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时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延,控制系统,网络,双连,通道,传输网,报文。
传输时延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昌,郑路[1](2019)在《青岛完成5G+输电可视化监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6日,山东青岛供电公司在金家岭电力物联网示范区220千伏李南线12至14号塔段完成5G+输电可视化监控测试,成功将5G通信技术应用于输电通道可视化监控中。5G技术具备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等特点,能够满足智能电网视频巡线、配网自动化(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19-11-13)
杨雄亮,詹鹏飞,黄宏栋[2](2019)在《低时延传输承载网的挑战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集团客户的传输承载专网具有低时延的需求,光网络具有低时延优势,但现网依然存在挑战。通过分析光网络的时延构成,得出光纤传输时延占光网络电路时延的主要部分。更改光纤结构,提高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送速度在商用环境暂不可行。低时延要求新建设的专网需要优化路由降低路由长度,采用OTN技术,提高传输速率,减少光电光再生次数。建设专网时明确建设原则,全网统一规划、分层建设,分场景建设,使得专网能承载各类业务。经测试专网电路时延对比现网网络降低10~70%,成为一张集团客户专用的精品传输专网。(本文来源于《2019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期刊2019-10-11)
武清华[3](2019)在《打造低时延光传输网络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传输网络时延问题,文章分析了光传输网络时延产生的因素,并按长途骨干网和本地网两种场景详细阐述了引入时延的各因素的影响比重。针对这两种场景,文章分别提出了打造低时延光传输网的策略,从而为建设或优化低时延光传输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周华良,郑玉平,徐建松,李友军[4](2019)在《混合组网下采样值传输时延值测量的可信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网络采样、网络跳闸应用中模拟量采样值(SV)传输时延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一种基于报文实现SV数据传输时延实时测量及补偿的方法逐渐被接受,开始应用于智能站"叁网共口"和就地化保护专网等场合。文中介绍了混合组网下SV报文传输时延测量方法和实现,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实现传输时延准确测量各个环节的可信度及其影响,并对报文中与SV数据强关联的时延测量值提出了基于总链路时延合理值和总链路时延误差值作为指标组合来进行在线评估的方法,详细阐述了其工程阈值的取值方法。最后,文中通过选取就地化保护专网的专项测试分析与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9年20期)
张勇[5](2019)在《车联网低时延数据传输用户接入方案设计以及调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联网是实现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联网对数据传输的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5G叁大场景之一的超低时延与高可靠场景,对数据传输的空口时延要求控制在1ms以内。然而,传统车联网设计方案主要基于LTE系统下的D2D技术,其允许的数据传输时延很难达到自动驾驶技术对时延的要求,且其主要应用场景都在商业娱乐等城市的公共场所,针对高速场景中车联网的设计方案寥寥可数,因此,高速场景下自动驾驶车辆终端的低时延数据传输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高速场景下车联网数据传输的时延、可靠性及其系统吞吐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叁个影响时延的因素,即LTE系统中采用HARQ重传机制的闭环通信、车辆高速行驶中小区快速切换以及移动网边缘用户接入的稳定性。本文针对高速场景下车联网提出一种低时延用户接入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采用宏结点与接入点(微结点)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车辆终端向多个接入点组成的接入点群请求资源调度时,根据请求调度资源块的大小决定调度由宏结点还是由接入点群完成;第二、采取路径分集的开环通信方式。高速移动场景中没有城市街道那样复杂的信道干扰,可以通过多个接入点实现路径分集的方式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数据传输,取缔数据重传,可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性能;第叁、接入点由雾结点服务器组成。雾计算技术具有强大的本地缓存、计算存储功能,能够实现移动网边缘分布式布局;第四、宏结点对接入点内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用户接入方案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下,极大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但是系统吞吐量很低。为了进一步改善上述车联网低时延用户接入方案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系统吞吐量,本文通过对传统预调度(半静态)算法进行优化,针对该方案提出一种可自主分配缓存资源的预调度算法。该算法从宏节点与接入点两方面设计:在一定周期内,宏节点通过快速排序算法统计、计算每个接入点上一周期的缓存资源,并向接入点发送下一周期的分配缓存资源指令;每个接入点根据宏结点的指令,向下一周期内分配资源缓存,完成对车辆的资源调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改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系统吞吐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俞奇慧[6](2019)在《具有时延、丢包和多包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网络控制系统已凭借其优势在农业、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网络的引入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甚至不稳定。又由于控制系统的规模在增大,复杂度在提高,就使得人们对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这类系统出现故障,如若不能被及时检查到并排除,很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对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分别针对时延、丢包、多包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其故障检测问题,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首先,针对带有时变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其故障检测问题。通过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故障检测滤波器,将故障检测问题转变为H_∞滤波器求解问题,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H_∞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构造闭环控制系统,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构造残差评价函数阈值,通过故障检测逻辑判断故障的发生。