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_钱剑峰,刘庆军

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_钱剑峰,刘庆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房,强度,瓣膜,比值,心脏,国际标准化,多态性。

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钱剑峰,刘庆军[1](2019)在《用华法林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用华法林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昆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0例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病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强度抗凝治疗,对B组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为C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叁组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的情况,并对比A组与B组患者在治疗后凝血状况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用药的情况。结果:1)治疗后,与A组和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 <0.05;A组和B组患者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叁组患者轻微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与B组和C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 <0.05;B组和C组患者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2)与A组患者相比,治疗期间B组患者INR初次达标的时间较短,其INR较低,其华法林的用量较少,P <0.05。结论 :用华法林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病AF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显着,可降低其发生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几率,缩短其INR初次达标的时间,减少其华法林的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08期)

武云涛,陈艳梅,田国祥,姚璐,刘立新[2](2017)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长期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1月~2009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1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2例。所有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58例,≥80岁)和老年组(57例,65~79岁)。所有患者用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均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2.5mg/d,采用低强度抗凝,目标INR l.6~2.5,依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随访5年,记录达到目标INR的华法林用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监测5年,两组患者达到目标INR稳态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急性脑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7.2%vs.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6~2.5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于林君,朱来武,王连友[3](2016)在《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4例因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分为低强度抗凝治疗组(LIA组,n=86,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1.5~2.0)和常规抗凝治疗组(CIA组,n=78,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 2.0~3.0),同时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随访1a后比较组间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外周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CIA组相比,LIA组脑卒中/TIA或周围动脉栓塞事件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LIA组9.3%vs.CIA组15.4%,P<0.05)。结论低抗凝强度华法林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房颤患者冠脉支架术后预防脑卒中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伊力哈木江·克尤木[4](2016)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2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进行病情随访,记录华法林用量、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患者1002例中出现并发症34例,其中出血12例,栓塞22例,相比栓塞组与正常组,出血组患者的华法林用量、PT、NR指标值均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给予适量的华法林进行抗凝利于及时控制INR指标值,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15期)

崔丽,刘俊[5](2016)在《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剂量预测效果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剂量预测效果。方法按照设定的标准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接受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6~2.5)患者10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和测序技术对CYP2C9和VKORC1基因进行检测。依据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稳定剂量,并根据华法林实际稳定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 mg/d)、中剂量组(1.5~4.5 mg/d)和高剂量组(≥4.5 mg/d)。利用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联合会(IWPC)模型计算华法林预测剂量,比较华法林预测剂量与实际稳定剂量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计算预测剂量位于理想剂量(实际稳定剂量20%界限)、高估和低估剂量患者比例,并以华法林预测剂量和实际稳定剂量拟合相关回归曲线R~2评价该模型预测剂量的准确性。结果华法林预测剂量与实际稳定剂量MAE为(0.89±0.62)mg/d,相关回归系数R~2为0.325,预测剂量在理想剂量范围内的比例为42.06%,其中高剂量组位于理想剂量范围内比例为50.00%,高于中剂量组(43.75%)和低剂量组(11.11%)。结论 IWPC模型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剂量预测的效果有限,适合于中国汉族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药物的基因组学模型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和验证。(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许建屏,石应康,董力,魏宇,付博[6](2016)在《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3000例随访1年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低强度抗凝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心脏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外科有完整住院资料的3 000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访1年,分析抗凝治疗强度、方法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2 657例获随访,随访率88.57%,随访总量1 726.1患者/年(Pty)。华法林剂量0.625~12.0(2.68±6.45)mg/d;阜外医院国际标准比值(INR)实测均值为2.01±1.10,华西医院1.86±0.69,两院间实际抗凝强度(INR均值1.8~2.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抗凝总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5.79%Pty与0.12%Pty;其中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3.59%Pty与0.12%Pty;严重性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Pty与0.12%Pty;栓塞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2.03%Pty与0.00%Pty,血栓形成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Pty与0.00%Pty。结论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 1.5~2.5),取得了栓塞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的疗效。国人抗凝治疗强度并无明显地域差别。(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陈洪,唐燕华[7](2016)在《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身行抗凝治疗,出血与栓塞是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最凶险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合理掌握抗凝强度,减少术后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一直都是心脏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低强度抗凝治疗策略以及当前的低强度抗凝治疗发展作一综述,以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培光,李素新,李海涛,周智宏[8](2015)在《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及蛋白C及S活性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取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初始剂量为2.5mg/d,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1.5~2.5,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均测定两组患者抗凝前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结果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血栓发生率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6.67%)(P<0.05)。抗凝后观察组PC、PS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后与抗凝前比较PC、PS活性降低(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低强度华法林虽降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并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卜庆锋,焦殿雷,李法祥[9](2015)在《8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其最大的危害为血栓栓塞,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而华法林是临床上房颤治疗的首选药物[1]。但如何掌握适宜的剂量,在保证其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又能使出血的风险尽可能的减少,一直(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5年10期)

卜庆锋,焦殿雷,李法祥[10](2015)在《低强度抗凝治疗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强度抗凝治疗对高龄(≥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低强度组和标准强度组,各96例,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0;标准强度组目标INR控制在2.0~3.0。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的各种出血并发症及各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在随访1年期间中,低强度组和标准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5/96)和4.2%(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强度组各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标准强度组,两组分别为6.3%(6/96)和17.7%(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采用目标INR控制在1.5~2.0低强度的抗凝治疗,与常规标准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事件及风险明显减少(P<0.05)。(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1月~2009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1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2例。所有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58例,≥80岁)和老年组(57例,65~79岁)。所有患者用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均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2.5mg/d,采用低强度抗凝,目标INR l.6~2.5,依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随访5年,记录达到目标INR的华法林用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监测5年,两组患者达到目标INR稳态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急性脑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7.2%vs.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6~2.5是安全有效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钱剑峰,刘庆军.用华法林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

[2].武云涛,陈艳梅,田国祥,姚璐,刘立新.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

[3].于林君,朱来武,王连友.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脑卒中的预防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

[4].伊力哈木江·克尤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

[5].崔丽,刘俊.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剂量预测效果的评价[J].药学实践杂志.2016

[6].许建屏,石应康,董力,魏宇,付博.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3000例随访1年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7].陈洪,唐燕华.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

[8].刘培光,李素新,李海涛,周智宏.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及蛋白C及S活性改变[J].医学研究杂志.2015

[9].卜庆锋,焦殿雷,李法祥.8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5

[10].卜庆锋,焦殿雷,李法祥.低强度抗凝治疗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低强度抗凝治疗论文_钱剑峰,刘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