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晖[1](2014)在《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的联盟型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许多复杂产品的设计不得不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协同完成,于是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应运而生。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企业集成管理技术的协助下,建立统一的协同设计系统是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业设计技术的解决方案。方案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设计协同工业系统,将数据层、业务层、服务层、用户层划分,降低系统耦合性,提高系统维护效率,方便系统增加协同设计功能。本文结合已有的项目背景,分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的发展与应与协同设计系统的应用前景,研究相应的协同技术并运用到这个解决方案中。研究的相关技术包括工作流和任务管理技术、多Agent架构的技术、基于消息的协同感知技术与基于角色和任务的权限控制技术。通过工作流技术管理分解协同设计过程,通过多Agent架构实现系统中各种协同模块的协同工作。系统协同模块互相感知并通过协同消息进行通信,最终将协同感知信息呈现给协同用户。为了使系统具有高安全性,系统使用基于角色的静态权限访问控制与基于任务的动态权限访问控制方式约束协同设计人员对资源的访问。本文最后给出协同设计系统的相应演示以及系统中相应技术的运用效果,并探讨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侯守明[2](2010)在《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快速响应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划分愈加细致,制造企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企业要获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生产模式必将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Mass Customization, MC)转变。如何在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下研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重用、研究产品开发过程的执行与控制,以支持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开发,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是现代设计技术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批量定制设计的角度考虑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实现问题,以数控机床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实现的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了面向MC的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概念,分析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实施策略,提出基于Teamcenter Engineering (TCEng)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施机械产品的快速响应设计,构建了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工作流程。(2)研究了基于主模型技术的产品族建模方法及其实现技术。针对快速响应设计过程中多级版本管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协同的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产品配置版本管理模型;基于产品族GBOM (Generic Bill of Materials)结构和主模型技术,构建了产品的层次性参数化主模型,在UG NX平台实现了LM (Linear Motion)滚动导轨的变型设计与配置管理。(3)建立了面向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知识分类体系,采用RBR (Rule-based Reasoning)和CBR (Case-based Reasoning)集成的推理机制获取产品设计实例和规则知识,提出基于组合权重的非平权系数距离法的案例相似度计算模型,结合机床典型部件案例库的检索给出了应用实例。(4)根据典型机床产品快速设计的任务分解模型,提出了跨企业快速响应设计的任务分配策略,建立了变异设计的任务分配模型,实现了机床模块化设计从任务集合到人员集合的映射,从一定程度解决了快速响应设计过程中团队和任务的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设计任务分配的时间、质量和成本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实现了设计任务的最佳团队(人员)选择,很好地满足了快速响应设计任务分配的需求。(5)研究了基于XVL (eXtensible Virtual world description Language,可扩展的虚拟世界描述语言)的产品数据压缩技术,提出并建立了基于XVL共享模型的企业集成应用框架及流式传输方案。开发基于xvL技术的协同设计管理原型系统,实现了基于网络的三维模型协同批注及浏览。(6)探讨了基于TCEng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施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途径和方法,给出了部分应用实例。
王凯[3](2010)在《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总体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关键性决策,决定了一架飞机大约8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飞机总体布置设计是飞机总体设计的重点工作,传统上飞机总体布置设计采用串行开发模式进行分工协作,多专业设计人员常常由于交流不及时、协调不充分或步调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大跨度的设计修改或重新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技术引入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为多领域专家提供同步和异步协同设计手段,使得设计人员更大范围、更大灵活度地参与到总体布置与协调工作中,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缩短研制周期和降低研制成本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总体方案,采用Web服务/Agent的双总线集成框架,提高协同设计系统的纵向和横向集成能力,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和CAD二次开发技术,为飞机总体布置提供同步/异步协同设计功能,支持多专业设计人员以“布置-协调-布置”的工作模式迭代地开展设计与协调工作。