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轴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轴承,电机,永磁,磁阻,模型,油膜,绕组。
无轴承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朱熀秋[1](2019)在《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不仅具有无轴承电机的优良特性还具有磁轴承的优点,在高速高精设备、航空航天、飞轮储能、离心压缩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介绍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本体结构、数学模型建立和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08期)
张俊豪,夏品奇[2](2019)在《含不同桨尖的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可以有效提高旋翼气动性能,但可能会降低旋翼气弹稳定性。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不同桨尖形状的旋翼气动性能、孤立旋翼气弹稳定性、无铰式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不同桨尖形状的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还未见到报道。研究了含不同桨尖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基于哈密顿原理和中等变形梁理论,并通过桨尖形状引起的非线性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含不同桨尖形状的无轴承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的气动机械动力学模型。计算的ITR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的稳定性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了建立的气动机械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计算了桨尖前掠、后掠、上反、下反、尖削和形状组合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桨尖形状能有效改变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进彬[3](2019)在《无轴承行星传动在连续采煤机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应用于连续采煤机行走减速器上的无轴承新型传动装置为例,首先从油膜建立的自身条件和使用中减速器温升,分析了行星轴与行星轮间配合间隙的选取对润滑油膜形成的影响;其次针对减速器内部行星组件结构紧凑、空间狭小而导致的温升增高、润滑不良设计研究了一种内置式强制润滑组件,增强了减速器内部油液循环,保持一定的润滑油压,使行星轴和行星孔间充分润滑,进一步保证了润滑油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胡磊,岳巍[4](2019)在《直升机无轴承尾桨有限元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无轴承尾桨结构简洁,具有良好的维护性与可靠性,是直升机尾桨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以结构刚度突变区和柔性梁大变形段为主要研究目标,应用ABAQUS软件,通过合理简化,建立了无轴承尾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典型工况进行了有限元应力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文章建立了一个满足工程应用的有限元模型,为无轴承尾桨的强度分析工作提供了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吴国中,丁强[5](2019)在《基于脉动观测的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参数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研究经典12/10结构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的悬浮原理,建立了悬浮力数学模型。随后,针对该数学模型,本文推导了转子悬浮控制策略,简化了已有的控制算法。并指出该控制策略对电机本体参数的依赖性,以及当参数存在偏差时将导致悬浮力脉动的不良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脉动观测的悬浮力参数在线辨识算法,用以优化悬浮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参数辨识算法使转子位移脉动减少75%,优化了悬浮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06期)
孙宇新,唐敬伟,施凯,朱熀秋[6](2019)在《改进型MRAS无速度传感器的无轴承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轴承异步电机(BIM)的转子磁链电压模型中含有纯积分环节,其积分初值和累计误差会影响磁链观测精度,进而使转速估计产生严重失真.为了实现BIM无速度传感器运行,本文借鉴模型参考自适应法(MRAS)基本结构,将改进二阶广义积分器与锁频环结合以代替原有纯积分器,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MRAS的BIM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构建了BIM转子磁链定向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并且,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验证和基于dSPACE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电压模型观测方法相比,所提出的转子磁链电压模型有效避免了纯积分环节带来的直流偏移和积分初值影响,有着更好的观测效果.同时,基于无轴承异步电机转子磁链定向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电机能稳定悬浮运行,估算转速和实测转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9年06期)
赵琛胤[7](2019)在《无轴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通切换永磁电机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定子永磁型电机解决了普通转子永磁型电机机械一体性差、散热冷却能力低、永磁体易退磁等问题。同时,它的永磁体位于定子上,转子为一个简单的凸极结构,这对调节永磁气隙磁场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强大的聚磁效应的作用下,可以使相同体积大小的电机具有更高的转矩输出能力。另一方面,无轴承电机具有无磨损、免维护、免润滑、寿命长等特点,在一些特殊的超洁净医疗卫生、高精度、密封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将无轴承电机技术与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一种无轴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Bearingless Flux-Switching Permanent Magnet Motor,简称BFSPMM),并围绕其结构设计、运行机理、电磁性能分析、数学模型、控制方法、数字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新型BFSPMM基本结构,研究了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分析了转矩与径向悬浮力相关性能,建立转矩与径向悬浮力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自适应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设计并构建了BFSPMM数字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取得成果如下:(1)由于BFSPMM磁场分布较为复杂,针对容易出现的转矩与径向悬浮力之间的耦合、径向悬浮力方向难以精准控制、单位体积永磁体功率表现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BFSPMM。在介绍了电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电机功率尺寸方程、定转子极对数配比、永磁体结构、基本结构参数、绕组结构及参数进行了设计。其中,对于永磁体结构的选取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永磁体结构下电机主要电磁性能差异以及单位体积下的永磁体功率表现差异而最终确定了电机的结构。最后,对BFSPMM的转矩与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2)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BFSPMM的磁场分布、空载永磁磁链、空载反电动势、定位力矩、电感、转矩和径向悬浮力等基本电磁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证明了提出的电机基本结构的合理性,验证了转矩与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3)针对BFSPMM易出现的径向悬浮力方向难以控制以及转矩与径向悬浮力耦合严重等问题,对其径向悬浮力的可控性和转矩与悬浮力之间解耦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由于该电机悬浮力绕组的特殊设计,可实现任意方向和大小的径向悬浮力控制,具有可靠的径向悬浮力可控性。