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分析

2000-2002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分析

一、江苏省2000年~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春萍[1](2021)在《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情况,为吉林省耐药食源性沙门氏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的配比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控制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增长率,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2013-2019年吉林省九个地区试点医院食源性疾病送检菌株以及食品采样菌株进行分层抽样,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菌株为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菌株。本实验菌株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菌株700例,以及在吉林省各地区食品中采样检测到的沙门氏菌菌株48例,共计748例。对748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药品包括环丙沙星(CIP)、复方新诺明(TMP/SMZ)、氯霉素(CHL)、萘啶酸(NAL)、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头孢噻肟(CTX)、头孢西丁(CFX)8种药物。对菌株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血清型以及不同菌株来源之间耐药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耐药的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菌株基本情况:1-5岁人群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5.1%;男性沙门氏菌检出率高于女性(58.1%>41.9%);第二(39.1%)、三(49.2%)季度沙门氏菌检出率显着高于第一(6.6%)、四(5.1%)季度;67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主要以肠炎沙门氏菌(43.9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29.54%)为主。2.总体耐药情况:在748株沙门氏菌中,669株沙门氏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4%;196株食源性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率为26.2%。3.八种药物耐药顺位情况:8种抗生素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萘啶酸(62.3%)、四环素(53.3%)、复方新诺明(27.1%)、氯霉素(20.9%)、环丙沙星(13.9%)、头孢噻肟(13.4%)、庆大霉素(10.6%)、头孢西丁(2.5%)。4.影响耐药因素分析:(1)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耐药在居住城市(X2=16.482,P=0.036)、年份(X2=31.969,P<0.001)和菌株来源(X2=23.241,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辽源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是松原市的18.581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10.640倍、4.573倍、11.340倍、3.880倍。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4.517倍;(2)食源性沙门氏菌是否多重耐药在不同城市(X2=28.130,P<0.01)、年份(X2=48.920,P<0.001)、血清型(X2=8.989,P=0.03)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城市、通化市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风险分别是松原市的0.305倍、0.241倍、0.296倍、0.310倍。2015年、2017年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5.493倍、2.463倍。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风险是肠炎沙门氏菌的1.834倍。5.耐药关联性分析:(1)环丙沙星(X2=17.437,P=0.008)、复方新诺明(X2=48.614,P<0.001)、萘啶酸(X2=49.583,P<0.001)、庆大霉素(X2=18.741,P=0.005)、四环素(X2=18.516,P=0.005)、头孢噻肟(X2=33.150,P<0.001)在不同年份上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环丙沙星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943倍;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复方新诺明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503倍、5.191倍、3.067倍、3.738倍;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萘啶酸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9.319倍、2.821倍、2.692倍、2.172倍;2015年庆大霉素耐药的风险是2013年的4.709倍;2015年、2017年四环素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3.038倍、2.106倍;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头孢噻肟耐药的风险分别是2013年的0.111倍、0.309倍、0.402倍、0.426倍。(2)环丙沙星(X2=18.308,P<0.001)、氯霉素(X2=18.932,P<0.001)、萘啶酸(X2=157.652,P<0.001)、庆大霉素(X2=6.313,P=0.012)、四环素(X2=135.004,P<0.001)、头孢噻肟(X2=4.548,P=0.033)在不同血清型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萘啶酸、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风险分别是肠炎沙门氏菌的3.122倍、2.631倍、0.075倍、2.175倍、10.176倍、1.691倍。(3)萘啶酸(X2=5.921,P=0.015)、头孢噻肟(X2=7.915,P=0.005)在不同菌株来源耐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源性疾病来源沙门氏菌萘啶酸的耐药风险是食品污染来源的2.050倍。结论:本研究发现:(1)年份、地区、血清型、菌株来源是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影响因素。(2)吉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3)吉林省不同市区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吉林省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广泛,且不同血清型对不同药物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来源的食源性沙门氏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吴宪[2](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米魁[3](2021)在《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情况、症状、可疑暴露食品的构成情况,分析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的结果,探索长春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1.在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调取长春市医疗机构2015~2019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信息、可疑食品暴露信息、生物标本中主动监测的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等。2.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年、发病月、症状等分类变量描述构成情况;病例潜伏期用M(P25,P75)描述集中及离散趋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是否住院、抗生素使用、肠道致病菌检出、诺如病毒检出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患者之间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住院、是否使用抗生素对诺如病毒检出的影响。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2015~2019年长春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7764例,其中男性4266例,占54.9%,女性3498例,占45.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病例年龄构成中病例数最多的年龄段的是≤5岁,共报告2836例,占36.5%;各职业构成中散居儿童比例最高,共报告2307例,占比29.7%。2.2019年报告的监测病例数占比最高,报告2766例,占比35.6%;9月份报告占比最高,报告1174例,占比15.1%。3.监测病例不同身体机能系统出现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出现异常症状发生率最高,为96.75%;心脑血管系统出现症状发生率最低,为1.2%。各系统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系统以腹泻发生率最高,为82.24%;心血管系统以心悸、胸闷发生率最高,均为57.89%;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发生率最高,为99.08%;神经系统头痛发生率最高,为56.11%;全身系统发热发生率最高,为56.11%。4.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为多种食品(同时摄入多种食品),报告1164例,占比14.99%。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及包装方式中占比最高为家庭自制,报告3286例,占比42.43%。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中其他场所(暂未在系统中提供的分类)占比最高,报告2631例,占比33.89%;其次为农贸市场,报告1667例,占比21.47%。5.