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探技术在贮灰场大坝渗漏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华,陈亮,颜书法,司朋举[1](2021)在《综合示踪技术在水库渗漏勘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某水库在蓄水期间渗漏严重,为了查明渗漏形式,选择综合示踪技术对大坝右坝肩进行渗漏探测。利用温度示踪、电导率示踪对绕坝渗漏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利用人工示踪对渗漏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分析得到具体的渗漏路径并给出了建议的加固深度。
康业渊,张娜,查彦宇,王永辉[2](2021)在《分布式光纤在超大型混凝土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超大型混凝土水池底板分缝下部设置的排水盲沟内布设感温光缆,形成渗漏监测的分布式光纤网络,实现对大型水池渗漏的实时、在线、分布式监控。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大型水池渗漏监测的分布式光纤布设工艺及施工方法,该布设工艺具有施工方便、光纤成活率高、分布式实时监控、渗漏灵敏感知等特点。
康业渊,张娜,王化翠[3](2020)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型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大型水池底板分缝分块情况,在分缝处下部设置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内浇筑无砂混凝土,在底板施工缝和结构缝正下方无砂混凝土表面布设感温光缆,可形成渗漏监测的分布式光纤网络,实现对大型水池渗漏的实时、在线、分布式监控。通过应用案例详细叙述了分布式光纤在大型水池渗漏监测中的设计要点与实施流程,该布设工艺具有施工方便、光纤成活率高、分布式实时监控、渗漏感知灵敏等特点,对于大型水池或大型水池群的渗漏监测分布式光纤系统设计和施工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及推广应用价值。
蒋丽[4](2020)在《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堤坝管涌及其通道的形成、发展形态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隐蔽性和快速性,为给堤坝的长期稳定性监测与灾后抢险提供决策依据,有必要对堤坝管涌的演化过程进行信息跟踪与状态识别。鉴于电场参数对该过程中土石复合介质的含水率变化较为敏感,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的电场动态响应特征及临界阀值研究”(51879017),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潜在管涌及管涌动态演化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跟踪和预测奠定实验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土石堤坝的基本性质及主要隐患类型,利用等效介质原理,提出了土石堤坝概化模型和含渗漏通道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通过对管涌形成、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管涌通道演化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堤坝管涌的宏观演化阶段及其对应的管涌状态,构建出了管涌演化各阶段对应状态的概化模型,为后续的模型试验设计奠定基础。(2)通过对模型试验筑坝材料的物理特性测试,依据管涌土的判断标准,可将模型试验筑坝材料作为管涌土;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概化模型,制作四个土石堤坝物理模型,并在不同堤坝模型内部设置相应的管涌隐患;围绕测试电极布置形式、测试装置及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建立了适于堤坝管涌演化分析的三维电场动态测试模型试验装置。(3)通过含不同管涌状态的土石堤坝模型的电场测试试验,对不同模型、不同断面、不同电压和不同跑极条件下下游坝坡面的电场信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电势差变化曲线大致都表现为三阶段规律:稳定阶段,突变阶段,峰值稳定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一模型不同断面的蓄水-渗流稳定过程的电势差分布,结果发现随着渗流时间的累积,电势差峰值稳定阶段处的位置沿坝坡向上移动;通过对比分析稳定渗流时同一模型不同断面的电场信息,电势差曲线变化也出现三阶段规律且有管涌通道断面的电势差峰值稳定处更加靠近坝底位置。(4)通过提取并分析不同管涌演化阶段在稳定渗流时管涌通道断面的电场信息,得出全阶段的管涌演化发展趋势的电场规律:随着管涌通道的发展,电势差开始突变的位置沿坝坡向下移动;且电势差峰值稳定时的位置相同。
戚帮申,潘智锋,丰成君,谭成轩,张鹏,孟静,孙明乾,杨肖肖,雷晓东,石涵静,易冰[5](2020)在《北京顺义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地球物理及钻孔综合探测证据》文中指出顺义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重要的隐伏断裂之一,其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对地表地裂缝地质灾害影响的研究是优化首都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必要工作。针对隐伏断裂的复杂性特征,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浅层人工地震、高密度电阻率法地球物理探测,以及钻孔地层剖面记录等方法,综合分析顺义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①顺义断裂走向NE,倾向SE,正断活动特征,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北小营附近断裂上下盘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23mm/a、0.03 mm/a、0.29 mm/a和0.51 mm/a;②断裂第四纪以来时空存在明显差异,时间上,早更新世断裂活动性较强,中更新世活动弱,晚更新世活动性增强,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空间上,第四纪以来顺义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③顺义断裂现今仍具有一定蠕滑活动特征,并对浅地表部地裂缝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可能是顺义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原因。
