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锥体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锥体,细胞,皮质,额叶,树突,突触,神经元。
锥体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夏松[1](2019)在《海马CA1区两类锥体细胞放电模式与位置野特性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可以分为兴奋性的锥体神经元和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都较单一,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存在异质性。在海马背侧CA1区中,通过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表达来划分的两个锥体神经元亚群存在细胞形态与环路功能的差异性。本论文结合多通道在体记录与光遗传学技术,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小鼠上记录不同行为状态下这两类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探索这两类细胞在放电模式、场电位锁相关系及位置细胞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激光标记(Opto-tagging)的方法对锥体神经元进行分类,区分为CR阳性和CR阴性神经元。发现在不同行为状态下,CR阴性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显着性高于CR阳性锥体神经元。而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时期,CR阳性锥体神经元比CR阴性锥体神经元有着更高的簇状放电频率。对两类锥体神经元进行场电位锁相分析,结果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与清醒运动(RUN)状态下两者都倾向于锁相在theta节律相位的波谷附近。比较在RUN与REM时期theta相位偏好的变化,两者无显着差异。考察与ripple节律的锁相关系发现,两类神经元都倾向于在ripple振荡的波谷发放动作电位。进一步,我们比较了这两类锥体神经元在位置细胞放电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内,CR阴性神经元比CR阳性神经元具有更高的平均放电频率。但两者在峰值放电频率、位置细胞比例、空间信息量、位置野大小、峰放电位置以及相位进动系数上都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小鼠海马CA1区中两类锥体神经元在放电频率上有显着差异,而在场电位节律锁相、位置细胞特性等方面则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10)
李婧,王玉英,吴静,谭姣[2](2017)在《特异性调控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活性对大鼠内脏痛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调控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锥体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大鼠分为3组,随机注入AAV_(2/9)-Ca MKII-mcherry,AAV_(2/9)-Ca MKII-ChR2-mcherry以及AAV_(2/9)-Ca MKII-Arch T-mcherry病毒,特异性感染锥体细胞。病毒注射4周后,将光纤埋入双侧m PFC内,之后通过给予蓝光或黄光刺激激活含ChR2或Arch T的神经元,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和焦虑行为的影响。结果:AAV注射很好地感染了m PFC内的锥体细胞,表达ChR2的大鼠经蓝光照射后Fos表达量增高,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受到抑制。表达Arch T的大鼠经黄光刺激后Fos表达量降低,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增加。结论:兴奋m PFC内的锥体细胞对于内脏痛和焦虑产生明显抑制,而抑制锥体细胞则增强内脏痛和焦虑行为。(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李婧,张东蕊[3](2017)在《大鼠慢性心肌梗死对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突触活性影响的电生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大鼠满性心肌梗死所致心绞痛之后,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锥体细胞突触传递活性的变化,探讨调节慢性心绞痛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手术组,每组5只。手术2周后,制备mPFC区域急性脑片,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锥体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电流,比较假手术组和手术组的突触电流活性变化。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动物,手术组动物mPFC内兴奋性突触电流传递明显增强,抑制性突触电流传递明显减弱。同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释放下降。结论:CMI之后mPFC内锥体细胞的兴奋性突触信号传递增强,可能是由于局部抑制性神经元活性降低所致。鉴于mPFC内锥体细胞活性对于镇痛具有正向效应,这种变化对于mPFC对慢性心绞痛的中枢抑制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郝赤子,王娟,廖维靖[4](2017)在《“形神共养”对大鼠认知功能、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及锥体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形神共养"的丰富生存环境对正常大鼠认知功能、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及大脑m PFC区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形养"组(EE1),"神养"组(EE2),"形神共养"组(EE3)和标准养组(SE),每组12只,分别进行形养、神养、形神共养的丰富生存环境训练及标准养。训练结束后进行水迷宫实验,水迷宫结束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区SYN、MAP-2的表达;用Golgi-Cox染色观察大脑内侧前额叶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变化。结果:水迷宫测试的第5天,EE3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短于SE组(P<0.05);4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SE组的SYN表达最低,而EE1组和EE3组之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且均高于EE2组。