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布罗茨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罗茨基,安德烈,归去来兮
布罗茨基论文文献综述
孙越[1](2019)在《布罗茨基:爱情归去来兮?》一文中研究指出朋友们建议他返回圣彼得堡,趁着巴斯曼诺娃还在,寻找青春和爱情之梦。但布罗茨基眼望窗外,忧郁地说:"不,我的爱找不回来了。"1988年初,我听说移民美国的苏联诗人布罗茨基(1940-1996)获得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就跑到北京图书馆去找他的俄文诗作。当年,我就在《当代苏联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首布罗茨基诗歌中译,成为第一批译介布罗茨基诗作的中国译者。但我翻译布罗茨基诗歌时,对他的情感世界了解甚少。(本文来源于《看世界》期刊2019年17期)
景立鹏[2](2019)在《黑的形而上学与精神的流亡——读布罗茨基《黑马》》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马【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它的四脚黑如乌煤。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一种黑暗。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9年23期)
约瑟夫·布罗茨,张新颖[3](2019)在《约瑟夫·布罗茨基诗叁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上半月)》期刊2019年08期)
西渡,臧棣,汪剑钊,宋晗[4](2019)在《“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6日,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举行的布罗茨基诗歌分享会上,西渡、臧棣、汪剑钊叁位诗人分享了布罗茨基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读布罗茨基的诗歌。此番对谈贡献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叁位诗人回忆自己创作历程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当代诗歌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演进。本报将(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7-19)
路艳霞[5](2019)在《中国诗人盛赞他是“诗歌英雄”》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赞誉为“继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的诗作——《布罗茨基诗歌全集》。上周六,叁位喜爱布罗茨基的诗人汪剑钊、臧棣和西渡,在京与读者一起感受布罗茨基诗歌中的力量。约瑟夫·布罗茨基是着名的俄裔(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7-08)
杨晓笛[6](2019)在《圣诞之星与个体存在——布罗茨基“圣诞组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并无宗教信仰,但他却持续叁十余年创作了的"圣诞组诗"。究其原因,圣诞节本身所具有的形而上的空间吸引了诗人,成为诗人思考人类存在本质的依据。基于此,本论文试以贯穿整个组诗的核心形象——"圣诞之星"为视角,深入挖掘诗人在"圣诞组诗"中所刻画的"新生命的开始""自我价值的体现""亲情之爱的永恒"等价值观,展现诗人独特的诗学审美与哲理意蕴。(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9年03期)
张驰[7](2019)在《约瑟夫·布罗茨基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亚历山大罗维奇·布罗茨基(Joseph Aleksandrovich Brodsky;Иосифьродскии,1940-1996),俄(苏联)裔、美国籍、犹太作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文学生涯有叁个最重要的身份:俄英双语诗人、英语散文家、诗歌批评家。在五十六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写下了近千首诗歌和一百余万字的各类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强烈的伦理关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他在祖国和西方带来了广泛而崇高的声誉。自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叁十年间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多位着述颇丰的权威布罗茨基研究专家,他们是V.波鲁希娜、L.洛谢夫、T.温茨洛瓦、D.麦克菲迪恩、S.沃尔科夫等。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布罗茨基学”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式和一门显学,在西方学术共同体中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布罗茨基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得到持续的关注,代表性的研究学者较少,有深度的研究专着甚微。本文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补益。本文所论布罗茨基的诗学是国际“布罗茨基学”中的叁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研究的是他在诗歌、散文、随笔、文学批评、大学讲课稿、对话录、论文、演讲等形式中展现出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其中涉及他的诗歌散文创作及文学批评文章有数十篇。本文提炼、归纳和总结了布罗茨基的主要诗学观点,着重论述他的文体理论和文体实践,并以此分析他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哲学,探究他的理论渊源。本文除绪论、综述、结语外,主体部分分为四章,逻辑结构为由外到内再到外的结构,每章主要论述的问题和结论如下:第一章,运用比较诗学方法,从布罗茨基诗学的发展历程和呈现方式入手,指出布罗茨基成熟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点都形成于其人生阶段的美国时期,并从俄国的文学学流派和美国的诗歌学流派两个理论角度来说明,布罗茨基诗学主要分为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是来自对他人诗歌的批评解读中产生的理论观点,二是将理论观点诉诸实践的文学创作。两方面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因此布罗茨基诗学具有明显的文学化倾向,是理论的创作、诗化的理论。第二章,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及语义批评法,着重分析布罗茨基诗学的文体理论与文体实践,首先从布罗茨基和奥尔巴赫的文学批评对比中挖掘出他们的文体相似性,这一相似性来自布罗茨基对批评文体的自我思考,而这一思考主要来自奥登的直接影响。接下来,文章从哀歌诗体、爱欲诗体、风俗诗体、黑色田园诗体四个方面展示了布罗茨基诗学的文体理论。第一节,以布罗茨基对邓恩、巴拉丁斯基的哀歌诗批评为主体,阐明布罗茨基对哀歌艺术的独特思考。他将哀歌与时间、流亡、回忆等主题联结在一起,充分解释了文学与时间、作家与回忆的关系,并致敬邓恩创作了自己的名篇。第二节,从两首爱情诗切入,结合布罗茨基的爱情经历和不幸遭遇,解释了他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和苏联中产阶级趣味,指明了他的爱欲与性观念,认为他结合精神导师奥登的创作心理,提出以爱喻性的诗学理论,用宇宙、时间、真理等形而上概念美学化处理欲望题材。