王赵汉[6](2019)在《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土石堤坝渗流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的土石堤坝安全问题,渗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若发现渗流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到位,极有可能引发管涌、流土等现象,导致堤坝发生溃坝。但是土石堤坝渗流问题存在随机性、隐蔽性特点,而且发生处十分不显着。早期采用的点式监测往往都会存在一定的盲区,使其监测范围不够全面,极容易出现漏监。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渗流监测方法提出和应用,从而使对渗流场的全面监测有机会实现。本文重点依靠模型试验,在对试验平台和试验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以均质土坝渗漏量和光纤土工膜破损监测和识别为目标,研究了基于DTS测温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套由DTS测温主机,供水系统,加热系统等组成的砂性土渗流量监测试验平台,将加热系统进行了改进,采用硅橡胶加热带对光纤进行加热,后续改善了光纤的布设形式,将其与PVC管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其监测的空间分辨率。通过该试验平台,选取渗流量,加热温度作为影响因素,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砂性土渗流量监测试验,并推断出渗漏量与温度介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近似求得渗漏量的大小。(2)设计了一座均质土坝模型,首先在模型内部布设了三层光纤及硅橡胶加热光缆,然后再在大坝上游布设了土工膜,并在土工膜内表面布设了光纤。将土工膜是否破损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利用光纤如何确定土工膜破损的位置,并且发现利用光纤土工膜发现渗漏效果更好。通过观测土坝模型内部光纤的温度变化,推断出由于土工膜破损而导致的土坝内部产生的渗漏通道。最后针对的第二章提出的硅橡胶加热光缆将其应用于土坝模型中,实际渗漏量与第二章近似计算出的渗漏量基本吻合。(3)简述了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关系以及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基本原理,应用COMSOL软件,分析计算了均质土坝模型的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分析结果可知: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与光纤监测结果基本相同,变化的形式也基本相符,但实测值与拟合值有一定的误差,约10%左右。
戚帮申,丰成君,谭成轩,张鹏,孟静,张春山,杨为民,杨肖肖,雷晓东[7](2019)在《京张地区延矾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带桑园镇隐伏段综合地球物理及钻孔地层剖面研究》文中指出京张高铁预选路线跨越延矾盆地北缘活动断裂隐伏段,隐伏活动断裂的产状、活动性对高铁设计、建设和运营具有直接影响。针对盆地隐伏活动断裂的复杂性特征,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浅层地震、高密度电阻率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以及钻孔地层剖面记录等方法,分析延矾盆地北缘活动断裂隐伏段特征,结果表明:(1)延矾盆地北缘活动断裂隐伏段由两条次级断层组成(F2-1、F2-2),二者大致平行分布,走向N56°E,倾角为50~70°,平面上,与地表出露段共同呈右阶雁列分布;(2)F2-1次级断层可分辨上断点埋深约10 m,其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滑动速率大约0.12 mm/a,应是重大工程建设重点设防对象,次级断裂F2-2可分辨上断点埋深约30 m,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弱;(3)通过钻孔地层剖面记录与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比,CSAMT法与浅层地震勘探对基岩顶界面探测可靠有效,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于该地区浅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探测效果显着,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电性异常体的形态和规模,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减少隐伏活动断层解译的不确定性。
白广明,张守杰,卢建旗,杨甫权[8](2018)在《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数值模拟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研究拟流场基本特征和流场法探测原理,完善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入口技术,从建立拟流场数学模型入手,通过对有渗漏典型堤坝工程拟流场进行有限元法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拟流场电位、电场强度及电流密度等主要物理量分布的基本特征。拟流场中电极附近电位、电流密度及电场强度呈尖峰状密集分布,其他区域数据幅值很小,且均匀分布;渗漏通道入口将引起堤坝前局部水域拟流场电流密度和电场强度数值异常突变。模拟结果表明流场法可以探测出渗漏通道入口,探测设备需要具有较小分度值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张欣[9](2017)在《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及成像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土石堤坝在长期运行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隐患,不仅影响其正常使用,而且极易造成溃坝等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快速、经济、有效地探测到这些隐患,对病险土石堤坝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9219),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等研究方法,研究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和电阻率成像识别方法,为病险土石堤坝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了不同隐患土石堤坝的电场分布特征,以及电源条件改变对土