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村级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村级,片麻岩,丘陵,格局,太行山,土壤。
村级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郑奕纯[1](2019)在《村级工业园改出新天地 滨水景观带焕发新容颜》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山日报讯 记者郑奕纯报道:佛山城市治理叁年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启动新一轮巡查。昨日,在市长朱伟带领下,巡查组从上午8时半到晚上8时马不停蹄地先后查看了禅城、顺德、高明、叁水及南海区9个城市治理项目,涵盖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滨水景观提升、城乡环境整治等类型(本文来源于《佛山日报》期刊2019-05-23)
王天山,郑寒[2](2014)在《村级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以大理市龙龛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乡村景观分类是进行乡村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多局限于中、宏观尺度的研究,而对小尺度的直接服务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村级景观分类研究较少。针对旅游开发背景下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发展要求,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3S技术和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对龙龛村进行了小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为龙龛村景观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规划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邵卫才[3](2013)在《村级森林收获调整与森林景观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森林持续退化和不断消失等问题以及传统采伐方式和恢复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采伐理念和模式,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森林恢复。本文以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为例,基于有关森林收获调整和森林景观恢复理论与技术,对建立具有空间相邻约束的森林收获调整模型及村级水平森林景观恢复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将空间相邻约束纳入到森林采伐作业中,建立森林收获调整的空间优化模型,求解模型可知:在未来10年内,洪田村杉木用材林的最大允许采伐量8623.5m3;根据最优可行解可以确定各小班的采伐决策和具体地点,从而有效阻止采伐相邻斑块,能够保证利用成、过熟林而避免采伐未成熟林;2个分期的木材收获量分别为4106.5m3和4517m3,实现了木材的均衡生产。这种采伐模式既能保证最优采伐量,又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2)从实际的研究需要和景观特点出发,建立一套适用于研究区森林景观恢复的景观要素分类系统,包括天然阔叶次生林、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人工乔林、经济林、竹林、退化林地和非林地等7种景观要素类型。(3)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指数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利用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的整体特征,为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和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决策依据。(4)通过实地调研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方法,具体分析引起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相应恢复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活动占主导作用。通过封山育林、采用合理采伐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及开发与保护非木质林产品等措施,发挥区域景观的整体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实现恢复森林景观生态完整性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焦加国,武俊喜,李辉信,杨林章,肖红生[4](2007)在《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根据Ellis提出的村级景观分类体系,研究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中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景观中,表层土壤(0~15 cm)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均有显着差异,最大值分别为:1.42 g cm-3(建设用地)、18.67 g kg-1(水田)和0.95 g kg-1(水田),而全磷差异不显着。由于林地面积最大,其土壤养分储量也最大,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整个地区表层总储量的55.05%、53.88%、46.23%。不同土地覆盖景观中,表层土壤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也都有显着差异,最大值分别为:1.42 g cm-3(硬化地面)、15.96 g kg-1(混合植被)和0.68 g kg-1(混合植被),而全磷差异也不显着。多年生植被在土地覆盖景观中所占面积最大,其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整个地区表层总储量的55.01%、54.53%、59.02%。由于下层受人为干扰较小,不论是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还是在土地覆盖下,下层土壤(15~30 cm)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无显着差异。人为强烈干扰下,植被覆盖度低的交通用地、房屋及其附近的干扰地和荒地与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水田相比较,土壤容重高,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含量低。(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傅陈君,张世熔,杨洲,吴若玉[5](2007)在《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07年01期)
