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张正红,何文辉,向天勇,单胜道

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张正红,何文辉,向天勇,单胜道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鸟粪石,沉淀,光合细菌,活性污泥

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红,何文辉,向天勇,单胜道[1](2018)在《鸟粪石沉淀—光合细菌复合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协同处理猪场沼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鸟粪石沉淀处理猪场沼液,出水再用光合细菌复合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进一步处理,优化了鸟粪石沉淀的最佳Mg~(2+)∶NH_4~+(摩尔比)和光合细菌复合SBBR的最佳污泥停留时间(SRT)。结果表明:鸟粪石沉淀的最佳Mg~(2+)∶NH_4~+为1.3,COD、氨氮、TP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52.86%、77.16%、83.24%、93.75%;光合细菌复合SBBR的最佳SRT为10d,运行第20天后基本达到稳定,COD、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87.19%~91.67%、90.18%~95.69%、82.79%~88.85%、74.81%~82.39%,稳定后鸟粪石沉淀—光合细菌复合SBBR对COD、氨氮、TN、T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5.29%、98.39%、95.95%、96.95%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4期)

孙学习,凡广生[2](2017)在《固定床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泥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固定床复合生物膜反应器为基础,研究了其对模拟小城镇污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污泥活性成分、比好氧速率的测定和污泥指数及悬浮的活性污泥的特性进行分析可知,在固定床复合生物反应系统中,生物膜并不能显着改变活性污泥的组分构成,填料上的污泥活性随着HRT的增加而减小,悬浮污泥的活性则随着HRT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03期)