石堤坝电场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土石堤坝含高、低阻隐患时,高、低阻隐患四周电场会发生明显变化,在高、低阻隐患所在区域会形成电场异常区,异常区范围受到电源条件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坝顶电场变化特征,与不同隐患和电源条件改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坝顶电势差分布特征与隐患所在位置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2)在电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建立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反演模型,分析了不同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反演成像特征,结果表明当土石堤坝含高、低阻隐患时,三维电阻率反演图像中会出现高、低阻电阻率异常区,且与高、低阻隐患所在位置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验证了电场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为土石堤坝阻隐患在三维电阻率图像中的识别提供了方法。通过图像处理,可以直接观察高、低阻隐患空间分布规律。(3)通过建立含隐患土石堤坝物理模型,分析了物理模型电势差分布特征,结果与电场数值模拟结果大致相同。对土石堤坝物理模型进行三维电阻率反演成像,发现隐患布置位置,与电阻率图像上电阻率异常区所在位置基本一致,结果与反演成像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4)结合工程应用,利用三维电阻率成像技术探测到坝体内的渗漏通道,通过图像处理,大致推断出渗漏发生原因和渗漏路径。利用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得到的结论和规律,对工程应用进行指导,能够进一步提高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识别技术的探测精度。
高东攀[10](2017)在《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中病害问题的重视,病害的探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来,直流电法、电磁波法、弹性波法、放射法等物理方法先后在堤坝病害的探测中得到了应用。微动探测是一种无“源”勘探方法,它的信号源来自各种自然现象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微弱振动,这些复杂的信号中包含有一些有用的信号,从中提取面波信息,并对面波频散曲线进行反演以得到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微动阵列勘探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使用场地小、对周边环境比较友好等特点。微动作为一种新的勘察方法被应用在堤坝隐患探测领域,论文针对微动这种方法做了以下研究:(1)对微动的基本原理和传统阵列形式做了研究,在其基础上对其扩展形式做了研究。(2)通过黄河模型堤微动探测试验,对几种特有的隐患类型进行针对性探测,从而找到此方法的优缺点。(3)通过长江大堤的微动实测,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微动方法对孔洞、软弱层的探测效果比较好,对于裂缝探测效果并不好。微动方法大多都是用基阶面波进行反演,建议将基阶面波和高阶面波联合反演,效果会更好。
二、物探技术在贮灰场大坝渗漏探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探技术在贮灰场大坝渗漏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示踪技术在水库渗漏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温度示踪分析渗漏来源 |
3 电导率示踪分析渗漏来源 |
4 人工示踪法分析渗漏来源 |
5 结论 |
(2)分布式光纤在超大型混凝土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分布式光纤布设工艺 |
3 分布式光纤布设施工方法 |
4 结语 |
(3)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型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分布式光纤布设工艺设计 |
3 应用案例 |
4 结 语 |
(4)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土石堤坝管涌模型试验与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的概化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土石堤坝的电场特性理论分析 |
2.2.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性质 |
2.2.2 不同场源的稳定电流场 |
2.2.3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的勘探方法 |
2.3 土石堤坝的概化模型 |
2.3.1 土石堤坝的主要隐患类型 |
2.3.2 无隐患的土石堤坝的概化模型 |
2.3.3 含隐患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 |
2.4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概化模型 |
2.4.1 管涌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
2.4.2 管涌的发展规律 |
2.4.3 管涌演化进程的概化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 引言 |
3.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模型设计 |
3.2.1 土石堤坝管涌模型结构设计 |
3.2.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通道的设计 |
3.2.3 测压管的设置 |
3.3 筑坝材料参数试验 |
3.3.1 土石堤坝填料颗粒级配分析 |
3.3.2 土石堤坝填料管涌土类的判别 |
3.3.3 土石堤坝填料击实试验 |
3.4 模型制作 |
3.4.1 水槽的制作 |
3.4.2 土石堤坝模型的制作 |
3.4.3 测压管的制作与布置 |
3.4.4 管涌演化通道的制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电场测试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场测试的测线布置 |
4.3 测试装置选择 |
4.4 测试设备与参数设置 |
4.4.1 测试仪器简介 |
4.4.2 仪器参数设置 |
4.5 电场测试试验 |
4.5.1 电场测试试验过程 |
