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平衡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蒙特,脱气,挥发油,外场,分岔,热力学。
非平衡相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兵,王慷,彭浩然,张旭,陈豫增[1](2019)在《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热加工通过相变决定材料最终组织和性能。随非平衡技术快速发展,热加工工艺趋于极端化和多样化,控制相变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从简单近平衡条件下的相对独立转变为复杂远平衡条件下的高度关联。基于热/动力学独立处理的传统理论已无法应对上述相变涉及的机理描述、组织预测和过程控制。这已然成为高端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给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针对纯Fe沿Bain路径的马氏体切变、低合金钢组织调控中的马氏体相变、晶界迁移及晶粒长大热稳定性,整理出热力学驱动力和动力学能垒的定量关联,进而演绎并提出热/动力学相关性。旨在探讨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间的固有规律,以指导典型工业用合金的微观组织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刘瑞芬,惠治鑫,熊科诏,曾春华[2](2018)在《表面催化反应模型中关联噪声诱导非平衡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含有关联噪声的双分子-单分子(DM)表面催化反应延迟反馈模型,该模型能同时显示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即在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之间的反应窗口展现.讨论双分子在DM延迟反馈模型中两种吸附机制,即局域和随机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噪声及两噪声关联性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收缩;2)内部噪声对非平衡动力学相变行为的影响依赖两噪声关联性,即当两噪声负关联,内部噪声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变宽;而当两噪声正关联时,内部噪声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收缩;3)关联噪声致使反应窗口变化对DM模型中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申建民[3](2018)在《基于遗忘—记忆机制的非平衡相变普适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十年,非平衡临界现象引起了广泛兴趣。类似于平衡临界现象,普适性仍然是一个探究各种非平衡相变系统的主要工具。属于同一普适类的所有系统都具有相同的临界指数和标度函数。研究发现,许多非平衡相变也可以被划分到不同的普适类,因此需要对它们中的每一个进行单独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这些系统的普适特征,将会加深对其认识。与平衡相变的研究结果一样,平均场方法只在临界维数Dc以上才比较准确。相比于级数展开和重正化群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正是基于蒙特卡洛(Mente Carlo,简称MC)模拟的方法对遗忘—记忆机制(Forget-Remember Mechanism,简称FRM)下传播模型的所属普适类进行研究,旨在证明FRM下的传播模型也属于有向逾渗(Directed Percolation,简称DP)普适类。文章首先对相变和临界现象进行了基本介绍,包括标度、普适性和重正化群。然后引出非平衡相变中一类重要的相变—吸收相变,而本文则重点关注吸收相变中的DP普适类。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运用MC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1 + 1)维DP的密度ρ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通过分析ρvst图像,可以得到逾渗阈值pc,继而得到指数δ;后面再运用数据坍塌方法得到临界指数v||和v⊥,通过标度关系,即可计算叁个临界指数β,v||和v⊥,亦可得到另外叁个临界指数,这样我们就得到了 DP的一整套临界指数。然后,我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1 + 1)维FRM模型的临界指数β、v||和v⊥。通过对比两种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临界指数β、v||和v⊥),我们发现(1 + 1)维FRM模型的临界指数与(1 + 1)维DP模型对应的的临界指数近似相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DP和FRM系统微观机制的不同,以及有限尺寸效应的影响(时间也应趋于无穷的渐近极限),导致它们的MC模拟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但是,通过调节所选系统的大小、时间步以及系综次数,我们仍然可以进一步减小数值模拟方法所产生的偏差。可以期待的是,通过改进计算的性能或者更加适当的实验条件,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计算结果。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属于相同普适类的系统具有相同的临界指数,也就是说FRM传播模型是属于DP普适类的,这将是对DP普适类划分中Grassberg猜想的一个有力佐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炳戈[4](2017)在《基于纳米量热技术的金属微滴和非晶颗粒极端非平衡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材料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纳米量热作为一种新兴的量热技术,具有高达107 K/s的加热冷却速度,可以原位获取金属材料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行为。