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运筹论文_杨永辉,武继承,徐为霞,潘晓莹,张洁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运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冬小麦,玉米,根冠,小麦,生长率,春小麦。

水氮运筹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辉,武继承,徐为霞,潘晓莹,张洁梅[1](2019)在《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邹升,王冀川,陈慧,张迪,孙婷[2](2019)在《滴灌水氮运筹对春小麦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管栽模拟试验,以新春6号(管径20 cm、高100 cm)为材料研究不同滴灌水量(W_1:6.597 3 kg/管、W_2:10.367 3 kg/管、W_3:14.137 2 kg/管)和施氮量(纯氮施用量N_0:0 g/管、N_1:0.433 5 g/管、N_2:0.650 3 g/管、N_3:0.867 1 g/管)对春小麦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氮具有显着的根冠双向调节功能,在根系方面,随着水、氮供应量增加,根系干质量、总根长及表面积增加,少水中氮处理的根系变粗。水氮对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大小为根干质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在冠部方面,增施水氮显着促进冠部器官生长,利于高产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且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大小为穗粒数>小穗数>千粒质量,但过高的水氮对有效蘖的形成不利,N_3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不及N_3W_2处理,最终产量以N_3W_2处理最高,达1.656 g/株。水氮在根系干质量及表面积、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等方面具有显着的耦合效应,并且以水分对根冠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素。根冠比随供氮量增加而下降,随供水量增加而增加,且其与WUE呈负相关,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通过分析,在灌水量为10.37~14.14 kg/管(折合3 300~4 500 m~3/hm~2)、施氮量0.65~0.87 g/管(折合207~276 kg/hm~2)的范围内均能获得1.37~1.66 g/株(折合7 230.2~8 715.2 kg/hm~2)的较高产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3](2019)在《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水肥关系,并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以固糜21号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水分设置50%,70%,90%田间持水量,施氮量设置0,0.05,0.10 gN/kg干土(折合纯氮0,75,150 kg/hm~2),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糜子生育后期总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水氮条件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速度,维持较高的总叶面积,显着提高糜子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及转运,增加产量;糜子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水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追施氮量超过75 kg/hm~2后有减小趋势;糜子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70%田间持水量和追施氮75 kg/hm~2耦合主要通过延缓叶片衰老速度,增强灌浆期功能叶光合输出能力,增加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促进干物质的转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利用效率,从而对糜子产量产生调控作用。试验条件下,W_2N_2(70%田间持水量、追氮75 kg/hm~2)为最优水氮组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蜜蜂,康正华,张特,赵强[4](2019)在《水氮运筹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氮运筹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形态及发生规律,优化水肥调控结合化学封顶技术,有效控制棉花二次生长,为塑造棉花株型、调控采收的吐絮时间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方法】以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纯N)量,设3个施氮(纯N)水平:N1、N2、N3分别为150、300、450 kg/hm~2,副区为灌溉量,设3个灌水水平:W1、W2、W3分别为3 000、4 500、6 000 m~3/hm~2。分析水氮处理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前后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增加延长棉花生育期,增加棉花植株株高、果枝数、二次生长率;施氮量(是)控制棉花干物质和产量形成因素。灌水处理为4 500和6 000 m~3/hm~2时,化学封顶棉花株高和果枝台数较高,易发生二次生长;施氮量在30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其他。水氮处理组合以处理N2W2、N2W3表现较优,产量分别为6 349.21、6 203.54 kg/hm~2。【结论】对化学打顶棉花,适当水氮运筹可控制棉花二次生长现象,且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雪,尹光华,马宁宁,谷健,王士杰[5](2019)在《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范虹,李文娟,赵财,樊志龙,胡才强[6](2019)在《绿洲灌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水肥过量严重,灌水、施氮制度混乱等现象,揭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耦合效应,为构建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合理水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设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水平(I_1,430 mm),中灌水水平(I_2,490 mm),高灌水水平(I_3,550 mm),和3个施氮水平:N_(1 )0 kg N/hm~2施氮水平,N_2 360 kg N/hm~2施氮水平,N_3 450 kg N/hm~2,共组成9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运转、光合产物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贡献机制.