朝阳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数最多,共报告3888例,占比50.1%;性别、年龄段、职业在门诊病例及住院病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在病原学监测医院和非病原学监测医院(报告医院)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共同就餐人是否发病在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与包装方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就餐人发病的监测病例中餐饮服务业制作占比最高,共同就餐人未发病的监测病例中家庭自制占比最高。7.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总体的潜伏期为12h(7h,18h)。8.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4种致病菌的检测结果中,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5年间共检出82例阳性,检出率1.91%;不同年份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就诊方式肠道致病菌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2015~2019年间病原学监测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检出诺如病毒阳性283例,检出率28.44%。其中男性175例,高于女性108例;各年龄段中以≤5岁阳性人数最多,共200例;职业构成中以散居儿童最多,共155例。住院病例和未住院病例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生素使用情况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门诊治疗和抗生素使用是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影响因素。诺如病毒阳性结果预测模型为Y=-1.550-0.958门诊治疗+1.134未使用抗生素,经拟合优度检验,P>0.05。结论:1.2015~2019年长春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7764例,男性多于女性,≤5岁病例占比最多,多为散居儿童。不同时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数不同,2019年最高,不同月份以9月份最高。2.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出现消化系统出现异常症状人数最多;可疑暴露主要是多种食物共同烹制的混合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加工方式中占比最多为家庭自制;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中农贸市场占比最高。3.2015~2019年长春市朝阳区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比50.1%;住院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住院病例中≤5岁和散居儿童占比高于门诊病例;病原学监测医院中男性比例高于非病原学监测医院(报告医院),病原学监测医院中≤5岁和散居儿童比例高于门诊病例。4.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中,2018年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门诊患者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住院患者;2015年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门诊治疗患者检出率高于住院患者,未使用抗生素患者检出率高于使用抗生素患者。

郭娟[4](2021)在《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二章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为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类食品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掌握扬州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于2019—2020年对扬州市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高危食品类别及有害因素污染水平,为有关部门实施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1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9—2020年扬州市各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病例生物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同时对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9504例,病例集中于第三季度(36.92%);≥66岁年龄组的人群发病率最高(20.82%);病例职业中农民的发病率最高(26.32%);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可疑食品类别以肉与肉制品为主。共采集病例生物样本2040份,总阳性率为10.39%;共检出4种病原微生物,分别为诺如病毒(5.00%)、沙门氏菌(3.82%)、副溶血性弧菌(1.5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05%);病原体在6~1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较高(16.81%),且以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在16~2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最高;病原体在第一季度检出率最高(18.37%),且均为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有病原体检出病例对应的最可疑食品类别为乳与乳制品(24.06%)。沙门氏菌的主要型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5.90%),诺如病毒以Ⅱ型为主(83.33%)。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起,累计发病人数175人,病死率0.57%(1/175)。在致病因素明确的9起暴发事件中,33.33%的暴发事件是由亚硝酸盐引起,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22.22%)、变形杆菌(11.11%)、副溶血性弧菌(11.11%)、砷化物(11.11%);暴发时间集中于第三季度(53.85%);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46.15%);原因食品主要是调味品、肉与肉制品。结论:2019—2020年扬州地区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具有各自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应特征采取适宜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6个县市区内进行食品样品的采集,参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检测。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5大类398份食品样品,总不合格率为8.04%(32/398),其中4类11份食品样品检出卫生指示菌指标超标,超标率为4.55%(11/242),具体表现为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超标,粮食制品中霉菌,乳与乳制品中碱性磷酸酶超标,各自的超标率分别为1.67%(1/60)、4.08%(4/98)、4.17%(2/48)、11.11%(4/36)。3类23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6%(23/326),共检出5种25株致病微生物,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6.05%、10.42%,主要污染的是粮食制品和餐饮食品;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17%和4.86%,粮食制品中主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肉与肉制品中主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便利店/零售店、农贸市场、超市的食品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检出率分别为23.08%、11.11%、5.19%。结论:扬州市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较为零散。3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状况,确定风险因子的可能来源及分布,为食品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辖区内采集食品样品,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样品中的相关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并采用点评估法对食品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2019—2020年共检测9大类389份食品样品101个指标,样品合格率为93.32%;其中5大类26份食品样品中共9个指标超标,样品超标率为6.68%。不合格指标为水产动物中的镉元素,鸡蛋中的甲硝唑、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金刚烷胺和灭蝇胺,鸡肉中的金刚烷胺,辣椒中的氯氟氰菊酯、油条中的含铝添加剂、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点评估的结果显示蔬菜中的百菌清、苯醚甲环唑、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谷物和水产动物中的镉,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带来的膳食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结论:扬州市部分食品中存在化学污染物超标现象,且部分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较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金红梅[5](2020)在《2015-2019年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5-2019年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了解本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导出2015-2019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腹泻患者821名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疾病信息和可疑食物暴露信息,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食源性疾病发病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可疑食物暴露史、进食场所和致病菌检出情况并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信息进行比较。