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范式论文_桑明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描述性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范式,移动性,现代性,空间,旅行者,方法论,民主。

描述性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桑明旭[1](2019)在《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性"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转换中提炼出公共性范式变革的维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变革包括:在公共性内涵上,实现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的转换;在公共性历程上,实现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换;在公共性载体上,实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在公共性动力上,实现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的转换;在公共性标准上,实现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的转换。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对于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性建设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李刚,陈敏[2](2019)在《弱可持续性范式下能源政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弱可持续性范式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的能源政策:对化石能源征收碳税,然后分别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和教育中。研究发现:对化石能源征收的碳税,无论将其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还是教育,都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将碳税转移到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最为显着。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认识,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不属于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碳税能够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因此,碳税政策可以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选项,并且将碳税收入转移到教育最能体现弱可持续性范式。(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振波,金太军[3](2019)在《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的生活政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性在价值、结构和实践维度上所呈现出的复合性特征,超出了西方原初意义上的现代性范式的本质含义;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独特内涵和建构原则,也远非衍生于西方现代性语境的"生活政治"模式所能统括。基于中国复合现代性特征、条件和要求,从叁个方面厘析了当前社会中作为价值共识的生活政治观:第一,中国复合现代性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以"民生政治"作为理念统括和实现方式;第二,"治理民主"作为一种融合了国家建构逻辑、政治发展原则与社会治理理念的民主方案,成为高度现代性之生活政治图景的建构取向;第叁,体认当前社会由利益、道德与权利构成的错综复杂关系,以"法治制度"原则作为重塑个性价值秩序、型构社会价值规范、规约社会复杂关系的依据和手段。(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朱璇,江泓源[4](2019)在《移动性范式下的徒步体验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徒步是户外游憩空间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深刻理解徒步体验对户外游憩空间建设有重要作用。移动性是连接社会理论和空间理论、打破学科边界的新研究范式,目前国内的移动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研究。本文在移动性范式的理论框架下,首次使用移动民族志和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徒步旅游中因身体移动带来的具身体验及徒步者所建构的个体和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旨在理解徒步者行走中的"景观化"过程及其对徒步空间的情感响应,联结徒步者的身体体验、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徒步体验揭示了徒步者在移动的具身性实践中重构着景观、地方和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成为连接身体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和道德地理学的研究新领域。在如何建构主体认同的文化符号并将地方性嵌套于徒步道空间的表征上,本文从实践层面给徒步道管理者提出了有益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罗彩月[5](2018)在《观看之变:当代中国家空间中的视觉性范式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变迁影响着视觉性范式的转型。图像已逐渐成为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从模拟到数字,从象征到真实,从复制到虚拟,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了视觉性的文化思维。本文着重研究相对私人化的家空间内部,当代国人依照所处时代背景、所在群体的意识形态和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自我偏好与审美修养,逐渐形成特有的对该空间内存在的图像进行观看的视觉性范式。而如何有效利用不断更新的视觉媒介技术,如何穿透图像的迷雾,抵达事件的真相,达到图像本身丰富视野、启迪思想的目的,是公众目前理应深思与探索的实践。(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8年22期)

王馨曼,韩秋红[6](2018)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性范式——从十九大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指示,赋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新的使命。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态度,为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创新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江泓源[7](2017)在《移动性范式下徒步旅行者的空间感知和身份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构建于移动之上的社会,移动性乃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移动性作为一种宏大的叙事理论,被运用于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分析。物理移动、物理移动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物理移动所带来的体验是移动性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身体地理学和情感地理学的出现使人文地理发生“情感转向”,呼吁更加关注人的身体感官体验和情感变化,关注社会空间,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徒步旅游是非常适合以移动性范式作为分析框架的研究主题:徒步旅游者实体移动的强度和尺度远超过一般旅游者;徒步旅游者的身体感官面对物质空间的变换不断产生各种空间感知和独特旅游情感及体验,从而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建构着新的身份。本文采用移动民族志法、内容分析法和叙事分析法,以国内知名徒步道—徽杭古道为案例地,前后两次深入案例地与徒步者共同完成徒步移动,同时从着名自助旅游网站—蚂蜂窝内近600篇有关徽杭古道的博客中最终选取29篇作为质性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徒步者对移动空间和地方的感知分为对象化的具身性体验和移动过程性体验两种。基于徒步者空间和地方感知的基础上,徒步者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也会产生变化,构建出多种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以往地理学服从“理性”支配和关注逻辑空间的中心议题,关注移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社会塑造的空间,为人地关系研究增添新的情感维度和提供新视角;在实用层面上,文章希望对徒步类旅游地的开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依据徒步者的体验设计和完善徒步产品,加强徒步道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徒步旅游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尚建科[8](2015)在《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现代性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近60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逐渐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范式。一种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技术教育的"技能中心课程范式",主要以"专业主课"的形式出现在总体的课程结构之中。另一种是实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知识教育的"学问中心课程范式",主要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出现在总体的课程结构之中。从生成机制来看,前一种范式是追求科学化教学方法的产物,后一种范式是追求科学化教学内容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5年01期)

王家峰[9](2014)在《民主治理中的议程回应性:范式重构与理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环境中回应公民的需求与期望,已经成为当代民主治理的最大挑战。这意味着需要超越民主理论的社会中心论范式,将回应性的研究从责任—控制框架转移到强调国家自主性的能力—建构框架之中。在此框架中,民主治理的回应性是通过一个以政策议程为中心的双边进程而获得的:一方面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有效回应。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造就了民主治理的回应能力,使不同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回应模式中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吴佳,吴建兵,葛孝亿[10](2013)在《教育研究为何转向质性范式——基于方法论选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教育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和运用质性研究,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它指向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相关;它指向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即与当前研究的困境相关联;它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即关涉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它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即与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目的相关。其实,方法论选择的过程是研究者确立个人身份的过程,它形塑着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形态。(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3年10期)

描述性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弱可持续性范式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的能源政策:对化石能源征收碳税,然后分别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和教育中。研究发现:对化石能源征收的碳税,无论将其转移到清洁能源、家庭还是教育,都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将碳税转移到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最为显着。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一些认识,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不属于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碳税能够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因此,碳税政策可以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选项,并且将碳税收入转移到教育最能体现弱可持续性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述性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桑明旭.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探索.2019

[2].李刚,陈敏.弱可持续性范式下能源政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9

[3].张振波,金太军.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的生活政治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9

[4].朱璇,江泓源.移动性范式下的徒步体验研究——以徽杭古道为例[J].旅游科学.2019

[5].罗彩月.观看之变:当代中国家空间中的视觉性范式的变迁[J].新闻传播.2018

[6].王馨曼,韩秋红.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当代性范式——从十九大说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江泓源.移动性范式下徒步旅行者的空间感知和身份构建[D].上海师范大学.2017

[8].尚建科.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现代性范式[J].中国音乐.2015

[9].王家峰.民主治理中的议程回应性:范式重构与理论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2014

[10].吴佳,吴建兵,葛孝亿.教育研究为何转向质性范式——基于方法论选择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3

论文知识图

一10标准化的和描述性的范式的聚焦资料...:城市意象的组成部分1顾客关于服务商“责任”认知过程理解决策制定的组织框架比较安全学研究的范式体系Fig.4Paradi...基于工作流的智能匹配方法

标签:;  ;  ;  ;  ;  ;  ;  

描述性范式论文_桑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