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意识论文-斯炎伟

文学史意识论文-斯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史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代文学,过渡时期,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斯炎伟[1](2019)在《“过渡时期”的当代文学史写作:意识、话语与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庞杂与动荡,并不是文学史观或规范意识不足的结果,而是"当代文学"依旧身处"过渡时期"的应有宿命。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史写作,不宜过于追求知识、结论以及写作格局上的全面、系统,可不避"片面的深刻",撰写充满个性与问题意识的文学史。在话语的使用上,可尝试在一部文学史中并置多个话语,以应对"当代文学"本身的庞大与混杂,避免因一种话语丈量到底而导致的历史走样。在写作的向度上,可多打捞"沉睡"的历史碎片,以及被已有文学史有意无意遮蔽的历史存在,这既是对历史的充实,也是为将来"稳定"当代文学史做出铺垫。(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5期)

陈演池[2](2019)在《文学观念与学科意识的歧路——回顾“文学史还是思想史”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化"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但一直以来有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从最初的"文学史还是思想史"之争来看,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历史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所确立的文学观念和学科意识。在当前"历史化"的趋向下,回到何种"历史语境",则意味着其可能贡献的意义及达到的限度。同时,"纯文学"和启蒙主义是否有必要再出发,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钟涛[3](2018)在《文体意识与文本中心——“聂石樵中国文学史系列”骈文研究的学术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聂石樵先生撰写的系列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有一个重要的书写特点,即在历时的史学框架下,以文体为中心来建构文学史叙述模式。聂先生系列文学史架构中,将骈文作为独立文体与诗、赋、散文等文体并列。聂先生系列文学史固然以严格的文体区分结构文学史的叙述框架,但在各种文体的历时性论述中,又非常重视不同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由于深刻认识到了骈文与其他文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骈文起源和审美形式等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聂先生系列文学史每种文体之下采用的是历时性排列作家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文学史书写的常见形态,而聂先生系列文学史中关于骈文的内容,更多体现出以文本为中心的叙述特点。聂先生在梳理汉唐骈文史演化过程中,基于对骈文文体发展的深刻认识,"变"的观念贯穿论述始终。(本文来源于《斯文》期刊2018年02期)

王明科[4](2018)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文学史上的根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性建构,要以各民族平等为逻辑前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认同为前提,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旨归,通过根植和培育多民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实现新疆各民族文学繁荣兴盛。新疆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管新疆各民族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各个阶段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多么不同,但在追求文化现代化的方向、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的立场和观点上都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斯琴[5](2018)在《简论在“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课教学过程中贯穿意识形态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了解蒙古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兼顾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间的联系是做好蒙古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8年06期)

周海琳[6](2018)在《《台湾女性文学史》里的女性意识与文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女性文学史》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女性文学史实践,它在史料整理、地域色彩、性别文化与批评等方面颇具特色。其努力,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走向成熟与细化的趋势。通过对叁百多年台湾女性生活、文学创作与女性意识变迁的历史梳理,勾勒了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发展轮廓。(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6期)