结果1.2015-2019年共收集821例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总发病率为0.10%,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上升趋势(P趋势<0.05),与吉林省发病趋势相同。2.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男女性别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集中在≥60岁、1~5岁,检出率各43.61%、26.67%,占全病例中70%以上;而吉林省男性多于女性,且年龄组分布顺位相同。3.龙井市食源性疾病高峰段为5~10月份,经圆分布检验其发病时间具集中性,发病时间集中在5月20日附近的趋势,标准差为102天;按季度分析,以第二季度病例最多,占34.35%,其次为第三季度26.07%,占全年度的60%以上。4.龙井市食源性疾病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为主,占95.25%;可疑食物暴露以水果类、肉类与乳类为主,共占59.44%;职业分布以儿童29.60%、家务及待业16.98%、农民16.08%,共占 62.66%。5.龙井市可疑粪便样品性状,以水样便和粘液便为主,占70%,主要以感染性病例。6.龙井市食源性致病菌共检出32份,检出率为3.90%,均为沙门氏菌,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龙井市食源性致病菌男女病例没有差异(P>0.05);1~5岁检出率最高,其次是≥60岁,检出率各59.38%和21.88%,且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龙井市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0%,与吉林省检出率3.38%比较高;检出高峰在6~8月份,第三季度最高,为7.94%,其次为第二季度4.26%,且季度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吉林省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的流行特征相同。9.龙井市食源性致病菌,主要以沙门氏菌为主,其它致病菌均未检出,其分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其检出率46.88%、37.50%,具有地域性特点。结论1.2015-2019年龙井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一致。2.龙井市流行的食源性致病菌为沙门氏菌,主要分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而吉林省流行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是诺如病毒、沙门氏菌,龙井市应增加诺如病毒检测项目。3.龙井市食源性疾病易感人群是≥60岁和1~5岁;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为主;可疑食物暴露史以水果类、肉类与乳类为主;职业分布以儿童、家务及待业;发病高峰集中在5~10月份,发病时间集中在5月20日附近的趋势,标准差为102天。4.龙井市食源性致病菌病例,集中在1~5岁和≥60岁,且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一致。5.龙井市沙门氏菌检出高峰在6~8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吉林省的沙门氏菌流行特点一致,但是与其他病原菌分布不一致。

宗雯琦,朱谦让,吴雨晨[6](2020)在《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监管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7年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46起,占68.91%,发病4 211例,占75.17%。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共133起(54.07%),发病人数2 146例(50.96%);其次为单位食堂56起(22.76%),发病人数1 053例(25.01%)。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由于餐饮类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建议完善对各类餐饮单位卫生巡检制度,加强日常卫生巡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

李学敏[7](2020)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落实绿色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农业加速绿色化转型。继2016~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必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农业绿色发展推到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系统分析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演变,定量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短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政策演变和发展水平测度,找短板,寻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既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理论体系,也为实践中政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界定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研究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绿色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结合了世界绿色经济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具体实践而凝练的包含“三个内容”和“三个层次”的综合体。其中,三个层次即理念、手段、目的三个层次,其理念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与创新,其目标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延续,其方式是对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农业模式的肯定与融合;三个内容即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个内容,指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顾农业发展的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和安全供给,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目标共赢。其次,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政策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聚焦点经历了从粮食增产到农产品质量提升再到绿色发展的转变过程,逐步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三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化整合,为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绿色发展从整体理念到其低碳性、安全性、经济性三个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绿色发展逐步达成社会共识;农业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性目标从增产转向带动农民增收。最后,量化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基础上寻求短板并提出实现方略。本研究运用指数评价方法从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安全供给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认识、制度、科技、政策、资金等五个层面的制约因素。据此,本研究提出包含五个层面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方略:(1)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4)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5)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诸佳辉,罗学辉,张建群,黄邵军[8](2020)在《余姚市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余姚市2015年-2017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肠道门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本市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方法采集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大便或肛试子标本进行增菌、分离、鉴定、血清分型,最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5年-2017年共检验标本932份,检出肠道致病菌260株,检出率为27. 90%,其中沙门菌178株,占68. 46%,副溶血性弧菌72株,占27. 69%;沙门菌血清型以鼠伤寒和斯坦利为主;副溶血性弧菌以O3群为主。结论引起本市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范围广,对青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和磺胺类耐药性较强,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

李川,谭文文,蒋智渊[9](2019)在《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析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2000~2018年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信息,分析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生时间段、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等。结果 2000~2018年疾病暴发事件共58起,发病189人,死亡1人,病死率0.53%,每起平均发病3人;事件与病例发生峰值月份为8月、9月,8月发生事件最多,共21例,占比为36.21%;9月病例数最多,共72例,占比38.09%;发生事件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餐厅、单位/学校食堂、大排档、家庭郊区野外,发生事件分别为22、16、11、6、3,发生人数分别为42、61、28、36、22;致病因素分为微生物类、化学类、有毒动植物类,微生物类发生31起,发病96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53.45%、50.79%。化学类共发生16起,发病43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27.59%、22.75%;有毒动植物类共发生11起,发病35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18.97%、18.52%。结论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各因素开展进一步监管与优化;加强对各餐饮点、食品监管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的食品安全管控与宣传,完善、优化监管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蔡泽瑜[10](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二、江苏省2000年~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2000年~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源性疾病
