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热通量论文_任建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热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印度洋,土壤,湍流,相互作用,海面,顶点。

表面热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任建龙[1](2019)在《利用内部温度史重构表面未知热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类利用内部某点不同时刻的温度观测值重构加热器壁表面热通量的热传导反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出正问题的解析解,然后将原问题转化为第二类Volterra积分方程,并证明了积分方程解的唯一性。利用一种直接求解法进行数值模拟,数值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且表面热通量的重构效果很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飞,舒中俊[2](2015)在《建筑火灾中材料表面入射热通量确定方法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燃材料在火灾中的受热程度直接决定其实际的火灾危险性。材料表面的入射热通量是表征材料受热程度的关键参数。在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可燃材料在火灾中受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表面入射热通量的计算方法,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正确评价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和模拟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武警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杨梦兮[3](2014)在《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的优势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SODA的海温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海面净热通量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在对比1976/1977年变化前后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的特征空间结构的变化基础上,在EOF分解和SVD方法上加以拓展,用滑动的方式分别对海温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的优势模态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验证了模态的空间结构和两个场之间的耦合关系都可能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的想法,并对显着变化的时间和地点都进行了判定。主要结论如下:热带印度洋SSTA整体呈现出升温趋势,由原本全海盆几乎一致的负异常演变为较显着的正异常,各海域海温的变化趋势在演变中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赤道西印度洋易于发生突变的频次最高。热带印度洋SSTA主模态空间型既有明显的连续演变特征,也存在显着变化,并非总是呈全区符号一致型的分布,变化幅度最大的地方出现在20°S以南的印度洋;印度洋偶极子空间型经历了由从南北向的偶极子向东西向的转变,并非总是呈东西向的分布,海气耦合作用较强的东南印度洋和赤道西印度洋的变化幅度最大。滑动EOF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热带印度洋SSTA的显着的变化,包括空间结构的变化:主模态存在3次明显的变化,时间分别出现在1974年、1976年和1998年,其中1976年的信号最强,显着变化的地点主要位于热带印度洋暖池地区,第1次出现在20°S以南的印度洋中东部地区,第3次则在苏门答腊-爪哇沿岸和赤道西印度洋较为明显;偶极子模态存在4次明显的准年代际变化,时间分别出现在1976、1987、1994和2005年,1976年还与主模态交迭,前2次显着变化区域出现在西印度洋和东南印度洋,后2次则分别出现在澳大利亚西部和苏门答腊-爪哇沿岸海域。滑动EOF分解前两模态可以较好的拟合出演变过程中热带印度洋SSTA空间结构的明显变化;两模态的方差贡献率有一种互补的趋势;在1976/1977年附近两模态的方差贡献率最为接近,累积方差贡献率也最小。热带印度洋SSTA和海面净热通量异常滑动SVD第一耦合模态中,海面净热通量可以较好的解释大部分时段内海温场本身的海盆一致型变化,受其影响变温幅度较大的地方位于苏门答腊-爪哇沿岸和20°S以南的海域;第二耦合模态中海温场在大部分的时段里呈偶极型,局地变化较为剧烈,也可以较好地解释大部分时段内其本身偶极型异常的分布。两模态的关系都在1976/1977年附近有转折性的变化,前两个模态解释各原始场的方差百分率和两场各模态之间的方差百分率呈现互补的趋势。SSTA和海面净热通量异常滑动SVD方法则可以检测出耦合空间型的显着变化:第一模态中,海温和海面净热通量场的空间分布都在1971年的显着影响下发生了唯一1次明显的准年代际变化,但是显着变化的地点不同;耦合模态发生显着变化的时间也可能不同,第二模态的两场除了都在1988年和1994年的影响下发生显着变化外,海温场还受到了1964年和1997年的强影响,海面净热通量场则还有1次显着性变化,主要是受1971年的影响。热带印度洋SSTA时间变化率场与海面净热通量异常场滑动SVD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分别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偶极子型,模态相关系数也高,解释的协方差平方百分率和SSTA时间变化率场方差百分率在两模态之间均存在明显的互补趋势,并在1976/1977年附近和1990s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01)

G·帕拉尼,K·Y·金,黄雅意[4](2012)在《磁场和热辐射对可变表面热通量作用下的竖直圆锥体自然对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圆锥体表面受到可变表面热通量作用,计及磁场和热辐射的综合影响,数值研究了流经竖直圆锥体的自然对流及其热交换特点.认为流体是灰色的、吸收-发射的辐射介质,而非散射介质,通过近似变换,将自由对流区中流动的边界层控制方程,简化为无量纲方程.利用Crank-Nicol-son形式的隐式有限差分法(具有收敛快、精度高、无条件稳定的特点),求解了无量纲的控制方程.得到了数值结果,以及空气和水中的速度、温度、局部和平均的壁面剪应力、局部和平均的Nusselt数.将所得到的结果与先前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2年05期)