钟晨宇[3](2013)在《生物膜—污泥复合厌氧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脱氮工艺,因其具有节省碳源、工艺简单、抗负荷能力强等优点逐步被人们关注。实现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反应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颗粒污泥将产甲烷和反硝化功能菌耦合在一起,但此种方式存在高负荷长期运行导致颗粒污泥解体、反应器崩溃的现象。本论文针对此现象采用了自主开发的生物膜-污泥复合厌氧反应器(HABSR)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同步开展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启动和运行性能比较研究,通过静态实验重点探讨了硝酸盐对颗粒污泥体系和生物膜体系的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得到碳氮降解规律,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初步分析HABSR与UASB中同时产甲烷反硝化体系的微生物学特性。HABSR与UASB均可作为培养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微生物的反应器,HABSR具有更强的抗高负荷能力。在相同运行条件下,两种反应器对COD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在90%与99%左右,出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水平保持在0.5~1mg/L与0.1~1mg/L。静态试验研究表明,硝酸盐降解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积累是影响生物膜和颗粒污泥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同等情况下,颗粒污泥反应体系中亚硝酸盐的积累浓度是生物膜反应体系中的近10倍,生物膜体系表现出更强的硝酸盐降解能力。扫描电镜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硝酸盐介入后UASB中颗粒污泥出现分层现象,具有反硝化功能的细菌和兼性厌氧发酵菌分布在颗粒污泥的外层,而严格厌氧的产氢产乙酸菌与产甲烷菌则分布在内层,从而实现产甲烷和反硝化功能的耦合;而对于HABSR则出现反应器功能分区现象,悬浮污泥中主要聚集了发酵产酸菌和反硝化细菌,生物膜则中主要集聚发酵产酸菌、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通过对比发现,UASB反应器中产甲烷细菌优势菌群由乙酸营养型转变为氢营养型产甲烷菌,HABSR中产甲烷菌的优势菌群则在乙酸营养型保留的基础上增加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许华诚[4](2013)在《改进型ABR+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糕点残渣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改进型ABR+复合生物反应器在糕点残渣废水处理工程实例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处理糕点残渣废水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出水水质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冯翠杰,王淑梅,陈少华[5](2012)在《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了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HY)和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AS)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6 h、污泥龄12~15 d、水温19~21℃、pH 6.3~7.8的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比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更稳定,未发生污泥膨胀。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91%和98%,而活性污泥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84%和90%。稳定工况下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比硝化、比反硝化速率,比吸磷、比释磷速率均高于活性污泥反应器,且微生物相更加丰富。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发现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高度多样性,但生物膜微生物的微生物相比活性污泥更复杂。(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石涛[6](2012)在《复合生物膜反应器传质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是目前生物法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的热点,目前该工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净化回收。对于好氧、厌氧或者是兼性厌氧的反应器而言,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内部的传质过程是决定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性能和效率关键因素,液相到生物膜以及生物膜内部的底物传质和反应速率最终决定了反应器的废水处理性能和效率。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膜结构和生物膜传质的影响以及这叁个因素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高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性能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以上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一个有效容积为2.3L的气升式外循环流化床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并成功启动,考察气升式反应器中厌氧氨工艺的脱氮性能。经过连续52天的运行,亚硝氮和总氮的最大去除总量分别是476.5mg(N)-L-1和663.1mg(N)-L-1,平均去除率达到75%和93%。在HRT=24h条件下,反应器运行30天其总氮负荷为1.01kg(N)-m-3?day-1,相应的总氮去除速度是0.75kg(N)?m-3?day-1通过减小HRT,考察了反应器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和稳定性。(2)成功启动了全程脱氮自养硝化工艺。在进水基质仅有(NH4)2SO4、曝空气且限制水体溶氧浓度的情况下,反应器内硝氮生成量和氨氮消耗量的比例是0.136:1,与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二者的平均化学计量关系0.13:1相近,此时反应器内已有大量亚硝酸氧化菌生长,反应器内已经实现了全程自养脱氮,氨氮去除率达到75%。(3)建立了包含扩散-对流和反应叁个过程的生物膜传质模型,考察了生物膜内溶氧传质情况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规律,并研究了相关环境因素对以上两个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得出扩散系数是影响生物膜内溶氧传质的主要因素,并获得了基于该模型的最佳模型参数。用PA2000型溶氧微电极对沿生物膜深度方向的溶氧浓度测试表明,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很好。(4)在生物膜传质方程中耦合了N-S方程和Brinkman渗流方程,研究了液相主体的水力条件对作为多孔介质的生物膜内渗流速度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液相主体的水力条件对各向异性的生物膜内传质的影响和生物膜内扩散对流传质情况,同时考察了生物膜厚度对流动边界层厚度和液相到生物膜内传质阻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丁杰,刘绍根,成雄剑[7](2012)在《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在进水CODCr、NH3-N、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5、9.5、0.86 mg/L的情况下,对应水质指标的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4.6、0.41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76.5%、51.6%、52.3%,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占地面积较小,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明显。(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2年04期)

丁杰[8](2012)在《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刻不容缓。本文对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该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效果,并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曝气量、低温等因素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比较低不利于挂膜,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先接种活性污泥和添加蔗糖后闷曝数日后,再连续流培养的挂膜启动方式。挂膜大约经过30天左右的时间,COD、NH3-N去除率分别稳定在70%、35%左右,可以认为挂膜成功。在系统的长期运行和实验中发现,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对于低浓度的生物污水中的COD、氨氮、TP和SS等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8%、50%、55%和68%。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因素有:HRT、气水比、低温等。通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单因素影响分析,发现复合生物膜反应器的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最佳的气水比为8:1。同时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在南方地区冬季低温条件下依然可以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与传统的生物膜工艺相比,由于外筒利用了自然对流供氧,有一定的节能作用,同时内筒曝气供氧,保证了系统在自然对流不足的情况下系统的稳定运行。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在削减等量污染物时与常规工艺相比能耗及运行成本较低,经济性良好;由于原水本身为低浓度生活污水,氨氮及TP含量较低,反应器对于氨氮和TP去除率不是很高,但出水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期刊2012-06-01)