2.针对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和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存在关联语义不明确、复杂系统分析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关联WBS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方法和基于CCMAC的飞机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方法。为避免由于系统间存在潜在冲突带来的大跨度的设计返工或重新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协同设计任务在工作流系统中执行时产生死锁和不可达等问题。3.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信息协作框架,采用Web服务技术实现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采用反应式Agent技术在CATIA环境下实现实时的协作信息传输与交换,采用可变粒度锁方法实现并发冲突避免,满足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协作要求,提高了系统可集成性和扩展能力。4.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基于CATIA及其二次开发环境CAA、JBPM工作流引擎、Struts框架、Hibernate数据库访问组件等开发工具自主开发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原型系统CDAGA,该系统能够完成同步浏览、同步布置、异步浏览、异步布置与协调、技术状态控制和协作任务管理等功能,并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设备舱总体布置与协调中得到了验证。
陈宜[4](2010)在《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文中研究说明一、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如何将建筑协同方式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单位都会关心的问题。推广建筑协同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设计工作,同时涉及到管理内容,每个建筑设计单位都有自己相应的特点,所以每个建筑设计单位的协同设计方
薛群[5](2008)在《基于统一对象模型的同步漫游系统协同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面对当前对大规模同步多用户漫游系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愈来愈多的企业组织加入到此项研究设计领域的竞争中来,如何能让市场需求与策划设计更快的体现到产品中,快速高效的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漫游系统,是很多同类设计框架追求的目标。同时,漫游系统框架本身的复杂性必然要求大量的开发人员在同一个框架内针对同一目标展开设计工作,如何能在正确性的前提下保证高效性,这也是系统框架设计时候要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多人在异地、同时、不互斥的同一个框架内即时有效的操作设计多种对象的各种属性,并且保证个人的操作能在最终的产品中得以正确的实现。本课题首先从理论上对大规模同步漫游系统框架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保证协同操作的正确实施,在理论上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各种协同操作的方式特点,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向下兼容的异步协同机制,依靠分层技术,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属性进行逻辑分层,并在服务器端使用统一合并解析的方式提供了向下兼容的特性,有效地解决了协同设计遇到的问题。同时为了研究多用户在三维漫游框架中的高效同步,解决三维环境的同步显示与大量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交换的问题,在分析当前使用的网络协同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三维图形建模的常用方法,提出了以统一对象模型为基础的同步漫游框架,将多种操作模型统一处理,并依照此构建数据结构及设计了对应网络传输模型。该框架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并使漫游引擎设计更加清晰、紧凑。本论文提出的统一对象模型协同漫游框架针对漫游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高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付诸实施,完备了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环境的协同设计与实现系统所需要的主要部分,这不但是对HUST-CAID系统的功能上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功能层次上的二次开发。
李瑞芬[6](2008)在《基于Web重建的VR协同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需求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用传统的协同设计开发模式设计的产品常常存在可加工性、可装配性差以及用户不满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一直延续到制造阶段,甚至到交付用户使用时才被发现。事后修改设计方案,不仅延长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用户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本课题结合虚拟设计技术从理论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Web重建的协同设计技术的七种系统模型优化策略,详述了缩减文件体积的算法,层次细节距离方法。另外还提出了如何在远程设计过程中提高下载速度的三个方案。最后提出了在协同设计中有效改善机械产品可视性的框架MEMPHS。该框架结构的使用可以解决在CAD模型转换到VR模型时,保持CAD-VR几何和元数据的同步、高可视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详述了MEMPHS框架构件的部件,包括元数据服务器、文件服务器、MEMPHS客户机和虚拟现实适配器、CAD-VR转换器等及其部件之间的详细协调工作过程,并通过在VRMLPAD环境下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了产品良好的可视性。该课题技术的实施为推进自主开发的HUST-CAID系统的协同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压缩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目的,从而为建立新一代虚拟现实协同设计技术方案和体系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屈力刚[7](2007)在《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化制造是在经济全球化、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制造正日益成为制造业研究和实践的热门领域。