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髓腔内注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骨髓腔内注射,胎肝,小鼠
髓腔内注射论文文献综述
伊庆福,迟亚男,刘光辉,杨冠恒,龚秀丽[1](2019)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注射重建造血系统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行骨髓腔内注射以重建小鼠造血系统的效果。方法·用Ficoll分离技术获取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获得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并计数。以骨髓腔内注射的方法对137Cs辐射清髓后的小鼠胫骨进行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移植后的受体小鼠通过血常规检测、血涂片及骨髓涂片镜检的方法观察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对受体小鼠移植后1年骨髓中的供体HSC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中HSC占0.171%。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外周血即能探测到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移植后第3周受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恢复至辐照前水平;第5周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比例趋于稳定;移植后1年受体小鼠骨髓中的HSC基本来自供体细胞。结论·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的移植方法能高效重建小鼠造血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威,孙明,姚成州,吴超,赵春云[2](2018)在《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在院前急救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共4216次。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共5372次,其中使用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开通骨髓腔内通路患者206次。结果使用后,骨髓腔内注射使用率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后不能建立通道对象、骨髓腔输液通路的输液通路建设时间分别为(3.4±1.2)min、(2.3±1.1)min,低于使用前(4.2±1.2)min、(3.7±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提高院前急救中骨髓腔内通路使用率,缩短了通路建设时间。(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62期)
张轶[3](2017)在《髓腔内注射镇痛合剂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髓腔内注射镇痛合剂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后镇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12月间在本院骨外科接受THA治疗的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53例),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实验组(B组49例),在常规口服镇痛药物的基础上术中行髓腔内注射镇痛合剂。术后检测血常规,测定血小板(Platelets,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C),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析NLR与PLR对治疗效果的判定意义。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mer)、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般情况。于术后不同时间段(12h、24h、48h、72h,1w、2w)及随访时(1个月、3个月)在静息和活动两种状态下进行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记录。随访1个月、3个月做Barthel评分;记录术后髋关节活动情况;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PLR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29(P<0.05),敏感(sensitivity)0.458,特异度(specificity):0.811,切点值:PLR=194.53。A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的CRP差值、D-Dimmer差值、Pco2差值均显着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术后的CRP值、D-Dimmer值、Pco2值均显着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h、24h、48h和72h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A组高,两组患者术后72h、1w、2w 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Barthel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开始主动活动时间均较A组短,各项主动活动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术后24h内,两组患者髋关节主、被动状态下屈曲度分别达45°的例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差值均显着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均显着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各项不良反应的例数进行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髓腔内注射镇痛合剂对THA患者术后镇痛治疗,安全可靠,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冠心病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恐惧心理,利于术后康复锻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06)
陈晨[4](2017)在《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诱导异体皮肤长期存活的机理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大面积的创伤需要大量健康组织修复缺损,自体组织往往无法弥补这样的缺陷,异体复合组织的移植使得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可能。但是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仍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降低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免疫耐受是指受体的免疫系统不再攻击供体来源的组织。异体造血干细胞或骨髓移植的方法是公认的诱导免疫耐受的重要方法。异体骨髓细胞中的供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如果可以在受体骨髓腔内定植,它们会在受体内发育成熟为具有正常免疫功能以及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接着,这些异体来源的细胞不会攻击同一供体来源的细胞及组织器官,从而延长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甚至免疫耐受状态的建立。异体骨髓移植仍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异体骨髓细胞仍可能诱发受体对其免疫排斥反应,所以仍然需要大剂量的免疫抑制、照射等副作用较大的免疫诱导方案。第二,异体造血干细胞在受体体内定植需要供体来源的骨髓微环境,而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难以成功移植供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微环境。骨髓腔内注射可以提高异体造血干细胞的定植效率,延长异体实体器官的存活时间,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对于骨髓腔内注射是否可以延长异体皮肤的存活时间,诱导局部骨髓中微环境的改变仍然缺乏探索。这些研究对于异体骨髓移植中异体造血干细胞功能和局部骨髓免疫微环境调节仍然缺乏深入的阐述。此外,局部照射联合骨髓腔内注射可否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并降低免疫诱导方案对于受体的毒副作用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改变局部骨髓微环境,促进异体造血干细胞的定植并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为促进异体复合组织的长期存活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目标:1)探索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异体皮片的长期存活;2)探索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局部骨髓中间质微环境和免疫微环境改变,这些改变是否可以延长异体皮肤的长期存活;3)探索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联合局部照射可否延长异体皮片的长期存活。