相对于传统热分析技术,其热容灵敏度在纳米量级,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相变信息。除热力学和动力学外,纳米量热结合其它表征手段,可以对相变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揭示极端非平衡相变的内部机理,还可以为新材料开发和改性提供直观的实验证据。本文在前期非平衡形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Sn基合金微滴和Ce_68Al_10Cu_20Co_2(at.%)大块非晶在极端冷却和加热条件下的凝固、玻璃化转变、晶化以及熔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差示快速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fast scanning calorimetry,DFSC)实现了单个Sn基合金微滴在10~4 K/s级别的原位冷却,凝固组织得以细化,析出相分布均匀。在Sn3.5Ag微滴中,15000 K/s的冷却速度可以获得0.22 Tm的过冷度。借助于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成功对其凝固组织进行了表征。在此条件下,微滴析出相都在100 nm以下,没有大块针状Ag_3Sn的形成。快速凝固中,b-Sn基体和Ag_3Sn之间形成纳米扩散偶并存在高达10~9/m的浓度梯度,可以降低形核驱动力,提高过冷熔体的稳定性,形成SnAg非晶。在Sn_3.0Ag_0.5Cu微滴中,通过对20000 K/s冷却速度下“冻结”的不同尺寸、不同形貌析出相的表征,阐明了Ag_3Sn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晶粒内部Ag_3Sn形成初期为球形,其((?)02)晶面作为择优生长面沿[(?)03]方向生长,变为棒状。但是受限于生长时间,尺寸仍在纳米级别。纳米量热实现了Ce_68Al_10Cu_20Co_2大块非晶从0.083 K/s到14000 K/s加热速度下的晶化动力学研究。加热速度增加,晶化温度升高,晶化激活能降低,传统Kissinger方程不再适用。通过计算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之间的晶体生长速度,发现了低温熔体中生长速度和粘性流动发的去耦合,即不再遵循Stokes-Einstein方程,而Ediger关系可以在低温段表述此变化,即Dμη~(-0.865)。结合经典形核理论可以获得Ce_68Al_10Cu_20Co_2过冷熔体的形核率,以此判断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晶化行为的不对称性,即加热晶化由生长控制,冷却晶化由形核控制。由此进一步排除Ce晶体首先析出的可能性。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Ce_68Al_10Cu_20Co_2晶化路径发生变化,因此普通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快速加热下的晶化产物差异明显。在Ce_68Al_10Cu_20Co_2金属玻璃中,以Al原子为中心的二十面体为基本原子结构。相对于直接形成晶体,亚稳的Al_13Co_4准晶与非晶具有更高的结构相似性,因此会首先析出,作为金属玻璃微结构和最终晶化产物的过渡相。纳米量热设备极高的冷却速度可以实现Ce_68Al_10Cu_20Co_2非晶的原位制备。当冷却速度从100 K/s增大到50000 K/s,先后获得晶体、晶体-非晶混合组织以及完全非晶叁种不同凝固组织。通过后续再加热可以确定凝固组织微结构对玻璃化转变、晶化以及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属玻璃形成由笼统地抑制晶化进一步细分为形核和晶体生长两方面。具体而言,10000 K/s的冷却速度可以抑制冷却过程中晶化的发生,即传统意义上的临界冷却速度。而在50000 K/s的冷却速度下,不仅晶化被完全抑制,均匀形核的发生也被限制。原位冷却形成的Ce_68Al_10Cu_20Co_2非晶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退火10-3-10~4 s,实现了微结构的有序化转变。通过计算再加热过程中的晶化焓和整体潜热,实现了对等温形核和晶化动力学的定量分析,结合结构表征,证实了Ce_68Al_10Cu_20Co_2的二次晶化机制。在等温退火过程中产生的有序团簇表现出了明显的尺寸效应,形成低温熔化峰。玻璃态的晶化由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共同作用,而过冷熔体中,异质形核成为影响晶化的主要因素。当非晶中形成大量纳米晶,二者界面会存在高致密度的原子团簇,可从整体上提高残余非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提高其动力学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5-01)
鞠见竹[5](2017)在《高速流场诱导等规聚丙烯非平衡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场诱导高分子是一种工业加工和物理科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高分子链独特的长链结构,具有较长的链松弛时间,可以通过高速宏观外场对微观结构进行调控。在很多加工过程和实际使用过程中,高分子往往处于高速外场当中,属于热力学非平衡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链变形与松弛的相互竞争,不同结构在相变过程中热力学稳定性与动力学路径的竞争就更加复杂。本文主要关注高速外场下诱导高分子结晶过程中的结晶形态、晶型和结晶动力学,研究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动力学竞争关系。