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内介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动脉瘤,疗效,缺血性,颅内,介入治疗,疗法。
血管内介入论文文献综述
马修尧,刘彬,任超,武汉,胡萍[1](2019)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宋贺,刘存华,李健,苏现辉,张金峰[2](2019)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42/50),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周后,2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比容水平均低于溶栓前,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周后,2组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溶栓前,同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炎性介质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鲁景元,李兵,陈春林[3](2019)在《血管内介入技术在产后出血防治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同时,严重的产后出血还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生育力丧失以及席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在各国临床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随着各种指导性、共识性文件的推出,产后出血的处置结局正在不断改善。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刘新坡[4](2019)在《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商丘市第叁人民医院外一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陈松峰[5](2019)在《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9-01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Ⅰ~Ⅳ级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2、3天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GOS预后评分标准,Hunt-HessⅠ、Ⅱ、Ⅲ、Ⅳ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3.1%、81.8%和50.0%;发病后第1、2、3天施术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1.3%和78.3%。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有效术式。尽早对Hunt-HessⅠ~Ⅲ级患者实施手术,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许峥贵,钟诚,何浪,欣明花,沈法荣[6](2019)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明确为左主干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100例患者,其中IVUS组50例(术中应用IVUS指导行支架置入)、CAG组50例(单纯CAG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左主干病变的CAG和IVUS结果、支架及后扩张球囊数据,以及术后随访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狭窄、晚期血栓、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病变再次行PCI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CAG组及IVUS组经造影判断的左主干病变程度分别为(68.5±14.6)%和(67.7±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内,IVUS测量的左主干病变程度为(71.9±8.5)%,较单纯造影的斑块负荷更重(P<0.05)。两组支架直径、后扩张球囊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支架长度、支架释放压力以及后扩张球囊最大膨胀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年,与CAG组比较,IVUS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再狭窄、再次PCI等事件发生率显着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晚期血栓、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CAG基础上结合IVUS能更精确地反映左主干病变的程度以及范围,指导介入治疗,提高远期预后。(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邓功建,冉娅娅,刘谊,陈泰山[7](2019)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病人术后康复及血清TNF-α、sICAM-1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病人术后康复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脑动脉瘤病人,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血内管介入栓塞术,对照组行传统开颅夹闭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清相关因子(TNF-α、sICAM-1)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TNF-α、sICAM-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N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病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且有利于改善病人血清TNF-α、sICAM-1水平及神经功能,进而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刘祖尧,廖小梅,陈祯祥[8](2019)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差异。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ICVD患者88例,分为两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参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1年后各项指标Vs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病变血管Vs,降低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31期)
Yasha,Kayan,Philip,M,Meyers,Charles,J,Prestigiacomo,Peter,Kan,Justin,F,Fraser[9](2019)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标准和指南委员会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c-ELVO)仅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5%。尽管少见,但pc-ELVO患者往往病情严重,症状也不典型,良好预后率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管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期,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发布了一项关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指南,旨在为pc-ELVO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技术提供详细的最新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赵晖[10](2019)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比较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依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的相关要求,在该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予以血管介入疗法治疗的39例患者列为观察组,予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案治疗的39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32(82.05%)和23(58.97%),和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增加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0,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中用时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8.19±4.25)mL、(85.22±7.23)min、(13.33±2.26)d,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53.55±8.56)mL、(150.41±8.71)min、(20.55±3.80)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而术中用时以及住院时间则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25.64%)和2(5.13%),和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种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其中纤维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而血管介入疗法术中用时和创伤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31期)
血管内介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42/50),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周后,2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比容水平均低于溶栓前,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周后,2组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溶栓前,同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炎性介质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内介入论文参考文献
[1].马修尧,刘彬,任超,武汉,胡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宋贺,刘存华,李健,苏现辉,张金峰.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
[3].鲁景元,李兵,陈春林.血管内介入技术在产后出血防治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
[4].刘新坡.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
[5].陈松峰.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6].许峥贵,钟诚,何浪,欣明花,沈法荣.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浙江医学.2019
[7].邓功建,冉娅娅,刘谊,陈泰山.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病人术后康复及血清TNF-α、sICAM-1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8].刘祖尧,廖小梅,陈祯祥.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差异[J].中国社区医师.2019
[9].Yasha,Kayan,Philip,M,Meyers,Charles,J,Prestigiacomo,Peter,Kan,Justin,F,Fraser.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标准和指南委员会共识[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
[10].赵晖.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外医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