王宁宁[7](2018)在《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历史意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历史意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灵魂,对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笔者从前言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探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陈文新[8](2018)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客”意识与实践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客"这一术语出自唐末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所谓"主",指的是流派盟主,所谓"客",指的是流派中的追随者。"主客"意识是流派意识的集中表现。宋元明清尤其是宋明两朝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发展的鼎盛时期,黄庭坚、李梦阳等代表人物,各以其不同的实践形态推进了其流派事业。黄庭坚一方面开创了迥异于苏轼诗的创作法门,另一方面具有明确的人格表率意识,有效地促进了流派事业的兴盛。而明代的李梦阳、李攀龙,则以其高自位置、"大家情结"、国士风范提升了流派品格,拓展了流派生存空间,当然也招致了清人的反弹。其实践形态有异,因而具有不同的典范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樊迪[9](2017)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学史意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活动席卷神州大地,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表现出热切希望的时候,语文教育必须扛起这杆复兴的大旗。但传统文化复兴不是穿汉服唐装、背叁字经的一时热潮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重燃文化复兴的希望之火。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史意识的培养,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界定,使本研究在高中古诗文教学的领域中能够合理展开。第一章中,本论文在文学史意识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源流、现实应用、分类的角度中,为文学史意识的培养寻找根基;从心理学和语文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为其寻找理论依据;从当前古诗文教育的现状问题中,为其寻找现实依据。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第二章中,本论文对高中古诗文视域下的文学史意识加以说明,并进—步阐释培养文学史意识对于活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方面,都具有必要性和意义。第叁章中,本论文对于培养文学史意识的前提和所要培养的文学史意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部分明确了文学史意识中的两对关系:共时性与历史性,宏观与微观。以及四种意识:比较意识,承变意识,还原意识与主体意识。这初步构建了文学史意识培养的体系内容。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了培养文学史意识的手段策略。从微观视角、宏观策略以及教师策略叁个部分展开。建设文学史意识培养的微观视角,就是从作品、作者和主题叁个角度,以具体选文的解读为例,对所要培养的四种意识加以排列组合,具体应用于教学之中;文学史意识培养的宏观策略,则是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角度,多层次、全方面为意识的培养提供具体建议;教师策略,本文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充实、教育观念的革新两个角度,对教师提出建议,以期对于文学史意识的培养提供基础性的动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9)

刘毓庆,郭万金[10](2017)在《文学史与“中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由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等共同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被认为是一部"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立场"的中国文学史。方铭教授在序言中说:"中国古代文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没有接触西洋文学观念之前,它不但存在,而且有着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的社会价值,承担着作者和读者所认可的社会责任,并良好地发展着。中国古代文学家按照中国文学自身的运行方式为中国的读者提供着文学消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相对独立存在和演变,决定了西洋文学观念和中国文学实际的隔膜,当然,这种隔膜绝不意味着互相对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承袭西洋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渐渐被忽视,中国古代文学史变成了西洋文学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的文学演变史。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方铭教授认为,文学本来是中国固有的学科概念,20世纪文学史研究者的错误就在于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不是"文学",即与西方特别是苏联的"文学"概念不同,所以,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写作者都努力用西方的文学概念来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所谓"文学性",在文学起源问题上,重构了所谓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的神话;把日本人提出的以西方近代所谓"纯文学"标准建构的"魏晋文学自觉说"作为中国文学成熟和独立的标志;以想象性、虚构性、形象性为单一标准,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以西方文学的叁分法或者四分法来给中国古代文学分类,没有给中国独有的文体以充分的重视;以似是而非的所谓"封建思想"否定中国文学所具有的载道传统的价值。凡此种种,都严重扭曲了中国文学的本来面貌。因此,方铭教授主张应该在编写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价值、中国方法。同时,方铭教授认为,近些年,随着学科调整和大学教育普及化,中国文学史教育有去学术化的倾向,这不应该是发展方向,所以,强调教材应该体现学术性。另外,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学史应该涵盖中华各民族文明的成果,应该体现多元性。我们认为这些观念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选发了方铭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前言,以及其他几位学者的评论,表达对方铭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关切。(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文学史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化"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但一直以来有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从最初的"文学史还是思想史"之争来看,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历史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所确立的文学观念和学科意识。在当前"历史化"的趋向下,回到何种"历史语境",则意味着其可能贡献的意义及达到的限度。同时,"纯文学"和启蒙主义是否有必要再出发,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史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斯炎伟.“过渡时期”的当代文学史写作:意识、话语与向度[J].当代文坛.2019

[2].陈演池.文学观念与学科意识的歧路——回顾“文学史还是思想史”之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钟涛.文体意识与文本中心——“聂石樵中国文学史系列”骈文研究的学术史意义[J].斯文.2018

[4].王明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文学史上的根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斯琴.简论在“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课教学过程中贯穿意识形态教育[J].品位经典.2018

[6].周海琳.《台湾女性文学史》里的女性意识与文化变迁[J].名作欣赏.2018

[7].王宁宁.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8].陈文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主客”意识与实践形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9].樊迪.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学史意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刘毓庆,郭万金.文学史与“中国意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标签:;  ;  ;  

文学史意识论文-斯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