4.5.2 试验误差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三维电场变化规律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中含水率变化与浸润线的关系分析 |
5.3 土石堤坝不同管涌状态下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1 均匀渗流状态下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2 管涌发生初期阶段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3 管涌发生中期阶段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4 管涌全贯通时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4 跑极方式及供电电压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4.1 不同跑极方式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4.2 不同供电电压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5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以及科研成果 |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实习 |
(5)北京顺义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地球物理及钻孔综合探测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地球物理探测 |
2.1 CSAMT数据处理与资料解译 |
2.1.1 温榆河SY1测线 |
2.1.2 小中河SY2测线 |
2.1.3 北小营SY5测线 |
2.2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资料解译 |
2.2.1 孙河DZ1测线 |
2.2.2 温榆河DZ2测线 |
2.2.3 北小营DZ3测线 |
2.3 高密度电阻率法 |
2.3.1 孙河地裂缝GMS1和GMS2测线 |
2.3.2 温榆河GM3测线 |
2.3.3 小中河GM4测线 |
3 钻孔地层剖面记录 |
3.1 顺义活动断裂南彩镇钻孔联合剖面 |
3.2 孙河乡五元物流园钻孔联合剖面 |
4 讨论 |
4.1 顺义断裂第四纪活动性 |
4.2 顺义断裂与地裂缝群发的联系 |
5 结论 |
(6)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土石堤坝渗流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渗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渗流监测研究进展 |
1.2.3 土工膜渗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于Si-DTS的砂性土渗流量监测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砂性土渗流量光纤监测系统 |
2.2.1 系统组成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其它试验设备 |
2.3 试验原理 |
2.3.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 |
2.3.2 Si-DTS渗流场监测原理 |
2.4 试验模型设计 |
2.4.1 光纤布设设计 |
2.4.2 模型设计 |
2.5 砂性土渗流量光纤监测试验及成果分析 |
2.5.1 砂性土渗流量光纤监测试验 |
2.5.2 硅橡胶光缆温度测点选取 |
2.5.3 砂性土渗流量光纤监测试验成果分析 |
2.5.4 渗流量与温度介值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破损土工膜渗漏量监测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分布式光纤均质土坝渗漏监测系统 |
3.2.1 系统组成 |
3.2.2 光纤土工膜及光纤布设 |
3.2.3 模型设计 |
3.3 光纤与多孔介质间传热原理 |
3.3.1 非渗流情况光纤与多孔介质间传热过程 |
3.3.2 渗流情况下光纤与多孔介质间传热过程 |
3.4 试验工况及结果分析 |
3.4.1 试验工况 |
3.4.2 光纤土工膜破损监测试验 |
3.4.3 渗流量监测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COMSOL的均质土坝模型渗流监测数值模拟 |
4.1 土石堤坝渗流场和温度场耦合关系分析 |
4.1.1 两场关系的定性分析 |
4.1.2 两场关系的定量分析 |
4.2 饱和渗流的分析原理 |
4.2.1 数学模型 |
4.2.2 定解条件 |
4.3 COMSOL数值仿真软件分析 |
4.3.1 均质土坝模型 |
4.3.2 COMSOL中参数选取及温度时间曲线 |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及求解 |
4.3.4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数值模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场法简介 |
2 拟流场的数学模型 |
3 拟流场中主要物理量分布及其分析 |
3.1 拟流场中主要物理量分布及其分析 |
3.2 渗漏通道入口前附近水域拟流场主要物理量分布及分析 |
4 结论 |
(9)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及成像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土石堤坝隐患诊断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电阻率成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模拟的基本方法 |
2.1 引言 |
2.2 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2.2.1 电阻率的基本概念 |
2.2.2 电阻率测量的基本方法 |
2.3 点源场中三维地电体的边值问题 |
2.3.1 位函数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
2.3.2 位函数所满足的边值和衔接条件 |
2.4 三维电场求解的有限差分法 |
2.4.1 地下介质网格划分与差分格式 |
2.4.2 异常场电位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无隐患土石堤坝的三维电场模拟 |
3.2.1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模拟概化模型 |
3.2.2 无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特征 |
3.2.3 无隐患堤坝坝顶电势差变化规律 |
3.3 不同隐患土石堤坝的三维电场特征分析 |
3.3.1 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模拟概化模型 |