SE组的MAP-2表达最低,而EE3组的表达高于EE1组和EE2组。m PFC区锥体细胞树突交点总数4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棘密度EE3组最大,其次是EE1组,SE组与EE2组之间无区别且较EE1和EE3组低。结论:"形神共养"的丰富生存环境可提高正常大鼠的认知功能,并促进SYN及MAP-2免疫表达及锥体细胞树突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王芳媛,闫作剑[5](2017)在《适度运动对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方法:将生长发育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中等强度、递增负荷的跑台训练。8周后,同时处死两组大鼠,在大脑皮质感觉区Ⅴ层中等锥体细胞取材,快速Golgi法染色,对锥体细胞顶树突、侧树突、基树突叁段树突棘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树突棘数目进行计数。结果: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的树突棘数目两组之间有明显的部位差异。顶树突棘以及基树突棘数目,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比较侧树突棘,运动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树突棘数目为30.9000±4.2172个,运动组为38.4186±4.2383个,差异有极显着意义(P<0.01)。结论:适度运动能促使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增多,从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ICPESM 2017)V71》期刊2017-02-06)
万明胜,张云,吴士文[6](2016)在《热射病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计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热射病后大鼠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热射病组(n=14),后者又分为7 d、21 d两个亚组,每亚组7只。热射病组建立热射病模型,于预定各个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结果热射病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F=11.80,P<0.01),其中21 d亚组低于7 d亚组(P<0.05)。结论热射病后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神经细胞随时间减少,可能是导致学习、记忆受损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7期)
李建忠,郝兴华,李莎,崔慧先,武志兵[7](2015)在《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6月龄雄性SAM-P8和SAM-R1小鼠各8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状况,通过Golgi染色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的变化。结果:与SAM-R1小鼠比较,SAM-P8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与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分别呈负、正相关(P<0.01)。结论:SAM-P8小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的减少导致小鼠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突触功能障碍和突触丢失相关。(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黄静,景胜,包晓航,柳鹏,唐小童[8](2015)在《异丙酚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成熟和树突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小鼠大脑皮质发育阶段神经元成熟和树突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同窝的发育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脂肪乳剂注射对照组,30 mg异丙酚注射组,60 mg异丙酚注射组。于出生后第7天(P7)经腹腔注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异丙酚注射注射对P7小鼠大脑皮质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及Neu N免疫反应阳性的成熟神经元的变化,MAP2B免疫组化检测锥体细胞形态与数量的变化。运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异丙酚对P14小鼠大脑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棘总数及亚型数量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异丙酚对P7小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成熟神经元细胞数量均无显着影响,MAP2B免疫组化显示60 mg异丙酚注射显着减低P7小鼠大脑皮质内锥体细胞的数量与树突总数,而30 mg异丙酚注射则无显着改变。高尔基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对照组比较,60 mg异丙酚注射显着减少P14小鼠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树突棘总数(P<0.05)及蘑菇样树突棘数量(P<0.05);30 mg异丙酚注射亦显着减少蘑菇样树突棘数量(P<0.05),而对树突棘总数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异丙酚单次注射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皮质成熟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影响不明显,但高剂量注射对皮质锥体细胞树突的发育与树突棘的成熟有显着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孟凯,谢雯,张莉[9](2014)在《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甘氨酸受体的药理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上功能性甘氨酸受体的分布及其药理学特性。方法:选用出生后11~13 d大鼠的海马脑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外源性甘氨酸诱导的电流反应。结果:甘氨酸可诱导出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电流,其作用于甘氨酸受体的EC50为123.23μmol/L,Hill系数为1.24;印防己毒素可部分阻断该电流。结论:生后早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存在着功能性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部分甘氨酸受体的为αβ异聚体。