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内排气管、外排气管、换热管、换热壳体以及调节机构,为了实现根据需求适时调节回收热量,内排气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外排气管套设于内排气管的外侧,并可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外排气管上还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换热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本实用新型利用石蜡的热胀冷缩特性推动外排气管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实现对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冷却液的温度变化适时调整换热气体的量,有效地利用了排气系统的余热,在不消耗额外能源的前提下节约了能量,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并且实现了换热量自适应控制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排气管(1),所述内排气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11);外排气管(2),所述外排气管(2)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1)的外侧,并可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1)旋转,所述外排气管(2)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21);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套设于所述外排气管(2)的外侧,所述换热管(3)的内壁与所述外排气管(2)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换热气体的第一腔体(3a);换热壳体(4),所述换热壳体(4)套设于所述换热管(3)的外侧,所述换热壳体(4)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3b),所述第二腔体(3b)内的冷却液与所述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逆流换热;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换热孔(11)与第二换热孔(21)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所述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的量。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排气管(1),所述内排气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11);

外排气管(2),所述外排气管(2)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1)的外侧,并可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1)旋转,所述外排气管(2)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21);

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套设于所述外排气管(2)的外侧,所述换热管(3)的内壁与所述外排气管(2)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换热气体的第一腔体(3a);

换热壳体(4),所述换热壳体(4)套设于所述换热管(3)的外侧,所述换热壳体(4)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3b),所述第二腔体(3b)内的冷却液与所述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逆流换热;

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换热孔(11)与第二换热孔(21)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所述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气管(2)的进气端的外侧管壁上固连有一个安装块(22),所述安装块(22)的侧壁与一套杆(23)固连,所述套杆(23)沿所述外排气管(2)的管壁周向延伸;

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执行部件(51)、弹簧(52)和驱动部件(53),所述执行部件(51)为一空心圆管,且其第一端(51a)套设于所述套杆(23)上,所述弹簧(52)置于所述套杆(23)的固定端与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之间,所述弹簧(5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块(22)的侧壁以及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固连,所述驱动部件(53)能够根据冷却液温度变化,通过所述执行部件(51)推动所述弹簧(52)伸缩,进而带动所述外排气管(2)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1)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4)靠近所述外排气管(2)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出口(41),所述冷却液出口(4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411);

所述驱动部件(53)包括滚珠(531)、推杆(532)以及置于所述冷却液出口(41)内且具有开口的容置壳体(533),所述滚珠(53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滚珠(531)密实填充于所述执行部件(51)的内腔,所述容置壳体(533)内充满石蜡(534),所述容置壳体(533)的开口正对所述第一通孔(411),并在开口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41)的内侧壁固连,所述推杆(532)的一端伸入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腔体内并与所述滚珠(531)抵接,所述推杆(53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411)内并与石蜡(534)抵接,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与所述冷却液出口(41)的外侧壁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部件(51)包括平直部(511)和弯曲部(512),所述平直部(511)由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弯曲部(512)连接于所述平直部(511)与所述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之间,所述推杆(532)在所述平直部(511)的内腔往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均为等间隔设置,且均沿轴线方向设置有多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气管(1)的出气端管壁外侧设有限位凸块(12),所述外排气管(2)的出气端抵靠于所述限位凸块(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气管(2)的出气端设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凸起(24)与豁口(25),多个所述凸起(24)与所述限位凸块(12)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出气端盖(6),所述出气端盖(6)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1)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盖(6)在外侧边缘处与所述内排气管(1)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4)的端部固连。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进气端盖(7),所述进气端盖(7)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1)的进气端,所述进气端盖(7)上设有供所述执行部件(51)穿过的第二通孔(71),所述进气端盖(7)在外侧边缘处与所述内排气管(1)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4)的端部固连。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4)上与所述冷却液出口(41)相对的一端还设有冷却液入口(42),所述内排气管(1)、外排气管(2)以及换热管(3)均为耐高温的不锈钢薄壁圆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排出尾气的同时会带走大量的热量(高达30%),若能将这部分热量回收加以利用,如用于发电、暖机、加热电池等,将减少发动机负荷,达到节约能源、间接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车型上都无排气余热回收装置,一部分汽车的回收装置仅在需要热量时连通,不需要时切断,不能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一部分汽车的热回收装置虽然可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但是其是在进气管的两路通道分离处设置控制阀,通过控制尾气在两路通道之间的流量分配,来对回收热量进行控制,没有实现按需分配。在不需要热量时,冷却液仍然换走一部分排气余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气流通道使用单独的管路设计,换热器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排气余热回收装置不能根据需求实时调节回收热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内排气管,所述内排气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

