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蝽论文-史亮,李军,刘屹,熊定伟,李才进

荔枝蝽论文-史亮,李军,刘屹,熊定伟,李才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荔枝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荔枝蝽,泸州市,防治

荔枝蝽论文文献综述

史亮,李军,刘屹,熊定伟,李才进[1](2018)在《泸州市荔枝蝽的危害及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是泸州市荔枝、龙眼的主要果树害虫,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叙永县、合江县、泸县均有分布。因其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泸州市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防治策略,进一步减少和控制虫口数量。(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刘家生[2](2018)在《中国五省荔枝蝽共生菌多样性及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是一类主要危害荔枝、龙眼等无患子科果树的重要害虫,对该类果树的正常生长、果实生产均可造成很大影响。本实验以荔枝蝽为研究对象,聚焦荔枝蝽体内共生菌种类,成虫与若虫之间体内共生菌的异质性以及优势菌种类等问题。首先初步分析了不同采样地区荔枝蝽成虫和若虫共生菌的多样性,然后以我国有荔枝蝽分布的五省(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为基本单位,探究不同省样品间共生菌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以若虫、成虫两个虫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虫态共生菌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6SrR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荔枝蝽共生菌多样性。本文通过对16S rRNA的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采样地区共生菌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荔枝蝽成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不同地区荔枝蝽若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的优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两种虫态中的含量都不高,均属于微量菌;泛菌属(Pantoea)在两种虫态均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样品代表性OTUs建树确定荔枝蝽共生菌主要集中在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链霉菌科(Streptomyceae)。2.我国不同省份间荔枝蝽共生菌差异性。以我国不同省为单位,分析荔枝蝽若虫之间、成虫之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α、β指数显著性差异分析中,成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 0.0865(ACE 指数)-0.3335(Goods coverage 指数),均大于0.05.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0.096(shannon)-0.754(ACE指数),均大于0.05,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成虫间β多样性指数P值为0.224,若虫间P值为0.553,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β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地理分布或者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荔枝蝽的共生菌组成影响不显着。3.以成虫、若虫为研究对象,分析荔枝蝽的两种虫态间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选取福建、广东、广西叁省样品,分别研究各省若虫、成虫之间共生菌组成、占比,及α、β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表明,各省若虫共生菌情况与成虫差别很大。门级阶元,成虫体内共生菌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若虫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成虫体内优势菌群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进一步对两种虫态各细菌占比在门、属阶元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门级阶元微量菌在两虫态间P值在0.135(福建)-0.713(广西),均大于0.05,属级阶元微量菌P值在0.396(广东)-0.412(广西),均大于0.05,说明两虫态微量菌占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门级阶元优势菌、次优势菌显着性差异分析表明P值在0-0.04,属级阶元P值在0-0.05,说明优势菌、次优势菌在两虫态间均具显着性差异;α、β多样性分析发现,广东、广西两省在α指数中的shannon、Simpson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数P值在0.012-0.043,说明成虫、若虫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但由于福建省成虫、若虫间在两指数P值大于0.05,不构成显着性差异,因此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两种虫态在α、β多样性上具显著性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婧[3](2018)在《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生嗅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是用于生物防治的膜翅目寄生蜂,该蜂把子代卵产在寄主卵内,利用寄主卵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最终将寄主卵破坏,达到防治的目的。常用于防治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因其对农作物无害,不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达到持久的害虫防治的效果而被广泛应用。提高荔枝蝽平腹小蜂在田间的生防效率,了解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主搜寻机制,进而实现有效的田间释放成为研究的关键。本文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出荔枝蝽平腹小蜂的气味受体和离子交换受体,并对其在小蜂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在寄主搜寻过程中发挥明显吸引或者趋避作用的化学信息素物质;利用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等方法,证明了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主搜寻行为与外周嗅觉感受器相关,并且主要与嗅觉共受体Orco有关,与离子交换共受体IR8a和IR25a无关;本研究首次对小蜂在寄主搜寻过程中功能性化学信息素物质的嗅觉受体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荔枝蝽平腹小蜂在寄主搜寻过程中相关化学信息素物质的鉴定本实验首先对小蜂的发育历期进行监测,包括卵期2天、幼虫期4天、预蛹期4-5天、蛹期9-10天。