【结果】群体生长率在I_2、I_3处理下较I_1处理提高40.6%~67.8%,而I_2与I_3间差异不显着;N_2、N_3较N_1处理分别高17.4%和10.6%,但N_2与N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玉米叶面积指数在I_2、I_3处理下全生育期平均值较I_1处理分别提高29.7%和36.0%.I_2、I_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I_1处理高9.6%和13.7%,但是I_2、I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N_2和N_3处理分别较N_1处理高8.4%和10.5%,N_2和N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过量灌水和施氮会减少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I_3处理与I_1、I_2处理比较,干物质运转量分别减少了29.4%和29.6%,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8.4%和32.5%;N_3分别较N_1和N_2处理干物质运转量减少了28.5%和17.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6.1%和19.0%.综合分析,合理的灌水和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耦合效应,I_2N_2处理处理最终获得与I_3N_3相等的籽粒产量.【结论】灌溉定额490 mm和施氮量360 kg/hm~2处理提高了玉米光合作用对籽粒形成提供的物质补充,促进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终获得高产,是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高产适宜的水氮参数.(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正鹏,宋明丹,冯浩[7](2018)在《不同降水年型水氮运筹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水和施氮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的2个主要因素,但其增产效应和资源利用效率会受降水年型的影响。该研究基于2011—2014在陕西关中平原进行的3 a冬小麦水氮耦合试验,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水氮管理对土壤含水率、籽粒产量、耗水量(water consumption,ETa)及产量与耗水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7—9月总降水量每增加1 mm,小麦播前0~180 cm土壤底墒增加0.47 mm。随着灌水量增加,产量和ETa均增加,但仅在降水较少的2012—2013年增产显着,对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不显着;随着施氮量增加,ETa变化不显着,但其增产效果显着,使WUE显着提高,表明施氮增加了作物蒸腾占农田耗水量的比例。根据3 a各处理冬小麦产量和ETa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水分消耗下能达到的最大(边界)产量和WUE,建立了关中平原冬小麦的产量-耗水量边界方程;当ETa超过388 mm时,产量稳定在8 184 kg/hm2,WUE的最大值为2.52 kg/m3。研究可为制订合理的冬小麦水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李莎莎[8](2018)在《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4-2017年连续叁年在河南焦作市温县祥云镇进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设置3个灌水水平;副区为氮素,设置4个氮素水平。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水氮运筹模式下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灌水和氮素对产量形成及光合特性均表现出明显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趋于降低。增加灌水使Pn和Tr显着增加,进而增加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但Ci与灌水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施氮使Pn、Gs和Tr显着增加,进而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显着增加,但Ci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水和氮素互作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在不同年度间存在差异:2014-2015年度,灌水和氮素互作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2015-2016年度,对成穗数、粒数和产量的影响也达到显着水平。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是W2N2(2014-2015年度)、W2N3(2015-2016年度)和W2N1(2016-2017年度)。2.灌水和施氮影响面粉蛋白组分及品质灌水使清蛋白含量和面团吸水率显着增加;与不灌水处理相比,增加灌水使球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麦谷蛋白含量、总蛋白含量和C2(蛋白质弱化值)显着降低。施氮使醇溶蛋白含量、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着;0-240 kg 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清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总蛋白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增加。0-300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球蛋白含量降低。灌水对面粉色泽的影响年度间存在差异,表明灌水对其的影响需考虑降雨量。氮素显着增加a~*和b~*,而L~*和白度显着降低,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不利于改善面粉色泽。3.灌水和施氮影响淀粉组成及比例淀粉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S”型增长,随生育期延长,积累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在花后7-14 d积累速率达到最大。在花后0-14 d时,灌水不利于淀粉积累,而在花后21-28d时,灌水使淀粉积累量增加;在0-240 kg hm~(-2)的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淀粉积累量增加。