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论文和设计-林来武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涉及道路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海绵路以及位于海绵路两侧的植被地,所述植被地地势低于海绵路,所述植被地上开设有蓄水井,所述海绵路包括基层、基层上表面的渗水层以及渗水层上表面的表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道路上的雨水囤积的技术问题,具有减少道路上的雨水囤积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路(1)以及位于海绵路(1)两侧的植被地(2),所述植被地(2)地势低于海绵路(1),所述植被地(2)上开设有蓄水井(20),所述海绵路(1)包括基层(10)、基层(10)上表面的渗水层(11)以及渗水层(11)上表面的表层(12)。

设计方案

1.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路(1)以及位于海绵路(1)两侧的植被地(2),所述植被地(2)地势低于海绵路(1),所述植被地(2)上开设有蓄水井(20),所述海绵路(1)包括基层(10)、基层(10)上表面的渗水层(11)以及渗水层(11)上表面的表层(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0)包括底层(100)以及底层(100)上的加固层(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层(11)包括砂石层(110)以及位于砂石层(110)上表面的砂层(1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20)远离海绵路(1)一侧设置有水位池(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101)包括铺在底层(100)的土工格栅(1010)以及穿过土工格栅(1010)插入底层(100)的连接棒(10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2)为塑胶路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2)两侧竖直固定连接有路沿(5),所述路沿(5)上开设有过水口(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口(50)两侧开设有与过水口(50)连通的引水槽,所述引水槽连通在蓄水井(20)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20)内设置有透水井管,透水井管与蓄水井(20)之间填充有石块层(2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其基本工作内容为,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加以利用。

现有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包括道路以及位于道路两侧的集水沟,集水沟连通在道路两侧的集水井内,当下雨时,雨水将会沿着集水沟流入集水井,新型蓄水,当需要时将水从蓄水井抽出使用。

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当雨水量较大时,由于道路的地表透水性较差,雨水可能会积留在地表面,影响出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它具有减少路面积水的优点。

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包括海绵路以及位于海绵路两侧的植被地,所述植被地地势低于海绵路,所述植被地上开设有蓄水井,所述海绵路包括基层、基层上表面的渗水层以及渗水层上表面的表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海绵路的设置能够将雨水渗入大地,减少了由于水泥路以及沥青的对水的阻隔,减少了雨水在路边的滞留,进而减少了路面的积水,雨水经过表层、渗水层以及基层渗入大地,汇集到地势较低的蓄水井内,当需要使用时,从蓄水井内将雨水抽出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包括底层以及底层上的加固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层提高道路底部的硬度,通过加固层增加道路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渗水层包括砂石层以及位于砂石层上表面的砂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砂石层起到加固和支撑的作用,通过砂层能够隔离石头与表层,进而减少石子的棱角对表层的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井远离海绵路一侧设置有水位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根据连通器原理,通过水位池能够控制蓄水井的水位高度,当雨量较大时,不至于蓄水井的水溢出。

进一步的,所述加固层包括铺在底层的土工格栅以及穿过土工格栅插入底层的连接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土工格栅起到加固以及隔离底层与路的上层的目的,通过连接棒将土工格栅固定在底层上,能够提高土工格栅的固定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表层为塑胶路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塑胶路为透水材料制成,且其强度较高,能够对路边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表层两侧竖直固定连接有路沿,所述路沿上开设有过水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能够从路沿上的过水口流入植被地,减少路面的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过水口两侧开设有与过水口连通的引水槽,所述引水槽连通在蓄水井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饮水槽将漫出的雨水引入蓄水井,减少了路面的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井内设置有透水井管,透水井管与蓄水井之间填充有石块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透水井管能够将蓄水井与外界隔离,在使用蓄水井内的水时提高了水的清洁程度,减少了泥土的渗入,通过透水井管让水能够渗入蓄水井,通过石块层能够减少泥土对透水井管上透水孔的堵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海绵路增加道路的渗水性,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能够从海绵路将雨水渗入地面,通过蓄水井的设置以及蓄水井所处地势的低洼,能够让雨水渗入蓄水井,并在需要时将蓄水井内的水抽出实用,实现水循环重复利用,同时减少了道路上的雨水滞留;

