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能论文_梁春华,熊鹏飞,姜袁

导读:本文包含了耗散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沥青,道路,弯曲,工程,应变,寿命。

耗散能论文文献综述

梁春华,熊鹏飞,姜袁[1](2019)在《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演化动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立方体混凝土试件进行了4种应变速率下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随加卸载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应变速率下耗散能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高应变速率下耗散能则逐渐增大;耗散能与试件破坏程度密切相关,耗散能越大试件破坏所呈现出的结构面越多,破坏程度越大;在整个循环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的塑性应变增量较为稳定,与耗散能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加卸载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塑性应变几乎均匀增加,且与加载速率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杨海庆,邱吉,金涛,树学峰[2](2019)在《循环载荷下应变率对有机玻璃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有机玻璃(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耗散能随预应变增加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应变率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分析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不同应变率下每次循环耗散能密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幂指数模型,并在这些耗散能密度的基础上拟合该模型的参数,研究拟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应变与黏性呈负相关,应变率与应变软化呈正相关。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有机玻璃耗散能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0期)

朱洪洲,范世平,卢章天,袁海[3](2019)在《基于耗散能的老化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老化沥青疲劳性能,以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作为研究对象,以累积耗散能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老化对沥青疲劳寿命的影响,建立了老化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方程,分析了应力控制和应变控制加载模式下疲劳寿命预估方程的适用性。首先将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旋转薄膜烘箱加热试验(RTFOT),使沥青发生老化,然后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在应力控制和应变控制加载模式下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进行时间扫描试验,通过耗散能随加载次数变化关系确定沥青疲劳寿命。基于累积耗散能建立应力加载控制模式下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方程,并采用预估方程计算应变控制加载模式下的累积耗散能,检验预估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累积耗散能随着荷载作用次数增加呈线性积累,当累积超过沥青疲劳破坏阈值时,发生疲劳破坏;经RTFOT老化后的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疲劳寿命与累积耗散能具有较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R>0.8);当采用应力加载模式下获得的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分析应变加载模式下沥青疲劳性能时,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累积耗散能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大多在10%以内,可认为基于累积耗散能建立的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方程不受加载模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刘浩,刘力源[4](2019)在《基于耗散能法的富油沥青下面层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下面层的油石比含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四点弯曲加载试验进行了试验研究,然后基于耗散能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与达到疲劳破坏时的累积耗散能具有良好的对数线性关系,二者之间可以建立稳固的关系模型,该关系模型的参数修正与沥青含量无关;给出了常规下面层结构AC-20最大疲劳寿命对应的最佳沥青用量范围,该沥青含量比马歇尔稳定度所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稍大。(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孙雅珍,房辰泽,王金昌,马作鑫[5](2019)在《基于耗散能相对变化率平稳值的橡胶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AC-13I型橡胶沥青混合料开展叁点弯曲疲劳试验,并采用耗散能相对变化率定义损伤变量进行损伤演化过程分析;建立了这类混合料的耗散能、耗散能相对变化率与疲劳次数的关系式,以及基于耗散能相对变化率平稳值的疲劳方程.结果表明:AC-13I型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随其耗散能相对变化率平稳值的增大呈幂函数趋势下降,根据建立的疲劳方程预测的疲劳寿命与实际疲劳寿命相对误差平均值为9.33%,说明所建立的疲劳方程能很好地预测AC-13I型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经验证,上述关系式以及疲劳方程同样适用于基质沥青混合料.(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光,王旭东,时敬涛[6](2018)在《基于耗散能方法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结合实体工程对硬质沥青混合料SAC25-30#和改性沥青混合料SAC16-SBS进行了室内四点弯曲疲劳对比试验.选用应变和应力2种控制模式,在不同温度下综合测试了2种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采用累计耗散能指标(Wf)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能量变化趋势,发现不同材料的黏弹特性和刚度差异对其耗散能均有影响,进而引入累计耗散能-极限比指标(WfR),并对Wf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在应力控制模式下,硬质沥青混合料在20,5℃时均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而在应变控制模式下,由于硬质沥青混合料延展性不足,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抗疲劳性能均劣于改性沥青混合料;能量法可以统一不同控制模式,20℃时硬质沥青混合料的WfR随疲劳寿命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改性沥青混合料,说明其抗疲劳性能更优,而在5℃时硬质沥青混合料的WfR曲线明显位于改性沥青混合料上方,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其疲劳性能有明显减弱趋势.WfR指标可为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沈扬,王俊健,刘汉龙,王钦城[7](2018)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耗散能开展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波浪等循环荷载的作用将引起土体主应力轴方向的连续变化,对软土路基的变形与稳定产生显着影响.现实工程中常以临界动应力水平作为路基设计的控制标准.为研究长期交通荷载下饱和软黏土处于临界动应力水平时的动力特性,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一系列心形线应力路径及其他复杂应力路径下的不排水试验.基于耗散能理论,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变形特征和耗散能的累积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和频率条件下广义剪应变和耗散能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临界动应力比条件下试样均会发生拐点破坏,可称之为临界破坏.在轴向拉压幅值比变化的心形线和圆形的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发生临界破坏,虽然破坏特征差别很大,但累积耗散能的大小均较为接近,在88.007~91.807kJ/m3之间.故可考虑以耗散能作为不同应力路径临界破坏的判别标准.频率会影响土体的结构损伤程度,频率越低,损伤越充分,耗散能前期的累积速率越快.随着频率的增大,土体发生临界破坏时刻的累积耗散能越小,且呈一定的递减规律.建议可以采用累积耗散能作为确定临界应力水平下土体发生临界破坏的重要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谷家扬,邓炳林,陶延武,王璞,周佳[8](2017)在《一种新的碰撞耗散能快速估算方法及其在船—平台碰撞事故中的应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平台在作业过程中存在遭受船舶碰撞的潜在危险,一旦事故发生将可能导致结构严重损伤从而影响平台的作业安全,因此在平台结构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其抗撞性能。文章以海洋供应船撞击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碰撞外部动力学理论和DNV规范计算方法,计及平台艏摇运动响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耗散能估算方法-DNV`R解析法。以非线性有限元船-平台碰撞数值仿真结果为参考,将该解析法与规范法、Zhang解析法及Liu解析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文中所提出的DNV`R解析法弥补了规范法较为保守且仅适用于对心碰撞场景的不足,计算过程简单、便捷,且计算精度与Zhang解析法和Liu解析法基本接近,能够满足船-平台碰撞耗散能快速估算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7年12期)

