更加确切,并且前者应用临床后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欣[9](2019)在《探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所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均给予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采用生物学矫形鞋垫,并实施常规理疗等,研究组患者结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实施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治疗后30d、180dVAS评分和ODI评分均得到显着改善,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通过采取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可以加强其下肢生物力学矫正的治疗效果,降低腰部所带来的疼痛感,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5期)
陈悦[10](2019)在《应用生物力学信息分析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符合脊柱失衡标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选用叁圆式站桩功作为干预方式,将脊柱直立位生理曲度作为评估站桩功改善脊柱失衡的效应指标,通过测量冠状面脊柱胸腰椎体间夹角以及足底压力静态平衡指标,分析其脊柱夹角间以及足底静态平衡的变化,探寻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效应和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标准筛选出60名基线资料均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接受14周叁圆式站桩功干预训练(2周集中培训+12周辅导训练),每周5次,每次50min,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仅与干预组平行参与研究测评过程。研究周期共16周,其中基线期2周,训练周期14周。将冠状面直立位脊柱生理曲度作为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指标,从基线期到干预结束共完成3次评估,即入组0周(基线期)、入组8周(辅导训练6周后)、入组14周(辅导训练12周后),观察叁圆式站桩功对脊柱平衡的调节作用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结果1.入组时,两组脊柱直立位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椎体间夹角在Th8/Th9、Th10/Th11、L4/L5、L5/S1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组Th9/Th10、L2/L3、L3/L4、L5/S1较同期对照组椎体间夹角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则在腰椎Th9/Th10、L1/L2、L3/L4较干预前有所增高(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维持Th6/Th7-Th10/Th11、L5/S1第8周改善的脊柱夹角度数的基础上,降低了 Th8/Th9、Th10/Th11、L1/L2、L2/L3、L4/L5、L5/S1 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P<0.05),对照组则在L3/L4的椎体夹角较干预前增大(P<0.05)。2.入组时,两组脊柱左侧屈活动度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在Th1/Th2-Th4/Th5活动度略低于对照组;入组8周时后,干预组胸椎上段Th1/Th2-Th3/Th4活动度有所上升,与对照组基本持平,干预组在胸椎下段Th12/L1,腰椎上段L1/L2、L3/L4高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胸椎上段Th1/Th2、Th2/Th3左侧屈活动度较干预前有所上升(P<0.05)。3.入组时,两组脊柱右侧屈活动度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在胸椎中段Th5/Th6、Th6/Th7和腰椎L1/L2-L5/S1较对照组低(P>0.05);入组8周时周后,干预组在腰椎中段L3/L4、L4/L5较干预前有显着提高(P<0.05),L2/L3-L4/L5较对照组右屈活动度高(P<0.05);入组14周后,Th6/7和L3/L4、L4/L5较干预前活动度有所提高(P<0.05),Th6/Th7和L2/L3-L4/L5均较对照组活动度高(p<0.05)。4.入组时,两组左右足面积与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左右脚面积、负荷差值较干预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两足底面积差值和负荷差值明显低于入组0周和入组8周后(P<0.05),且较对照组其差值更低(P<0.05),左右足面积出现小幅度下降(P>0.05)。5.入组时,两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总长度(TTW)、包络90%中心移动轨迹面积(EA)以及X轴、Y轴无显着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TTW、EA与X轴、Y轴较干预前均有显着差异(P<0.05),EA与X轴、Y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TTW则高于干预前(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EA值、X轴线、Y轴线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1.叁圆式站桩功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冠状面脊柱生理平衡,加强直立位脊柱形态的稳定,对脊柱冠状面活动度具有改善作用。2.叁圆式站桩功能够加强个人“调身”意识,培养自主调节平衡的能力,改善身体平衡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脊柱生物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骨盆叁维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利用一例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志愿者的腰椎-骨盆的CT薄层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叁维数字化模型,应用Pro/E 5.0软件建立初步几何模型并导入Hypermesh 13.0进行网格划分,最终通过Abaqus 6.14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青少年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生物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庞清江,施泽文.脊柱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9
[2].张聪,苏宝科,高明杰,李筱贺,李志军.13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骨盆生物力学分析[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3].梁晶峰.脊柱融合手术术后生物力学变化的相关并发症[J].医疗装备.2019
[4].厉玉杰,张在恒,张元豫,罗鹏.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脊柱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5].孙枫原,李宗远,何希,杨宗德.有限元分析在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6].李伟剑.改良脊柱矫正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
[7].李伟剑,隆振学,梁栋柱,李伟,贺祖斌.脊柱改良横突钩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8].李海麟.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9].何欣.探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J].名医.2019
[10].陈悦.应用生物力学信息分析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