方法:1)预处理模型以及皮片移植的模型的建立:受体小鼠经过4 Gy X射线全身照射并给予骨髓腔内注射供体来源的5×106的骨髓细胞。骨髓细胞移植后3周,受体接受同一供体来源1x1cm的鼠尾全厚皮片移植。待排斥终点,取材并进行病理切片。2)外周血嵌合体水平的测定:骨髓移植后1周、3周、12周、18周分别从小鼠内眦静脉丛取血,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测量供体细胞在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T细胞、B细胞中的比例。3)骨髓及脾脏中供体来源造血干细胞、间质细胞、间质干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例:分别在术后3周、12周测定受体注射侧骨髓以及未注射侧骨髓供体来源造血干细胞(H-2Kb+c-kit+sca-1+lineage-)、供体间质细胞(H-2Kb+CD45-CD31-TER119-)、供体间质干细胞(H-2Kb+CD45-CD31-TER119-PDGFR-α+)、调节性T细胞(CD4+Foxp3+)比例。4)测定骨髓及脾脏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分别在术后3周、12周使用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测定骨髓和脾脏细胞中IL-2、IL-10、TGF-β等的表达水平。5)手术去除局部注射骨髓:在异体骨髓移植后,分别在术后7天和21天手术去除局部注射胫骨,术后3周、12周测定外周血及脾脏中供体细胞比例,并测定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术后3周接受异体来源的皮片移植。6)局部照射模型:使用3mm厚度的铅板,并且修剪铅板露出左侧胫骨,给予局部胫骨30 Gy的X射线照射。局部照射后,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局部照射的效果。小鼠体重作为小鼠健康的指标并进行长期监测。7)统计学分析:使用student t检验进行静脉注射组、骨髓腔内注射组、假手术组等两两之间的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注射侧骨髓及对侧骨髓的数据。Log-rank检验方法用于分析生存曲线数据。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髓腔内注射可以较静脉注射骨髓细胞延长异体皮片存活时间,并且诱导各系细胞的嵌合体水平增高。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较静脉注射和假手术组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中位存活时间:骨髓腔内注射组,60天;假手术组,32.5天;静脉注射组,29.5天)并升高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粒细胞中供体细胞的水平,尤其升高了早期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粒细胞水平。2)骨髓腔内注射主要改变了局部注射骨髓的间质细胞微环境。相较于静脉注射组和假手术组,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将大多数局部注射骨髓的受体来源间质细胞替换为供体来源的细胞(术后12周,注射侧骨髓76.2%,未注射侧骨髓33.3%,P<0.05),并提高了局部注射骨髓中间质干细胞的比例。3)骨髓腔内注射可以升高局部注射骨髓中受体来源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相较于未注射骨髓,骨髓腔内注射可以在早期(术后3周)升高局部注射骨髓中受体来源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而在晚期这种差异逐渐消失。同时,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还伴有IL-10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而TGF-β、IL-2等却没有升高。4)早期(术后7天)去除局部注射骨髓可以使得供体来源细胞比例降低。在术后7天而非21天去除局部注射骨髓,可以使得供体来源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但是还不足以影响供体皮片的存活时间。5)局部照射联合免疫抑制剂及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提高外周血中供体细胞的比例,但是不足以诱导免疫耐受或者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局部照射(30Gy X射线)联合免疫抑制剂(腹腔注射雷帕霉素2mg/kg/天14天)及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显着提高外周血中供体细胞的比例,并一定程度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但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6)局部创伤的作用不足以改变局部骨髓的微环境。在以上的实验中,局部注射PBS并没有导致局部注射骨髓与假手术组之间出现明显供体细胞比例、造血干细胞比例、间质细胞比例、间质干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的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中有以下发现:1)在本实验室建立了骨髓腔内注射联合非致死剂量的全身照射延长异体皮片长期存活的小鼠模型,并证实了骨髓腔内注射可以较静脉注射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2)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替换局部注射骨髓的间质微环境并且升高局部注射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及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3)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可以早期(7天)促进异体造血干细胞在受体局部注射骨髓中定植,但是这种作用在术后21天消失。4)我们首次试图使用联合局部照射以及骨髓腔内注射延长异体皮片的存活时间,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于受体的毒副作用,该方法虽然可以提高外周血中供体细胞的比例,但仍然不足以诱导异体皮肤的长期存活,具体的诱导方案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探索。5)骨髓腔内注射引起的局部骨髓创伤不是骨髓腔内注射可以较常规静脉注射延长异体皮片存活以及促进异体造血干细胞定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程诗迪[5](2014)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其联合骨髓腔内注射对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与其联合骨髓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对造血重建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3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治疗组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腔内移植19例。所有全相合患者均采用经典的马利兰+环磷酰胺+ATG方案;半相合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氟达拉滨与巴利昔单抗。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造血干细胞计数。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aGVHD的发生率。结果:造血重建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0.2×109/L的时间分别为(13.2623±4.3441)d和(15.4667±1.3558)d,两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分别为(13.75±4.0743)d和(16.6667±1.2344)d,两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20×109/L时间分别为(15.8824±8.3806)d和(15.5714±5.9189)d,两者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aGVHD发生率经过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联合骨髓腔内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快造血重建时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周晨阳,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6](2012)在《骨髓腔内注射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白血病临床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1例行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DUCBT)成人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例)采用单份脐血IBMI联合单份脐血静脉输注(IV);对照组(10例)采用传统双份脐血均从静脉输注。