增加灌水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降低,支链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增加。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施氮量为0-240 kg hm~(-2)范围内时,增加施氮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降低,而支链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增加,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4.灌水和施氮影响淀粉糊化特性灌水增加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稀懈值和最终粘度,与W0相比差异显着,3年表现趋于一致;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在0-240 kg hm~(-2)施氮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则不再增加甚至降低,而2016-2017年度,W2处理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逐渐降低。进一步分离提纯淀粉进行糊化分析可知,2014-2015年度,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在W1处理达到最小值,其中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在W0、W1处理下差异不显着;2015-2016年度,灌水降低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反弹值,且W1、W2处理无显着差异;2016-2017年度,淀粉峰值粘度和稀懈值在W1处理达到最小值,且W1较W0、W2处理差异显着。在0-240 kg 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显着增加。5.灌水和施氮影响淀粉粒径分布和晶体特性灌水使大淀粉粒和小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降低;同一灌水条件下,施氮使大淀粉粒和小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显着降低。而灌水和氮素对中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各处理组合间存在差异:W0处理下,中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W1、W2处理下,氮素对其无影响。灌水、氮素及其互作均未改变小麦胚乳淀粉晶体类型,衍射角2θ在15°、17°、18°、20°和23°时有明显的吸收峰,且在2θ为17°和18°附近有相连的双峰,呈谷物淀粉典型的A-型特征。在W2处理下,各尖峰强度为N0﹥N2,即施氮降低了诸衍射角下的尖峰强度值;而在W0处理下,15°、17°、20°和23°处尖峰强度排序为N2﹥N0,而18°处存在年度差异。灌水和施氮均能使淀粉相对结晶度增加,且W2N2较W0N0处理组合差异显着。淀粉相对结晶度与主要糊化参数、淀粉组成及面粉色泽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对结晶度与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C2、稳定时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和L~*呈显着负相关;C2、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与主要糊化参数、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呈极显着负相关;面粉L~*与峰值粘度、稀懈值、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呈显着正相关;a~*与糊化特性、蛋白质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同时发现蛋白质含量与L~*和白度呈显着负相关,与a~*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卫星[9](2018)在《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地区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两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和氮肥利用率低。本研究在叁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周年定位的水氮运筹试验,分析了水氮运筹对根系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地上部和水、氮素利用的关系,并探究了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土壤-小麦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特征和氮肥流向以及植株氮代谢与转运特性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冬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及氮素表观平衡与土壤-小麦系统氮素流向。灌水、施氮增加冬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N240处理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和比例最大,高氮处理(N300)不利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运,但氮素表观盈余量迅速增加,收获后土壤NO_3-N残留量却显着增加,且向土壤深层下移(连续3年处理后,土壤NO_3-N峰值点下移至60-80 cm土层),大田小区试验和~(15)N微区试验均表明中肥力麦田氮素下移较高肥力麦田明显。在高肥力麦田,收获期小麦植株地上部吸收氮素来自肥料氮和土壤氮的比例分别为15.8%-20.6%和79.4%-89.2%,中肥力麦田分别为22.1%-25.0%和75.0%-77.9%。高肥力条件下,肥料氮的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在31.17%-33.80%、32.62%-45.36%和20.84%-36.21%范围,而中肥力麦田分别在33.68%-39.12%、25.49%-34.83%和26.05%-40.83%范围。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高肥力麦田肥料氮的吸收率和残留率均低于中肥力麦田,而损失率高于中肥力麦田。2、阐明了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调控效应及其与水氮利用的关系。灌水增加冬小麦根重密度(RWD)和根长密度(RLD),较不灌水处理平均增加50.4%和35.8%。施氮对RWD的影响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W0),施氮降低RWD;在土壤水分较好条件下(W2),N180处理根系生长迅速,RWD最大,继续增加施氮量(N240),地上部的同化物优先分配给地上部,产量增加,根冠比(R/S)减小,RWD显着下降。