其中从蛹期末期变成成虫后,到成虫破壳而出只有不到24小时,此时小蜂的嗅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出蜂后马上进行RNA干扰,保证了干扰的成功率;然后,从以往研究的寄主植物以及寄主昆虫的GC-MS数据中选取29种相关化学信息素物质,进行荔枝蝽平腹小蜂的电生理学和产卵测定,发现了8种具有显着的EAG反应的物质,其中β-Carophyllene,Undecane,(E)-α-Famesene,(+)-Aromadendrene和Cis-3-Hexen-ol具有显着的吸引作用,以及α-Carophyllene,2-Ethyl-1-Hexan-ol和Ethyl Acetate具有趋避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在小蜂寄主搜索定位中起作用,可用于后续实验,即鉴定荔枝蝽平腹小蜂寄主搜索定位中起作用的功能性受体。(2)基于荔枝蝽平腹小蜂触角转录组数据的ORs和IRs的鉴定与筛选以往的研究表明,昆虫在寄主搜寻过程的气味识别,主要与气味受体(ORs)以及离子交换受体(IRs)有关,要想进一步确定在荔枝蝽平腹小蜂寄主搜寻行为中起作用的相关嗅觉通路,首先需要获得相关的基因序列。通过转录组测序,我们得到92,499条Transcript和70,473条Unigene,从中筛选到气味受体165个,其中全长序列48个,包括嗅觉共受体Orco序列以及普通气味受体AjapOr1-AjapOr47序列;离子交换受体13个,其中全长序列9个,包括离子交换共受体IR8a和IR25a序列以及AjapIR68a,AjapIR3,Ajap64a1,Ajap64a2,AjapIR6,Ajap76b和Ajap93a。分别与膜翅目其他物种的相应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同源性。以往的研究认为,寄主搜寻行为中的气味识别可能与ORs嗅觉通路有关。借助RT-PCR对AjapORs和AjapIRs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部位的特异性表达情况进行鉴定,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库中的FPKM值,筛选出既为触角特异性表达又表达量较高的AjapOR基因,包括AjapOR10,AjapOR11,AjapOR20,AjapOR27,AjapOR29,AjapOR33,AjapOR34以及AjapOR35共8种,这些基因可能直接参与昆虫嗅觉感受,在识别外界气味分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性作用,因此,这8种基因的筛选为进一步功能性化学信息素物质的嗅觉受体鉴定提供了可能。(3)荔枝蝽平腹小蜂寄主搜寻行为中相关嗅觉通路的确定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的Orco,IR8a和IR25a叁种共受体基因的已知序列,合成dsRNA,进行RNA干扰。qPCR验证结果显示,与未注射组和注射dsGFP组这两个对照组相比,注射dsOrco,dsIR8a以及dsIR25a的实验组,嗅觉基因的表达量在注射5天后有明显降低,说明随着时间增加,成虫体内的dsRNA对嗅觉组织中的这叁种基因的mRNA表达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RNA干扰成功。然后,将基因沉默后的荔枝蝽平腹小蜂进行寄生功能反应以及搜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注射dsIR8a以及dsIR25a的实验组寄生率和搜寻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然而,注射dsOrco的实验组寄生率却发生了显着的下降,有趣的是,AjapOrco沉默组搜寻第一枚卵所需的时间长于其他组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我们的观察表明AjapOrco沉默组中的某些个体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搜寻合适的卵,即使他们最终找到卵,这些个体更可能是通过接触感觉而不是嗅觉来定位产卵。这些结果表明,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主搜寻和产卵过程中的嗅觉感应主要依赖于ORs相关途径而不是IRs相关途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注射dsOrco,dsIR8a以及dsIR25a的实验组的寻找效应均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荔枝蝽平腹小蜂自身密度对寻找效应的影响与嗅觉共受体Orco以及离子交换共受体IR8a,IR25a无关。(4)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嗅觉受体定位上述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蜂在寄主搜寻过程中Orco通路行使气味识别作用,为了进一步确定与搜寻行为相关化学信息素物质被哪种具体的气味受体相识别,本实验将之前筛选出的在触角中含量较高并特异性表达的8个OR氨基酸序列,进行功能性化学信息素物质的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沉默后的小蜂的触角EAG测定结果显示,对其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的物质中(E)-α-Famesene和β-Carophyllene可能与嗅觉受体AjapOR35特异性结合,进一步的产卵实验结果表明,(E)-α-Famesene和β-Carophyllene的产卵吸引效应在AjapOR35沉默后消失,说明存在于寄主植物这些起吸引作用的物质可以诱导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定位产卵,AjapOR35与其的嗅觉定位和产卵行为有关。总之,本文以荔枝蝽平腹小蜂为材料,对其气味受体和离子交换受体的表达特征进行研究,并发现在其寄主搜寻行为中嗅觉共受体Orco可能起到气味识别作用,为完善昆虫的嗅觉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初步发现在寄主搜寻过程中,具有明显吸引作用的(E)-α-Famesene和β-Carophyllene物质的识别可能与普通气味受体OR35有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生产卵行为的分子机制,进而改善生物防治方法,为提高田间生物防治效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谢国辉[4](2018)在《荔枝蝽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蝽(俗称臭屁虫)是荔枝、龙眼重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刺吸嫩梢、花穗、幼果汁液为害,导致落花落果,造成的伤口还为荔枝霜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为害提供便利。春季随着气温不断上升,越冬成虫陆续上树活动取食、交配产卵,为害会迅速加重。防治荔枝蝽应掌握在荔枝蝽对药物敏感的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在4月中下旬大部分越冬虫交尾产卵前,可有效降(本文来源于《农村新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吴颜洲,谢耀均,张华璐,顾文芳[5](2018)在《荔枝蝽象、蒂蛀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荔枝蝽象及蒂蛀虫的发生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荔枝蝽象及蒂蛀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荔枝虫害防治效果及荔枝产量的提升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4期)