观察两组输注副反应和总体疗效。IBMI过程安全耐受性好,全身不良反应明显低于IV(P<0.01)。两组植入率与植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5例和4例,慢性GVHD各1例。两组复发率、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存活4例患者,其中3例为IBMI份脐血优势植入者。(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周晨阳,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7](2011)在《骨髓腔内注射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DUCBT),其中一份从骨髓腔内注射(IBMI)较传统双份均从中心静脉输入(Ⅳ)的方法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单中心接受DUCBT的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按照脐血输注方式随机分为两组,IBMI+Ⅳ组11例,Ⅳ组9例。IBMI+Ⅳ组中选择有核细胞数高或者与受者HLA相合程度高的脐血IBMI。两组各有7例采用清髓性预处理,其余采用减低(本文来源于《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1-11-24)
瓦庆德,张天宏,李振威,洪嵩[8](2010)在《丹参骨髓腔内注射对兔股骨头坏死破骨细胞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观察兔破骨细胞数量,从分子水平探讨丹参注射液骨髓腔内注射预防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选用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注射液预防组,每组10只。糖皮质激素诱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造模同时预防组行骨髓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每侧0.4 mg.kg-1,每周2次,连续8周。8周后观察3组家兔破骨细胞数量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预防组能有效的降低破骨细胞数量及股骨头空骨陷窝率。结论:丹参骨髓腔内注射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0年18期)
瓦庆德,张天宏[9](2010)在《丹参骨髓腔内注射对兔血液生化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骨髓腔内注射预防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选用家兔30只,随机分为叁组: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每组10只。糖皮质激素诱导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造模同时预防组行骨髓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第8周观察叁组家兔血脂、血钙磷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预防组能有效的降低血脂、股骨头空骨陷窝率,升高血清钙、血清钙磷乘积。结论大剂量激素能够成功诱导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脂肪代谢紊乱和骨质疏松可能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丹参骨髓腔内注射给药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16)
瓦庆德,张天宏,刘毅[10](2008)在《丹参骨髓腔内注射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治疗方法尚不理想。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骨髓腔内注射预防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和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5-04/2007-05在遵义医学院完成。材料:健康家兔30只,雌雄各半,6月龄,体质量(2.5±0.25)k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每组10只。丹参注射液。方法:对照组臀肌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每次7.5mg/kg,每周2次,共8周。预防组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制作糖皮质激素诱导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采用髂骨穿刺针在股骨第叁转子尖下方0.3~0.5cm处由外向内上方穿入后注入丹参注射液,每侧0.4mL/kg,每周2次,共8周。主要观察指标:观察3组家兔血脂、血钙磷、X射线、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钙和钙磷乘积明显降低,X射线示股骨头密度不均,可见大小不一的囊状透亮区,部分骨小梁模糊不清,但股骨头保持完整,关节间隙正常;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股骨头在血流、血池相放射性分布稀疏,延迟相放射性异常浓聚;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股骨头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结构紊乱,骨髓明显坏死和脂肪化,空骨陷窝率明显增多。预防组血清钙、血清钙磷乘积升高;X射线示除骨小梁略微不清外,股骨头形态和骨密度均接近正常;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动态与静态图像已接近正常兔核素放射性骨显像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骨小梁变细不明显,排列较规则,陷窝内骨细胞数量稍有减少,细胞核固缩边聚现象不严重,空骨陷窝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空骨陷窝率而产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50期)
髓腔内注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共4216次。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共5372次,其中使用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开通骨髓腔内通路患者206次。结果使用后,骨髓腔内注射使用率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后不能建立通道对象、骨髓腔输液通路的输液通路建设时间分别为(3.4±1.2)min、(2.3±1.1)min,低于使用前(4.2±1.2)min、(3.7±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提高院前急救中骨髓腔内通路使用率,缩短了通路建设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髓腔内注射论文参考文献
[1].伊庆福,迟亚男,刘光辉,杨冠恒,龚秀丽.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注射重建造血系统的效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张威,孙明,姚成州,吴超,赵春云.EZ-IO骨髓腔内注射装置在院前急救中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3].张轶.髓腔内注射镇痛合剂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分析[D].延边大学.2017
[4].陈晨.骨髓腔内注射异体骨髓细胞诱导异体皮肤长期存活的机理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17
[5].程诗迪.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其联合骨髓腔内注射对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比较[D].重庆医科大学.2014
[6].周晨阳,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骨髓腔内注射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白血病临床初探[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
[7].周晨阳,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骨髓腔内注射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初探[C].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2011
[8].瓦庆德,张天宏,李振威,洪嵩.丹参骨髓腔内注射对兔股骨头坏死破骨细胞数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9].瓦庆德,张天宏.丹参骨髓腔内注射对兔血液生化影响的实验研究[C].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0
[10].瓦庆德,张天宏,刘毅.丹参骨髓腔内注射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