网络化协同设计是网络化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中,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产品设计任务。对传统CAD技术及其设计模式而言,网络化协同设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进步,它从根本上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结合所承担的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发展网络化制造对策与支持网络化制造系统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03220025)和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基于CSCW远程控制的机械装备协同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05057),对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模型、支持面向项目管理的“多用户、多任务”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制造企业具体的机械产品设计项目为应用对象,开发构建了制造企业机械产品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平台,为制造企业实施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网络化制造技术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网络化协同设计技术在网络化制造中的概念、地位和意义,明确了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2)系统地研究了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多Agent系统,构建出具有C/S三层结构的、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的功能和体系结构模型,并构造出该体系结构中各Agent的一般结构模型,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框架;(3)提出了面向项目管理的、支持“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式,并根据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设计的工作流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算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设计结构矩阵(D SM:Design Structure Matrix)方法,对协作伙伴选择和任务分解与分配等项目协同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面向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协同设计。(4)提出了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创建和OLE DB数据库访问的数据服务技术、基于XML Web Services的数据通讯技术和基于COM组件的客户端开发技术在本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基于MAS的三维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技术,(5)根据相关项目研究提出的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目标,结合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的工程化原型系统,并结合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项目进行了系统平台的工程化应用验证。
秦永华[8](2007)在《面向普适环境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抓住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的快速高效开发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协同设计技术将分布式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格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使产品设计小组成员在异地分布的网络共享环境下分工合作、相互协商,同步协作完成产品设计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普适计算是一种革新性的计算模式,是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普适计算模式的到来必定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传统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持手段的工程产品协同设计领域。那么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普适环境中完美、高效率地完成远程协同设计任务?现有的协同软件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普适环境的要求,设计新的软件体系结构才是唯一的出路。本课题首先从理论上对面向普适环境的协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种面向普适网格的协同设计体系结构,该协同设计体系结构在现有分布协同对象计算技术和网格服务的基础上,引入了普适环境“随时随地”和“透明”的思想,巧妙地把协同设计技术融入到第三代计算环境中。其次,对协同设计冲突消解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描述了一种单元模块冲突检测算法。最后,参考HUSTCAID系统的功能,设计并实现了P-HUSTCAID远程同步系统原型。该原型系统实现了二维图形远程协同绘制,三维图形远程同步设计,远程协同标注,多方同步会话,手写白板等功能。同时,为了完善系统的安全性,专门设计了一个模块,用来自定义用户的访问级别。该原型系统经过了初步的测试,能很好地完成远程协同设计任务。
