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莹:质量与创新协同视角下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论文

石莹:质量与创新协同视角下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论文

摘 要: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指出了工管结合人才培养中的困境与问题,论述了质量与创新协同对于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提出了质量与创新协同推进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解决路径,包括跨学科组建学院(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搭建“工学一体”的实践模式、建设“三结合”教学团队。

关键词:质量与创新协同 工管结合 人才培养 路径研究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奋斗的有用人才。”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

面对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实际,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和质量是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所必须具备的两大要素,创新驱动、质量强国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了路径和目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需要高校将培养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更加需要在质量与创新协同的视角下,探索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有些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进行了探究,指出高职教育要树立四种质量观:面向需求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1][2][3]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应当更加聚焦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质量更加体现在针对企业在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领域的以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代表的职业能力,以及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对接得更为紧密,探究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是人才培养重点打造的能力。

(二)质量与创新协同

质量与创新是具有逻辑关联和内在统一性的时代主题。质量与创新的内在统一性,基于二者相互依托的关系。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是质量的引导和动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大量兼具质量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和创新源于“始于人、终于人、围绕人、造就人”的伦理本质,质量与创新之间的协同性集中表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创新意识与素质,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与坚定性。协同是同向而行,意味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要素和创新要素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人才培育。质量与创新协同应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理念,高校应将质量标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在三全育人中。

(三)工管结合人才培养

一般意义上讲,工管结合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中一些生产管理岗位的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不断的发展扩展中,需要大量的一线管理干部而这些一线的管理干部需要懂技术,同时要具备管理知识。[4]工管结合人才培养往往在一些高校中,更多的是从工科专业人才的背景中提出,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开设一些管理类课程,而没有从工管结合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系统性或结构化的设计。还有些学校,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加入几门工科类课程,即认为学生就可以成为工业或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针对上述对工管结合理解简单化的误区,本研究主张从企业复合型管理岗位的岗位技术和能力的出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人才素质及能力结构化的角度,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

二、工管结合人才培养中的困境与问题

(一)高校教学单位设置问题

迟恒随陵矿街道办事处设的“陵矿振兴会”几位工程师去井采区实地感受,魏昌龙晚上要他去他家吃饭。魏住在矿里以前建的干部楼,房里的家具摆设不挤。

在多数情况下,高校进行学院(系)一级设置时往往按照专业群或二级学科进行院(系)的划分。一般来说,工科、理科、管科等学科都会各自独立设置学院,专业和师资很少会在不同学科的学院内进行交叉。因此,在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大家都在倡导这一理念,也期待它会成为现实,但是在实际中,各种协调问题、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权责管理等问题都成为了制约跨学科培养人才的障碍。基于工管结合的跨学科学院少之又少。

本文借鉴施炳展 (2010)[20]对三元边际的分解方法,我们定义中国机械运输设备出口的扩展边际 (EMjm) 为:

(二)校内实践建设基地问题

工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可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经验,对于专业中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践等课程进行模块化的设计。首先,要进行深度的企业岗位调研,摸清岗位能力和工作职责后,基于学生从事未来工作岗位的工艺、技术、质量、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以任务或项目为主要载体,将工科中的理论、技术、技能和管科中的理论、流程、方法等进行融合。第二,将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技术、质量检验等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融入到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第三,将创新方法的传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团队合作和解决各种问题、破解技术和工艺难题中。

(三)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度不高

应用型高校如果坚持把质量与创新协同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形成以持续创新为目标追求质量,以质量意识和标准为主线引发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通过基于质量认识确保创新的可靠性,通过基于创新方向提升质量要求。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可以领会到高等教育的使命落脚点在立德树人的成效上,无论是建设质量强国,还是创新型国家,都是需要在质量与创新协同的视角下,突破人才培养的常规化路径,将工管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只有如此,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观才得以实现。

三、质量与创新协同对于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质量与创新协同培养工管结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企业是职业教育落地化实施的重要伙伴,而且是迫切需要工管结合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虽然希望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但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专业的培训师、没有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使得企业对学校的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再者,生产型、技术型企业的生产、研发任务十分繁重,企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的有限性导致企业无法承担起学生较长时间的专业化、综合性的企业实习。