外排气管,所述外排气管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的外侧,并可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旋转,所述外排气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换热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套设于所述外排气管的外侧,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与所述外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换热气体的第一腔体;

换热壳体,所述换热壳体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外侧,所述换热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冷却液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换热气体逆流换热;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换热气体的量。

进一步的,所述外排气管的进气端的外侧管壁上固连有一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侧壁与一套杆固连,所述套杆沿所述外排气管的管壁周向延伸;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执行部件、弹簧和驱动部件,所述执行部件为一空心圆管,且其第一端套设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弹簧置于所述套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块的侧壁以及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一端固连,所述驱动部件能够根据冷却液温度变化,通过所述执行部件推动所述弹簧伸缩,进而带动所述外排气管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壳体靠近所述外排气管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出口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滚珠、推杆以及置于所述冷却液出口内且具有开口的容置壳体,所述滚珠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滚珠密实填充于所述执行部件的内腔,所述容置壳体内充满石蜡,所述容置壳体的开口正对所述第一通孔,并在开口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的内侧壁固连,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二端的腔体内并与所述滚珠抵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与石蜡抵接,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的外侧壁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部件包括平直部和弯曲部,所述平直部由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二端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弯曲部连接于所述平直部与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一端之间,所述推杆在所述平直部的内腔往复移动。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孔和第二换热孔均为等间隔设置,且均沿轴线方向设置有多组。

进一步的,所述内排气管的出气端管壁外侧设有限位凸块,所述外排气管的出气端抵靠于所述限位凸块。

进一步的,所述外排气管的出气端设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凸起与豁口,多个所述凸起与所述限位凸块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出气端盖,所述出气端盖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盖在外侧边缘处与所述内排气管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的端部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进气端盖,所述进气端盖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的进气端,所述进气端盖上设有供所述执行部件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进气端盖在外侧边缘处与所述内排气管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的端部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壳体上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对的一端还设有冷却液入口,所述内排气管、外排气管以及换热管均为耐高温的不锈钢薄壁圆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利用石蜡的热胀冷缩特性推动外排气管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实现对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冷却液的温度变化适时调整换热气体的量,有效地利用了排气系统的余热,在不消耗额外能源的前提下节约了能量,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并且实现了换热量自适应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拆除换热管和换热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内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外排气管与调节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B向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拆除调节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没有换热需求时高温尾气和冷却液的走向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有换热需求时高温尾气、换热气体和冷却液的走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排气管,

11、第一换热孔,12、限位凸块,

2、外排气管,

21、第二换热孔,22、安装块,23、套杆,24、凸起,25豁口,

3、换热管,

3a、第一腔体,3b、第二腔体,

4、换热壳体,

41、冷却液出口,411、第一通孔,42、冷却液入口

5、调节机构,

51、执行部件,51a、第一端,51b、第二端,511、平直部,512、弯曲部,

52、弹簧,

53、驱动部件,531、滚珠,532、推杆,533、容置壳体,534、石蜡,

6、出气端盖,

7、进气端盖,

7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该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内排气管1、外排气管2、换热管3、换热壳体4以及调节机构5,为了实现根据需求适时调节回收热量,内排气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11;外排气管2套设于内排气管1的外侧,并可相对于内排气管1旋转,外排气管2上还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换热管3套设于外排气管2的外侧,换热管3的内壁与外排气管2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换热气体的第一腔体3a;换热壳体4套设于换热管3的外侧,换热壳体4的内壁与换热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3b,第二腔体3b内的冷却液与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逆流换热;调节机构5用于调整第一换热孔11与第二换热孔21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的量,实现按需调节回收热量。

进一步的,参见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外排气管2的进气端的管壁上固连一个安装块22,安装块的侧壁与一套杆23固连,套杆23沿外排气管2的管壁周向延伸。