在两种水分条件下,RLD均以N180处理最高。RWD与产量、耗水量和氮素利用率均显着正相关,发达的根系有利于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但较大的根系同时造成耗水量增加。从不同土层看,适宜的水氮运筹(W1和N180)能同时利用上层(0-40 cm)和下层(80-100 cm)的土壤水分和氮素;而过多灌水(W2)和施氮(N300),根系主要吸收上层土壤(0-40 cm)的氮素和水分,减少对深层土壤水、氮的需求,导致土壤残留氮增加并下移。适宜的水氮运筹通过调控根系生长,提高深层土壤的水分和氮素的吸收比例,从而实现产量和水、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3、明确了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在氮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小麦旗叶和倒二叶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随灌浆进程推进整体呈下降趋势。施氮增加NR和GS活性,以N240或N300处理较高。与N0处理相比,在高肥力条件下,施氮处理旗叶和倒二叶的NR活性分别增加45.8%-65.8%和51.0%-87.0%,在中肥力条件下分别增加56.7%-72.6%和69.5%-103.8%,在低肥力条件下分别增加57.0%-76.7%和100.5%-139.3%。在高、中肥力条件下,灌浆后期适宜施氮倒二叶的NR和GS活性接近或者高于旗叶,表明适宜施氮下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可能在花后氨基酸的合成和转运中均起重要作用。正常施氮处理TaNRT1的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开花期最大。氮素胁迫抑制了小麦灌浆期旗叶中TaNRT2.2、TaNRT2.3、TaNRT2.4和TaNRT2.5的表达,而显着增加孕穗期旗叶TaNRT1.5、TaNRT1.6、TaNRT2.1和TaNRT2.2的表达量,在小麦响应氮饥饿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4、确立了不同年型、不同肥力(产量)水平麦田水氮管理策略。灌水的增产效应与土壤播前含水量和当季降水有关,在播前土壤墒情较好时,拔节期灌水75 mm(W1)产量显着增加,较全生育期不灌水(W0)增加3.6%-45.6%,在开花期再增加灌水75 mm(W2),小麦产量增加不显着,而耗水量(ET)显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降低。在干旱年份,W2处理产量、ET和WUE同时增加。施氮增产效应随着定位试验时间进行逐渐增加,在定位试验进行3年后,高、中和低肥力麦田施氮分别增产36.1%、125.3%和288.2%。因此,在不灌水条件下应减少施肥量,以施氮180 kg hm~(-2)时产量最高;灌水条件下以施氮240 kg hm~(-2)产量最高。在高肥力土壤,应注意控氮(施氮180 kg hm~(-2)),以增粒为主;中肥力麦田应提倡稳氮(施氮240 kg hm~(-2)),以促穗为主;低肥力麦田(砂土)土壤漏肥严重,前期氮素盈余大,应少量多次施肥。小麦生育期灌2水(拔节水+开花水)结合施氮180-240 kg hm~(-2)在干旱年份能获得较高产量,而在正常降水年份,全生育期灌1水(拔节水)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万雪洁[10](2018)在《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麦田土壤氨挥发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水肥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粮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关中平原作为陕西省的主要小麦产区,其小麦总生产量约占全省总产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科学的氮肥施用方式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显着降低了水氮利用效率,并且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关中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将田间试验、田间微区试验相结合,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不同水氮运筹模式下肥料氮的去向;通过监测土壤NH_3排放,明确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麦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机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土壤氨挥发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机理及其品种间差异,最后对不同水氮措施条件下作物产量、氮肥利用以及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关中平原地区适宜的水氮管理措施。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雨养处理相比,补灌处理能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在干旱年份(2015-2016)增产达50%-60%。同时补灌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生物量。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显着,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240 kg N hm~(-2)的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当施氮量继续增加至360 kg N hm~(-2)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显着降低。小麦相关生长指标(株高、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等)均与产量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2)与氮肥全部基施的处理相比,分批施肥能提高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生物量;不同施氮量之间的籽粒产量差异显着,其中相同施肥方式下施氮量为240kg N 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在施氮量为240 kg N hm~(-2)时,与全基肥处理相比,分批施肥处理的产量及穗数分别增加了8.6%和5.7%。(3)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同施氮量下补灌处理的氮素含量高于雨养处理;成熟期小麦不同器官含氮量的高低为茎+叶鞘<颖壳+穗轴<叶片<籽粒。不同处理中,氮素在冬小麦各个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及积累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冬小麦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水平下雨养处理低于补灌处理。