(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王诗溢[10](2014)在《Ⅰ在体海马CA1锥体细胞自发簇状放电对突触后NMDA受体的依赖性 Ⅱ痕迹型恐惧记忆的消退时间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马是学习与记忆的关键脑区,其自发活动对海马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在体海马自发活动的特性及其发生机制是理解海马记忆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体海马的自发活动含有大量复合簇状放电(complex burst spikes, CBs),并且这类活动是海马学习及记忆巩固的重要基础。然而,关于在体海马的自发复合簇状放电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还不明了。本论文通过在麻醉大鼠上开展在体膜片钳记录,在CA1锥体细胞上观察到以往通过胞外电生理记录所发现的复合簇状放电,频率0.01to2.88Hz(0.46±0.75,mean±SD);并进一步发现单个细胞的复合簇状放电通常包含有2-5个动作电位。通过在膜片钳记录电极内给予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发现该类簇状放电被显着下调,具体表现在:四峰,五峰簇状放电明显减少,而二峰和叁峰簇状放电、及常规放电(single spike)的频率无明显变化。因此,海马CA1锥体细胞自发的多峰簇状活动依赖于NMDA受体的活动,提示了NMDA受体影响海马的学习及记忆的一个新途径,即:能通过改变簇状放电的活动调控记忆及相关的神经可塑性在海马CA1的发生。痕迹型恐惧记忆在海马获取后经过记忆巩固之后形成长期、稳固的记忆。以往的工作对记忆的消退过程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探索恐惧记忆的抹除、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提供了线索。目前,对痕迹型恐惧记忆消退的时间窗口尚待进一步明确。本论文在痕迹型恐惧条件化(trace fear condition)训练后的1小时,24小时,72小时和一周之后分别进行恐惧记忆消退训练,结果发现四组实验在短期(消退后1天)内均能达到较好的遗忘效果(1小时组稍弱于其他组)。且经过叁周后,各组也基本维持消退后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自发恢复现象。而各组之间在不同时间段的记忆水平存在差别,消退水平也不尽相同。各组大鼠在经过消退存续实验(两次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训练)后的结果显示,72小时组的消退效果维持的最好,其他组与对照组并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除了72小时组,大鼠在成功消退恐惧记忆叁周后,若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不能维持有效的消退效果。这说明恐惧记忆的形成有明显的阶段,要使记忆消退需要遵照明确的时间窗进行操作,在联合型学习形成后特定的一段时间(72小时)进行消退实验,效果最好且能够长久维持,并且对最初形成的恐惧记忆的再唤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9-01)
锥体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调控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锥体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大鼠分为3组,随机注入AAV_(2/9)-Ca MKII-mcherry,AAV_(2/9)-Ca MKII-ChR2-mcherry以及AAV_(2/9)-Ca MKII-Arch T-mcherry病毒,特异性感染锥体细胞。病毒注射4周后,将光纤埋入双侧m PFC内,之后通过给予蓝光或黄光刺激激活含ChR2或Arch T的神经元,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和焦虑行为的影响。结果:AAV注射很好地感染了m PFC内的锥体细胞,表达ChR2的大鼠经蓝光照射后Fos表达量增高,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受到抑制。表达Arch T的大鼠经黄光刺激后Fos表达量降低,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增加。结论:兴奋m PFC内的锥体细胞对于内脏痛和焦虑产生明显抑制,而抑制锥体细胞则增强内脏痛和焦虑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锥体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夏松.海马CA1区两类锥体细胞放电模式与位置野特性的异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李婧,王玉英,吴静,谭姣.特异性调控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活性对大鼠内脏痛行为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7
[3].李婧,张东蕊.大鼠慢性心肌梗死对前额叶皮质锥体细胞突触活性影响的电生理学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7
[4].郝赤子,王娟,廖维靖.“形神共养”对大鼠认知功能、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及锥体细胞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
[5].王芳媛,闫作剑.适度运动对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C].Proceedingsof2017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hysicalEducationandSocietyManagement(ICPESM2017)V71.2017
[6].万明胜,张云,吴士文.热射病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计数的变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
[7].李建忠,郝兴华,李莎,崔慧先,武志兵.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相关性[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
[8].黄静,景胜,包晓航,柳鹏,唐小童.异丙酚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成熟和树突发育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9].孟凯,谢雯,张莉.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甘氨酸受体的药理学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10].王诗溢.Ⅰ在体海马CA1锥体细胞自发簇状放电对突触后NMDA受体的依赖性Ⅱ痕迹型恐惧记忆的消退时间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