陈敏[9](2006)在《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作为CAD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在阐述了协同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理论模型,分析了其组成和关键技术,并重点在产品结构管理、协同交流、界面共享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产品设计与产品结构管理的结合,不仅可为参与产品设计的人员提供产品结构管理支持,还提高了协同设计的效率。本文的研究为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讨论了协同设计的基本问题,如:协同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层次、协同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2设计了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以及所需的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3对产品结构管理的概念和相关定义进行了阐述,通过在系统中运用产品结构管理的思想,加强了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图纸的管理,提高了设计图、文档协同交流的效率。研究了界面共享技术,采用AutoVue技术实现了模型的显示和圈阅。4分析了协同交流的分类,介绍了协同交流模块的组成和关键技术。研究了点到点的通信技术,采用TCP Socket技术实现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支持协同设计的通信。阐述了界面共享技术的必要性、原理,并给出了实现界面共享的方法和关键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将RTX集成到了系统中,提出了用RTX进行协同设计的方法,实现了协同交流的功能。论文介绍了作者开发的一个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黄立[10](2006)在《基于轻量级J2EE框架的异构数据库专用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本身对于分布式处理的需求及Internet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网络信息系统对于数据交互效率、数据安全性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异构数据库中间件已不能完全满足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的上述需要。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环境下,数据访问主要采用非面向对象的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standard)数据集访问方式,或者采用EJB(Enterprise Java Bean)技术中的实体beans技术。但是应用这两种技术于数据库中间件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陷。文中首先分析了科技企业信息系统在使用传统的J2EE技术开发异构数据中间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当今中间件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个基于轻量级J2EE架构的科技企业信息异构数据库专用中间件模型。该模型采用的轻量级J2EE架构,摈弃了传统的J2EE中由于采用EJB技术所带来的某些缺点;该模型在功能上划分为三个子中间件,分别为:专用数据采集中间件、专用数据通信中间件、专用异构数据处理中间件;对于专用数据采集中间件,在传统的JDBC技术基础之上,系统引入了Spring框架的DAO模块,用模版模式简化了JDBC的存取技术;在专用数据通信中间件的远程服务方面,系统在传统的JAVA 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轻量级J2EE框架的可配置的RMI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在专用异构数据处理中间件的持久化方面该系统采用了实现O/R Mapping(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技术的Hibernate构建了O/R Mapping持久层,一方面解决了对象关系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保证了异构数据库专用中间件需要的事务、安全等方面的服务,并使得中间件系统有足够的扩展能力采用自定义的查询优化手段。最后,讨论了该模型在科技企业基本信息子系统中的应用,为科技企业信息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模型。
二、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协同设计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的应用 |
1.3.1 协同设计系统分类 |
1.3.2 协同设计系统相关技术 |
1.4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采用的技术 |
1.4.1 SSH 与 J2EE 框架技术 |
1.4.2 多 Agent 智能化技术 |
1.4.3 访问控制技术 |
1.4.4 协同感知技术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技术方案 |
2.1 工业设计模式分析 |
2.1.1 计算机支持的工业设计模式分析 |
2.1.2 项目工业设计模式分析 |
2.2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的系统目标 |
2.3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 |
2.3.1 协同设计系统体系架构 |
2.3.2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功能模块 |
2.3.3 协同工业设计平台数据模型 |
2.4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技术概述 |
2.4.1 工作流任务管理技术 |
2.4.2 多 Agent 架构的协同设计模块应用 |
2.4.3 协同感知技术的应用 |
2.4.4 基于角色任务权限控制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 Agent 架构的研究与开发 |
3.1 引言 |
3.2 协同设计系统智能体设计及通信架构研究 |
3.2.1 智能体模型 |
3.2.2 智能体通信框架实现 |
3.2.3 协同设计系统的多 Agent 体系架构 |
3.3 基于多 Agent 架构的协同标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3.3.1 协同标注研究 |
3.3.2 协同标注格式的实现 |
3.3.3 基于多 Agent 架构协同标注系统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同感知技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协同交互 |
4.3 协同设计系统的协同感知 |
4.3.1 任务感知 |
4.3.2 协同信息感知 |
4.3.3 图文档标注模块感知 |
4.4 基于消息的协同感知 |
4.4.1 基于消息的协同感知模型 |
4.4.2 基于消息的协同感知框架 |
4.4.3 协同感知消息的设计与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同工业设计平台的角色任务权限控制研究 |
5.1 协同设计平台权限控制研究 |
5.1.1 分层角色结构研究 |
5.1.2 基于任务的动态权限管理研究 |
5.2 协同设计系统资源访问控制的实现 |
5.3 任务角色权限控制实现 |
5.3.1 数据字典的实现 |
5.3.2 访问控制实现 |
5.3.3 任务动态权限控制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与运行 |
6.1 系统技术框架的实现 |
6.2 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 |
6.3 多 Agent 架构演示 |
6.4 协同感知技术演示 |
6.5 基于角色任务的权限控制演示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快速响应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