通过有限元分析,详细分析了转矩与径向悬浮力的耦合情况,证明该电机具有良好的解耦性能。(4)对于BFSPMM转矩子系统数学模型而言,建立了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机械运动方程。而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则通过结合麦克斯韦张量法实现,建立了电机转矩绕组磁动势模型、悬浮力绕组磁动势模型、永磁体的气隙磁动势模型和气隙磁导模型,推导了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最终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5)基于普通的定子磁场定向控制,提出了一种对数学模型依赖性低、抗干扰能力更强且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更快的自适应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它可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小的超调和稳态静差、更强的鲁棒性,并可使系统在预定时间内收敛,并通过仿真计算结果验证滑模控制方法的可行性。(6)完成了BFSPMM实验样机的加工,构建了基于TMS320F28335的电机数字控制系统。为了验证该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与正确性,采用SVPWM技术实现电机定子磁场定向控制,对BFSPMM进行了起动、悬浮、调速和干扰实验,实验结果证明BFSPMM数字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电机的稳定悬浮运行,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为其在超洁净医疗卫生、密封泵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程迪[8](2019)在《共悬浮绕组式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SRM)作为磁轴承和开关磁阻电机(SRM)的结合,兼具了二者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各国学者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共悬浮绕组式BSRM将悬浮绕组的对数简化为两对,降低了控制难度和功率电路的复杂程度,论文针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展开了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共悬浮绕组式BSRM考虑转子径向位移的径向力模型,对控制过程中转子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交叉耦合控制(CCC)改善径向位移误差控制;通过滑模控制策略和递归最小二乘(RLS)滤波器进行电机转子偏心补偿控制。论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共悬浮绕组式BSRM的电机结构和悬浮原理进行了阐述,搭建了有限元模型,对径向力和磁路饱和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针对电机转子较大径向位移下的转子控制问题,通过建立径向力数学模型并结合有限元计算对径向力控制进行了分析,证明在部分情况下转子径向位移存在失控的情况。其次,针对共悬浮绕组式BSRM转子径向位移控制中的控制精度问题,建立了转子径向位移的轮廓误差模型,提出了应用交叉耦合控制的位移控制策略,搭建了共悬浮绕组式BSRM的整体控制结构,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然后,针对转子存在的偏心问题,建立了转子径向位移的运动学模型,提出通过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实进行零位移控制,通过RLS滤波器实行零作用力补偿控制,在仿真中验证了上述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共悬浮绕组式BSRM的实验平台的搭建,分别在硬件电路部分和程序设计部分对电机实验平台进行设计。通过搭建好的实验平台对位移-电流双环径向位移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为实验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汉年,段向军,张涛,鲍安平[9](2019)在《基于MRAS的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移传感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的悬浮运行需要实时检测转子径向位移,通常在电机内部安装机械位移传感器,该方法存在安装调试复杂、电机体积增大、系统可靠性降低、成本增加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将模型参考自适应转子位移估计方法应用到电机无位移传感器控制中。基于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转矩绕组和悬浮绕组电流状态方程,建立了电机电流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选取合适的自适应律对两个模型的输出误差进行调节,辨识出电机转子径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参考自适应法能有效跟踪电机转子位移变化,估算精度较高,系统动、静态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05期)
叶小婷,杨泽斌,孙晓东[10](2019)在《无轴承异步电机改进型重复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基于矢量控制的无轴承异步电机运行性能,提高转子悬浮精度,研究一种无轴承异步电机改进型重复控制策略。无轴承异步电机悬浮系统在旋转坐标系下是一个多变量的耦合系统,首先推导出悬浮控制系统简化模型,在传统重复控制基础上,引入分数延迟滤波器和加权扩展型重复控制内模,提高重复控制对频率波动的鲁棒性,并推导出改进型重复控制系统稳定性判据,实现了因转子质量不平衡所引起振动的高精度抑制。最后,建立无轴承异步电机仿真与实验系统,与传统重复控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轴承异步电机改进型重复控制策略在稳态时可有效抑制转子振动,提高无轴承异步电机转子悬浮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无轴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可以有效提高旋翼气动性能,但可能会降低旋翼气弹稳定性。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不同桨尖形状的旋翼气动性能、孤立旋翼气弹稳定性、无铰式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不同桨尖形状的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还未见到报道。研究了含不同桨尖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基于哈密顿原理和中等变形梁理论,并通过桨尖形状引起的非线性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含不同桨尖形状的无轴承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的气动机械动力学模型。计算的ITR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的稳定性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了建立的气动机械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计算了桨尖前掠、后掠、上反、下反、尖削和形状组合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桨尖形状能有效改变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轴承论文参考文献
[1].黄磊,朱熀秋.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微电机.2019
[2].张俊豪,夏品奇.含不同桨尖的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J].振动工程学报.2019
[3].郭进彬.无轴承行星传动在连续采煤机上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9
[4].胡磊,岳巍.直升机无轴承尾桨有限元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
[5].吴国中,丁强.基于脉动观测的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参数辨识[J].微电机.2019
[6].孙宇新,唐敬伟,施凯,朱熀秋.改进型MRAS无速度传感器的无轴承异步电机矢量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9
[7].赵琛胤.无轴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9
[8].程迪.共悬浮绕组式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张汉年,段向军,张涛,鲍安平.基于MRAS的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移传感器控制[J].微电机.2019
[10].叶小婷,杨泽斌,孙晓东.无轴承异步电机改进型重复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