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服装不同,舞台服装具有鲜明的戏剧独特性。
舞台服装即舞台上演员所穿的服装,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台服装一般又分人物服装(戏剧人物服装,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戏剧小品、拉场戏、独角戏中的人物服装)、演员服装(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曲艺等演员服装)两大类。
舞台服装不同于生活时装或生活服装。舞台服装有着自身的本体审美特征。
虽然生活服装与舞台服装都具有美化性特征,即所谓“人是衣裳马是鞍”。但是,生活服装的美化,是实用性与美化性的结合,即在实用的基础与前提下加以美化;而舞台服装的美化,是艺术性与美化性的结合,即并不考虑实用性。例如生活中的一件羽绒大衣,首先要有御寒性,在此基础上,才考虑到它的面料、色彩、款式等诸多美化因素;而舞台上的一件羽绒大衣,则主要是艺术化了的服装,重点考虑它的面料、色彩、款式等美化因素,并不考虑其实用的御寒功能,很可能外观上“像”是一件棉大衣,实则并无防寒功能。
因此,舞台服装的主要特征,首先就是它的美化性。有人说:“舞台服装是演员的‘第二皮肤’。”也有人讲:“舞台服装是演员的‘艺术皮肤’。”说得都很对,讲的都是舞台服装重要的美化功能。这种美化功能实际上就是“包装功能”,也称之为“形象设计”,即对人物形象或演员形象的设计。对人物形象的设计,我们另外讨论。对于演员的形象设计,服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化妆一起,共同构成演员形象设计的双翼双轮。特别是对于歌星的形象设计,服装更发挥着巨大的威力。所谓“好人配好穿,好马配好鞍”,说的就是这种形象设计的美化功能。
形象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种,现代设计又分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三种。视觉设计又分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等。而服装设计当位列“视觉形象设计”之中,其美化功能与现代性结合的艺术定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我们重点讨论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本体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服务性。也就是说,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不论是戏剧人物形象,还是其他人物形象(如个别歌舞杂技、魔术中的人物化的形象),服装都明显地起着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而服务的作用。例如话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服装就带有鲜明的铁路工人和地下工作者的服装特点,充分体现出“穿靴戴帽,各有所好”的惯例。服装为人物形象服务,在戏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服装在戏曲中俗称“行头”,每一行当都有固定的“行头”,必须严格按规定穿戴,素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例如青衣穿褶子、花旦穿裙袄、花脸包公穿蟒、皇帝穿龙袍、武生穿大靠或箭衣等等。有些行头,直接以服装命名,如“青衣”、“茶衣丑”等等。
这种服务性,还表现在其他重要方面:一个是为戏剧主题服务。例如话剧《秋天的二人转》的服装,既有现实生活中废品收购站小人物的普通服装,又有二人转艺人演出服,生活与艺术交融,突出了剧本所揭示的平凡中见崇高的主题意蕴。另一个是为戏剧风格服务。例如舞剧《丝路花雨》,是古典浪漫主义风格,被誉为“复活了的敦煌艺术”,所以其服装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飞天》少女的服装为原型,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又如近年来舞蹈艺术精品《千手观音》的服装,也设计成金色的萨菩服,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神话风格与浪漫情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装,服装是时代的标志、历史的记录。因此,舞台服装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例如,舞剧《秦王点兵》,则具有秦代服装特点,是“兵马俑”服装的艺术再现;话剧《大风歌》,具有汉代服装的特点;舞剧《无字碑》,则具有唐代服装的特点;京剧《满江红》,是宋代服装的标志;京剧《文天祥》、话剧《关汉卿》,则是元代服装的浓缩;昆曲《牡丹亭》等,也显露明代服装的韵味;而一大批“清装戏”,如《珍妃》、《瘦马御使》、《宰相刘罗锅》等等,均反映出清代服装的特点;话剧《茶馆》、《骆驼祥子》,服装标志着旧北京的时代特点;话剧《龙须沟》的服装,则闪烁着新北京的时代光辉。
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服装,舞台服装也充分体现其民族性的本体特征。例如舞蹈《乌苏里船歌》(根据同名歌曲改编),就带有鲜明的赫哲族的“鱼皮部落”的服装特色;舞蹈《雀之灵》的服装,则带有明显的傣族服装特点。朝鲜族的《长鼓舞》、蒙古族的《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瑶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舞蹈的服装,也分别带有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
由此可见,舞台服装的本体特征是多元化、深层次的,需要我们认真理解,深刻体悟,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舞台服装精品以适应广大受众的需求。责任编辑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