1.1.2 大批量定制生产和快速响应设计 |
1.2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快速响应设计基本原理 |
1.2.1 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技术体系 |
1.2.2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开发设计技术 |
1.2.3 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的基本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快速响应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课题来源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2 课题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实施技术路线 |
第2章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2.1 面向MC的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实施策略 |
2.1.2 快速响应设计的开发对象 |
2.1.3 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
2.2 面向MC的产品快速设计系统的概念 |
2.2.1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概念 |
2.2.2 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 |
2.3 面向MC的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构建 |
2.3.1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支撑平台 |
2.3.2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2.3.3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 |
2.3.4 快速响应设计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
2.4 面向MC的快速响应设计系统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
2.4.1 系统工作流程 |
2.4.2 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响应设计中的产品族变型设计方法研究 |
3.1 产品族变型设计方法概述 |
3.1.1 面向产品族的变型设计 |
3.1.2 常见的产品变型设计方法 |
3.1.3 产品族变型设计关键技术 |
3.2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产品配置版本管理模型研究 |
3.2.1 版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
3.2.2 多色集合理论 |
3.2.3 协同环境下的版本配置多级管理体系 |
3.2.4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版本配置管理模型 |
3.2.5 版本配置管理模型的实现 |
3.2.6 小结 |
3.3 面向设计资源重用的产品族建模方法研究 |
3.3.1 可重用设计资源库的建立及优化 |
3.3.2 可重用产品族零部件的建模方法 |
3.4 基于UG/NX的产品族变型设计实现技术 |
3.4.1 基于NX/Open的零部件参数化开发流程 |
3.4.2 产品零部件族的三维参数化建模 |
3.4.3 LM导轨变型设计与配置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KBE的设计实例库构建技术研究 |
4.1 KBE基本知识 |
4.1.1 KBE的概念 |
4.1.2 KBE技术研究现状 |
4.1.3 基于KBE的产品设计 |
4.1.4 KBE系统的关键技术 |
4.2 基于KBE的快速响应设计知识库构建 |
4.2.1 功能需求 |
4.2.2 而向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分类 |
4.2.3 产品快速响应设设计的知识获取技术 |
4.2.4 产品案例知识库推理机制研究 |
4.3 面向产品快速设计的实例库智能检索 |
4.3.1 产品三维实例库的建立 |
4.3.2 实例相似度计算 |
4.3.3 实例库检索计算实例 |
4.4 面向快速响应设计的KBE知识库系统的开发 |
4.4.1 基于KBE的产品数字化建模流程 |
4.4.2 KBE与CAX的融合 |
4.4.3 基于UG/KF创建零部件实例库 |
4.4.4 机床典型零部件KBE系统的开发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快速响应设计过程的任务分配模型 |
5.1 快速响应协同设计的过程管理 |
5.1.1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概述 |
5.1.2 基于项目管理的快速产品设计过程管理模型 |
5.1.3 快速响应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的任务分解与分配 |
5.2 快速响应设计的任务分解建模 |
5.2.1 快速响应设计任务分解方法及原则 |
5.2.2 机床产品快速设计任务分解模型 |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任务分配模型研究 |
5.3.1 快速响应设计的任务分配模型 |
5.3.2 设计任务分配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
5.3.3 应用实例 |
5.4 快速响应协同设计的任务规划的体系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XVL的模型共享及协同批注技术研究 |
6.1 三维模型共享的产品数据交换技术研究 |
6.2 XVL数据压缩技术研究 |
6.2.1 XVL简介 |
6.2.2 XVL系列软件的组成和功能 |
6.2.3 XVL的数据转换技术研究 |
6.3 基于XVL技术的产品三维模型共享及网络传输 |
6.3.1 产品三维数据格式的转换 |
6.3.2 基于XVL共享模型的企业集成应用框架 |
6.3.3 基于XVL的三维数据网络传输模型 |
6.3.4 基于XVL的3D数据流式传输 |
6.4 基于XVL共享模型的实时协同批注过程管理 |
6.4.1 协同批注总体流程 |
6.4.2 同步协同批注过程模型 |
6.4.3 协同批注的应用共享机制 |
6.4.4 协同批注系统的体系结构 |
6.4.5 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PLM平台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的应用研究 |
7.1 快速响应设计实施的PLM集成平台选择 |
7.1.1 PLM平台的基本功能 |
7.1.2 PLM平台的选择 |
7.2 TCEng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
7.2.1 TCEng软件功能介绍 |
7.2.2 安装与配置 |
7.3 基于TCEng的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实施 |
7.3.1 基于PLM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的层次分析 |
7.3.2 基于TCEng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的主要工作 |
7.3.3 实施经验总结 |