刘刚[6](2016)在《目前登记防治荔枝蝽蟓的农药产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2016年9月12日农药登记公告,在我国取得登记用于防治荔枝蝽蟓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共19个。现将防治荔枝蝽蟓的农药产品的登记名称、生产企业、登记证号、总含量和剂型等相关信息整理如下。(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26期)

黎柳锋,王凤英,廖仁昭,廖世纯[7](2015)在《10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象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对荔枝蝽高效、安全的杀虫剂品种,在室内用喷雾法研究了10种杀虫剂不同浓度下对荔枝蝽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荔枝蝽的毒力,2.5%功夫SC≥2.5%敌杀死EC>20%甲氰菊酯EC>50%噻虫胺WG>10%醚菊酯SC>5%啶虫脒ME>25%噻虫嗪WG>1.8%阿维菌素EC>10%吡虫啉WP>25%噻嗪酮WP;田间对荔枝蝽的杀虫效果以2.5%功夫、10%醚菊酯、2.5%敌杀死3000倍和50%噻虫胺2 000倍最佳,其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94.93%、93.46%、91.14%和92.93%。上述对荔枝蝽效果优良的拟除虫菊酯类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品种可轮换使用,这对环境及该虫的可持续治理将更有益。(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0期)

谢梅青[8](2015)在《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龙眼荔枝蝽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安市省新镇农业服务中心于2014年对福建省南安市南金果林场龙眼种植区应用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龙眼荔枝蝽开展了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对龙眼防治荔枝蝽有明显效果,药效持续时间长,成本低,可以保证有效防治龙眼荔枝蝽。(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08期)

王玉洁,吴娇,赵怡楠,黎荣欣,赵冬香[9](2015)在《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若虫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若虫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变化、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行为及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广斧螳7龄若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广斧螳8龄若虫对荔枝蝽1~4龄若虫、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1~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攻击系数最高,分别为1.3617和1.2422;广斧螳8、10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均为122.0头。捕食同一龄期荔枝蝽若虫时,广斧螳若虫的搜寻效应会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9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密度增加下降趋势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广斧螳可能具有作为有效天敌应用于荔枝蝽生物防治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黄标[10](2015)在《荔枝蝽象的科学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为害区域的分布:荔枝蝽象简称荔蝽,又叫臭屁虫,是热带与亚热带荔枝龙眼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地球上凡是有荔枝、龙眼和其它果树为食料的都有荔蝽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及台湾省。二、取食植物及为害情况:荔蝽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半翘目(本文来源于《农家之友》期刊2015年06期)