丁海萍,李首成,韩敬,刘文全,郑顺林[6](2006)在《人为活动对四川中部丘陵区村级景观的能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影响的良好场所。利用美国IKONOS公司高分辨率卫星电子遥感图、GPS定位和GIS软件技术,研究川中丘陵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结果表明:住房到地块的时间与经济产能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单位面积总投能与总产能之间、总投能与粮食产量之间、单位面积化肥投能和有机肥投能与粮食单产之间均存在显着二次曲线关系;初步确定新桥村的合理投能区间为1.80~8.887GJ/666.7m2。而由于投能不合理造成了不同景观立地间投能效益存在显着差异,能量产投比呈下降趋势,今后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投能结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首成,刘文全,程序,Erle,C,Ellis[7](2005)在《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的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rleC.Ellis建立的村级景观分类和景观制图方法,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进行典型抽样和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生态立地的景观分类和分层制图,研究了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村级景观的构成和格局特征,并就有关方法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川中盆地丘陵村级景观类型多样,其多样性指数从地形、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到生态立地变化在1.08~2.26之间,丰富度除土地覆被较高,达到85%以外,其余都较低,在42.22%~58.62%之间.分布普遍的生态立地类型为12.5%,其余88.5%的类型都以较大差异分布在各村级景观内.景观破碎化指数较高,不同村级景观之间为2.93~4.27,地形到生态立地的破碎度为2.86~5.63.村级景观构成中,人口密度、道路面积和农家院落面积与景观格局指数存在较大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但以农家院落面积与景观分形指数、景观破碎度的线性相关显着,分别为0.957和0.991.运用景观4级分类和制图方法研究村级景观,多数景观格局指标都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表明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研究村级景观,以多级景观单元分类研究比单一分类的更能够反映相关信息,增加对村级景观格局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杨艳坡[8](2005)在《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格局和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山区植被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改变这一状况,本次研究,利用多种指标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化对比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高起点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包括富岗山庄和侯家庄两个行政村,分别代表两种不同景观类型。富岗山庄总面积为233.28hm~2,山场坡面及沟谷进行了高标准生态工程建设,乔木林、经济林构成的林地面积最大,连通性较高,为该区的本底。侯家庄调查区总面积为240.34hm~2,大部分山场坡面没有进行改造,只是荒山草坡,由灌草丛和灌木林构成的荒草灌木坡对景观影响最大,为该区本底。 (2) 两调查区景观格局有较大差异,在富岗山庄,乔木林、经济林斑块伸长指数高,分维值、斑块连通性高,斑块形状复杂,景观破碎度、优势度高,均匀度低,景观异质性和景观格局稳定性高;在侯家庄区,景观破碎度、优势度低,均匀度高,景观异质性和景观格局稳定性低。这种格局差异与两调查区所受人为干扰有关,富岗山庄正向人为干扰较为强烈,侯家庄负向人为干扰所占比例高。 (3) 植被在不同地形、地貌部位分布格局对景观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在富岗山庄,林地海拔、坡度分布泛围广,其中乔木林自海拔530m~1134m的不同坡度部位和坡向均有分布,经济林在山顶、山坡及沟谷大面积分布,这种分布格局景观功能较高,且有利于景观稳定性维持;在侯家庄,林地分布范围较窄,乔木林主要分布在高海拔、较陡阴坡部位,灌木林、灌草丛在阳坡及半阳坡广泛分布,且大面积连片,沟谷河滩主要是农田,景观功能较低,且不利于景观稳定性维持。 (4) 富岗山庄植被生长状况和结构较好,交通道路顺畅,道路密度为47.45m/hm~2,道路宽度为4m~5m,建有3座小型水库,景观整体格局稳定性高,且功能也较高。侯家庄植被生长状况较差,结构简单,没有修建水库,道路密度低,仅为11.07m/hm~2,道路宽度为1m~2m,这种现状不利于景观稳定性维持和景观整体功能的发挥。 (5) 在富岗山庄,生态环境质量好,水土流失轻微,景观稳定性高。侯家庄生态环境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遭受侵蚀面积为富岗山庄的2倍,且主要为中度和强度侵蚀,景观稳定性低。 两地景观格局及稳定性差异表明,在太行山片麻岩区缓坡和中度缓坡地采用高规格的工程整地,集中连片种植果树,在山顶封、造结合增加林地面积,因地制宜兴修水库和道路,并制定完整的管理体制可使景观格局趋于稳定,增强景观整体功能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5-06-10)