设计了与原位X射线高时间分辨散射联用的外场施加设备,并利用这些设备对等规聚丙烯(iPP)及其他不同样晶体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晶过程进行了原位检测。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针对不同的外场条件和原位时间分辨X射线散射的检测需求,设计了多种原位检测实验设备,包括:多段加速超高速拉伸流变仪、原位拉伸与可控淬火设备和高速蠕变拉伸流变仪并与宽角/小角X射线散射(SAXS/WAXS)原位检测技术进行了原位测试;设计了一套新型的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高速构象检测系统。2)研究等规聚丙烯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诱导结晶结果及其演化规律。实验发现在足够强的流场下,即使熔点之上,α晶和β晶也可以同时生成;高温和高应变速率下,β晶相对更加稳定。根据实验结果提出iPP的流动场诱导结晶非平衡相图,研究非平衡条件下的高分子结晶行为。3)设计并构建了γ射线辐照形成的交联iPP体系,研究这种交联网络-短链体系在拉伸条件下由于动力学不对称性而产生的独特的结晶动力学及晶体形态的变化。实验发现,在较大应变拉伸下,交联iPP体系中的短链会被挤出,并发生松弛和解缠结,减慢结晶动力学。而交联网络不会发生松弛,晶体的取向度反而会连续增加。由体系松弛时间尺度的不对称造成反常链响应行为能够产生独特的长程有序结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不同的检测条件和检测需求,设计了不同的高速外场原位检测设备,并对不同的样晶体系进行了原位观测。2)提出了 iPP在温度-应变速率空间的流动场诱导结晶非平衡相图,研究了iPP在宽温度和应变速率范围下的动力学相变行为。3)利用交联iPP体系作为多分散性高分子的一个极端体系,探讨动力学不对称在流动场诱导结晶中对于相变动力学和结构形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28)
刘兴伟[6](2015)在《含可凝结组分气体超音速流动、非平衡相变及其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音速脱水分离技术在天然气预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际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工程应用。但在国内的工程应用还很少,主要原因是超音速分离管的脱水分离效率远未达到理想值。制约超音速分离管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论上对管内两相凝结机理描述不清晰,还不能给出针对实际应用结构的通用设计标准。因此,要对超音速分离管内部存在的可压缩凝结性超音速流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机理,建立合理可靠的可压缩凝结性超音速流动理论模型,发展相应完善并经过实验验证的计算分析方法,探索有效改善工程设计的新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深入调研该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依据超音速分离管的工作原理,分别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PR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对低压和高压条件下超音速分离管的喉部尺寸进行了计算;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型面的渐缩段与渐扩段组合的Laval喷管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推荐维托辛斯基曲线为适合分离管的最佳渐缩段型面;采用可压缩气体的等截面摩擦流理论对超音速分离管直管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设计工况下直管段的极限长度;研究了扩压段扩张角对摩擦损失的影响规律。采用提出的设计原则设计加工了分离管试验件,并搭建了室内实验台架,以湿空气作为工作介质对其实际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压损比、相对湿度等参数对分离管露点降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入口温度下,随着压损比的增大分离管的露点降也增大,当压损比为72.6%时,可以获得22℃的露点降;通过对分离管脱水量的计算分析表明,单纯压力降低也可以导致露点降低。因此,在衡量分离管性能时,应该考虑这部分因压力降而不是水分脱除导致的露点降,脱水量能更准确地衡量分离管性能的好坏。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对超音速分离管的绝热膨胀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表明,气流在超音速分离管的流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可用能损失,并且随着压损比的增大可用能损失几乎线性增大;以PR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多组分天然气高压相平衡模型,以此模型可以预测超音速分离管达到相平衡时最大的理论分离量,也可以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实际分离量。建立了超音速分离管内可压缩、高速、旋转气体流动的叁维数值模拟模型,对超音速分离管气体流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压力、温度、速度、马赫数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系统研究了压损比对分离管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给定的分离管,降低背压只能有限度地改善分离管的分离性能。当压损比较小时,降低背压,增大压损比确实可以使Laval喷管渐扩段的激波向出口移动,但是,当压损比超过某一值后,再增大压损比,降低背压并不能使激波点移出Laval喷管。当背压足够小,决定激波位置的是Laval喷管下游的阻力特性。因此,减小Laval喷管下游部分的阻力是改善分离管性能的重要途径。针对于激波无法消除的问题,设计加工了流量可调节型超音速分离管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可以改善超音速分离管的性能。建立气动流场与两相流离散颗粒模型(DPM)耦合的叁维数值模型,采用粒子追踪方法对超音速分管的分离效率做出预测,系统研究了超音速分离管结构、运行参数(入口温度、压力及颗粒浓度)对分离管分离效率的影响。针对超音速分离管气液两相凝结相变流动特点,考虑质量传输和能量消耗过程,建立高速可凝结组分气动凝结流场的计算模型,以空气、水蒸气及液态水为组分对超音速分离管的流动凝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超音速分离管流动过程中水蒸气的凝结成核规律。(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6)