7.4 基于TCEng的产品快速响应设计部分实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作者简介 |
(3)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协同设计的产生背景 |
1.2.1 并行工程 |
1.2.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
1.3.1 协同设计概念和特点 |
1.3.2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1.3.3 协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总体方案 |
2.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
2.1.1 飞机总体布置工作的内容和协作特点 |
2.1.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
2.1.3 建立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难点 |
2.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集成架构 |
2.2.1 协同设计系统常用架构 |
2.2.2 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集成框架 |
2.2.3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应用模式和关键支撑技术 |
2.3 小结 |
第三章 协同工作模式下的飞机总体布置设计过程建模 |
3.1 飞机研制中的过程建模方法 |
3.1.1 工作分解结构 |
3.1.2 IDEF 方法 |
3.1.3 活动网络图方法 |
3.1.4 Petri 网方法 |
3.2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面临的问题和研究现状 |
3.2.1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
3.2.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
3.3 基于任务关联WBS 模型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 |
3.3.1 任务关联WBS 模型 |
3.3.2 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模型的构建方法 |
3.4 基于CCMAC 模型的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
3.4.1 飞机技术状态协调关联模型 |
3.4.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
3.5 小结 |
第四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
4.1 基于Web 服务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
4.1.1 Web 服务技术 |
4.1.2 基于XML 的协作信息交换格式 |
4.1.3 基于SOAP/XML 封装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传输与解析 |
4.2 基于Agent 的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
4.2.1 Agent 技术 |
4.2.2 基于反应式Agent 的实时信息协作框架 |
4.2.3 CATIA 客户端协作信息获取与数据更新 |
4.3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
4.3.1 基于加锁机制的并发控制方法 |
4.3.2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
4.4 小结 |
第五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开发环境 |
5.1.1 CATIA&CAA 系统 |
5.1.2 .NET 平台 |
5.1.3 JBPM 工作流引擎 |
5.1.4 Structs |
5.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结构 |
5.2.1 协作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 |
5.2.2 协作客户端的实现结构 |
5.3 CDAGA 系统关键模块实现 |
5.3.1 Web 服务模块实现 |
5.3.2 并发控制模块实现 |
5.3.3 任务管理模块实现 |
5.3.4 授权与认证模块 |
5.4 CDAGA 系统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舱总体布置中的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 |
1. 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从混乱到秩序 |
2. 采用服务器设计—从分散到集中 |
3. 构建设计共享空间—从孤立到协同 |
4. 协同设计的深化—更广泛、更深入 |
二、建筑协同设计推广中的问题 |
三、建筑协同设计的应用和发展 |
结束语 |
(5)基于统一对象模型的同步漫游系统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协同设计技术简介 |
1.3 同步漫游系统简介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立论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章 同步漫游系统协同设计框架的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同步漫游系统 |
2.2.1 同步漫游系统的介绍 |
2.2.2 同步漫游系统模型 |
2.2.3 同步漫游系统当前研究领域与热点 |
2.3 协同设计框架 |
2.3.1 协同设计体系介绍 |
2.3.2 协同设计与协同工作 |
2.3.3 协同设计的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统一对象模型的结构设计 |
3.1 统一对象模型的基本思想 |
3.2 统一对象模型的数学模型 |
3.3 统一对象模型的主要结构原理 |
3.3.1 统一对象模型的数据定义 |
3.3.2 统一对象模型的事件定义 |
3.4 统一对象模型的操作原理 |
3.4.1 统一对象模型的逻辑结构 |
3.4.2 数据的更新与缓冲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层技术的对象协同设计 |
4.1 分层技术的需求分析 |
4.2 分层技术的功能实现要求 |
4.3 基于分层技术的对象协同 |
4.3.1 分层技术的设计思想 |
4.3.2 对协同设计冲突问题的解决机制 |
4.4 使用PUSH 推技术更新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步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本文同步漫游设计准备基础 |
5.2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
5.2.1 需求分析 |
5.2.2 系统类结构图 |
5.2.3 基于XML 的数据处理 |
5.2.4 编辑器协同设计实现 |
5.2.5 客户端图像渲染程序 |
5.2.6 统一对象建模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Web重建的VR协同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对虚拟现实及其虚拟现实世界的认识 |