L·K·萨哈,S·西提卡,M·A·侯赛因,海治[5](2011)在《Hall电流对表面热通量均匀的竖直可渗透平板上MHD自然对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横向磁场作用下,研究Hall电流对竖直可渗透平板上MHD自然对流的影响,平板具有均匀的热通量.和外部磁场相比,假设感应磁场可以忽略不计.利用自由变量公式化(FVF)和流函数公式化(SFF),将边界层方程简化为适当的形式.对局部蒸发系数ζ的整个取值范围,由FVF得到的抛物型方程,用简明的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积分;另一方面,由SFF得到的非相似方程,采用局部非相似法求解.有些区域,如局部蒸发系数ζ值足够大或足够小时,用正规的摄动法求解.对低值Prandtl数Pr,例如Pr=0.005,0.01,0.05时,用图形表示磁场参数M和Hall参数m,对局部表面摩擦因数和局部Nusselt数的影响.最后对不同的局部蒸发系数ζ值,给出流体的速度和温度分布.(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1年09期)

李博,周天军,林鹏飞,包庆[6](2011)在《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s1.0控制试验的积分结果,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之和)异常及其对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海温倾向方程,比较了各因子对SST变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基本再现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的平均态和湍流热通量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在冬季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洋向大气释放的湍流热通量同SST倾向存在显着的相关。在冬季热带外大部分北太平洋上,湍流热通量异常是决定SST变率的最主要因子,入射短波辐射通量异常只在夏威夷群岛东南侧的一个小区域起主要作用。模式能够较为准确模拟出SST倾向的主要模态和相应的海平面气压场特征。分析表明,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冬季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通过影响湍流热通量从而决定SST的变率。文中得出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冬季的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大气对海洋的强迫"这个结论是有意义的,LASG新版本耦合模式FGOALS_s亦适用于开展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淼[7](2006)在《不同土壤温度、水分条件下土壤表面热通量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热通量板、平均土壤温度测针和土壤含水率测定仪进行了土壤增热能量的测定与计算,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热贮量和土壤表面热通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确定合理的农业用水量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赵鸣,曾旭斌[8](2000)在《大气模式中表面水热通量计算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的大气模式中计算海面和大气间水、热通量的通量-廓线关系式进行了评论,提出一个理论上较完整的通量-廓线关系式。其中考虑了水汽对M-O参数的影响,并引进相应于虚位温的标量粗糙度。MoanaWave的实测资料表明,由于该资料相应于温度的粗糙度zoh和湿度粗糙度zoq相差不大,使现有的公式计算结果与文中提出的公式差别不大。当zoh,zoq差别大时,两种公式结果有一定的差别。而文中公式理论上更为合理。还将不稳定状态下计算通量的简化方法推广到海面。(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表面热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燃材料在火灾中的受热程度直接决定其实际的火灾危险性。材料表面的入射热通量是表征材料受热程度的关键参数。在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可燃材料在火灾中受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表面入射热通量的计算方法,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正确评价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和模拟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热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任建龙.利用内部温度史重构表面未知热通量[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李飞,舒中俊.建筑火灾中材料表面入射热通量确定方法简析[J].武警学院学报.2015

[3].杨梦兮.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的优势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G·帕拉尼,K·Y·金,黄雅意.磁场和热辐射对可变表面热通量作用下的竖直圆锥体自然对流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2

[5].L·K·萨哈,S·西提卡,M·A·侯赛因,海治.Hall电流对表面热通量均匀的竖直可渗透平板上MHD自然对流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1

[6].李博,周天军,林鹏飞,包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J].气象学报.2011

[7].张淼.不同土壤温度、水分条件下土壤表面热通量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6

[8].赵鸣,曾旭斌.大气模式中表面水热通量计算的一些问题[J].气象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年平均海冰浓度A(IEC,头行)!表面热通(a)硅基表面碳纳米管阵列侧视图(b)饱...强弱WPWP海表面净热通量之差,其中...强弱WPWPISO期间qnetISO之差qnetIS...基于Walin(1982)的结论关于温度转...池火尺寸为500mm×500mm时,一侧暴露...

标签:;  ;  ;  ;  ;  ;  ;  

表面热通量论文_任建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