        2.1.1 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简介
        2.1.2 食源性疾病研究进展
        2.1.3 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2.1.4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现状
    2.2 沙门氏菌
        2.2.1 沙门氏菌简介
        2.2.2 沙门氏菌血清型研究进展
        2.2.3 沙门氏菌感染研究进展
        2.2.4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
    2.3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2.3.1 酶解作用机制
        2.3.2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机制
        2.3.3 细菌外排泵系统的改变
        2.3.4 药物作用靶位点的改变
    2.4 沙门氏菌感染与耐药的影响因素
        2.4.1 人群特征因素
        2.4.2 时间因素
        2.4.3 地区因素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2.1 检验原理
        3.2.2 检验步骤
    3.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3.3.1 数据录入
        3.3.2 .数据分析
        3.3.3 赋值方法
        3.3.4 相关定义
        3.3.5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结果
    4.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信息
        4.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来源基本信息
        4.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血清型结果
    4.2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
        4.2.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对8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4.2.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率顺位分布情况
        4.2.3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谱型
    4.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耐药分析结果
        4.3.1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性别中耐药情况
        4.3.2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龄中耐药情况
        4.3.3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年份中耐药情况
        4.3.4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季度中耐药情况
        4.3.5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地区中耐药情况
        4.3.6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血清型中耐药情况
        4.3.7 食源性沙门氏菌在不同菌株来源中耐药情况
    4.4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1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2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4.3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
    4.5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
        4.5.1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4.5.2 影响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因素分析结果
        4.5.3 不同年份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4.5.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4.5.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与八种药物耐药情况交叉分析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基本情况分析
        5.1.2 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耐药情况分析
        5.1.3 不同影响因素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5.1.4 不同血清型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分析
        5.1.5 不同来源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分析
        5.1.6 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八种药物耐药情况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在源头上减少沙门氏菌感染
        5.3.2 减少抗生素滥用现象
        5.3.3 减少沙门氏菌传播
        5.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3.5 加大新药研发力度
第六章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6.1 研究中的创新点
    6.2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1.1.2 沙门氏菌概况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2.2.2 Logit函数
        2.2.3 Win BUGS软件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3.2.4 灰色预测理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相关系数
        4.2.2 回归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现状
    1.2 影响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1.2.1 国际食品贸易
        1.2.2 食品制造技术升级
        1.2.3 自然灾害
        1.2.4 网络食品
    1.3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1.4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1.5 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1.6 长春市监测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微生物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内容
    2.3 分类变量说明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情况
        3.1.1 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情况
        3.1.2 监测病例时间分布
        3.1.3 监测病例症状情况
        3.1.4 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情况
        3.1.5 监测病例报告医院所属县区情况
        3.1.6 监测病例诊疗类型情况
        3.1.7 监测病例报告医疗机构类型情况
        3.1.8 监测病例共同就餐人发病情况
        3.1.9 监测病例潜伏期情况
    3.2 监测病例病原学监测情况
        3.2.1 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
        3.2.2 诺如病毒检出情况
        3.2.3 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分析
        3.2.4 诺如病毒检出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4.2 监测病例症状分析
    4.3 暴露食品分析
    4.4 病例报告情况
    4.5 食源性疾病潜伏期分析
    4.6 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
        4.6.1 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4.6.2 诺如病毒检出情况及多因素分析
    4.7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1.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
        1.1.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研究现状
        1.1.4 课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本项目的难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源性疾病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2.2.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
        2.2.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2.3 讨论