作为调节机构的实施方式之一,调节机构5包括执行部件51、弹簧52和驱动部件53,其中执行部件51为一截面为空间曲线的空心圆管,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套设于套杆23上,弹簧52置于套杆23的固定端与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之间,弹簧52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块22的侧壁以及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固连,驱动部件53根据冷却液温度变化,通过执行部件51推动弹簧52伸缩,进而带动外排气管2相对于内排气管1旋转。

由此,在上述调节机构5的作用下,可以根据需求(冷却液温度变化)适时调整外排气管2上的第二换热孔21与内排气管1上的第一换热孔11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的量,实现对换热量的自适应控制。

进一步的,参见图1和图6,本实施例在换热壳体4靠近外排气管2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出口41,冷却液出口4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411。作为驱动部件的实施方式之一,驱动部件53包括滚珠531、推杆532以及置于冷却液出口41内的具有开口的容置壳体533,滚珠531设置有多个,多个滚珠531密实填充于执行部件51的内腔;容置壳体533的内腔充满石蜡534,容置壳体533的开口正对第一通孔411,并在开口端与冷却液出口41的内侧壁固连;推杆532的一端伸入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的腔体内并与滚珠531抵接,推杆53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通孔411内并与石蜡534抵接;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与冷却液出口411的外侧壁固连。

由此,由于石蜡的热胀冷缩特性,上述驱动部件53中的石蜡534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变化,体积也发生变化,进而作为动力源推动推杆532在执行部件51的腔体内往复运动,带动滚珠531在执行部件51的腔体内移动,最终通过套杆23带动外排气管2相对于内排气管1旋转,实现对换热量的自适应控制。

进一步的,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的执行部件51包括平直部511和弯曲部512,其中平直部511由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弯曲部512连接于平直部511与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之间,推杆532在平直部511的内腔往复移动。由此,本实施例将执行部件51设计为两段,平直部511保证了推杆532能够顺利地在其内腔做往复直线运动,弯曲部512保证了执行部件51能从冷却液出口41绕到外排气管1的外侧壁处,通过弯曲部512形状的合理设计,使整套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的,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均为等间隔设置,由此保证了换热气体可以均匀流入第一腔体3a;并且,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均沿轴线方向设置有多组,由此可以使得有更多的换热气体流入第一腔体3a。本实施例中设置为四组,但并不以此为限。通过这种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内排气管1的出气端管壁外侧设有限位凸块12,外排气管2的出气端抵靠于限位凸块。外排气管2的出气端设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凸起24与豁口25,多个凸起24与限位凸块12抵接。由此,实现了对外排气管的轴向限位。

进一步的,参见图1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出气端盖6,出气端盖6套设于内排气管1的出气端,出气端盖6在外侧边缘处与内排气管1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换热管3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4的端部固连。由此,通过出气端盖6的设置,保证了内排气管1、换热管3以及换热壳体4在出气端一侧稳固地固定,不会发生转动。

进一步的,参见图1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进气端盖7,进气端盖7套设于内排气管1的进气端,进气端盖7上设有供执行部件2穿过的第二通孔71,进气端盖7在外侧边缘处与内排气管1的管壁固连,且在内侧端部与换热管3的端部以及换热壳体4的端部固连。由此,通过进气端盖7的设置,保证了内排气管1、换热管3以及换热壳体4在进气端一侧稳固地固定,不会发生转动。

进一步的,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换热壳体4上与冷却液出口41相对的一端还设有冷却液入口42,内排气管1、外排气管2以及换热管3内流动有高温尾气,因此内排气管1、外排气管2以及换热管3均由耐高温的不锈钢薄壁圆管制成。本实施例中选择材料为SUS43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装配过程如下:

(1)将外排气管2套装于内排气管1的外侧,使外排气管出气端的凸起24抵靠于内排气管1的限位块12,并使第一换热孔11与第二换热孔21相互错开;

(2)将弹簧52套装于外排气管2的套杆23上,弹簧52一端与外排气管2上安装块22接触,将接触点焊死;

(3)将出气端盖6安装于上述分总成的出气端,出气端盖6外侧边缘与内排气管1管壁接触的区域沿圆周方向整圈满焊焊接;

(4)将换热管3套装于上述分总成的外侧,出气端盖6的内侧端部与换热管3端部接触的区域沿圆周方向整圈满焊焊接;