2、通过土工格栅以及插入底层的连接棒让土工格栅对基层起到支撑作用,减少了路面的长时间使用导致的车辆压在路面传导到底层以下,并将底层以下的部分压出高低不平的状态,通过土工格栅的隔断,当底层一下出现低洼不平时,能够让空隙留在土工格栅以下,让路表面更平整;

3、通过石块层,能够让雨水经过透水井壁进入到石块层,透水井管与石块层对水质起到过滤作用,提高水的清洁度,同时,由于透水井管直接与泥土接触容易堵住透水井管上的透水孔,通过石块层能够减少对透水井管的堵塞,提高透水井的透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加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海绵路与蓄水井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蓄水井以及透水井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海绵路;10、基层;100、底层;101、加固层;1010、土工格栅;1011、连接棒;102、土层;11、渗水层、110、砂石层;111、砂层;12、表层;2、植被地;20、蓄水井;21、透水管、22、石块层;3、水位池;4、连通管;5、路沿;50、过水口;6、饮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包括,海绵路1以及位于海绵路1两侧的植被地2植被地2的地势低于海绵路1,植被地2上开设有蓄水井20,蓄水井20远离海绵路1一侧开设有水位池3,水位池3与蓄水井20之间连通有连通管4。下雨时,雨水透过海绵路1渗入蓄水井20内经过蓄水井20的储存,需要时从蓄水井20内将水抽出使用。

参照图1,海绵路1包括基层10、位于基层10上面的渗水层11,以及位于渗水层11上面的表层12,本实施例中表层12为塑胶路层,雨水经过塑胶路层、渗水层11以及基层10渗入大地,基层10包括底层100以及加固层101,底层100为石块、砖块、等硬质材料压实形成,加固层101起到加固以及支撑的作用。渗水层11为加固层101上面的砂石成以及砂层111组成,砂石层110为沙子以及石头混合压实形成,砂层111为铺在砂石层110上表面的沙子,将塑胶路层固定在砂层111上面形成海绵路1。沙子以及石头混合后组成的路透水性较高,塑胶路也为渗水材料,方便雨水渗入大地。

参照图2,加固层101包括铺在底层100的土工格栅1010以及穿过土工格栅1010插入底层100的连接棒1011,连接棒1011均匀分布在土工格栅1010上。

参照图3,海绵路1两侧竖直固定连接有路沿5,路沿5上开设有过水口50,过水口50远离海绵路1一侧开设有饮水槽6,当雨水量较大是,雨水经过过水口50经过饮水槽6将雨水引出,饮水槽6远离海绵路1一侧为植被地2,植被地2上种植有花、草、树等植物,由于植被地2的地势较低,所以饮水槽6将水引入植被地2后,流入蓄水井20内,将雨水储存起来。

参照图4,蓄水井20内嵌入有透水管21,透水管21侧壁上开设有透水孔,透水管21与蓄水井20井壁之间设置有透水层,透水层为直径大于透水孔直径的石块填充而成。雨水从透水井侧壁伸入蓄水井20时经过透水层进入透水管21内,以方便能够起到过滤作用,同时,减少了泥土堵塞透水孔的风险。

具体实施过程,在底层100底部进行铲平以及夯实,在夯实后的地面铺有石块、砖块等夯实,石块以及砖块将会压入被夯实的地面上形成底层100,在底层100上铺设土工格栅1010,利用土工格栅1010对底层100一下进行隔断,支撑层以上的部分进行支撑,将连接棒1011穿过土工格栅1010插入底层100进行加固,在土工格栅1010上铺设干土后对砂石层110进行隔断,减少了砂石的棱角对土工格栅1010的损坏,将沙子和石头搅拌混合后铺在土工格栅1010上夯实形成砂石层110,在砂石层110上铺设一层沙子,形成砂层111,砂层111应该比较薄,能够减少石头的棱角对表层12的损坏,沙层上方铺设有塑胶制成的塑胶路层。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设计图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0761.X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798472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E01C11/22

专利分类号:E01C11/22;E03F5/04;E03F3/04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广州市恒嘉建设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市恒嘉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166号第14层

发明人:林来武;谢东明

第一发明人:林来武

当前权利人:广州市恒嘉建设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论文和设计-林来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