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先锋诗歌论文_周伦佑

导读:本文包含了年代先锋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先锋,新潮,年代,欧阳,诗学,现代性。

年代先锋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周伦佑[1](2018)在《当代先锋诗歌流派谱系考察——兼论20世纪80年代诗歌运动的流派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在价值颠倒、精神颓败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怀念开始增多了。在一些相关文章的追记中,在一些文学会议的交流中,在诗人朋友间私下的摆谈中,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人们动容,动情地谈论"伟大的八十年代",谈论八十年代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人和事。其中的"八十年代诗歌运动"和"八十年代诗歌精神"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如何理解"八十年代诗歌运动""八十年代诗歌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由于时间仓促,笔(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3期)

刘波[2](2017)在《必要性与复杂性:重识1990年代先锋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盘峰论争"之后,1990年代先锋诗歌因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的分化,而呈现出美学趣味上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性虽然有些过于简化了1990年代诗歌相对复杂的格局,但是由此出发来重新思考那一时段的诗歌写作,则显得十分必要。回到1990年代的诗歌现场,会发现它并非诗歌的灰色地带,诗人们其实是在消费主义时代让先锋诗歌恢复了常态,他们有着更为明晰的现代性探索路径,比如对个人化写作、叙事性、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关注,正是他们的创造性和问题意识之体现。这些显然要比1980年代诗歌表象上的运动性复杂得多,诗人们更倾向于对诗歌本体性的挖掘与阐释。在被有意淡化或者简化的丰富历史背后,也许"盘峰论争"只是拉开了学界重识1990年代诗歌的序幕,探索其重返的必要性和诗歌内部的复杂性,才是更为具体的研究实践。(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贾鉴[3](2016)在《先锋诗歌的转折: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社会在1990年代初的转型导致了诗学观念及实践的变化,但其内在的动因早在80年代中后期的写作中已经显露出来,其中常为后来者论及的便是“史诗”现象。从朦胧诗开始,“文化史诗”、“大诗”的构想不断出现,表现出巨大的写作激情。这些现象也受到另一些诗人的诟病,被视为80年AI写作作弊病的集中体现。社会变化加速了诗歌自我调整的步伐,在90年代出现了众多的反思性意见,并逐渐建构起明确的“90年代诗歌”意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看似充满差异的变化中,依然存留着新诗学试图超越的那些对象的特质。这尤其表现于诗歌在语言实验中触及到的某种本质论的语言观念。在这里,语言学转向其实更多地接续了原有的某种“神学”欲望,在语言的虚空中有不出场的神性主宰,对语言的过度迷恋有时不过是乌托邦想象的替换形式。当然,语言并不一定导向同一种结果,在另一些诗人那里,语言问题关乎“我们自身如何被(历史)书写”这样的主题,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呈现了我们的命运状态。诗歌的语言问题最终要在一种意指层面获得解释,它的运作本身指涉着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处境。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历史本身的书写和回应。不是作为题材的宏大历史,而是个人经验层面的,或者遗留在语言缝隙中的历史信息。这在90年代诗歌的“叙事”问题中有最自觉的呈现。其中有关记忆和遗忘的辩证关系,反映了时代意识的某种症候。诗歌写作并不存在本质的模式,诗歌一直处于时代的复杂的交互关系中。对于每一位试图保持写作活力的先锋诗人来说,如何敏锐地感受、体验、认知所置身的历史条件,某种程度决定了现代汉语诗歌的未来可能,这要求诗人首先坚持一种态度:重新做一个陌生人。(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10-01)

张德明[4](2016)在《如何理解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以罗振亚《一九九○年代新潮诗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诗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九九○年代无疑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节点,与此前的一九八○年代相比,由于"时代语境由二元对抗而趋向多重、相对和暧昧",而"置写作者于空前的困惑中,置诗歌意义的建立和生成于复杂的沼泽迷地之中",因此带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歌写作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1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复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诗学观念、流派格(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白晨阳[5](2015)在《先锋诗歌空间的深度打开——评罗振亚的《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初,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语境中,先锋诗歌在1980年代确立的写作路向面临"中断"和"失效",诗人们不得不在诗学立场、诗歌主题、美学选择、语言策略等方面做出新的调试和选择。短暂的沉寂之后,转型后的先锋诗人们秉持一贯的超前意识和反叛精神,回归诗歌本体,在沉潜和自省中探索出新的诗歌生长点和写作可能性,获具了独立的艺术精神和诗歌传统。与丰富的创作实绩相比,学界对90年代诗歌至今仍缺乏深层化、系统化的诗学研究,以往的成果有的泥(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5年01期)