1.3 国内外基于Web 与VR 技术协同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立论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章 基于VR 技术的协同设计 |
2.1 引言 |
2.2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协同设计 |
2.2.1 分布式协同设计的研究内容 |
2.2.2 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的层次结构 |
2.3 协同设计和 VR 技术 |
2.3.1 什么是VRML |
2.3.2 VRML 工作原理 |
2.3.3 协同设计与VR 技术 |
2.4 基于网络的VR 协同设计的实现 |
2.4.1 软件体系结构选择 |
2.4.2 协同设计的实现环境与系统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Web 重建的优化策略 |
3.1 Web重建简介 |
3.2 系统模型优化的必要性 |
3.3 优化系统模型 |
3.3.1 利用工具缩减文件体积 |
3.3.2 利用算法缩减文件体积 |
3.3.3 优化接口程序,减少交叉调用次数 |
3.3.4 创建扩展节点 |
3.3.5 纹理映射 |
3.3.6 克隆 |
3.3.7 层次细节距离 |
3.4 提高下载速度 |
3.4.1 重用实体 |
3.4.2 分割实体 |
3.4.3 多使用一些简单节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D 模型转换到VR 模型的实时可视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CAD 系统与VR 系统建模的特点分析 |
4.3 MEMPHS 框架构建 |
4.3.1 元数据服务器 |
4.3.2 文件服务器 |
4.3.3 MEMPHIS 客户机和虚拟现实适配器 |
4.3.4 PDM 适配器 |
4.3.5 CAD-VR 转换器 |
4.4 相关技术在飞碟模型中的应用 |
4.4.1 开发平台 |
4.4.2 执行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网络化制造及其研究内容 |
1.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含义 |
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主要形式 |
1.2.2 国外对协同设计的研究 |
1.2.3 国内对协同设计的研究 |
1.2.4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 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3.3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协同设计理论研究 |
2.2.1 协同设计内涵 |
2.2.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基本特点 |
2.2.3 网络化协同设计工作模式 |
2.2.4 网络化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2.3 多Agent系统(MAS)技术研究 |
2.3.1 Agent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3.2 Agent的体系结构 |
2.3.3 多Agent系统(MAS) |
2.3.4 协同设计的MAS解决方案 |
2.4 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模型 |
2.4.1 基于MAS协同设计系统功能模型 |
2.4.2 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
2.4.3 Agent在系统中表达 |
2.4.4 系统特点 |
2.5 多Agent协同系统支持三维设计实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项目协同管理关键技术 |
3.2.1 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
3.2.2 项目管理 |
3.2.3 协作伙伴选择与团队管理 |
3.2.4 任务执行机制 |
3.2.5 任务进度机制 |
3.3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3.3.1 协同设计Agent结构模型 |
3.3.2 协同设计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服务技术研究 |
4.2.1 创建数据服务的数据表 |
4.2.2 数据库访问技术研究与实现 |
4.3 通讯技术研究与实现 |
4.3.1 基于XML Web Service的产品数据交换技术及实现 |
4.3.2 基于NetMeeting的交互通讯技术实现 |
4.4 基于COM组件的客户端技术与实现 |
4.4.1 客户端结构及COM组件技术应用 |
4.4.2 管理Agent组件的开发与实现 |
4.4.3 面向SolidWorks的设计工具组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原型实现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专题项目基本情况 |
5.2.1 系统研究与原型实现的背景 |
5.2.2 原型系统设计的目标 |
5.3 系统原型网络结构及实现方法 |
5.3.1 原型系统功能结构 |
5.3.2 原型系统技术支持工具 |
5.3.3 系统原型网络结构 |
5.3.4 原型系统安装与配置 |
5.4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应用 |
5.4.1 原型系统应用背景 |
5.4.2 原型系统运行实例 |
5.4.3 原型系统性能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8)面向普适环境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协同设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1.3 HUST-CAID 系统简介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立论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章 普适计算与普适网格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普适计算技术 |
2.2.1 普适计算的特点 |
2.2.2 普适计算的实现条件 |
2.2.3 普适计算当前的研究领域与热点 |
2.2.4 普适计算应用模型概述 |
2.2.5 普适计算应用模型的关键技术 |
2.3 普适网格体系结构 |
2.3.1 网格与网格计算 |
2.3.2 网格的体系结构 |
2.3.3 网格的分类与发展 |
2.3.4 普适网格体系结构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 |
3.1 引言 |
3.2 关于协同设计 |
3.3 协同设计的主要结构和实现模式 |
3.3.1 协同设计的主要结构 |
3.3.2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协同设计系统 |
3.3.3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协同设计系统 |
3.4 冲突控制机制的应用 |
3.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普适环境的协同框架设计 |
4.1 引言 |
4.2 普适环境框架的优点 |
4.3 框架中多代理的应用 |
4.4 面向普适环境的协同设计框架模型 |
4.4.1 框架整体设计 |
