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动牵引加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论文文献综述)
潘建聪[1](2021)在《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予腰椎牵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腰椎前屈、腰椎后伸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JOA评分更高,腰椎前屈、腰椎后伸活动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刘明达,王旭凯,周锐,王博,阿吾提·卡斯木,冷向阳[2](2021)在《基于中医辨证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LDH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色。根据LDH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辨证分型,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可加快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邓颖[3](2021)在《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对比分析,为优化LDH保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及思路。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86例达到标准的LD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组)与对照组(骨盆牵引结合针刺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每周行定点正骨复位1次,常规针刺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骨盆牵引结合针刺治疗,每周行骨盆牵引3次,常规针刺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各行1个疗程治疗,于治疗前、2周治疗后、1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评估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系统,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曲线指数(In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e,LCI),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状态及矢状位曲度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共86例,实际完成84例,其中治疗组43例,无脱落、剔除病例,对照组41例,2例脱落病例。2.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愈显率7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9%,愈显率48.8%。经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总体疗效方面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优于骨盆牵引。3.JOA腰痛评分总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JOA腰痛评分总分呈逐渐增高趋势,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3个月随访提示两组患者JOA腰痛评分低于4周治疗后,但高于2周治疗后,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在1个疗程治疗周期前提下,具有一定疗效巩固效果。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全程(治疗早期、治疗后期、疗效巩固期)疗效趋势走向相似,但从治疗早期开始治疗组疗效已优于对照组,且观察周期全程JOA腰痛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在快速介入LDH发展、痊愈方面有优势,在帮助LDH患者尽快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基础上疗效确切。4.VAS疼痛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4周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改善疼痛状态的效果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5.LCI值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4周治疗后LCI值均较治疗前增大,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CI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改善腰椎矢状位曲度的效果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6.随访显示: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4.7%,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9.5%,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疗效巩固作用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由于本研究时间限制,中远期疗效尚待后期进一步随访验证。结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或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均可以改善LD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腰椎功能,但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方案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及疗效巩固等方面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同时具有复发率低、操作简便安全、治疗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左姣姣[4](2021)在《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得气与疗效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灸感法在双侧大肠俞与腰俞构成的三角区域(大肠俞-腰俞-对侧大肠俞)探及灸感最明显的热敏穴,并对其进行单点温和悬灸,灸至灸感消失为止,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记录艾灸得气的分值;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日本骨伤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0次治疗结束后;总体疗效评价指标为根据国家中医药营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而拟定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评价1次。根据艾灸得气强度的不同,分为强、中、弱三组,比较不同的得气强度与艾灸疗效的关系。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JOA评分前后比较: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得气程度强组(A组)、得气程度中组(B组)、得气程度弱组(C组)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A组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程度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3.VAS疼痛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A组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程度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的总体疗效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结论:热敏灸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且得气程度越明显,疗效越好。不同得气程度热敏灸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能改善患者疼痛、整体症状、体征、日常生活以及改善腰椎活动功能。
戴锋[5](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下腰痛(LBP)是一种慢性、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超过80%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的困扰。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是导致LBP的主要原因。IDD和LDH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IDD的进一步发展,可逐步演变为LDH。大多数LDH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症状缓解或临床治愈。千百年来,中医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500余例病例随访,证实了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LDH有效(包括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通过MRI影像发现了 LDH的重吸收现象,同时发现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更容易发生重吸收。我们前期还通过透射电镜发现了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存在,证实了细胞自噬与LDH关系密切。研究目的我们对中药复方治疗LDH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益气活血方治疗LDH提供文献支持。并且,针对LDH中临床症状较重的RLDH,我们进行了 5年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旨在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转归。最后,再结合临床上RLDH的重吸收现象,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促进RLDH(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机制,同时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IDD(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实验研究,明确益气活血方对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的影响,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检索2000年01月至2020年01月CNKI、VIP、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LDH的临床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中药复方的总有效率、发表偏倚、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情况,同时统计纳入文献中药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并与益气活血方组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选取201 1年02月~2014年02月苏州市中医院门诊的75例单节段RLDH患者,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进行长达5年临床随访,根据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六个时间节点测量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计算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和突出物体积吸收率。