连晗生[6](2015)在《怎样读解九十年代诗歌的“个人写作”?——简评姜玉琴《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的相关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九十年代诗歌而言,"个人写作"是这一时期难以回避的诗学概念,它与"知识分子写作"和"中年写作"等诗学概念紧密相关,关涉着九十年代主要诗人及批评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建构一种诗歌的设想和努力。"个人写作"主要由王家新等诗人及批评家提出并进行阐述,它在诗歌界曾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对它的质疑也时有发生。本文针对姜玉琴在《当代先锋诗歌研究》中的尖锐"批评"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王家新等当代诗人的"个人写作"的诗学内涵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卢桢[7](2015)在《为先锋诗歌“命名”——评罗振亚《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学呈现出"个人化写作"的美学转向,王家新一句"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代表着诗人真实的心灵状态。抒情者们在个体生命的内宇宙里执着探问,在诗意言说的方式上推陈出新,呈现出文本纷繁、理论丛生的活跃面貌,为学界提供了众多可供勘探的生长点。作为先锋诗学研究的先行者,罗振亚先生凭借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成熟的史家气魄,近年来以系列专着的形式串联起先锋诗学的研究脉络,其新作《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②从"断代史"的角度,将20世纪90年代的(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5年01期)

程晓彩,刘成学[8](2015)在《浅谈八九十年代湖北先锋诗歌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的先锋诗歌长期处在边缘处,但在八九十年代里,讲过八十年代的沉潜,九十年代出现了新的发展,并向多元化迈进,在与整个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比较之中,湖北的先锋诗歌有许多不足,但它具备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本刊编辑部[9](2014)在《先锋 经典 多元——2014·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卷首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和读者朋友们对本期卷首语的题目一定不陌生,《诗选刊》创办以来,我们给刊物的定位就是先锋、经典、多元,从《诗神》到《诗选刊》思路一直是这样。经典不必多说,而先锋,我们认为诗歌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先锋的特质,这是这门艺术的特征决定的,它在任何时代都应该站在艺术的最前沿。作为一个写诗者,应该是独特的,内心是自由的,需要有一种艺术上的个性追求,而且一定要把它推到极致。诗歌是一个追求差异(本文来源于《诗选刊》期刊2014年Z1期)

张德明[10](2014)在《试论90年代先锋诗歌的语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新诗艺术探索最为执着和深入同时也可能最不为人注目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在90年代文化转型的社会氛围中,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品类逐步从中心向边缘滑落,大众对诗歌阅读的热情与80年代相比消退很多,在这一"非诗的时代"(王光明语),先锋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探险自然就很少为人熟知了;另一方面,诗歌读者的锐减也对诗人的韧性和耐力提出了空前挑战,换个角度说,社会对诗歌的冷遇或许正好成为真诚的诗人坚守(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4年05期)

年代先锋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盘峰论争"之后,1990年代先锋诗歌因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的分化,而呈现出美学趣味上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性虽然有些过于简化了1990年代诗歌相对复杂的格局,但是由此出发来重新思考那一时段的诗歌写作,则显得十分必要。回到1990年代的诗歌现场,会发现它并非诗歌的灰色地带,诗人们其实是在消费主义时代让先锋诗歌恢复了常态,他们有着更为明晰的现代性探索路径,比如对个人化写作、叙事性、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关注,正是他们的创造性和问题意识之体现。这些显然要比1980年代诗歌表象上的运动性复杂得多,诗人们更倾向于对诗歌本体性的挖掘与阐释。在被有意淡化或者简化的丰富历史背后,也许"盘峰论争"只是拉开了学界重识1990年代诗歌的序幕,探索其重返的必要性和诗歌内部的复杂性,才是更为具体的研究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代先锋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伦佑.当代先锋诗歌流派谱系考察——兼论20世纪80年代诗歌运动的流派学意义[J].文艺争鸣.2018

[2].刘波.必要性与复杂性:重识1990年代先锋诗歌[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贾鉴.先锋诗歌的转折: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D].上海大学.2016

[4].张德明.如何理解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以罗振亚《一九九○年代新潮诗研究》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6

[5].白晨阳.先锋诗歌空间的深度打开——评罗振亚的《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

[6].连晗生.怎样读解九十年代诗歌的“个人写作”?——简评姜玉琴《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的相关论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卢桢.为先锋诗歌“命名”——评罗振亚《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

[8].程晓彩,刘成学.浅谈八九十年代湖北先锋诗歌的发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9].本刊编辑部.先锋经典多元——2014·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卷首语[J].诗选刊.2014

[10].张德明.试论90年代先锋诗歌的语言策略[J].南方文坛.2014

论文知识图

。它至多环境中对文化发展道

标签:;  ;  ;  ;  ;  ;  ;  

年代先锋诗歌论文_周伦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