(5)将执行部件51安装于上述分总成上,使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套于套杆23上,并与弹簧52的另一端接触,将接触点焊死;

(6)将进气端盖7安装于上述分总成上,使执行部件51穿过进气端盖7上的第二通孔71,沿圆周方向整圈满焊执行部件51与第二通孔71的接触部分,进气端盖7的外侧边缘与内排气管1管壁接触的区域沿圆周方向整圈满焊焊接,进气端盖7的内侧端部与换热管3端部接触的区域沿圆周方向整圈满焊焊接;

(7)将滚珠531放置于执行部件51内,使滚珠531填满执行部件51的内腔,滚珠531在执行部件51的第一端51a处与套杆23抵接,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处预留一部分空间放置推杆532,将推杆532放置于该预留空间,保证推杆532与滚珠531紧密接触;

(8)将石蜡534填满于容置壳体533的内腔,使容置壳体533的开口端与换热壳体4上冷却液出口41处的第一通孔411贴合,保证容置壳体533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411的中心线重合,将容置壳体533开口端与冷却液出口41内侧壁接触的部分整圈满焊;

(9)将步骤8中的分总成安装于步骤7形成的分总成外侧,使出气端盖6的内侧端部与换热壳体4端部接触的区域整圈满焊焊接,进气端盖7的内侧端部与换热壳体4端部接触的区域整圈满焊焊接,执行部件51的第二端51b与冷却液出口41上的第一通孔411对中,并在端部与冷却液出口41外侧壁接触的部分满焊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各个部件之间固连的方式均采用焊接,以在保证连接牢固性的前提下,不额外增加紧固件,降低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螺接、铆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排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没有换热需求时,参考图7,此时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冷却液入口42进入第二腔体3b,并从冷却液出口41流出,冷却液的流向如图中b-b所示;容置壳体533内的石蜡534与冷却液之间传热,使石蜡534处于融化状态,推动推杆532向右移动到最右端,推杆532推动滚珠531在执行部件51内滚动,从而推动外排气管2上的套杆23,使弹簧52处于拉伸状态,外排气管2相对于内排气管1转动,内排气管1上的第一换热孔11与外排气管2上的第二换热孔21完全不重合,没有尾气流入第一腔体3a,高温尾气沿图中a-a向流动。

当冷却液温度降低时,换热需求产生,参考图8,此时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经冷却液入口42进入第二腔体3b,并从冷却液出口41流出,冷却液的流向如图中b-b所示;由于冷却液温度降低,石蜡534的膨胀率减小,带动推杆532向左移动,推杆532与滚珠531之间产生间隙,外排气管2在弹簧52的回复力作用下反向旋转,带动套杆23转动,从而推动滚珠531在执行部件51内滚动,直至与推杆532紧贴;由于外排气管2的旋转,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出现部分重合,高温尾气沿图中a-a向流动,部分换热气体沿c-c向流入第一腔体3a,换热气体与冷却液逆流换热,从而使冷却液温度升高。

如果冷却液需要继续升温,石蜡534的膨胀率继续减小,带动推杆532继续向左移动,外排气管2在弹簧52的回复力作用下继续反向旋转,使得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的重合率增大,进入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逐渐增加,从而增加换热量,使冷却液温度进一步升高。

如果冷却液温度过高,石蜡534的膨胀率增大,推动推杆532向右移动,推杆532推动滚珠531在执行部件51内滚动,使弹簧52被拉伸,外排气管2在滚珠531的推动下正向旋转,使得第一换热孔11和第二换热孔21的重合率减小直至为零,进入第一腔体3a内的换热气体逐渐减小,从而减小换热量,使冷却液的温度降低。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利用石蜡的热胀冷缩特性推动外排气管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实现对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冷却液的温度变化适时调整换热气体的量,有效地利用了排气系统的余热,在不消耗额外能源的前提下节约了能量,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并且实现了换热量自适应控制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1470.X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781013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F01N5/02

专利分类号:F01N5/02;F01N13/08

范畴分类:28A;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48-458号成悦大厦23楼

发明人:曾志新;黄兴来;张凯;骆洪燕;曾恩山;李薛

第一发明人:曾志新

当前权利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汤金燕;曾旻辉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