第三部分:通过建立大鼠RLDH模型(实验1和实验2)和大鼠IDD模型(实验3和实验4),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大鼠RLDH和IDD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1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破裂型突出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2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实验3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4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通过MRI、ELISA检测、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qPCR等评价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及其对不同程度突出椎间盘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共计2675例LDH患者,治疗组1385例,对照组1290例。(1)总有效率: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0.70,P<0.00001);(2)VAS评分:治疗组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Z=9.60,P<0.00001);(3)JOA评分:治疗组的下腰痛症状明显改善(Z=3.72,P=0.0002);(4)ODI评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01);(5)共纳入84味中药,总频次为272次;(6)与益气活血方组方比较:9味中药共占纳入文献中药总频率18.01%。第二部分:共71例RLDH患者完成随访。(1)临床结果(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影像结果:71例RLDH患者首末次随访的MRI影像比较,突出物体积由1981.73±588.72mm3降为1011.82±395.47 mm3,有统计学差异(t=13.151,P<0.001)。末次随访突出物重吸收现象为:明显吸收24例,部分吸收26例,无吸收19例,增大2例,RR值为45.65±2.83%。第三部分:实验1:用药4周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RLDH大鼠椎间盘重吸收显着增加;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LC3、VPS34、Beclin1、USP1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USP13表达明显增加,(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l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2: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部分抑制了益气活血方的促重吸收作用(P<0.05或P<0.01);3-MA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AMPK、VPS34、LC3的表达(P<0.01);自噬抑制剂Spautin-1处理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实验3:益气活血方治疗后,IDD大鼠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大鼠尾椎椎间盘MRI信号显着升高,Pfirrmann评分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NP、AF排列更序、均匀;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VPS34、PI3K、USP1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4: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LC3、VPS34、Bec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检测也表明3-MA抑制了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加入自噬抑制剂Spautin-1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中药复方治疗LDH有效。(2)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1)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有效,在其干预下RLDH可以发生重吸收现象。(2)为今后中医药保守治疗RLDH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1)益气活血方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USP13形成,抑制Beclin1泛素化,促进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激发细胞自噬,产生双向调节作用。(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理念,提前干预,延缓椎间盘退变;而对于临床症状较重,MRI影像突出明显的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亦可以通过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促进突出物的重吸收,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王康[6](2020)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数字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天1疗程,每个疗程休息2天,连续治疗2疗程。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腰椎活动度,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完成病例59例,治疗组剔除1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22例,未愈1例,治愈率20.69%,有效率96.55%;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23例,未愈5例,治愈率6.67%,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热敏灸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3.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VAS疼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VAS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4.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JOA下腰痛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5.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活动角度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腰椎各方向的活动角度;治疗后治疗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活动角度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腰椎各方向的活动角度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结论:针刺结合热敏灸和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的活动角度;在疗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方面,针刺结合热敏灸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的治疗。
李保中[7](2019)在《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靳三针结合温针灸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改善,以期寻找一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并且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根性骨神经痛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门诊部,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治疗组使用靳三针配合温针灸疗法,对照Ⅰ组使用靳三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Ⅱ组以常规针刺配合电针进行治疗,其中靳三针疗法选取腰三针与坐骨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 score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评价三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1,P=0.49(P>0.05);性别比较经列联表分析:X2=1.74,P=0.42(P>0.05);病程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0,P=0.50(P>0.05)。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F=0.43,P=0.6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1.2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7.7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5.57,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F=7.88,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86>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F=8.3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70>0.05)。