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李石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法,学人,同盟会,大臣,国民党,北洋,武昌。
李石曾论文文献综述
常华[1](2019)在《李亚梅回忆父亲李石曾》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石曾先生,国民党元老,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着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积极倡导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在碧云寺创办中法大学、温泉中学,开展西山乡村社会实验,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和贝熙业等法国友人一起,办起"天然疗养院"……堪称(本文来源于《文史月刊》期刊2019年09期)
张鸿俊[2](2019)在《李石曾与他的书法修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其父李鸿藻是咸丰朝的进士,任过同治的帝师,当过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是显赫(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07-27)
吴剑文[3](2019)在《一次未完成的哲学发明 民国学人李石曾及其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民国时期,向被目为新现象、新思想诞生的活跃期。新文学的发生自不待言,与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比,成绩虽有限,但也出现了诸如鲁迅、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等具足传统接续与现代转化意识的作者。他们能一边与古典长河接通,一边给这条长河开拓新的航道,如鲁迅之于魏晋文章,沈从文之于《史记》,萧红之于唐诗,张爱玲之于《红楼梦》,都能(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孙柏[4](2019)在《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以李石曾编撰之《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石曾主编的《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专栏,用大量图文介绍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最初几年欧美主流剧场的艺术动态。其史料价值在于,它使得西方戏剧文化的整体样貌和历史实况得以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19世纪的西方演剧是完全不能用文学建制来予以规范的,其剧场之构造、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戏剧演出样式类型的纷繁多样,都在这份图文材料中得到丰富的体现。特别是,它提示我们注意到19世纪西方主流剧场追求逼真再现的景观性和图像性,"用机械的效果娱乐眼睛"本身就是这种剧场文化的核心特征。对于这样的史料的发掘和细读,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19世纪的西方演剧,更有可能敦促我们去更新关于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一些基本认识。(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施祺[5](2018)在《从中心到边缘: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李石曾政治权势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石曾出生于清廷重臣之家,受教于社会名流之门,又是同盟会草创初期的会员,种种有利条件使他成为了具有特殊地位的党国元老,1927至1932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清党运动、中原大战、宁粤对峙等历次重要事件,他都多有参与,且发挥了相当的作用。而1932年后,随着蒋介石在政治上的权力日益巩固,李石曾在政治上日益边缘化,成为了虚悬的门面。李石曾这种从中心到边缘的权势演变趋势,既是国民党建政初期元老权势演变的缩影,又充分反映出了蒋介石与元老权势关系的若干特质:即蒋介石的权力获得必然伴随着元老的权力流失,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反向互动中实现了权势的转移。(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贾晓明[6](2017)在《李石曾、章士钊“交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石曾(1881~1973),又名李煜瀛,笔名石僧、真民,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国社会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着名民主人士、学者、(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7-11-16)
刘泽文[7](2017)在《从贝熙业到李石曾:烛照中法友谊的那些印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文化论坛的开展,掀起了中法文化民间交流的新高潮,对促进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利于学习彼此的知识、经验;其二是获得共识、建立友谊。这两点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美好和谐社会,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中国和法国都是文化大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分别作出过很多重要的(本文来源于《留学生》期刊2017年19期)
章剑华[8](2016)在《故宫故事二十 李石曾在京密谋策应武昌起义 六岁小皇帝在宝座上嚷道:“你们完了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故宫叁部曲》简介章剑华先生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叁部曲"《变局》《承载》《守望》首次全景式地呈现了故宫的前世与今生,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国脉、民脉与文脉,全面描述了故宫博物院9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叙事生动,史料翔实,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文学性"故宫通史"。(本文来源于《东方文化周刊》期刊2016年38期)
章剑华[9](2016)在《“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突发奇想:欲将紫禁城变成博物院》一文中研究指出《故宫叁部曲》简介章剑华先生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叁部曲"《变局》《承载》《守望》首次全景式地呈现了故宫的前世与今生,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国脉、民脉与文脉,全面描述了故宫博物院9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叙事生动,史料翔实,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文学性"故宫通史"。(本文来源于《东方文化周刊》期刊2016年36期)
李银芬[10](2016)在《民国“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的金融印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民国"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曾以世界社为契机,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金融界,本文以《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中国代表团史料》以及《中国农工银行档案》资料为参考,介绍其和金融相关的活动,以飨读者。李石曾(1881~1973),名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县人,生于北京,父亲李鸿藻,清咸丰二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人称"高阳相国"。李石曾自幼在家塾学习,兼通中西,(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金融》期刊2016年04期)
李石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其父李鸿藻是咸丰朝的进士,任过同治的帝师,当过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是显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石曾论文参考文献
[1].常华.李亚梅回忆父亲李石曾[J].文史月刊.2019
[2].张鸿俊.李石曾与他的书法修养[N].团结报.2019
[3].吴剑文.一次未完成的哲学发明民国学人李石曾及其侨学[J].上海文化.2019
[4].孙柏.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以李石曾编撰之《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为例[J].文艺研究.2019
[5].施祺.从中心到边缘: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李石曾政治权势演变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6].贾晓明.李石曾、章士钊“交手”[N].人民政协报.2017
[7].刘泽文.从贝熙业到李石曾:烛照中法友谊的那些印记[J].留学生.2017
[8].章剑华.故宫故事二十李石曾在京密谋策应武昌起义六岁小皇帝在宝座上嚷道:“你们完了吗?”[J].东方文化周刊.2016
[9].章剑华.“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突发奇想:欲将紫禁城变成博物院[J].东方文化周刊.2016
[10].李银芬.民国“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的金融印迹[J].中国城市金融.2016