第叁节,联系布罗茨基的流放岁月和生活环境,回答了他为何要大量创作风俗诗以及对风俗诗的看法。此外,文章还提出了抒情文本戏剧化理念,在对布罗茨基的叁首诗歌分析解读后,总结了其对俄国风俗诗的改造。第四节,以布罗茨基对哈代数首作品的重新阐释,总结了其对哈代诗歌的研究心得与其所论现代黑色田园诗的特征。他同时还以这一文体创造性地写出了自己的名作,联系恋地情结和景观效应的理论,可以看出诗歌描绘的人与自然秩序竞争的恐惧。第叁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及脑文本理论,论述布罗茨基诗学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哲学,对布罗茨基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我坐在窗前》进行逐句文本细读,解答了脑文本在这一首诗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前两节,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量子力学视域下的脑文本概念,以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回答脑文本与伦理观的关系,并探寻布罗茨基伦理结构的几个脑文本来源。此外,还将迭加态与伦理混乱、检定态与伦理选择联系在一起,试图给予诗歌艺术和诗歌创作一定的新解释。后两节,介绍脑文本的先在性与其形成的童年情结对布罗茨基进行伦理选择的重要影响,认为在正确的伦理观形成的行动原则下,诗人会回到脑文本的本征态,实现美学回归、语言净化与道德重建的理想。第四章,运用比较文学渊源学方法,探寻布罗茨基诗学的脉络轨迹和理论渊源,从巴洛克诗学与欧美传统、阿克梅诗学与俄苏传统两大理论脉络绘制布罗茨基诗学地图,解释这位伟大诗人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因素和文学积淀;梳理了巴洛克诗学和阿克梅诗学的代表性观点,以布罗茨基的数首诗歌和散文创作指明他对两大思想渊源的吸收变异,文中主要论述的有巴洛克诗学本质论、比喻体系纵深与创作心理的阿克梅式分裂等。结语部分指出,通过本文的提炼展示出的布罗茨基诗学中的一系列观点、概念、思想,形成其诗学的独特风貌、特征、品格和美学追求,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布罗茨基的文学成就提供了参考。长远地看,布罗茨基诗学的哲学基础、宗教观念、时代意义和思想史背景等几个方面都是我国“布罗茨基学”领域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雍晓宁[8](2019)在《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凭借具有浓郁诗意和深广思想的诗歌,而成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不仅创作诗歌,也写下大量散文。他的诗歌融汇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诗歌遗产,是一种跨越时空限制的文学存在。他的散文作为诗歌的补充和延续,蕴含丰富的诗学理论,充满哲理思辨性,引起读者的惊异与共鸣。本文通过阅读布罗茨基的散文和诗歌,梳理出他关于诗歌批评的理论文本,总结概括出布罗茨基诗学理论的具体观点。论文探究布罗茨基创作年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背景,亦即20世纪俄国、英美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论发展状况。本论文将文本细读与知识背景研究相结合,考察布罗茨基诗歌理论的独特性。本文将布罗茨基诗歌理论分为理论创作、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诗歌价值四个部分。布罗茨基诗学宗旨是:思想性是诗歌的第一要义,诗歌是思想的音乐;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存在形式。可以更根本的说,语言是思想的形式,甚至语言本身亦可作为思想。因此语言是诗歌的另一本质。诗人的职责就是要极力触及语言的极限。布罗茨基的诗学架构,既涉及诗歌内部规律,也包括诗歌外部规律。他的理论出发点是对纯粹的语言美的追求,以及对诗歌价值的理想信念。布罗茨基首先是一名诗人,他的作诗法与诗歌理论相互印证,他的理论也多在诗歌中得到直接阐发,他在诗中论诗。其次,布罗茨基是一位哲人,他维护思想传统,同时又捍卫诗歌的现代性与独立价值。他的诗歌具有东西方的跨文化性质,即既具有东方俄罗斯的感性,又有西方人辩证,是感性与理性的共鸣。(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毛欣然[9](2018)在《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和美学观浅议——从散文集《小于一》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布罗茨基以"俄语诗人"着称,以"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享誉西方世界。文章结合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分析了布罗茨基的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即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不仅是诗人自我的拯救者,还有"诗歌拯救文明""美拯救世界"的意义。与此同时,从《小于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布罗茨基之所以形成这种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8年24期)
杨晓笛[10](2019)在《飞蛾·蝴蝶·苍蝇——约瑟夫·布罗茨基诗歌中的“昆虫”诗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形而上学领域的关注始终是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诗歌创作的显着特征。在分别写作于60、70与80年代的诗歌中,他以"飞蛾、蝴蝶与苍蝇"叁种自然界的微小生物为对象,集中思考了"理想与光明、虚无与存在、创作与死亡"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对这叁只昆虫所构成诗组的剖析,深入挖掘诗人蕴于其中的哲理内涵,并通过其意义的年代演变,揭示诗人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理念。(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9年01期)
布罗茨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马【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它的四脚黑如乌煤。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一种黑暗。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罗茨基论文参考文献
[1].孙越.布罗茨基:爱情归去来兮?[J].看世界.2019
[2].景立鹏.黑的形而上学与精神的流亡——读布罗茨基《黑马》[J].星星.2019
[3].约瑟夫·布罗茨,张新颖.约瑟夫·布罗茨基诗叁首[J].鸭绿江(上半月).2019
[4].西渡,臧棣,汪剑钊,宋晗.“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N].文艺报.2019
[5].路艳霞.中国诗人盛赞他是“诗歌英雄”[N].北京日报.2019
[6].杨晓笛.圣诞之星与个体存在——布罗茨基“圣诞组诗”研究[J].俄语学习.2019
[7].张驰.约瑟夫·布罗茨基诗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雍晓宁.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9
[9].毛欣然.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和美学观浅议——从散文集《小于一》谈起[J].出版广角.2018
[10].杨晓笛.飞蛾·蝴蝶·苍蝇——约瑟夫·布罗茨基诗歌中的“昆虫”诗组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