荔枝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是一类主要危害荔枝、龙眼等无患子科果树的重要害虫,对该类果树的正常生长、果实生产均可造成很大影响。本实验以荔枝蝽为研究对象,聚焦荔枝蝽体内共生菌种类,成虫与若虫之间体内共生菌的异质性以及优势菌种类等问题。首先初步分析了不同采样地区荔枝蝽成虫和若虫共生菌的多样性,然后以我国有荔枝蝽分布的五省(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为基本单位,探究不同省样品间共生菌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以若虫、成虫两个虫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虫态共生菌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6SrR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荔枝蝽共生菌多样性。本文通过对16S rRNA的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采样地区共生菌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荔枝蝽成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不同地区荔枝蝽若虫在门级分类阶元的优势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的优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两种虫态中的含量都不高,均属于微量菌;泛菌属(Pantoea)在两种虫态均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样品代表性OTUs建树确定荔枝蝽共生菌主要集中在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链霉菌科(Streptomyceae)。2.我国不同省份间荔枝蝽共生菌差异性。以我国不同省为单位,分析荔枝蝽若虫之间、成虫之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α、β指数显著性差异分析中,成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 0.0865(ACE 指数)-0.3335(Goods coverage 指数),均大于0.05.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的P值在0.096(shannon)-0.754(ACE指数),均大于0.05,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成虫间β多样性指数P值为0.224,若虫间P值为0.553,说明成虫间、若虫间β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地理分布或者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荔枝蝽的共生菌组成影响不显着。3.以成虫、若虫为研究对象,分析荔枝蝽的两种虫态间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选取福建、广东、广西叁省样品,分别研究各省若虫、成虫之间共生菌组成、占比,及α、β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表明,各省若虫共生菌情况与成虫差别很大。门级阶元,成虫体内共生菌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若虫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属级阶元,成虫体内优势菌群为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ed,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进一步对两种虫态各细菌占比在门、属阶元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门级阶元微量菌在两虫态间P值在0.135(福建)-0.713(广西),均大于0.05,属级阶元微量菌P值在0.396(广东)-0.412(广西),均大于0.05,说明两虫态微量菌占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门级阶元优势菌、次优势菌显着性差异分析表明P值在0-0.04,属级阶元P值在0-0.05,说明优势菌、次优势菌在两虫态间均具显着性差异;α、β多样性分析发现,广东、广西两省在α指数中的shannon、Simpson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数P值在0.012-0.043,说明成虫、若虫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但由于福建省成虫、若虫间在两指数P值大于0.05,不构成显着性差异,因此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两种虫态在α、β多样性上具显著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荔枝蝽论文参考文献

[1].史亮,李军,刘屹,熊定伟,李才进.泸州市荔枝蝽的危害及防治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2018

[2].刘家生.中国五省荔枝蝽共生菌多样性及差异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李婧.荔枝蝽平腹小蜂的寄生嗅觉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谢国辉.荔枝蝽防治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8

[5].吴颜洲,谢耀均,张华璐,顾文芳.荔枝蝽象、蒂蛀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农家参谋.2018

[6].刘刚.目前登记防治荔枝蝽蟓的农药产品[J].农药市场信息.2016

[7].黎柳锋,王凤英,廖仁昭,廖世纯.10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象的防治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15

[8].谢梅青.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龙眼荔枝蝽药效试验[J].农技服务.2015

[9].王玉洁,吴娇,赵怡楠,黎荣欣,赵冬香.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J].植物保护学报.2015

[10].黄标.荔枝蝽象的科学防治[J].农家之友.2015

标签:;  ;  ;  

荔枝蝽论文-史亮,李军,刘屹,熊定伟,李才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