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都察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都察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都察院,明律,水浒传,乾隆,职官,中书省,明史。

都察院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芹[1](2019)在《清末都察院在京控中发挥重要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控,即官民有冤抑者赴京向都察院、通政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控,是清代官民申冤的重要途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末新政启动后,通政使司于次年废止,都察院遂成京控案件的主要受理机构。直至宣统二年(1910)大理院开始接收京控呈词,情况才发生变化。本文通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02)

修晓波[2](2019)在《都察院: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代的监察制度(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顶峰的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走投无路之下,他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由于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云游化缘,朱元璋自然也包括在内,实际就是四处讨饭为生。这段心酸的经历(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7期)

杨洪涛,贾二强[3](2019)在《明代都察院刊刻《叁国志演义》《水浒传》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明都察院刻本《叁国志演义》与《水浒传》被认为是两书的早期刻本,但无实物传世,唯一认定其存在的依据就是明人周弘祖所着《古今书刻》中的记载。笔者基于前人对《古今书刻》版本研究的成果,认为今传本《古今书刻》已非其本来面目,而且着録内容存在错误。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古今书刻》所着録的都察院刊刻书籍进行分析,认为《古今书刻》中着録有误,明代都察院并未刊刻过《叁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丹晨[4](2019)在《天启年间都察院运行对晚明政治走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明代的监察制度在历代监察制度中是最完善的,它体系严密、层层监督,既包括对人的监督,也包括对事的监督。都察院身为中央监察体系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监察职能在初期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巩固了皇权的统一。但是,随着明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矛盾逐步的激化,以及晚明时期皇帝能力的欠缺,使得都察院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于明代监察官体系的庞大以及监察官职能的强大,导致其触角遍布整个官僚体系。通过分析《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可以看出,在明熹宗在位的短短七年时间里,熹宗的即位、朝中重大官员的任用、辽东军事长官的任命、以及与宦官的全力一搏,都有都察院官员参与其中的身影,并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是对都察院的设置与职能进行简要的介绍。从朱元璋在明代初年对监察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都察院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整顿吏治。明代初年都察院的设置,在设立初衷上是很完美的,监察范围覆盖到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朝局的变化,都察院的职能也逐渐背离其设立的初衷。万历末年明代社会开始由盛转衰,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由于“争国本”一事导致艰难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付之一炬。明末叁大悬案的发生都有都察院官员的极力参与,明熹宗能够即位也是因为都察院官员的极力争取,而熹宗即位之后都察院各官员也是极力上疏希望可以召回在“移宫案”当中功不可没的都察院御史杨涟,从中也能看出都察院在当时已经可以左右朝廷重要官员的去留。在辽东战事当中,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二人的不合,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其背后两股言官势力的不合,都察院将自己的触手伸向自己并不擅长的军事领域,以一己好恶左右战事,进而导致了辽东战事的失败。在于明代最强大的势力宦官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御史杨涟的《二十四大罪疏》,字字直指魏忠贤,以一己之力拼死直谏,除了天启皇帝自身能力不足轻信宦官之外,也因为身为文官缺乏斗争经验和技巧最终失败。本文通过分析《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中都察院官员在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动,进而得出结论,天启年间都察院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晚明政治的进一步崩溃。(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刘正刚,徐玉玲[5](2019)在《清代《都察院则例》版本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都察院是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都察院则例》是乾隆时纂修会典则例时有关都察院那一部分的底本,因纂修进度不同而出现二卷本和六卷本。两者初藏于清宫内阁大库,1910年京师图书馆落成,从内阁大库移至京师图书馆。但六卷本的卷二(一册)仍遗留在故宫,1949年流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高伟[6](2018)在《《明史·职官志二》都察院系统资料补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廷玉《明史·职官志二》中《都察院附总督巡抚》是记载明代都御史、十叁道监察御史、总督、巡抚官制的专篇文献,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由于纂修者的观念局限和疏忽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诸多讹误。虽经学界一再考误,仍难免遗漏。据《明实录》《明会典》《诸司职掌》《续文献通考》《弇山堂别集》等文献可知,目前该《志》讹误、不确之处仍多。本文首先运用历史学与文献学相互结合的方法,既重视运用历史学的叙述,又注重文献学的考证。在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辈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如目录、校勘、版本、辑佚等,对《明史·职官志二》所载都察院系统进行补正,尽力做到详尽史源,语出有据,宁缺毋滥。其次,运用史源学的方法,对《明史·职官志二》所载都察院系统的原文逐句追溯史源,并对原文的讹误和不确之处进行考证和订补,力求弄清来龙去脉,由小及大,积少成多,对《明史·职官志二》所载明代都察院系统进行补正。(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邢雅丽[7](2018)在《明代都察院监察职能反思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代,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谓是达到了鼎盛。建国之初,朱元璋设置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执掌监察事务。在后续的不断调整中,都察院的职能逐步明确。明代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其监察职能,具体的监察职能包括财政监察职能、廉政监察职能、司法监察职能这叁方面。明代都察院的监察职能在当时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力地巩固了封建统治和维护了皇权的统一。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制度本身也一样。为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明代都察院的监察职能,一方面借鉴其积极的一面来完善我国目前的监察制度,另一方面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并吸取教训,积极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监察体制。本论文共有叁大章。第一章首先对明代都察院的建立过程、组织结构、职权,以及官员的设置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由监察、监察职能、行政监察职能的定义引出明代都察院的叁大监察职能,即财政监察职能、廉政监察职能、司法监察职能,并细致分析每个职能具体所负责的监督活动,为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引申做铺垫。第二章是对明代都察院监察职能的理性反思,主要从监察职能运行中的七大运行机制分析和监察职能的实效分析两方面进行论述。运行机制的分析包括监察官选拔和考核制度、监察法规、垂直独立的机构与监察权、增强监察官员权威、监察机构之间和人员之间互监互纠的制度、巡回监察制度、及监察回避制等。都察院监察职能的实效分析包括监察职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与明后期监察职能发挥失效的原因,为下文全面阐述对我国监察体制的启示做准备。第叁章先对我国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指出现行监察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随后探讨性的阐述了明代都察院监察职能对我国监察体制的启示,具体包括叁点:一是建立专业化导向的国家监察队伍,二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落实监督工作与责任追究机制,叁是从人大、法律、党、司法机关、政务公开、监察委员会自身、及公民为主的社会监督等方面加强对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与制约。(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10)