(二)质量与创新协同培养工管结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性

工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首先应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或调整。很多高校并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改革创新,有的受思维定式的局限,有的思想比较保守,有的担心改革不一定成功。但是只有学科之间真正的交叉才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跨界融合、跨学科的理念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在这一点上,学校应当进行顶层设计,按照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布局将管理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进行组合。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组建智能制造学院,将自动化、信息安全、物流管理等原先不同学院的专业整合到智能制造学院。

四、质量与创新协同推进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解决路径

(一)跨学科组建学院(系)

新时代呼唤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的具有质量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技术的工管复合型人才,特别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渴求这类人才。质量与创新的协同运用,可确保人才在产业实践中体现其应用价值和时代价值。工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是培养应用人才的最佳路径,也是产业实践运转过程中逐步彰显出的迫切需要。例如,对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实践而言,非常需要工程学的工艺技术与管理学的管理方法的交叉复合。质量与创新协同需要应用型高校自上而下建立这种理念,也需要产业和企业在领导层面树立这一理念,通过密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将这一理念真正运用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的融合、学校跨学科培养交叉,将工管结合的育人模式快速搭建起来。

(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高校的实践设备、场地、条件、人员、材料等的要求比较高。工管结合培养人才模式自然离不开与生产管理一线相似的实验实训条件、环境及情境的支撑。目前,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一是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投入不足,尤其是商科院校面向生产管理的实验实训条件甚是缺乏,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很少能开出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较强的实践性课程。

(三)搭建“工学一体”的实践模式

质量与创新协同理念的运用,在培养工管复合型人才中离不开持续的综合的实践。课题组建议应用型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搭建“工学一体”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学校应当尽量建设能够体现工管结合的实验实训场所,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做到“工学一体”。例如,将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精益管理等实训设备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面向工科和管科学生综合实践的智能化实训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由校企共同出资建设与企业实际极为相似的生产作业环境,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可以交替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进行。“工学一体”的实践模式更加强化学生知行合一,将所学所知快速运用于生产管理实践中。

1)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结合煤巷工程现场常用钻孔直径D、锚杆直径d、锚固段长度Lb和锚杆、锚固剂常用力学参数Es 、Em进行取值,根据作者开展的不同锚固长度围岩体内锚杆拉拔试验和相关文献[13,19,20]数据,选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切刚度K1大小为300 MPa/m,其他参数取值情况见表1。依据式(9)可得到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沿锚固长度的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

张永刚说:“智慧建筑专委会今年围绕标准编制、课题研究 、行业活动三大工作重点,陆续进行了许多工作,在标准编制方面:在建筑自动化及控制系统 、建筑节能改造、BIM技术等领域开展了3项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承担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国密算法研究、智能建筑绿色发展、产品标准应用等3项课题与项目;在行业活动方面:围绕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慧社区、智能门锁等行业热点,组织了十余次行业峰会、项目研讨会、实地调研活动。”

(四)建设“三结合”教学团队

质量与创新协同推进工管结合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关键一环在教师。教师是教学设计、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设计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的密切合作,对培养具有质量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占据着决定性作用。“三结合”的教师团队是指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组建团队,即理实结合;工科专业教师和管科教师组建团队,即工管结合;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建团队,即专兼结合。三支教学团队应当经常在一起共同开展教学与实践的研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阶梯渐进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实训任务、综合任务,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行动策略和方法,逐步建构质量、规范和标准意识。

参考文献:

[1]阮婧.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人才质量观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05):34~35.

[2]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68~69.

[3]万兵,曹君.基于现代高职人才质量观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9):29~30.

[4]初晋华,房洪杰,孙伟力.工管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7~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7SK021),质量与创新协同视阙下应用人才的工管结合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石莹(197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生,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

标签:;  ;  ;  ;  ;  ;  ;  ;  ;  

石莹:质量与创新协同视角下工管结合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