通过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其次,研究了具有随机丢包与外部干扰的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问题。用两种不同的伯努利分布序列分别描述双通道上的随机丢包情况,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故障检测滤波器。根据Schur补引理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系统均方稳定的充分条件,且使系统满足一定的扰动抑制水平。针对存在故障信号的系统,残差评价函数值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超出阈值,通过此方法来检测故障发生。利用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带有多包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其故障检测问题。构造故障检测滤波器,考虑传感器到故障检测滤波器之间采用多包传输的方式传送数据。建立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利用Schur补引理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故障检测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对故障检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8)
裴旭明,贾建鑫,钱骅,朱正航,唐振宇[7](2019)在《5G双连接场景下的低传输时延切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5G双连接切换中辅基站不变的场景,提出了一种新型切换机制。利用辅基站在切换过程中传输数据,以降低传统切换方式中因完全断开双连接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所引起的时延。首先,对传统切换机制进行分析并进行问题定位;其次,提出和详细阐述新型切换机制的信令交互流程,并分别建立新型切换机制与传统切换机制中数据传输时序模型;最后,基于数据传输时序模型,用数学推导和仿真的方法对新型机制与传统机制进行对比评估,相关结果显示出新型机制在单个数据分组传输时延、数据分组平均传输时延和数据分组总传输时延叁方面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叶凌云,麻艳娜,王文睿,黄添添,宋开臣[8](2019)在《检测法布里-珀罗滤波器传输时延的谐振腔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谐振腔方案用于测量法布里-珀罗滤波器的光传输时延.将法布里-珀罗滤波器置于谐振腔中,根据谐振腔长与谐振频率的关系,将滤波器的传输延时量转化为谐振基频的减小量进行测量.实验测得谐振基频的变化量为0.167MHz,对应谐振腔长的变化量为3.570m.除去器件的尾纤等包装长度,滤波器的传输延时为1.542m.该方案不依赖于镜面反射系数、精细度等滤波器参数,可顺利测得光信号经过高精细度法布里-珀罗滤波器的传输时延,甚至可实现很小尺寸的滤波器时延测量.通过谱分析法测量得到延时量为1.581m,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鑫[9](2019)在《带有传输时延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事件触发机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Lyapunov稳定性分析方法,考虑了在无确认机制下存在着传输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触发器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单通道网络控制系统,利用辅助变量建立混杂系统模型,根据被控系统的动态输出设计事件触发控制策略,并分析了系统的渐近稳定性.然后,针对双通道异步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器的动态输出和被控系统的动态输出分别设计事件触发控制策略,构造Lyapunov函数,给出了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针对一类线性系统,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并且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理论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孙远,李春国,华梦,黄永明,杨绿溪[10](2019)在《带缓存的云接入网络中最小化传输时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适应下一代通信网络以内容为中心的特性,在云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RAN)中考虑射频拉远头(Remote Radio Heads,RRHs)具备缓存功能也变得必要。本文考虑在Cloud-RAN中设计优化算法,并通过有效设计缓存方案减少系统传输时延。基于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的重传机制,前程链路与下行链路频谱信道的正交性,系统采用马尔可夫链理论建立了最小化系统传输时延的优化问题。考虑只能通过递归方式得到优化目标函数表达式,头脑风暴优化(brain storm optimization, BSO)算法被引入解决非凸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系统传输时延,满足未来通信需求。(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03期)
传输时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向集团客户的传输承载专网具有低时延的需求,光网络具有低时延优势,但现网依然存在挑战。通过分析光网络的时延构成,得出光纤传输时延占光网络电路时延的主要部分。更改光纤结构,提高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送速度在商用环境暂不可行。低时延要求新建设的专网需要优化路由降低路由长度,采用OTN技术,提高传输速率,减少光电光再生次数。建设专网时明确建设原则,全网统一规划、分层建设,分场景建设,使得专网能承载各类业务。经测试专网电路时延对比现网网络降低10~70%,成为一张集团客户专用的精品传输专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时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昌,郑路.青岛完成5G+输电可视化监控测试[N].国家电网报.2019
[2].杨雄亮,詹鹏飞,黄宏栋.低时延传输承载网的挑战与实现[C].2019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2019
[3].武清华.打造低时延光传输网络的策略[J].光通信研究.2019
[4].周华良,郑玉平,徐建松,李友军.混合组网下采样值传输时延值测量的可信度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
[5].张勇.车联网低时延数据传输用户接入方案设计以及调度算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俞奇慧.具有时延、丢包和多包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D].江苏科技大学.2019
[7].裴旭明,贾建鑫,钱骅,朱正航,唐振宇.5G双连接场景下的低传输时延切换机制[J].通信学报.2019
[8].叶凌云,麻艳娜,王文睿,黄添添,宋开臣.检测法布里-珀罗滤波器传输时延的谐振腔方法(英文)[J].光子学报.2019
[9].王鑫.带有传输时延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事件触发机制的设计[D].郑州大学.2019
[10].孙远,李春国,华梦,黄永明,杨绿溪.带缓存的云接入网络中最小化传输时延设计[J].信号处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