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脉,溶栓,缺血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卒中,效果。
溶栓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田绍武[1](2020)在《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效果及出血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效果及其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溶栓前是否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组,将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纳入A组(n=31),未服用患者纳入B组(n=39),比较2组患者溶栓效果和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王鹏,杨占辉,滑丽美[2](2019)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记录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保护因子[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ases L1, 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46/52)、70.59(3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2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3.46%(7/52)、15.69(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619)。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12期)
潘小玲,胡传琛,程兴,杨雯,王建伟[3](2019)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急诊绿色通道就诊的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头颅MRI-DWI表现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48例。从发病至溶栓治疗开始中位数时间为153分钟。从发病至头颅MRI-DWI检查的中位数时间为46小时。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为2分。48例患者中,有5例(10. 42%)患者最终诊断为其它疾病,剩余43例患者中,17例(35. 42%)经多学科查房后发现病灶; 11例(22. 92%)患者症状持续大于1小时但小于24小时完全缓解,诊断为影像阴性的脑梗死; 6例(12. 50%)在第2次复查DWI时出现病灶; 4例(8. 33%)患者症状持续存在,有可以解释症状的MRA大血管闭塞/狭窄; 5例(10. 42%)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复查DWI阴性且MRA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顺利,无出血情况。最终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43例患者,除1例患者出院时存在明显残疾(改良Rankin评分=4分)外,其余患者出院时结局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结论溶栓治疗后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数为小卒中,溶栓效果良好且安全性好,后循环小卒中影像诊断容易漏诊。(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9年06期)
范晓丽[4](2019)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非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及脑血流[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NSE、S100β、GF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T、APTT、VWF、FⅧ均低于对照组,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s、Vm、V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本文来源于《青岛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06期)
卞申国[5](2019)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而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部分梗死血管再通率为95.24%,15d内病死率为4.76%,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8%;对照组部分梗死血管再通率为64.29%,15d内病死率为11.9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4.29%。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I治疗比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更高,PCI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采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代景温[6](2019)在《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短期疗效、血凝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给予不同剂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的短期疗效及血凝状态。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2月某院收治超高龄AIS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高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量为0.9mg/Kg;实验组使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量为0.6mg/Kg。对比两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及血凝状态。结果: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CSS及MR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APTT、PT、TT、INR及D-dimer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χ~2=1.142,P=0.2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在维持治疗效果前提下,降低对血凝功能影响,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董明[7](2019)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静脉溶栓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静脉溶栓,研究组则合用静脉溶栓与介入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在住院时间、神经缺损评分等数据比较中,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而且创伤性小;相比于单用静脉溶栓,联用静脉溶栓和介入的治疗效果相当,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刘新哲[8](2019)在《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试验组(n=56),对照组施以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6d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与冠脉再通情况,随访1年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无差异(P>0.05);治疗6d后,试验组的LVEF明显提升,冠脉再通率明显较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同时随访1年后试验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LVEF与冠脉再通率,同时能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谢蒙伟,胡春兰,李世峰[9](2019)在《己酮可可碱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均在心肌梗死发作后4 h内进行溶栓治疗,随后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进行治疗。比较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3 d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测定;随访1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再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TnI、CK-MB、IFNγ、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89%和1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再梗死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再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可显着减少心肌的损伤,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白静,张静,曹爽[10](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未经溶栓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3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组(实验组):47例,采用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方案治疗;依达拉奉组(对照组):46例,采取依达拉奉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流流变指标、NIHSS与ADL评分。结果治疗后,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组血脂与血液流变指标明显优于依达拉奉组(P<0.05);治疗后,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组NIHSS与ADL评分明显优于依达拉奉组(P<0.05);治疗后,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有效,可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流指数。(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4期)
溶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记录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保护因子[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ases L1, 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46/52)、70.59(3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2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3.46%(7/52)、15.69(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619)。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栓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田绍武.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效果及出血转化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
[2].王鹏,杨占辉,滑丽美.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9
[3].潘小玲,胡传琛,程兴,杨雯,王建伟.静脉溶栓治疗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
[4].范晓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9
[5].卞申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对比[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6].代景温.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短期疗效、血凝状态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7].董明.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究[J].吉林医学.2019
[8].刘新哲.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的影响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9].谢蒙伟,胡春兰,李世峰.己酮可可碱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10].白静,张静,曹爽.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未经溶栓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