        2.3.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2.3.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2.3.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结果分析
        2.3.4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样品构成情况
        3.2.2 微生物检出情况
    3.3 讨论
        3.3.1 卫生指示菌监测情况分析
        3.3.2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情况分析
        3.3.3 寄生虫监测情况分析
        3.3.4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总况
        4.2.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
        4.2.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4.3 讨论
        4.3.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总况分析
        4.3.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分析
        4.3.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4 食品中化学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9年扬州市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附录二:2019年扬州市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2015-2019年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英文及缩写词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源性疾病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
    1.2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特征及暴发情况
    1.3 食源性疾病的检测方法
    1.4 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
    1.5 食源性疾病传播途径
    1.6 食源性疾病耐药性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龙井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3.2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情况
    3.3 龙井市与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龙井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4.2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特征分析
    4.3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监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发生场所
    2.5 致病因素
    2.6 引发事件原因
3 讨论

(7)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和说明
    1.4 研究创新点
2 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1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绿色发展思想
        2.1.1 和谐思想:“自然—社会—人”有机整体论
        2.1.2 效率思想: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绿色生产力
        2.1.3 可持续思想:辩证唯物论中的自然力思想
    2.2 理论继承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朴素绿色发展思想
        2.2.2 改革开放初期可持续发展思想
        2.2.3 21世纪前后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2.4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2.3 内涵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三层次”与“三内容”
        2.3.1 农业绿色发展包含理念、手段、目的三层次
        2.3.2 农业绿色发展涵盖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方面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实践进展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
        3.1.1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孕育阶段:聚焦数量兴农(1949~2001年)
        3.1.2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初建阶段:聚焦质量兴农(2002~2015年)
        3.1.3 绿色导向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化阶段:聚焦绿色兴农(2016年至今)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进展
        3.2.1 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社会共识
        3.2.2 化学投入品倒U型增长已经生成
        3.2.3 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
        3.2.4 增产不增收困境有所缓解
4 基于实证评价的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结果分析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指标数据、权重及指数计算模型
        4.1.3 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4.2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4.2.1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
        4.2.2 农业绿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略
    5.1 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5.1.1 充分认识坚持党领导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5.1.2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形成绿色自觉
    5.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2.1 建立稳定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5.2.2 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深拓农业多功能性
    5.3 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5.3.1 健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3.2 构建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4 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
        5.4.1 发展高效农业,推行农业低碳生产
        5.4.2 构建“资源源头管控、产地环境监控、产业准入严控”体系
    5.5 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5.5.1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体系
        5.5.2 构建利益风险共建共担共享的参与机制
6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余姚市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
    1.3 检验项目
    1.4 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出情况
    2.2 血清分型结果
        2.2.1 沙门菌血清分型结果
        2.2.2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结果
    2.3 药敏试验
3 讨论

(9)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情况概括
    2.2 时间分布
    2.3 场所分布
    2.4 致病因素
3 讨论
    3.1 发生情况
    3.2 时间分布
    3.3 场所分布
    3.4 致病因素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江苏省2000年~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D]. 郝春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D]. 米魁. 吉林大学, 2021(01)
  • [4]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D]. 郭娟. 扬州大学, 2021(08)
  • [5]2015-2019年龙井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D]. 金红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6]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监管建议[J]. 宗雯琦,朱谦让,吴雨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7]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D]. 李学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8]余姚市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J]. 诸佳辉,罗学辉,张建群,黄邵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7)
  • [9]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李川,谭文文,蒋智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3)
  •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0-2002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