3.3.2 低阻隐患条件下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 |
3.3.3 高阻隐患条件下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 |
3.4 电源条件对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的影响分析 |
3.4.1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模拟概化模型 |
3.4.2 单个电源条件下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 |
3.4.3 异性电源条件下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 |
3.4.4 不同电源条件下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堤坝隐患的三维电阻率成像识别方法 |
4.1 引言 |
4.2 三维电阻率成像反演算法 |
4.3 含水平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反演 |
4.3.1 含水平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反演模型 |
4.3.2 水平隐患三维电阻率成像识别 |
4.4 含垂向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反演分析 |
4.4.1 含垂向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模型 |
4.4.2 垂向隐患三维电阻率成像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识别的模型试验 |
5.1 引言 |
5.2 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模型设计 |
5.2.1 模型尺寸设计 |
5.2.2 模型材料分析 |
5.2.3 模型制作 |
5.3 堤坝模型电阻率测试 |
5.3.1 测线布置 |
5.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5.4 堤坝电阻率成像与隐患识别 |
5.4.1 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 |
5.4.2 堤坝隐患识别 |
5.4.3 堤坝渗漏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引言 |
6.2 工程概况 |
6.3 现场电阻率测试 |
6.4 堤坝三维电阻率成像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10)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探测堤坝隐患的研究现状 |
1.2.2 微动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3 微动探测的实际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2 微动探测原理 |
2.1 微动信号 |
2.2 微动勘探 |
2.3 空间自相关法 |
2.3.1 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 |
2.3.2 由空间自相关系数计算频散曲线相速度 |
2.4 频率波数法 |
2.4.1 瑞利波频散理论 |
2.4.2 地下层状结构的反演 |
2.5 小结 |
3 黄河模型堤微动探测试验 |
3.1 模型堤位置 |
3.2 试验堤坝的隐患模拟与设置 |
3.2.1 堤坝隐患的位置设置 |
3.2.2 隐患的模拟设置 |
3.3 试验数据采集 |
3.3.1 试验数据采集 |
3.3.2 观测台阵 |
3.3.3 实测数据 |
3.4 试验数据处理 |
3.4.1 空间自相关系数 |
3.4.2 Espac法计算频散曲线 |
3.4.3 频散曲线 |
3.5 微动剖面 |
3.5.1 微动剖面绘制原理 |
3.5.2 测点布置 |
3.5.3 探测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长江大堤张家港段微动实际探测 |
4.1 一致性检验 |
4.2 台阵布设 |
4.3 现场观测 |
4.3.1 南通灰场堤段 |
4.3.2 朝东圩港堤段 |
4.4 其它物探方法的探测成果 |
4.4.1 地质雷达方法的效果分析 |
4.4.2 瞬变电磁方法的效果分析 |
4.4.3 地震CT成像方法的效果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物探技术在贮灰场大坝渗漏探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示踪技术在水库渗漏勘察中的应用[J]. 张清华,陈亮,颜书法,司朋举. 地基处理, 2021(04)
- [2]分布式光纤在超大型混凝土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J]. 康业渊,张娜,查彦宇,王永辉. 广西水利水电, 2021(01)
- [3]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型水池渗漏监测中的应用[J]. 康业渊,张娜,王化翠. 人民长江, 2020(S2)
- [4]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 蒋丽.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北京顺义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地球物理及钻孔综合探测证据[J]. 戚帮申,潘智锋,丰成君,谭成轩,张鹏,孟静,孙明乾,杨肖肖,雷晓东,石涵静,易冰. 地质学报, 2020(04)
- [6]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土石堤坝渗流监测方法研究[D]. 王赵汉.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京张地区延矾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带桑园镇隐伏段综合地球物理及钻孔地层剖面研究[J]. 戚帮申,丰成君,谭成轩,张鹏,孟静,张春山,杨为民,杨肖肖,雷晓东. 中国地质, 2019(03)
- [8]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数值模拟及分析[J]. 白广明,张守杰,卢建旗,杨甫权.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9]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特征分析及成像识别技术研究[D]. 张欣.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10]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D]. 高东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