在成熟期冬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的高低为叶片<颖壳+穗轴<茎+叶鞘<籽粒。相同水分处理中,冬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水分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分批施肥处理的不同器官氮素含量低于全基肥处理。冬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其氮素积累量高低为叶片<颖壳+穗轴<茎+叶鞘<籽粒。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农学效率和生理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的施肥方式条件下差异不显着。(4)施氮水平显着影响氨挥发速率,氨挥发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补灌处理能够降低氨挥发速率以及总积累量。在相同的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的施肥方式之间氨挥发速率存在显着差异,分批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及累积量均低于全基肥处理。0-40cm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硝铵态氮浓度显着影响土壤的氨挥发损失,并且土壤含水量与氨挥发损失之间通常情况下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铵态氮浓度与氨挥发速率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施用尿素后产生的氨挥发显着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及根系的生长。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氨挥发量从9.69增加到121.9 mg/pot,显着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整齐度,其中西农979、武麦148以及西杂5号的发芽率、发芽指数等指标最低降为0,幼根的生长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完全被抑制;晋麦47、长旱343和长旱58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等指标最低降到50%以下,幼根的生长也被抑制。在氮浓度为零的情况下,小麦根毛生长良好且密度大,而在高氮水平下,其根毛的直径、长度以及密度都受到了抑制,尤其根毛的长度减少了约1倍。根据分析氨挥发对不同品种冬小麦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得出幼根比幼芽对氨毒害更敏感。不同品种对氨毒害的反应也存在显着性差异,长旱58和长旱343对氨毒害抗性较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水氮运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管栽模拟试验,以新春6号(管径20 cm、高100 cm)为材料研究不同滴灌水量(W_1:6.597 3 kg/管、W_2:10.367 3 kg/管、W_3:14.137 2 kg/管)和施氮量(纯氮施用量N_0:0 g/管、N_1:0.433 5 g/管、N_2:0.650 3 g/管、N_3:0.867 1 g/管)对春小麦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氮具有显着的根冠双向调节功能,在根系方面,随着水、氮供应量增加,根系干质量、总根长及表面积增加,少水中氮处理的根系变粗。水氮对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大小为根干质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在冠部方面,增施水氮显着促进冠部器官生长,利于高产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且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大小为穗粒数>小穗数>千粒质量,但过高的水氮对有效蘖的形成不利,N_3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不及N_3W_2处理,最终产量以N_3W_2处理最高,达1.656 g/株。水氮在根系干质量及表面积、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等方面具有显着的耦合效应,并且以水分对根冠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素。根冠比随供氮量增加而下降,随供水量增加而增加,且其与WUE呈负相关,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通过分析,在灌水量为10.37~14.14 kg/管(折合3 300~4 500 m~3/hm~2)、施氮量0.65~0.87 g/管(折合207~276 kg/hm~2)的范围内均能获得1.37~1.66 g/株(折合7 230.2~8 715.2 kg/hm~2)的较高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运筹论文参考文献

[1].杨永辉,武继承,徐为霞,潘晓莹,张洁梅.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2].邹升,王冀川,陈慧,张迪,孙婷.滴灌水氮运筹对春小麦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王蜜蜂,康正华,张特,赵强.水氮运筹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9

[5].李雪,尹光华,马宁宁,谷健,王士杰.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6].范虹,李文娟,赵财,樊志龙,胡才强.绿洲灌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耦合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7].李正鹏,宋明丹,冯浩.不同降水年型水氮运筹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李莎莎.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9].刘卫星.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调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10].万雪洁.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麦田土壤氨挥发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水氮运筹对小麦成熟期不同叶位...水氮运筹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的...灌水与施氮对小麦根重密度的影响(20...灌水与施氮对冬小麦根冠比的影响(20...年小麦-玉米月平均降雨量和...不同时期水氮配合子粒产量变化动态2·...

标签:;  ;  ;  ;  ;  ;  ;  

水氮运筹论文_杨永辉,武继承,徐为霞,潘晓莹,张洁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