3、JOA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JOA评分,F=0.07,P=0.93(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1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6.3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4.50,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F=9.1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15<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60>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F=7.36,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4、ODI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ODI评分,F=0.63,P=0.54(P>0.05),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7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9.8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8.4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F=4.55,P>0.013(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45<0.05)、对照Ⅱ组(P=0.02<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⑥三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差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P=0.898(P>0.05),方差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差值,F=6.33,P<0.01,经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3<0.01)、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5、三组总体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Ⅰ组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Ⅱ组: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①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相比,z=-2.25,P=0.02(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②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2.99,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秩和检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0.76,P=0.4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靳三针配合电针疗法,并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王艳梅,马志国,罗孟辉,李红才,王梅英,师言[8](2016)在《中医外治法序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6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序贯式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6例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外治法:中药熏蒸→腰椎牵引→针刺→艾灸序贯式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JOA评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统计治愈率、总有效率。结果本组356例,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249例(69.9%);显效76例(21.3%);有效27例(7.6%);无效4例(1.1%)。总有效率98.9%。结论中医外治法序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案安全、简便,疗效显着。
边祥博[9](2013)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仅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照研究,比较采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或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护理效果。对护理效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四个小组,每组患者为30例。在院内常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不给予其他护理措施,试验组A患者进行中药熏蒸法、试验组B患者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法、试验组C患者进行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选取下腰痛评价表(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三项评价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的评价。将本试验全部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在试验前,四组患者一般资料、下腰痛评价表(JOA)测得的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活动及疼痛评分的各项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试验后,计算四组患者的下腰痛评价表(JOA)的得分情况,均比试验前四组的得分高;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得分,均比试验前四组的得分低;比较试验前后各组自身的得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试验后,试验组A和试验组B之间的下腰痛评价表(JOA)在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活动及膀胱功能等方面量化标准测得的各项得分,相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试验组C与试验组A及试验组B的各组得分,相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相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成正相关。护理效果越好,满意度越高。研究结论: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院内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或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护理效果。2.单一采用中药熏蒸法或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的护理效果相当。3.联合采用中药熏蒸法和中药离子导入法相比单一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更显着。4.护理效果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护理效果越好,住院满意程度就会越高。
晋松[10](2012)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筛选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优效方案。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同一人群地区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简阳市人民医院4家医院同时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198例,由成都明科宏能临床医学研究有限公司采用中央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A组)、电针联合牵引组(B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C组),每组66例。A组采用电针主穴(在阿是穴、腰夹脊穴、大肠俞、环跳中接一组电针)与配穴(在经络辨证或八纲脏腑辨证配穴中接一组电针)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动牵引治疗,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口服扶他林与维生素B1)治疗。每组患者电针治疗或牵引治疗第1、2周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第3、4周间隔1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休息2天;第5、6周间隔2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30mins,若电针联合牵引治疗每次治疗共60minso扶他林、维生素B1第1、2周每周1天口服2次,连续口服5天,停药2天;第3、4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1天口服1天,共口服3天,停药2天;第5、6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2天口服1天,共口服2天;扶他林每次口服50mg,维生素B1每次口服10mg。在6周治疗期,如达到几乎完全康复或者完全康复即可根据患者意愿终止治疗。以基线和治疗6周后作为评价时间点,采用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腿痛程度、腰痛程度、腰腿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基线分析:(1)三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各项指标(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是否吸烟、工作类型、工作时间)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2)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各项指标(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突出方向、经络辨证、八纲脏腑辨证)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3)三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各项指标(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在入组时基线均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2、疗效评价:(1)治疗6周后三组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周后三组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3)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治疗6周后三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电针联合牵引组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组间比较在生理职能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估:电针组发生不良事件2例,均为取针后出血,无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电针联合牵引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无不良事件发生。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治疗、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治疗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腿痛、腰腿功能、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疗效相当。2、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腰痛、生活质量的生理职能方面,电针联合牵引治疗可能疗效更好。