4.4.2 应用于该框架的冲突消解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步P-HUSTCAID 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N ET 概述 |
5.3.N ET REMOTING 技术介绍 |
5.4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
5.4.1 需求分析 |
5.4.2 系统功能 |
5.4.3 系统类结构图 |
5.4.4 远程服务器端实现技术 |
5.4.5 系统客户端的实现 |
5.4.6 自定义安全访问控制级别 |
5.4.7 系统主运行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CSCW 的概念、内涵及应用领域 |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D)概述 |
1.3.1 CSCD 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
1.3.2 协同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CSCD 的现状、发展趋势 |
1.4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来源及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4.2 课题来源 |
1.4.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协同设计支撑技术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2 计算机网络技术 |
2.3 分布式工程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技术 |
2.4 多媒体通讯技术 |
第三章 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 |
3.1 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的实现目标 |
3.2 协同设计系统的协同工作方式 |
3.3 协同设计实现方法 |
3.3.1 基于共享图形的方法 |
3.3.2 基于会话的方法 |
3.4 协同设计环境下产品的设计工作流程 |
3.5 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3.6 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 |
3.6.1 用户管理 |
3.6.2 图纸文档管理 |
3.6.3 产品结构管理 |
3.6.4 协同设计工具 |
第四章 产品结构管理 |
4.1 产品结构管理的定义和功能 |
4.2 产品结构树的定义 |
4.3 产品结构管理模型 |
4.4 DELPH16.0 实现产品结构树 |
4.5 DELPH16.0 实现三维模型显示 |
第五章 信息交换与共享 |
5.1 协同交流工具在系统中的应用 |
5.1.1 协同交流工具分类 |
5.1.2 腾讯通RTX 简介 |
5.1.3 Delphi 实现实时信息交流 |
5.1.4 界面共享 |
5.2 信息共享技术 |
5.2.1 协同设计中的数据交换 |
5.2.2 Delphi 实现文件传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6.1 服务器的建立 |
6.1.1 FTP 服务器 |
6.1.2 RTX 服务器 |
6.2 用户端配置 |
6.3 协同产品设计的应用实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轻量级J2EE框架的异构数据库专用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现有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时钟同步协议 NTP的研究 |
2-1 网络时间协议(NTP)简介 |
2-2 NTP 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2-3 NTP 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
2-3-1 网络时间服务的层状结构 |
2-3-2 NTP 协议的对时方法 |
2-3-3 NTP 的工作模式 |
第三章 轻量级 J2EE框架概述 |
3-1 经典的J2EE 平台体系结构 |
3-2 Spring 框架简介 |
3-3 Spring的核心机制--IoC和AOP |
3-3-1 IoC 的基础语义 |
3-3-2 依赖注入(DI)的几种形式及比较 |
3-3-3 AOP |
3-4 基于Spring 的RMI 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3-4-1 基于Spring 的RMI 机制的体系结构 |
3-4-2 基于Spring 的RMI 机制的实现与传统的RMI 机制实现的比较及优点 |
3-5 基于Spring 的JDBC 技术 |
第四章 Hibernate框架概述 |
4-1 Hibernate 简介 |
4-2 Hibernate 原理 |
4-3 Hibernate 与各种持久策略的比较 |
4-4 Hibernate 的运行机制及应用 |
4-5 Hibernate 与Spring 的集成 |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5-1 系统分析 |
5-1-1 系统设计功能及目标 |
5-1-2 系统功能目标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2 系统结构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Spring Bean 封装 |
5-3-2 Spring 创建Bean 实例 |
5-3-3 Hibernate 创建持久化类 |
5-3-4 Hibernate 在数据库中存储对象 |
5-3-5 科技企业基本信息专用数据采集中间件的实现 |
5-3-6 科技企业基本信息专用数据通信中间件的实现 |
5-3-7 科技企业基本信息专用异构数据处理中间件的实现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陈旭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2]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快速响应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侯守明. 东北大学, 2010(06)
- [3]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4]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J]. 陈宜. 中国建设信息, 2010(02)
- [5]基于统一对象模型的同步漫游系统协同设计研究[D]. 薛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6]基于Web重建的VR协同设计技术研究[D]. 李瑞芬.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7]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D]. 屈力刚. 东北大学, 2007(06)
- [8]面向普适环境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D]. 秦永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1)
- [9]基于产品结构管理的协同设计的研究[D]. 陈敏. 武汉科技大学, 2006(05)
- [10]基于轻量级J2EE框架的异构数据库专用中间件研究[D]. 黄立.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