吴艳红[8](2018)在《试论都察院与明代官方法律知识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明一代,都察院及其派出机构在监督、考校官员以《大明律》为中心的法律知识方面职责明确。由于《大明律》在明代缺乏标准官方注释,这一职责的落实存在相当的困难。至少从正德末年开始,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都察院及其派出机构在以《大明律》注释为中心的官方法律知识的形成和流通中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大明律》私家注释进行评估、选择、整合、重刊,都察院及其派出机构逐渐实现了对官方法律知识的规范化、稳定化,甚至统一化。对百官法律知识进行监督、考校的同时,都察院成为明代官方法律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成为官方法律知识的核心控制机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志勇[9](2018)在《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察院是清代的监察机构。在改革中朝臣提出了诸多方案,朝廷最终采用调整并保留都察院,同时设立行政裁判院的制度设计。集监察与诉讼于一体的并行体制在中国行政监察史上具有一定价值。行政诉讼与行政监察在理论及实践上有自身的逻辑,改革者对此应做出符合时代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林剑[10](2016)在《风宪与立宪:清季都察院裁改的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预备立宪,京内官制改革首当其冲,各部院或更名或裁撤合并。风宪衙门都察院何去何从,朝臣和舆论建言献策,裁改意见分歧明显,一方面,内有因势而变的改革动力,外有分化组合的改革压力;另一方面,科道鼓噪而鸣,高层矛盾重重,上下难以和衷共济,争执乃至冲突始终存在。激烈交锋之后,主政者权衡利弊,保存名目、变通整顿成为都察院维系皇权体制与进入宪政政体的折衷选择,既影响了1906年丙午改制成效,也为日后再议裁改埋下伏笔。(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都察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顶峰的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走投无路之下,他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由于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云游化缘,朱元璋自然也包括在内,实际就是四处讨饭为生。这段心酸的经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察院论文参考文献

[1].杨芹.清末都察院在京控中发挥重要功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修晓波.都察院: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代的监察制度(上)[J].月读.2019

[3].杨洪涛,贾二强.明代都察院刊刻《叁国志演义》《水浒传》刍议[J].历史文献研究.2019

[4].刘丹晨.天启年间都察院运行对晚明政治走向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9

[5].刘正刚,徐玉玲.清代《都察院则例》版本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高伟.《明史·职官志二》都察院系统资料补正[D].江西师范大学.2018

[7].邢雅丽.明代都察院监察职能反思及其现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8

[8].吴艳红.试论都察院与明代官方法律知识的控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

[10].林剑.风宪与立宪:清季都察院裁改的冲突[J].学术研究.2016

标签:;  ;  ;  ;  ;  ;  ;  

都察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