二、电动牵引加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牵引加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腰椎疼痛、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
2.2 两组腰椎活动度比较 |
2.3 两组疗效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中医辨证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辨证论治 |
3.1 外邪侵袭 |
3.1.1 外邪痹阻 |
3.1.1. 1 风寒湿痹阻型 |
3.1.1. 2 湿热痹阻型 |
3.1.1. 3 风湿热痹型 |
3.2 脏腑气血失调 |
3.2.1 肾阳虚衰型 |
3.2.2 肝肾阴虚型 |
3.2.3 血瘀型 |
3.2.3. 1 气虚血瘀型 |
3.2.3. 2 气滞血瘀型 |
(3)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LDH的中医学研究概论 |
1.1.1 病名及症状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方法 |
1.2 LDH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2.1 流行病学 |
1.2.2 发病机制 |
1.2.3 治疗方法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1.7 中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常见不良事件及处理 |
2.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记录 |
2.2.5 观察指标及项目 |
2.2.6 观察周期及记录 |
2.2.7 疗效评定标准 |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研究流程图 |
2.3.2 治疗前基线水平分析 |
2.3.3 临床疗效比较 |
2.3.4 剔除、脱落情况分析 |
2.3.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选题依据 |
3.1.1 “骨、筋、脉”失衡是LDH的病理基础 |
3.1.2 LDH患者调整腰椎矢状位曲线的临床意义 |
3.1.3 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LDH的优势分析 |
3.1.4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意义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一般情况分析 |
3.2.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3.2.3 安全性分析 |
3.2.4 典型病例报告 |
3.3 结论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得气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LDH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热敏灸疗法 |
2.1 概述 |
2.2 热敏灸与传统艾灸的区别 |
2.3 热敏灸适应证 |
2.4 热敏灸与LDH |
2.5 热敏灸的操作要点 |
2.6 热敏灸的注意事项 |
3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
3.1 流行病学研究 |
3.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3 西医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及脱落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热敏穴探查和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评分表 |
3.2 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指数) |
3.3 艾灸得气值 |
3.4 不良反应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伦理学原则 |
7 研究结果 |
分析讨论 |
1 “艾灸得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 “艾灸得气”的概念和表现 |
1.2 “艾灸得气”的临床试验证据 |
1.3 “艾灸得气”的影响因素 |
1.4 “艾灸得气”的量化评价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研究“艾灸得气”的适宜病种 |
3 施灸部位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契合 |
4 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近五年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沿革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论治 |
4 中药选方、用药规律总结 |
5 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 |
6 展望 |
综述二 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其对椎间盘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细胞自噬的概述 |
2 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及分子机制 |
3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概述 |
4 细胞自噬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性评价、用药规律分析及其与益气活血方的组方比较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中药复方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表 |
2.6 基于纳入文献分析益气活血方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治疗概况 |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3.4 纳入文献药物分析 |
3.5 益气活血方处方及药物分析 |
4 总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随访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结果 |
2.3 影像结果 |
2.4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现象的机制探讨 |
3.2 益气活血方中药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转归 |
4 总结 |
5 展望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益气活血方的成分及含量分析 |
2.2 模型一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作用机理 |
2.3 模型二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方抑制腰椎间盘退变 |
3.2 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 |
4 总结 |
5 展望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3 统计学处理 |
4 伦理学要求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屈、后伸角度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左侧屈、右侧屈角度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左旋、右旋角度比较 |
2.7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分析与讨论 |
1 课题设计分析 |
1.1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
1.3 LDH的非手术治疗 |
1.4 选择针刺结合艾灸的中医理论依据 |
1.5 选择针刺结合艾灸的西医理论依据 |
1.6 选择艾灸热敏点与艾灸阿是穴的理论依据 |
1.7 选穴依据 |
1.8 选择测量腰椎活动度的理论依据 |
2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
2.1 VAS疼痛评分 |
2.2 JOA下腰痛评分 |
2.3 腰椎活动度 |
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的基本研究 |
1.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与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
1.1.4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 |
1.1.5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 |
1.1.6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1.2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传统医学研究 |
1.2.1 文献记载 |
1.2.2 病因病机 |
1.2.3 治疗方法 |
1.2.4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制研究 |
1.2.5 有关靳三针的临床应用文献报道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观察量表及数据质量控制 |
2.1.3 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2.1.4 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法 |
2.1.5 观察方法 |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7 结果 |
2.1.8 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关于靳三针 |
3.2 本次临床观察中所选用的要穴 |
3.3 有关针灸镇痛 |
3.4 问题与不足 |
3.4.1 纳入患者数量较少 |
3.4.2 中医证型分析方面内容较少 |
3.4.3 对靳三针的疗效挖掘较为粗浅 |
3.4.4 缺少客观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撑 |
3.5 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8)中医外治法序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中药熏蒸治疗 |
1.4.2 腰椎牵引 |
1.4.3 针灸治疗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9)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义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综述 |
2.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及病机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分型 |
2.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综述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3.5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4. 中药离子导入法文献综述 |
5. 中药熏蒸法文献综述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
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
2.1 抽样方法 |
2.2 样本量的确定 |