刘汉青,黄志勇,王清远[9](2017)在《Q345高周疲劳失效机理及固有耗散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钢Q345多用于建筑或机械结构的承力构件,循环载荷的长期作用使得构件在低于其静强度的载荷条件下发生疲劳断裂,经济可靠的强度设计需要对材料的疲劳失效进行研究。作者利用电磁谐振高频疲劳试验机,在载荷频率140 Hz、应力比为–1条件下,得到不同失效概率时材料高周疲劳(104周次<疲劳寿命<107周次)应力–寿命(S-N)曲线。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受到循环载荷作用后的显微结构的变化和疲劳失效后试样的断面微观形貌,研究材料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Q345试样表面的温度场随循环载荷作用周次的变化,研究材料在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固有耗散能。双相钢Q345在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失效主要是由于铁素体–珠光体双相结构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微观强度差异使得微观裂纹首先萌生于相对薄弱的铁素体晶粒,且随循环载荷周次的增加而裂纹逐渐扩展。珠光体晶粒对疲劳裂纹的扩展起阻碍作用,使得疲劳裂纹沿铁素体或铁素体与珠光体之间的晶界向前扩展。当载荷幅值低于其高周疲劳极限时,试样表面温升不明显;有限寿命的载荷条件下,试样表面温度场的变化受到材料微观变形的影响,基于试样表面温度场的变化,能快速确定材料的高周疲劳强度极限。高频循环载荷作用下,单位体积材料的固有耗散能与载荷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热力学框架内建立了材料的固有耗散能表征模型。(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黎晓,梁乃兴,白洪涛,程志豪,赵小洁[10](2017)在《排水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耗散能变化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排水沥青路面的长期性能评价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开展了高黏排水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在不同应变水平下对2种不同集料类型的高黏改性排水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四点弯曲小梁疲劳试验,采用劲度模量衰减以及能量法针对材料疲劳损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每一加载循环内材料耗散能变化比曲线跃变点进行材料疲劳损伤失效判定,并建立了包含耗散能变化比稳定值、材料组成体积参数等多因素在内的材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变控制模式下达到疲劳破坏标准时,高黏改性排水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衰减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以此作为该材料疲劳失效判据并不恰当;传统累积耗散能与疲劳寿命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但低应变水平下稍有离散,且无法反映损伤过程的能量变化情况;而耗散能变化比曲线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材料在疲劳重复加载中的叁阶段损伤过程,耗散能变化比稳定阶段表明整个损伤过程能量转化中材料自身损伤所需能量存在一固定比例,耗散能变化比稳定值表征了材料稳定的抵抗疲劳损伤的能力,并与材料疲劳寿命具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所建立的疲劳寿命预估模型能反映出材料疲劳损伤的本质;材料寿命预估模型拟合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耗散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有机玻璃(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耗散能随预应变增加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应变率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分析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不同应变率下每次循环耗散能密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幂指数模型,并在这些耗散能密度的基础上拟合该模型的参数,研究拟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应变与黏性呈负相关,应变率与应变软化呈正相关。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有机玻璃耗散能的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散能论文参考文献

[1].梁春华,熊鹏飞,姜袁.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演化动态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杨海庆,邱吉,金涛,树学峰.循环载荷下应变率对有机玻璃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朱洪洲,范世平,卢章天,袁海.基于耗散能的老化沥青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9

[4].刘浩,刘力源.基于耗散能法的富油沥青下面层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9

[5].孙雅珍,房辰泽,王金昌,马作鑫.基于耗散能相对变化率平稳值的橡胶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J].建筑材料学报.2019

[6].杨光,王旭东,时敬涛.基于耗散能方法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18

[7].沈扬,王俊健,刘汉龙,王钦城.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耗散能开展特征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

[8].谷家扬,邓炳林,陶延武,王璞,周佳.一种新的碰撞耗散能快速估算方法及其在船—平台碰撞事故中的应用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17

[9].刘汉青,黄志勇,王清远.Q345高周疲劳失效机理及固有耗散能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

[10].黎晓,梁乃兴,白洪涛,程志豪,赵小洁.排水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耗散能变化比[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液滴正碰聚合过程8个典型时刻的速度...改性机定子附近的湍动能耗散率分布湿式双离合器的结构原理图将湍流测量仪器集成在自治式水下航行...蓝色虚线为积分截止波数kmax图4-1耗散子域...荷载-位移曲线包络图

标签:;  ;  ;  ;  ;  ;  ;  

耗散能论文_梁春华,熊鹏飞,姜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