刘文全[9](2005)在《川中丘区村级景观生态系统磷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及长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SPACE IMAGEING公司拍摄的四川省金堂县与简阳市交界的云河、塔水一带大约100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IKONOS卫星景观电子图为分析图件,结合Erle C.Ellis研究的景观聚类分析方法,对卫星图片进行以500×500m进行网格分区,选取了12个能够代表四川盆地中部丘陵村级景观90%信息的不同景观区域。通过对样区农户进行参与式农户调查和土壤取样,研究了该区工业化前1945年和现在2002年两个时期村级景观生态系统的元素通量变化,以及对该区土壤磷素的进行空间模拟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1、工业化前后,随着人口增加和饲养规模的扩大,户均年生产的C、N、P总量分别由1945年的147.03kg·a~(-1)、28.6kg·a~(-1)、3.84kg·a~(-1)下降到现在的83.69kg·a~(-1)、16.28kg·a~(-1)、2.18kg·a~(-1),但在整体景观范围内C、N、P总量却提高叁倍多。 2、川中丘区农户在农田的肥料施用上,工业化前后存在较大差异,工业化前农田肥料以沟泥和粪肥为主,养分含量不高;现在农田肥料主要是化肥和粪肥。但因工业化前施肥数量较大所以C含量户均是现在的2倍左右;现在的N由于施用化肥的缘故,所以养分含量是工业化前的两倍;P在两个时期差别不大,但从总量上看,现在的养分含量要远高于1945年。在秸秆利用上,两个时期主要都是以秸秆回收为主,还田较少。 3、工业化前后的农户在燃料和能源利用上户均总量相差不大,现在燃料和能源种类主要是作物秸秆和化石能源,而工业化前主要是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工业化前后的N含量分别为67.89Kg·HH~(-1)·a~(-1)和39.87Kg·HH~(-1)·a~(-1),工业化前是现在的两倍,C和P两个时期基本一致,只是由于现在人口的增加,所以总量要高于工业化前。 4、工业化前后乡村景观总体农户的元素通量差异较大。C、N、P通量分别由工业化前的-66.09kg·HH~(-1)·a~(-1)、-3.55kg·HH~(-1)·a~(-1)、0.05kg·HH~(-1)·a~(-1)上升到现在的2.08kg·HH~(-1)·a~(-1)、94.65kg·HH~(-1)·a~(-1)、47.35kg·HH~(-1)·a~(-1),叁种元素的通量都提高了很多,其中以N提升最多;均投入N为315kg/ha,高于国际标准警戒线220kg/ha,造成乡村景观的面源污染。 5、从磷素的空间分布模型分布分析看出,其空间变异符合球状、高斯、指数和孔穴四种模型,自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全磷分布主要符合指数和球状模型,R08_C06、R08_C15、R13_C14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它两区都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而有效磷分布符合全部四种模型,除R13_C14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它四区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杨艳坡,张金柱,郭素萍,常伟强[10](2004)在《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了具有相似地貌类型的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特征的差异,探讨了人类活动与景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人为将大面积灌草丛、耕地改造成经济林,将退化灌木林地恢复为乔木林的情况下,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下降,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提高,景观异质性提高,景观稳定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村级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乡村景观分类是进行乡村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多局限于中、宏观尺度的研究,而对小尺度的直接服务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村级景观分类研究较少。针对旅游开发背景下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发展要求,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3S技术和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对龙龛村进行了小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为龙龛村景观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规划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级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郑奕纯.村级工业园改出新天地滨水景观带焕发新容颜[N].佛山日报.2019
[2].王天山,郑寒.村级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以大理市龙龛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4
[3].邵卫才.村级森林收获调整与森林景观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焦加国,武俊喜,李辉信,杨林章,肖红生.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
[5].傅陈君,张世熔,杨洲,吴若玉.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J].四川环境.2007
[6].丁海萍,李首成,韩敬,刘文全,郑顺林.人为活动对四川中部丘陵区村级景观的能流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
[7].李首成,刘文全,程序,Erle,C,Ellis.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的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格局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
[8].杨艳坡.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格局和稳定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9].刘文全.川中丘区村级景观生态系统磷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及长期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10].杨艳坡,张金柱,郭素萍,常伟强.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特征对比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