2.3 分组方法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工具 |
4. 研究步骤 |
4.1 研究的准备 |
4.2 本研究的实施阶段 |
5. 资料收集过程 |
6. 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的准备阶段 |
7.2 研究的实施阶段 |
7.3 本研究的评价 |
8. 本研究的伦理学情况 |
结果 |
1. 四组患者试验前一般资料、JOA得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分值的比较 |
1.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1.2 四组患者试验前下腰痛总得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比较 |
2.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JOA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及VAS得分比较 |
2.1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改善指数、改善率比较 |
2.2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前后VAS得分情况比较 |
2.3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前后各JOA得分情况比较 |
3. 试验前后四组患者JOA得分、VAS得分组间比较 |
4.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后JOA组内各项得分比较 |
4.1 四组患者试验后自觉症状得分组间比较 |
4.2 四组患者试验后临床检查得分组间比较 |
4.3 四组患者试验后日常生活活动得分组间比较 |
5. 四组患者试验后临床疗效 |
6. 试验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
讨论 |
1. 研究方案选择 |
2. 本研究试验前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一般资料、JOA症状评定得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的比较情况 |
3. 试验前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的比较 |
4. 试验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之间下腰痛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
5. 四组患者住院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结论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引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1.1 受试者来源 |
1.1.2 受试者选择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1.2.3 经络辨证分型标准 |
1.1.2.4 八纲脏腑辨证分型标准 |
1.1.2.5 纳入标准 |
1.1.2.6 排除标准 |
1.1.2.7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1.2.8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1.1.2.9 研究病例的中止 |
1.1.2.10 不良事件与严重不良事件 |
1.2 研究方法 |
1.2.1 试验流程图 |
1.2.2 估算样本量 |
1.2.3 随机方法 |
1.2.4 对照 |
1.2.5 盲法 |
1.2.6 随访 |
1.2.7 分组方案 |
1.2.7.1 电针组(A组) |
1.2.7.2 电针联合牵引组(B组) |
1.2.7.3 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C组) |
1.2.8 治疗方案 |
1.2.8.1 健康教育 |
1.2.8.2 电针组 |
1.2.8.3 电针联合牵引组 |
1.2.8.4 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 |
1.2.9 观察指标 |
1.2.9.1 基线指标 |
1.2.9.2 疗效评价指标 |
1.2.9.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2.9.4 依从性评价 |
1.2.9.5 合并用药评价 |
1.2.10 数据录入与锁定 |
1.2.10.1 定义原始数据 |
1.2.10.2 数据记录 |
1.2.10.3 数据核查 |
1.2.10.4 数据管理 |
1.2.11 统计分析 |
1.2.11.1 分析计划 |
1.2.11.2 统计分析内容及方法 |
1.2.1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1.2.12.1 质量控制 |
1.2.12.2 质量保证 |
1.2.13 伦理审查 |
2 研究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1.1 各医院病例分配情况 |
2.1.2 病例完成情况与分析集情况描述 |
2.1.2.1 病例完成情况 |
2.1.2.2 分析集情况 |
2.1.2.3 剔除或脱落病例情况 |
2.2 基线分析 |
2.2.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基线分析 |
2.2.2 临床特征基线分析 |
2.2.3 病情程度基线分析 |
2.3 疗效评价结果 |
2.3.1 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vasLP)结果 |
2.3.1.1 vasLP FAS与PPS结果 |
2.3.1.2 vasLP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2 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vasWP)结果 |
2.3.2.1 vasWP FAS与PPS结果 |
2.3.2.2 vasWP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3 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Roland)结果 |
2.3.3.1 Roland FAS与PPS结果 |
2.3.3.2 Roland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 |
2.3.4.1 SF-36生理功能(PF)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2 SF-36生理职能(RP)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3 SF-36躯体疼痛(BP)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4 SF-36总体健康状况(GH)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5 SF-36活力(VT)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6 SF-36社会功能(SF)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7 SF-36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8 SF-36精神健康(MH)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5 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价分FAS与PPS结果 |
2.4 安全性评价结果 |
2.4.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2.4.2 安全性评级比较 |
2.5 依从性评价比较 |
2.6 合并用药评价比较 |
2.7 患者意向性调查描述 |
2.8 随访情况描述 |
2.8.1 随访情况描述图 |
2.8.2 随访情况描述结果 |
3 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3.1.1 病因病机 |
3.1.2 临床症状 |
3.1.3 治疗原则和方法 |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3.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疗效评价 |
3.3.1 古代针灸医疗实践证据 |
3.3.2 现代研究与系统评价 |
3.4 关于本试验方案设计依据的讨论 |
3.4.1 关于疾病人群的选择 |
3.4.2 关于中央随机方法的应用 |
3.4.3 关于干预措施的选择 |
3.4.3.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3.2 电针联合牵引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3.3 电针联合牵引配合西药治疗方案的选择 |
3.5 关于疗效指标的选择 |
3.5.1 观察时间点的选择 |
3.5.2 腿痛与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 |
3.5.3 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 |
3.5.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 |
3.5.5 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 |
3.6 关于本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3.6.1 三种治疗方案对改善疼痛等的疗效分析 |
3.6.2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分析 |
3.6.3 三种方案在疗效总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
3.6.4 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 |
3.7 依从性、剔除与脱落病例情况分析 |
3.8 合并用药情况分析 |
3.9 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评价 |
3.10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机制探讨 |
3.10.1 疏通经脉的作用 |
3.10.2 除湿散寒的作用 |
3.10.3 补益肝肾的作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临床研究量表 |
附件三:课题启动咨询会与质控检查照片 |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电动牵引加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熏蒸联合毫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潘建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22)
- [2]基于中医辨证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 刘明达,王旭凯,周锐,王博,阿吾提·卡斯木,冷向阳. 河北中医, 2021(06)
- [3]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邓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得气与疗效相关性研究[D]. 左姣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戴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D]. 李保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中医外治法序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6例[J]. 王艳梅,马志国,罗孟辉,李红才,王梅英,师言. 光明中医, 2016(22)
- [9]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D]. 边祥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D]. 晋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