黄琼伟,唐驾时[7](2015)在《广义Burgers-Fisher方程在非平衡相变下的斑图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斑图是自然界中按一定规律分布的时空有序结构,它的形成和演化与无限维动力系统的分岔和时空混沌等问题相关.从热力学角度看,有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下产生的斑图,如动物体表的花纹,水面上的波浪等.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存在反应扩散的非平衡相变问题.当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时,该系统的状态可以远离热力学平衡态而跃迁到一个新的具有有序结构的稳态中.本文考虑反应扩散模型的非平衡相变问题,研究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广义Burgers-Fisher方程,在弱外力场作用下,利用摄动方法,得到非齐次方程的分岔解,获得非平衡相变系统的斑图结构.考虑在一个弱外力场作用下的Burgers-Fisher方程u_t=αu_(xx)+μuu_x+λ(u-u~3)+εg(x),0<ε<<1具有周期边界条件u(x+2π)=u(x)以及和初始条件u(x,0)=φ(x)其中a>0为分岔值,外力受迫项εg(x)在(0,2π)上是一个光滑有界且奇周期函数.求得了在外力场作用下稳态方程的分岔解,并证明了两个稳态解吸引它们各自的充分小邻域内的所有初值,也就是它们在空间H_1(0,2π)中是局部渐近稳定的.结果显示,相变临界点发生了微弱偏移.进一步的工作可对稳态解与动态解之差作无限维空间内的先验估计,从而可以知道长时间演化后的空间斑图近似结构是稳定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王玉青[8](2015)在《若干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中的非平衡相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是指:基于传统的非对称排他过程(asymmetric simple exclusion process, ASEP),通过ASEP之间的相互耦合或者耦合其他的物理过程,以架构出能更好描述生物、化学、物理现象的数学模型。本文利用平均场解析辅之以蒙特卡洛模拟或严格的精确解辅之以蒙特卡洛模拟,来探究耦合模型中的非平衡相变机制。实际上,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可用于解释很多真实的生物、化学、物理现象,譬如:(1)生物方面:在真实的细胞环境中,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驱动蛋白(kinesins)既可以驱动自身及所携带的“货物分子”沿微管细丝(filaments)进行定向运动,也可进行吸附、脱附运动。蛋白质合成中,核糖体的驱动、扩散;(2)化学方面:薄膜制备中,薄膜的层间扩散、表面偏析。在凝胶电泳中,电泳分子(譬如:核酸分子)的迁移现象;(3)物理方面:交通流研究中,车辆的堵塞、跟驰。在生命体的集群效应研究中,蚂蚁的拥簇行为、自发对称破缺现象。此外,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反映很多物理机制,譬如:驱动扩散耦合模型中的激波演化机制、耦合模型中相图的拓扑结构演化规律、自发对称破缺、分流效应、吸脱附效应等。本文的研究工作通过平均场解析、精确解、蒙特卡洛模拟,以探究所架构的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中的非平衡相变过程。并且通过提取描述系统的关键参数(譬如:总系统中流量J、总系统中粒子密度ρ子系统中的流量Ji、子系统中粒子密度ρi)的数学表达式,以探究系统的相图拓扑结构演化规律、粒子的聚集状态、粒子的拥簇行为、相应的激波演化机制等。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第二章中,作者研究了非对称弱耦合作用下的驱动扩散系统。通过探究LLS、LS1H、SHH、LS2H、LCH相之间的相变过程,作者揭示出该系统存在内部诱导的激波,并解释其激波的演化机制。由于其相图拓扑结构过于复杂,为了探究清楚系统的非平衡相变过程及其中的激波演化机制(尤其是内部诱导的相变过程),作者对系统的相图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利用流量极值定理,作者通过数学推导严格地证明了内部诱导的激波最多仅被激发一次。随后,作者探究了多种构造解。通过含有“平台”的解或含有反激波的解,可从另一个视角结合流量极值定理来解释该系统的正确解。2:第叁章中,作者对第二章模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对称换道率(ΩA=ΩB)及非对称换道率(ΩA=ΩB)作用;并且通过研究换道率比值ΩB/ΩA变化时系统对应的相图,得到其拓扑结构演化规律。3:第四章中,作者对一驱动扩散介观系统展开研究。该系统可视为由一条共有的TASEP道耦合两条对称的SEP道构成的封闭介观环,并且两部分相互竞争。由于该系统的驱动扩散机制完全取决于:系统总体的粒子密度np、扩散率D1、D2、分流参数8,故作者重点探究:这些关键参数对该系统相图、密度轮廓图及流量轮廓图的影响。4:第五章中,作者将模型扩展至无穷道,即:多条SEP道耦合一条公共的TASEP道。一方面,若扩散部分拓扑结构完全对称,即:分流参数及扩散率分别满足条件:θi=8、di=d,该介观环系统中的驱动部分TASEP道的相图的边界被严格地推导出,并且相边界不会交叉。