刘淼,陈睿阳,李广柱,郎贵林[9](2012)在《微压流化式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同步脱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曝气系统的调节,微压流化式复合生物反应器(MP-FHBR)内可以实现好氧区和缺氧区共存,利用这一特点和MP-FHBR中同时存在的活性污泥﹑悬浮生物膜复合生物体系,进行了同步脱氮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P-FHBR在好氧-缺氧条件下,实现了同步脱氮过程,T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5%和98.3%。降低DO质量浓度使反应器内形成完全缺氧环境,对MP-FHBR同步脱氮效果没有显着影响,但会降低系统去除COD的效果;而提高DO质量浓度使反应器内形成完全好氧环境,MP-FHBR同步脱氮效果显着下降。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进水COD/TN有利于提高MP-FHBR同步脱氮效果,COD/TN由2升高到10,TN平均去除率由58.4%提高到78.8%,而继续提高COD/TN对系统同步脱氮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反应器允许的条件下,提高污泥质量浓度(MLSS)有利于提高系统反硝化脱氮效果,TN去除率随MLSS的增加而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鲍可茜[10](2012)在《电解除磷技术研究及其在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己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分散式生活排放的要求。本课题根据活性污泥-生物法、电解絮凝法以及微电解法的优缺点,将电化学法应用于一体式生物反应器中,针对我国广大家庭污水的特点,开发出一套耐冲击负荷、操作简便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电解凝法去除污水中磷的实验表明:在本实验研究的条件范围内,系统启动50分钟能达到平衡,最佳的板间距为0.5cm;在极板间距为0.5cm、pH值为8、电流密度为8mAcm-2的条件下,采用铝极板材料取得了最大的去除率(88%),而获得最低能耗(0.12kWhm-3)的是采用铝-铁材料的实验组;电流密度对电絮凝法去除污水中的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电流密度越大去除效果越大而能耗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去除率也将随之增加能耗随之减小,因此适当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是一个提高电絮凝法能效较好的方法;pH值对电絮凝法去除污水中的磷有很大的影响,PH为8时效果最佳。微电解法去除废水中磷的实验,采用正交实验方法,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所考察的5个因素对出水磷浓度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进水磷浓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取样时间>铁炭体积比。从去除的大小来看,最佳反应条件为:进水磷浓变为32mg/L,取样时间为40min,水力停留时间为60min,pH值8,铁炭体积比为2:1。将电絮凝法应用于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并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污泥回流比等运行条件对系统进行优化,由实验结果可知:水力停留时间为8h时,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5%、65%和95%;有机负荷为2.7g.L-1.d-1,系统对COD、TN和TP仍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为90%、74%和93%;污泥回流比为75%有利于实现COD、TN、TP最佳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到95%、72%和98%。由于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沉淀槽内设置有电解槽,因此沉淀槽对有机物、总氮、总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15、20、30%。微电解法应用于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实验,通过对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污泥回流比叁个条件对该装置的运行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分别为: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h,此时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5%、63%和87%;机负荷为2.7g.L-1.d-1,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74%和88%;污泥回流比为75%时,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70%和94%。从显着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每个槽对COD, TN和TP均由一定作用,其中厌氧槽对于污染物去除贡献率最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固定床复合生物膜反应器为基础,研究了其对模拟小城镇污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污泥活性成分、比好氧速率的测定和污泥指数及悬浮的活性污泥的特性进行分析可知,在固定床复合生物反应系统中,生物膜并不能显着改变活性污泥的组分构成,填料上的污泥活性随着HRT的增加而减小,悬浮污泥的活性则随着HRT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红,何文辉,向天勇,单胜道.鸟粪石沉淀—光合细菌复合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协同处理猪场沼液[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2].孙学习,凡广生.固定床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泥特性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

[3].钟晨宇.生物膜—污泥复合厌氧反应器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与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许华诚.改进型ABR+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糕点残渣废水[J].环境工程.2013

[5].冯翠杰,王淑梅,陈少华.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J].环境工程学报.2012

[6].石涛.复合生物膜反应器传质机理及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7].丁杰,刘绍根,成雄剑.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2

[8].丁杰.复合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9].刘淼,陈睿阳,李广柱,郎贵林.微压流化式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同步脱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10].鲍可茜.电解除磷技术研究及其在一体式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2

标签:;  ;  ;  ;  

复合生物膜反应器论文-张正红,何文辉,向天勇,单胜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