此外,当np保持恒定时,随着系统中扩散通道总数目N的增加,LD-HD、LD区域迅速锐减,并且当N足够大时,两者消失;另一方面,当系统的总粒子数目Vp保持恒定时,随着N的增加,LD-HD、 HD区域迅速锐减,并且当N足够大时,两者消失。此外,这些相图拓扑结构演化规律可推广至普适情况。5:第六章中,作者对非对称扩散率作用下一维驱动扩散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相图的拓扑结构演化规律,以揭示该系统的非平衡相变过程及偏向扩散效应。重点探究偏向扩散系数δ的影响及相应的畴壁动力学。6:第七章中,作者以“系统”的视角,给出非对称换道率作用下多道ASEP模型的精确解,并辅之以蒙特卡洛模拟解。通过对重要参数(譬如:子系统中粒子密度pi、子系统中流量Ji、系统的全局粒子密度ρ)的严格地数学解析,给出了系统相应的普适性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4-27)
吴克柳,李相方,王海涛,关文龙,王星[9](2012)在《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油气系统脱气的影响和准确确定不同采油速度下油气系统的泡点压力,以亨利模型为基础,考虑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建立了考虑压降影响的气体溶解度计算模型。利用变压器油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油气系统在不同压降速度下进行脱气实验,分别测量非平衡相变和平衡相变状态下的脱气速度,经计算、拟合得到表征油气系统非平衡性的重量函数,最后计算出不同压降速度时的脱气速度和泡点压力,并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及泡点压力偏离程度。考虑油气系统非平衡相变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未考虑非平衡相变的亨利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挥发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气非平衡相变降低了油藏泡点压力,延缓了挥发油脱气进程,压力降落速度和压力降落幅度决定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压力降落幅度越大、压力降落速度越大,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越明显,泡点压力越低、脱气速度越小。(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2年05期)
乔文华,林海,张建忠[10](2011)在《几种非平衡相变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蒙特卡l罗方法模拟了不同相变模型的密度演化和格点激活位的扩散,通过分析各种模型演化过程中的临界行为,给出了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物理特征,以及影响系统演化趋向的相关参数。(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自然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非平衡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含有关联噪声的双分子-单分子(DM)表面催化反应延迟反馈模型,该模型能同时显示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即在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之间的反应窗口展现.讨论双分子在DM延迟反馈模型中两种吸附机制,即局域和随机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噪声及两噪声关联性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收缩;2)内部噪声对非平衡动力学相变行为的影响依赖两噪声关联性,即当两噪声负关联,内部噪声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变宽;而当两噪声正关联时,内部噪声致使反应窗口的宽度收缩;3)关联噪声致使反应窗口变化对DM模型中一级和二级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平衡相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兵,王慷,彭浩然,张旭,陈豫增.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J].中国材料进展.2019
[2].刘瑞芬,惠治鑫,熊科诏,曾春华.表面催化反应模型中关联噪声诱导非平衡相变[J].物理学报.2018
[3].申建民.基于遗忘—记忆机制的非平衡相变普适类[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赵炳戈.基于纳米量热技术的金属微滴和非晶颗粒极端非平衡相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7
[5].鞠见竹.高速流场诱导等规聚丙烯非平衡相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6].刘兴伟.含可凝结组分气体超音速流动、非平衡相变及其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7].黄琼伟,唐驾时.广义Burgers-Fisher方程在非平衡相变下的斑图结构[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8].王玉青.若干非对称排他耦合模型中的非平衡相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9].吴克柳,李相方,王海涛,关文龙,王星.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
[10].乔文华,林海,张建忠.几种非平衡相变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